本書著者楊天石是中國大陸研究蔣介石和中華民國史的專傢,在海峽兩岸學界都受到推重。他從上一世紀八十年代起,即開始研究蔣介石留在大陸的個人秘檔,又多次到颱北研讀蔣氏的「大溪檔案」,並到日本、美國、英國等地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二○○六、二○○七兩年,更兩赴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閱覽新開放的蔣介石日記手稿本。
楊天石在研究新開放的日記手稿後,力圖從蔣介石的生平、思想、活動等多方麵,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恢復其本來麵目,還原在政治鬥爭中已經「迷失」的蔣氏本相。
所收各文,均據蔣氏日記手稿本及大量檔案、文獻寫成。全書將為讀者揭示蔣氏早年的思想、性格及其發展,和其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也為讀者揭示近代中國的許多政治內幕,如辛亥革命後的刺陶(成章)案、中山艦事件之謎、軟禁鬍漢民事件、對日秘密談判、史迪威事件中的中美角力、國共重慶談判中蔣氏對毛澤東的復雜心態等;對有關蔣氏的個人「緋聞」也作瞭澄清。
作者簡介
楊天石
作者楊天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訪問學者。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與中華民國史。著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 (五捲本)、 《楊天石文集》、《中華民國史》(閤著)、 《尋求曆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 《海外訪史錄》、 《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辛亥前後史事發微》、《南社史長編》等。
序言
蔣介石日記的現狀及其真實性問題
蔣介石?何刺殺陶成章
蔣介石的早年思想
“天理”、“人慾”之間的交戰
—宋明道學與蔣介石的早年修身
蔣介石與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 附:孫中山也是股民 )
孫逸仙博士代錶團團長的蘇聯之行
—1923年蔣介石訪問蘇聯紀實
中山艦事件之謎
蔣介石與前期北伐戰爭的戰略、策略
“約法”之爭與蔣介石軟禁鬍漢民事件
九一八事變後的蔣介石
蔣介石與中國抗戰
蔣介石與1937年的淞滬、南京之戰
蔣介石親自掌控的對日秘密談判
蔣介石對孔祥熙謀和活動的阻遏
論“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原狀”與蔣介石“抗戰到底”之“底”
蔣介石與史迪威事件
如何對待毛澤東:扣留“審治”,還是“授勛”禮送?
—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的心態考察
蔣緯國的“身世”之謎與蔣介石、宋美齡的感情危機
關於宋美齡與美國總統特使威爾基的“緋聞”
宋美齡的巴西之行與蔣介石的“婚外情”傳說
—兼析其事與美國人要蔣交齣軍權之間的關係
附錄:
蔣介石是中國的“民族英雄”?還是“頭號戰犯”、“韆古罪人”、“民族敗類”?
—緻鬍錦濤同誌並黨中央委員會公開信
自序
人的本相常常迷失,曆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
人的本相迷失的情況很復雜。一種是因「捧」。將某一個人捧為天縱之聖,絕對正確,永遠英明,彷彿斯人不齣,世界就永遠處於黑暗中一樣。一種是因「罵」。將某一個人罵成十惡不赦,壞事做絕,禍國殃民,是韆夫所指、人人皆曰可殺的天字第一號大壞蛋,彷彿一切罪惡,一切黑暗,均源於斯人。
蔣介石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孫中山逝世後,領導北伐、清黨、剿共、抗日、內戰,很長時期內擔任中國黨、政、軍三方的最高領導人,位居「元首」。一九四九後退到颱灣,既堅持反共復國,又堅持一個中國,在活過八十八歲以後去世。在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被神化、美化為韆古完人,光同日月,功業和道德都彪炳萬代;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筆下,他則被鬼化、醜化為人民公敵、元兇首惡、民族敗類、韆古罪人。
兩種情況—捧和罵,都背離蔣介石的實際,造成其本相的迷失,因此需要尋找。 廓清迷霧,尋找真實的蔣介石,正確評價其功過是非,揭示其本相,對於正確認識曆史上的國共關係,正確認識和書寫中國近代與現代的曆史,有其必要;對於建立兩岸的和平關係,實現中華民族的和解與和諧也有其必要。
我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投身於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開始研究孫中山,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研究蔣介石。第一步,在海內外廣泛收集資料,第二步,選擇若乾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蔣介石曾將他的部分日記和手稿交給他的老師和秘書毛思誠保存,我曾以這批資料為主撰寫瞭一批論文。二○○二年,結集為《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其後,我又多次到颱灣,研讀蔣介石帶到颱灣的大量檔案,特彆是根據其日記所編寫的《睏勉記》、《省剋記》、《學記》、《事略稿本》等資料,寫成又一批論文。二○○六年三月,寄存於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的《蔣介石日記》的手稿本開放,我有幸受邀成為最早的讀者之一。二○○七年,鬍佛研究院繼續開放日記的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部分,我再次受邀訪問該院。
日記,記錄個人經曆和內心世界,在各種曆史文獻中有其特殊價值。蔣的日記,長達五十餘年,大有助於人們瞭解其內心世界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秘密。當然,隻看日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閱讀相關的檔案資料和文獻,反覆比較、勘核、思考,纔有可能揭示真相,找齣真實的蔣介石來。
我在研究蔣介石的過程中,得到過許多鼓勵。一九八八年,我的《中山艦之謎》一文發錶後,鬍喬木多次在談話中稱贊此文有「世界水平」,「不可多得」,又當麵對我說:「你的路子是對的,要堅持這樣走下去」。二○○一年,我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一書完稿,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審讀,得到「華夏英纔基金」資助。但是,也碰到過若乾睏難。二○○三年,有少數幾個人化名「一批老紅軍、老八路軍、老新四軍、老解放軍戰士」,給中央領導和有關機構寫信。他們根本沒有見過我的書,就毫無根據地指責我吹捧蔣為「民族英雄」,要求對我加以懲處。幸賴中國已經處於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中央有關領導同誌對我的研究持肯定和支持態度,我的研究纔得以堅持和繼續。
本書是我多年來所寫關於蔣介石研究專題文章的一個選本。部分文章利用收藏在大陸和颱北的蔣介石日記仿抄本或類抄本寫成,部分利用鬍佛研究院開放的日記手稿復印本寫成(本書注釋簡稱為「手稿本」)。由於類抄本經過不同程度的刪削、改動,已非原汁原味,故此次再到鬍佛研究院訪問,又利用日記手稿的復印本對各文所引日記進行核對,並作瞭少量增補或修訂。
二○○五年我在鬍佛研究院閱讀蔣介石日記時,新華社有一位記者要求我簡明扼要地對蔣介石「定性」,我曾說過三句話:一、在近代中國曆史上,蔣介石是個很重要的人物;二、在近代中國曆史上,蔣介石是個很復雜的人物;三、有功有過。既有大功,又有大過。同年在香港鳳凰衛視演講時,我曾對此作過比較詳細的闡述。我至今仍堅持這樣的看法。至於這些功過是非的內容和其間的比例關係,那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討論的。見仁見智,說三說四,都可以,但是,要用學術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斯所禱也。
看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恢復其本來麵目,正確評述其功過是非,給以準確的曆史定位,其事有相當難度,其時將不會很短,隻有群策群力,通過長期「百傢爭鳴、百花齊放」的道路解決。本書根據蔣介石的日記論述蔣介石生平的若乾問題,故副題《蔣介石日記解讀》,但是,本書遠不足以概括蔣豐富、復雜的一生,也不足以錶現蔣介石日記的豐富內容,故以後會有續集、三集的齣版。
感謝蔣方智怡女士開放蔣介石日記的無私而勇敢的決定。感謝鬍佛研究院、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機構多年來給予的閱讀便利。感謝馬若孟(Ramon Myers)教授、郭岱君教授、宋曹琍璿女士、邵銘煌教授、馬振犢教授、潘邦正博士、林孝庭博士等許多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斯為序,並期待海內外廣大專傢、讀者的批評。
二??七年七月十五日寫於美國斯坦福大學之
Blackwelder Court,時為第四次訪問鬍佛研究院也
序言??
呂芳上?
一
最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是處在劇烈變動的時代。許多動亂的發生和麯摺發展的過程,裏裏外外,直接間接,似乎都不能不注意領導人物、群眾活動、文化變遷、國際因素等的相激相盪,纔構成中國現今的局麵。至少在半個世紀之前,以近代史作為史學學術研究的一支,還頗見爭議。近代曆史雖有資料宏富之利,但更有問題復雜、事多隱晦、人多在世的睏擾,尤難擺脫現實政治的糾纏。所幸五十年後的今天,尤其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全球冷戰架構解體,政治與學術空氣益見寬鬆,近代史研究已漸成氣候。以蔣介石研究為例,海峽兩岸對蔣一嚮的「神」、「鬼」之辨,到如今視為有成有敗、有功有過的「凡人」,蔣介石走入曆史,社會因此更見成熟。
二
一九三○年六月,陳寅恪為陳垣《燉煌劫餘錄》作序,說瞭這樣一段話: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藉用佛教初泉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發掘新資料、引進新理論、提齣新問題、得齣新結果,這是近代史學研究的基本精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即以近代中國政治史的研究而言,在拋棄舊有思維框架、運用科際整閤方法,具備國際視野、重視團隊閤作的條件下,運用新資料,提齣新問題,已逐步呈現齣瞭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所未有的視野。舉例言之,颱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解嚴之前,近代政治史本存有若乾「禁區」,例如國民黨內部派係問題、颱灣史、中國共産黨史、「漢奸」等的曆史,都少有史傢涉足;也有若乾在國民革命史觀下難予突破的研究睏境,例如偉人事蹟、群眾運動等。到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局發生重大變動,近代史研究也跟?發生意義深遠的變革。以國民黨史為例,在資料方麵,國民黨資料的空前開放,蔣介石檔案的全盤解密,蔣介石日記的陸續公開,對民國史研究議題的開發、曆史問題的解決均具正麵意義;在曆史解釋方麵,舊有思維框架的摘除、以多元取代一元的論述,曆史不再為政治服務已完全可能。擺脫僵化史觀、遠離偉人教條,去除條條框框,「黨史」、「國史」可以區分,「黨同伐異」的話語係統逐漸淡去,把握宏觀、研究微觀,還原「史學是找資料證明的學問」,帶給近代史學者更多發揮的空間。這也正是海峽兩岸曆史學者歡迎的氣氛,想來也應是楊天石教授新著齣版的重要時代背景。
三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如何依據原始資料還原其本來麵目,一直是史傢的興趣也是任務。早在二○○二年楊天石教授即有感於民國史事不免加油添醋,民國人物難免塗脂抹粉,緻事件雲遮霧繞,人物麵目走形,因此勤快走訪四海,廣蒐史料,然後以專題發掘蔣介石自民初以迄一九四○年代史事,「目的是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以便進一步準確的闡述中國近、現代的曆史」。本此精神,二○○六年三月,當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院首次開放蔣介石日記時,楊教授是學者中進入檔案館內閱讀日記拔得頭籌者,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勤快、執?與用功,直叫人敬佩。
大體曆史人物的研究,在握有最重要資料之後,得尋求基本史實的確鑿、深切認識時代環境、掌握各階段思想的發展,集中關鍵又發人深省的議題上進行發揮,不迴避、不竄改、不苛求、不溢美,又能恰得其分,是為上乘之作。楊教授的諸篇論文根據蔣介石日記的手稿本,復又以各種文獻、史料比證、勘核,可謂充分佔有並正確運用史料的優勢;從蔣介石自認對孫中山、陳其美忠心耿耿的刺陶(成章)案、經營上海號子(證券交易所)的失敗、一九二三年蔣自認「吾前程發軔有望」的蘇聯之行說起,到蔣鬍湯山事件、對日秘密談判、史迪威事件中的蔣、史、宋(子文)角色與衝突、重慶談判中蔣對毛澤東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的內心世界,乃至於蔣的私生活,每一議題都從疑點齣發,迴到論證嚴密的答案中。這本書的文章十分重要,是談人人一直想知道又得不到正確答案的曆史議題,這種問題意識的掌握,不隻是史纔、史識的兼備而已。
四
二○○七年夏,個人有幸,與楊教授同時在鬍佛研究院檢閱蔣介石的日記。楊教授的文字斐然一如其便給口纔,思路清晰,見識廣博,予人印象深刻。楊教授早期治文學,然後有哲學訓練的機緣,終乃投入曆史的研究,其根柢之深厚,卓然成傢,自有淵源。
蔣介石日記的豐富內容,一如楊教授所言,是治民國史不能不看的重要史料,是史學傢可以長時期、多方麵挖掘引伸的寶藏。我們樂於看到楊教授第一部努力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著作的齣現,民國史學界一定會熱切期待他續集、三集??的齣版,因為隻有多方麵的研究成果齣現,一個重要又備受爭議的曆史人物如蔣介石,纔能真正走下神龕、走齣政治的牢籠,真實的麵貌纔會呈現。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敬序於南港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是一本簡單的曆史傳記,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通過解讀蔣介石的日記,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一同經曆那些風雲變幻。書中對日記的解讀,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梳理,也有微觀的情感細節描摹,讓我對蔣介石這個人,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看到,他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好人”或“壞人”,而是一個在曆史的漩渦中,不斷掙紮、不斷抉擇的復雜人物。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決策,都與那個時代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便是麵對睏境,他也有過堅持,有過不甘,也有過反思。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維度的,需要我們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它讓我明白,我們不應輕易地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評判昨天的曆史人物,而應該努力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所做齣的選擇。
评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傾聽他自己的聲音。而日記,無疑是最接近一個人內心獨白的存在。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帶領我們走進蔣介石的日記世界,讓我們得以窺探他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感。我看到瞭他日記中,對於時局的分析,對於人物的評價,甚至是一些生活瑣事的記錄。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構成瞭他完整的人生畫捲,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鮮活、更加人性化的蔣介石。他不再是媒體塑造的那個臉譜化的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憂的普通人,隻是他肩負著常人無法想象的重擔。通過這些日記的解讀,我纔真正明白,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無數個個體在復雜環境下的選擇和互動所共同塑造的。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復雜性”,也讓我認識到,即便是我們認為已經定論的曆史人物,也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讀的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深沉的墨綠色背景,加上燙金的“找尋真實的蔣介石”幾個字,讓人一看就心生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對近現代史,特彆是民國時期的人物充滿好奇,而蔣介石無疑是其中最核心、也最復雜的一個。他的名字,就如同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一樣,充滿瞭太多爭議和解讀。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蔣介石,要麼是官方宣傳中的“民族英雄”,要麼是被片麵批判的“獨裁者”,總覺得隔著一層麵紗,看不真切。這本《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想要觸及的核心——日記,那是多麼私密、多麼 unfiltered 的記錄啊!我期待它能帶我跨越曆史的風煙,走進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蔣介石的世界。他的一生,經曆瞭如此跌宕起伏,從黃埔軍校校長到國民政府主席,從大陸的軍事失利到颱灣的“反攻大陸”夢,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決策的艱難和命運的無常。我想知道,在那些關鍵時刻,他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他對大陸人民,對共産黨,對日本侵略者的看法,究竟是怎樣的?這些在日記裏,或許會有最直接的答案。當然,我也明白,日記並非聖經,它有記錄者的主觀性,但即便如此,它也一定比任何二手解讀來得更貼近那個曾經鮮活的個體。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提醒我,評價一個曆史人物,尤其是像蔣介石這樣復雜的人物,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功過是非上。我們需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去探究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去體察他內心的世界。通過對日記的解讀,我看到瞭蔣介石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不同挑戰時,他的思想是如何演變的,他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他並非是一個靜態的人物,而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調整、不斷應對的動態個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領導者,在麵對國傢民族危亡時的責任感和擔當,也看到瞭他在個人情感和政治利益之間的權衡。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會做齣那樣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會對曆史産生怎樣的深遠影響。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更加審慎地對待曆史,不再輕易地給人物貼上簡單的標簽,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復雜現實。
评分讀這本書,真的讓我有一種穿越時空,與曆史人物麵對麵交流的奇妙感覺。書中的文字,不僅僅是陳述史實,更像是撥開層層迷霧,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蔣介石。以往我腦海中的蔣介石形象,多少有些刻闆,或者說是被符號化瞭。但這本書通過對日記的深入解讀,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凡人的掙紮、猶豫、甚至是失落。他也會為戰局的失利而憂慮,會為部下的不爭氣而憤怒,也會在某些時刻展現齣普通人的情感。這種細緻入微的刻畫,讓我感覺他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曆史符號,而是真實存在過、真實思考過、真實感受過的一個人。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斡鏇,如何在內外交睏的局麵下做齣艱難決策的解讀印象深刻。那些曆史課本上寥寥數語帶過的事件,在這裏被還原成瞭生動的細節,讓我看到瞭決策背後的邏輯,以及決策者內心的糾結。這種解讀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理解人物的動機和情感,去還原曆史的溫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