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

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短篇小说
  • 1990年代
  • 香港文化
  • 文学选集
  • 本土文学
  • 社会变迁
  • 都市生活
  • 回归前
  • 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辑入1990-1993年间问世的短篇小说十七篇。跨进九十年代的香港短篇小说,不但题材更广阔,形式更多样,而且作者队伍也更为壮大。十七位作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有一半是首次进入这个小说选系的。他们呕心沥血写下的这些精彩的作品会使你对一步一个脚印的香港严肃文学刮目相看。
城市脉搏:1990年代初期都市文学精选集 本书收录了十位当代作家在1990年代初期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了彼时香港都市生活变迁中的微妙肌理与复杂情感。 引言:时代的切片 1990年代初的香港,正处于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十字路口。经济的持续繁荣与社会结构的悄然重塑并行不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九七”回归的议题,像一团无形的迷雾笼罩在每一个市民心头。在这段被后世称为“后殖民过渡期”的特殊时间里,城市文学不再仅仅是描摹风花雪月或市井百态,它开始深入探索个体在巨大时代洪流中的身份焦虑、疏离感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复杂情绪。 本选集汇集了十篇风格迥异却又精神高度契合的佳作,它们如同十个精准聚焦的镜头,定格了那个时期都市经验的真实切片。 第一部分:身份的迷宫与空间焦虑 1. 《霓虹下的幽灵》(作者:陈子聪) 陈子聪的这篇小说以其标志性的冷峻笔触,描绘了一位在湾仔老旧唐楼中经营着一家日渐凋敝的古董店的中年人。他发现自己店内的物件,尤其是那些来自战前或殖民地早期的物品,似乎开始显现出与现实世界不符的“记忆残影”。故事的焦点不在于灵异现象本身,而是主人公试图通过这些实物去锚定一个正在快速消失的“旧香港”身份。当他试图向一位年轻、只对股市和新科技感兴趣的顾客解释一件老式留声机的历史时,双方的巨大隔阂,象征着世代之间文化传承的断裂。小说细腻地刻画了城市更新进程中,物质空间(旧楼宇)的消逝如何直接导致精神空间(集体记忆)的坍塌。陈子聪对光影、灰尘和物件质感的描摹达到了近乎触觉的程度,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旧木头和樟脑丸混合的气味。 2. 《地铁尽头的风景》(作者:林婉仪) 林婉仪关注的是都市人日常通勤的异化。她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条新开通的、深入新界腹地的地铁线路上。主人公是一位在尖沙咀金融机构工作的白领,每天必须花费数小时往返于新兴卫星城市与核心商业区之间。小说通过不断重复的、机械化的地铁旅程,探讨了“时间”在高速发展中的经济活动中如何被压缩和物化。每当列车驶出隧道,短暂掠过窗外那些尚未完全成型的、高耸的公共屋邨和荒芜的工地时,主人公感到的不是“抵达”,而是“穿越”。林婉仪借此反思:当所有空间都被效率和资本重新规划时,个人在其中占据的真正位置在哪里?小说结构上大量运用时间跳跃和内心独白,营造出一种持续的、低频的疲惫感。 第二部分:情感的交易与人际的疏离 3. 《临时女友的租约》(作者:周文健) 周文健的小说犀利地触及了90年代初新兴的“关系经济学”。故事围绕着一种新兴的灰色服务展开:以特定时段、特定身份(如“临时女友”、“周末伴侣”)签订短期情感契约的人群。主人公是一位试图在忙碌工作中寻找替代性亲密感的律师,他与一位女大学生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合约恋人”关系。小说探讨了这种基于明确条款的情感交换,如何在精确计算的得失中,比纯粹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真爱更具“安全感”。然而,当合约期满,两人必须面对“退场”时的情感真空,小说尖锐地提出:在高度个体化的都市中,连孤独本身都需要被商业化地解决。周文健对商业术语的运用,与对细腻情感描写的对比,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4. 《天台上的沉默剧》(作者:苏志伟) 苏志伟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垂直空间中的边缘群体。小说聚焦于一群在老式公寓天台上晾晒衣物、浇灌花草的邻里。这群人鲜少在电梯或大堂交流,他们的社交仅限于这片公共而私密的“空中领地”。主人公是一位新搬来的年轻作家,他观察着天台上那些沉默的互动——一个晾晒红色衣物的动作、一次对盆栽的照料,都是无需言语的身份标识。当一场突发的台风威胁到天台上的生活秩序时,这些平时疏离的个体被迫合作,短暂地建立起一种脆弱的社区联系。苏志伟用“沉默”作为叙事的核心元素,揭示了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贫瘠与必要性。 第三部分:记忆的重塑与想象的逃逸 5. 《九龙城寨的最后一卷胶卷》(作者:李家明) 李家明的这篇作品充满怀旧的忧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业余摄影师,他执着于用老式胶卷相机,记录那些即将被拆除的城市地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捕捉到九龙城寨被清拆前夕最后的影像。然而,随着拆迁工作的推进,他发现自己记忆中的城寨景象与现场的现实景象出现了偏差。他开始怀疑,自己拍摄的究竟是城寨的真实面貌,还是自己基于文学作品和老照片所构建出来的“理想化废墟”。小说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探讨了记忆如何被媒介技术固化、美化,以及个体如何需要一个“未被驯服”的空间(如城寨)来对抗高度规训的都市环境。 6. 《维多利亚港的倒影游戏》(作者:张素芬) 张素芬的叙事灵巧而富有诗意。她将维多利亚港——香港的地理核心与象征——视为一面不断变幻的镜子。小说讲述了一位在船务公司工作的女性,她终日与海运文件和船期表打交道。她发现,在夜晚,港口灯火的倒影在水面上会因为船只的经过而扭曲、破碎,然后又重塑。她将这视为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投射: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那个在写字楼里精确工作的“她”,还是那个在港边凝视水面、任由世界模糊的“她”?小说借由海港的流动性,表达了对身份定位的深刻迷惘。 第四部分:资本的阴影与个体抗争 7. 《写字楼里的植物学家》(作者:郑浩然) 郑浩然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在一家大型跨国银行的顶层,一位被雇佣的“微观生态维护师”(即负责办公室绿植养护的园丁),意外发现自己对办公室内那些精心挑选的热带植物产生了超出工作范围的执着。他开始秘密地研究这些被圈养在恒温环境下的生命,试图从中寻找不受人类意志控制的自然规律。他的工作和观察,与周围同事对数字和利润的狂热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银行决定将所有绿植替换成更易维护的塑料模型时,园丁的“自然”世界彻底崩塌,揭示了在资本逻辑下,一切有机的、需要时间孕育的事物都将被视为低效的成本。 8. 《九点收市后的独白》(作者:吴丽芳) 吴丽芳聚焦于金融市场中“收市”那一刻的心理断裂。故事的主人公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员,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全等同于市场波动。小说的核心部分发生在收市后,当市场的喧嚣退去,交易员在空旷的交易大厅中,面对着屏幕上凝固的数字,体验到极度的虚空。他无法将白天的激烈竞争状态切换到私人生活模式。小说通过详尽描绘交易术语、屏幕光线以及身体反应,呈现出一种新型的职业病——对“即时反馈”的极度依赖,以及对慢节奏、无回报生活的无能为力。 第五部分:边缘的共鸣与微小的反抗 9. 《狮子山下的电台听众》(作者:杨子轩) 杨子轩将视角转向那些深夜里依附于公共电波的声音。小说描绘了几位生活在不同阶层,却都在深夜收听同一个小型、非主流的“心灵慰藉”电台节目的听众。他们从不互相认识,甚至不知道电台主持人的真实身份,但他们通过特定的暗号或回应来确认彼此的存在。当电台突然宣布因资金问题可能停播时,这些习惯了被动接收慰藉的人们,开始尝试组织一次微弱的、线下的联络行动。小说温柔地探讨了在高度疏离的社会中,声音如何成为维系集体共情的重要桥梁。 10. 《雨夜里的霓虹管修理工》(作者:赵恒) 赵恒的结尾篇章带着一种工业时代的浪漫。主人公是城市中少数仍在维修老式霓虹灯招牌的技术人员。在90年代初,LED和电子屏开始普及,霓虹灯被视为过时的、高能耗的象征,许多老店的招牌被陆续拆除。他在一个暴雨的夜晚,受雇去抢修一家老式茶餐厅的招牌。在修理过程中,他必须爬到湿滑的楼顶,忍受着电流的噼啪声和城市噪音。当他重新点亮那红蓝交错的冷光时,他感受到的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对某种不易被取代的手艺的坚守。这微小的、对抗时代潮流的“闪光”,构成了对物质至上主义的一种无声的抵抗。 结语 这十篇小说,构成了1990年至1993年间,香港社会情绪的一份珍贵记录。它们没有提供统一的答案,而是以文学的敏感性,捕捉了在快速城市化和身份重塑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在迷失中寻找锚点,在疏离中渴望连接的复杂心境。阅读这些故事,如同置身于那个充满喧嚣、变化与深刻隐喻的都市丛林之中,感受其脉搏的跳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和地域特色。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在我脑海里,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带着一丝不安的时代。那时候的流行文化,电影、音乐,都非常有代表性,不知道文学创作又会是怎样的景象。短篇小说,顾名思义,它要求作者在很短的篇幅里,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个难度是很大的。我特别希望,这本选集里收录的作品,能够展现出当时香港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还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都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来。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故事,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同时,我也期待在这些故事中,能够发现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学感染力的作品,能够给我带来阅读的惊喜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

**评价四:** 对于《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香港的独特氛围。九十年代初,正是香港文化影响力达到巅峰的时期,音乐、电影,当然还有文学,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我尤其喜欢短篇小说,它就像是生活的一道道精致的缩影,能够用最精炼的文字,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990到1993年,这个时间跨度,在我看来,是香港在历史转折点前夕的敏感时期。社会情绪的变化,个人的迷茫与希望,都可能在那几年的笔触中有所体现。我非常好奇,那个时期的香港作家们,他们是如何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城市?他们笔下的香港,是怎样的景象?是充满霓虹灯下的繁华,还是隐藏着老街巷里的温情?我猜想,这些故事里,一定会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也会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人性。我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找到那些能够引起共鸣、让我思考的作品,就像在人潮中偶然瞥见的一抹亮色,久久难以忘怀。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对香港的短篇小说一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港产的文化产品,总觉得那是一种带着海洋气息、带着市井烟火的味道。1990到1993这几年,恰好是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形成自己阅读口味的时期。那时候的香港,在我眼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地方,它既有东方文化的底蕴,又有国际大都会的开放。不知道这本选集里收录的作品,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香港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关于城市变迁的细腻描摹,甚至是关于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思考。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够发现那些触动心灵、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就像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突然邂逅一位知己,分享一段难忘的时光。

评分

**评价二:** 对于《香港短篇小说选1990-1993》,我的期待值其实蛮高的。主要是因为“短篇小说”这三个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高度的凝练和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九十年代初,香港的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同时,社会上也充满了各种变动和不安。这种时代背景下写出的短篇故事,往往能窥见更深层的社会肌理和个体命运的轨迹。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能触及人内心深处、带有某种宿命感或者哲学思辨的小说。不知道这本选集里,会不会有这样的作品?会不会有作者能够用极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挣扎,或者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令人惊叹的深刻寓意?我尤其想知道,在那短短几年里,香港的文学界是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是各种风格百花齐放,还是有某种主导性的潮流?那些年轻的作者,他们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他们想通过文字传达些什么?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带我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用文字的力量,重新体验那个年代的独特风貌。

评分

**评价一:** 啊,香港短篇小说,这名字一听就勾起我好多回忆。90年代初,那可是香港流行文化爆炸的年代,音乐、电影,当然还有文学,都带着一股子特有的味道。我一直觉得,那时候的香港,有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小说里,尤其在短篇小说里,特别容易展现出来。短篇小说讲究精炼,就像一颗颗浓缩的珍珠,能在很短的空间里折射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1990到1993年,那几年正值香港回归前夕,社会上的情绪肯定很微妙,这种微妙的变化,或许就悄悄地潜入了笔尖,成为小说里人物的纠结,或是故事的暗流。我很好奇,那个时期的香港作者们,会怎样捕捉和描绘他们眼中的城市、生活、人情世故?是依然保持着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是开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猜想,这些故事里,一定会有老街区里的人情味,有维港夜景下的迷离,有茶餐厅里一闪而过的对话,还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寻找自我的普通人的故事。读这样的选集,就像是穿越回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去感受香港的心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