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英时先生1978年作为美国汉代研究访华代表团团长,执笔的总结报告及每日活动和讨论的报告。从中我们不仅了解余先生的史学理念,而且还能知道当时史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情况。此书对研究中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着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颁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
这本书的体量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涵盖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并且试图建立起一种连贯的叙事。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感兴趣。从秦汉的集权帝国,到唐宋的文官政治,再到明清的专制王朝,这种“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维系,又在哪些方面经历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异?书中会如何解释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我猜想,作者一定会对不同朝代的治国方略、社会结构、民族关系等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历史观,而不是将“大一统”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比如,在一些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是如何挑战这一“大一统”格局的?书中会否探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分”与“合”的辩证关系是如何反复上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全局在胸”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脉络。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力量博弈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正指向了这个关键时期。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那个内忧外患交织的年代,中国社会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走向革命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各个阶层——从士绅到农民,从官僚到知识分子——他们在这场巨变中的不同立场和行为模式?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在这场历史洪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避免简单化的叙述,而是展现出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多重可能性。比如,对于一些历史的“拐点”事件,书中会如何剖析其前因后果,又会如何看待那些本可能出现的其他发展路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如此曲折,又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驱动着这一切?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岁月。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变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涌入的西方思潮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发生碰撞、融合,甚至对峙?书中会如何梳理各种思潮的源头、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在中国不同群体中的接受程度?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张力中寻找出路的?有没有可能,书中会触及到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思想流派,或者是对某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思想家进行深入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审慎的态度,不轻易褒贬,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解读,呈现思想演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们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塑造了今天的中国?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思想文化环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那些曾经的辩论与选择,至今仍在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暗示性,让我对作者如何看待史学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本身,还会涉及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史学理论的演进、史料学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史学研究的范式。例如,司马迁的史学观与现代史学的区别是什么?近代以来,受西方史学理论影响,中国史学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书中是否会讨论到一些重要的史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自己的学术选择的?我特别好奇,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史学研究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作者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历史?这本书的视角,或许会让我跳出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而去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这是一种更具反思性的阅读体验,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这部书的厚重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展开的宏大叙事。我尤其期待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演变的分析,比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到秦汉帝国高度集权的转变,这个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塑造了后续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所面临的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的思想根源?我猜想作者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大量的考证和辨析,才能将那些破碎的线索编织成清晰的脉络。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王莽的新政,书中会如何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又会基于何种证据给出自己的判断?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信史”与“野史”之间的界限,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同时,也能够引人入胜地讲述历史故事。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叙事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深度和广度的全新视角,让我对“中国史”这个概念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