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余英时先生1978年作为美国汉代研究访华代表团团长,执笔的总结报告及每日活动和讨论的报告。从中我们不仅了解余先生的史学理念,而且还能知道当时史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情况。此书对研究中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着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颁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1981年)
第二章 活动与讨论日记(1981年)
第三章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1982年)

图书序言

三、与历史学家的私人交谈

作为代表团的团长,我个人只有很少时间和精力拜访史学家。不过幸运的是,我还是有机会与一些杰出的史学家进行了私人交谈。

首先是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他是研究中国佛教思想的专家。他研究中国佛教的文集《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初版于1963年 。任先生1930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时,师从汤用彤和熊十力。因为我多少了解一点熊的着作,所以我们便从熊的哲学影响,特别是熊的两位高足唐君毅和牟宗三在港台领导的新儒学运动谈起。从当代新儒家,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了宋明理学。在一起简单回顾了西方、港台和日本的理学研究,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研究的近况后,我问任先生,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史家们是否会对理学感兴趣。我强调,理学的传统在思考的范畴(categories of thinking)方面,而不是思想的内容(substance of thought)上,其学术力量(intellectual force)远没有丧失。为了说明这点,我向他提了两个重要的事实:首先,一般说来,儒家思想家,特别是理学家,对改造世界要比解释世界总是抱有更多的兴趣。这与马克思所见到的西方哲学传统几乎完全相反。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那么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我相信这是主要的奥秘之一。其次,现代中国人非常强调「专」与「红」的区别,这在理学「道问学」(朱熹)与「尊德性」(陆王学派)的区分中可以找到很深的根源。我希望中国学者能更严肃地对待理学,而不是仅仅在政治上指责它。任先生显然能接受我的非正统观点,虽然他很可能只是出于礼貌。不管怎么说,他让我相信他有编辑理学原着的计画。他特别提到,在这个计画中,王阳明的着作可能在不久后能出版。

在成都,我有机会与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交谈。我求见缪教授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而且因为他是我以前的老师钱穆教授的老友和杨联陞教授的内兄。和钱穆一样,缪也是一位自学成才者,精通古籍、历史和文学。在四川大学历史系,他主讲和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历史。他的着作很多,其中《读史存稿》(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收集了他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论文,《杜牧传》(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的初稿实际完成于1964年。他对杜牧(803-853)这位盛唐诗人做过详细的编年研究,写成了《杜牧年谱》,此书正待出版。

缪将近八十岁,尽管患有白内障,但「四人帮」倒台后,他恢复了活力,坚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交谈中,我了解到整个「文革」期间没有学者能够进行任何严肃的研究工作。譬如,虽然教授们全都不教学了,但仍要求参加日常的政治会议,学习「革命文件」。有时甚至要过半夜才回家,实已筋疲力尽。后来我在北京时,从瞿同祖教授那里印证了这一点。瞿教授是「文革」前夕回国的,我问他回国后从事哪项研究,他说几个月前才调入近代史研究所,他没有机会看一页书。至此才弄清楚,在动乱年代,只有考古工作才允许继续开展,因为考古碰巧满足「四人帮」政治宣传的需要。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