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

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耗費一年以上時間精心企畫、編校,試圖將颱灣三、四年級最具代錶性的平麵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創作理念、作品分析等珍貴資料,完整地集結成冊。

  由國內知名攝影師許培鴻掌鏡,瞬間捕捉設計師們平易近人的樸實神韻、認真嚴謹的專業身影;邀集資深撰稿人李令儀、宋憶嬌、陳光達、蘇惠昭及設計師楊勝雄先生分彆貼身訪談,將前輩設計師的個人創作理念、不為人知的麯摺成長曆程、經典作品背後深摯動人的故事、無私無悔傾囊相授青年學子的懇切建言,均如實記錄下來;試圖以長鏡頭的人文視角、化設計為無形的視覺張力,傾注一書之力,將颱灣十四位設計前輩二、三十年來所纍積的豐厚創作成果和人文思考,完整地呈現齣來。

  設計工作,解決客戶的問題纔是第一要件。設計工作的重點是去幫産品形成産品的風格,而不是自己的個人風格。 ——廖哲夫

  作為設計師,要用我們的專業和經驗,把客戶、社會和我們串起來,替客戶達到産品和形象促銷的目的。 ——蕭文平

  閱讀的重要,並不是因為可將閱讀的東西直接拿來運用,而是閱讀之後纍積、沉澱的,那種看不見的質感,很可能會在設計的過程中不經意地齣現。 ——王行恭

  客戶會因為喜歡你的設計風格而跟隨你,因為欣賞你的設計理念而與你配閤, 作品以及作品産生的效力自己會說明一切。 ——蘇宗雄

  作品總是會投射齣作者的心境,隻是有些作品現在滿意,下個星期再看又不滿意瞭,設計工作就是這樣充滿挑戰,需要不斷自我超越,或許這正是它吸引人長期投注心血的原因吧。 ——柯鴻圖

  有些作品現在滿意,下個星期再看又不滿意瞭,設計工作就是這樣充滿挑戰,需要不斷自我超越,或許這正是它吸引人長期投注心血的原因吧。 ——柯鴻圖

  簡單來說,我的作品呈現盡可能切題,且能看得懂,看得清楚說什麼,看得有趣,看得有感覺,有感動,這也是我一嚮創作的基本態度。 ——何清輝

  做一件不是解決問題的設計,對我來說,就好像醫生不治病療傷,隻在病人麵前吟歌蹈舞,是搞不清楚一種職業的天責任務,更是對一個專業的最大侮辱。 ——王明嘉

  我總是希望大傢從自己的原點齣發,努力綻開獨具特色的花朵。認識自己,成就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也是設計生涯的全部。 ——李男

  設計人首要任務就是要扮演好行銷推手的角色,任何主題創作除瞭創意、品味,都必須兼顧到作品與人溝通的功效。 ——楊宗魁

  我用視覺語匯衍譯文學傢、美術傢、齣版傢、企業傢等各産業大傢的想法;相對地,他們的思想更滋養瞭我,讓視覺創作上有瞭靈魂的加註。 ——曾堯生

  我偏愛在畫麵中營造一種光綫流動的氛圍,並藉由作品散發齣濃厚的文化、情感、隱喻等鋪陳,與觀者展開一場場心靈互動的私密對話。 ——程湘如

  設計應先有想法,再找齣適切而有效率的做法。無論是什麼樣的主題領域,我個人堅持的創作理念始終是知行閤一、道器融閤。 ——林磐聳

  將草根意象經由我的觀察與創造,化繁為簡將畫麵素材壓縮到最精簡極緻,追求大氣壯闊的風格,而有瞭我的視覺語言味道。 ——遊明龍

  設計單靠靈感是不夠的,精準有效的方法纔夠專業,能夠針對問題,化繁為簡,化渾濁為精要,最後提齣獨特的看法。這不隻是設計,也是一種創意。 ——樊哲賢

策劃者簡介

曾堯生 Yao-Sheng Tseng
1956年4月3日生於颱灣省颱南市

學曆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係學士
專長   書籍裝幀和封麵設計、企業簡介年報、包裝設計
現任   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暨總經理
     上海中鼎世華建設設計院董事總監
     易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鼎興開發貿易(KARAT)品牌總監
     橘園國際策展公司藝術總監
     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美術顧問
     東和鋼鐵美術顧問
曾任   漢皇文化事業公司、漢藝色研總編輯
     洛城齣版社發行人
     洛城設計創意總監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景文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颱灣中華書局視覺顧問暨統領
     《新經濟》、《統領》、《普門》雜誌和自立報係設計小組美術指導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和鋼鐵伸原投資美術顧問
著作   《圖解印刷設計》、《商業設計教戰手冊∕封麵設計》(世界文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感言◎陳漢民
十四之光◎福田繁雄
與颱灣設計界結緣四十年◎靳埭強
祝詞◎白金男
導讀∕俯瞰颱灣平麵設計四十年◎林品章

方寸間的戰事.廖哲夫 1941-
外冷內溫的設計科學傢.蕭文平 1947-
從閱讀積纍齣的翩翩質感.王行恭 1947-
透過造形 探索真理.蘇宗雄 1947-
在文化與自然的雙軌行走.柯鴻圖 1950-
創造差異 創造記憶.何清輝 1951-
沒有問題的設計 不要找我.王明嘉 1952-
設計場上的慢跑者.李男 1952-
用心記錄颱灣設計史.楊宗魁 1953-
永遠的文化創意人.曾堯生 1956-
韆方百計愛獻計.程湘如 1956-
經世緻用的全方位設計師.林磐聳 1957-
大器遊龍.遊明龍 1957-
找到設計的解方.樊哲賢 1958-

策畫人 風景
積木編輯部 緻謝

圖書序言

前言

俯瞰颱灣平麵設計四十年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學係教授∕林品章

  2008年上半年,我因教授休假到日本築波大學研修充電,大部分的時間都到圖書館看書寫作。在書架中我偶然發現瞭一本很小的書,書名是《現代的設計》,作者是日本知名的設計評論傢勝見勝,齣版日期為1956年,剛好是我齣生的那年,而勝見勝當時為四十七歲。隨後我又在書架上看到紀念勝見勝所齣版的五本係列著作,包含瞭勝見勝生平所發錶的文章、作麯以及年譜等等。這五本著作每本都有三百餘頁,可以說見證瞭日本戰後以來設計發展的足跡。

  隨後我也看到瞭許多日本知名設計師早期的作品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都是舊風格的作品,但是一邊看這些作品,也不知不覺地使我迴憶起從大學時代學習設計以來,發生於颱灣的各種設計事件與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麵貌。我深深地體會到作品隨著時代在改變,這是曆史的必然性,也是一種曆史的意義。而當年正值年輕時期的早期設計師,他們的熱情與理想所發起的設計活動,以及他們的創作,均值得我們帶著觀看曆史的態度去欣賞與想像。

  戰後的颱灣經濟,是以農業為主並呈現蕭條的局麵。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颱之後,推動瞭一連串的農業改革與經濟振興方案,使得農民生活逐漸改善,經濟也逐漸穩定,1960年以後工商業逐漸發達,同時也提供瞭設計發展的環境。

颱灣四十年來的設計發展

  廣告代理公司的成立,象徵瞭設計環境的愈趨成熟,以下便從廣告代理公司開始,迴憶戰後以來的幾件設計相關的重大事件。

  1950年代末期,颱灣的工商業逐漸的發達,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從事廣告的工作常被當作是畫廣告招牌的工人。1959年,東方廣告社成立,這一年,可以說是推動廣告現代化的開始年。1961年颱灣廣告公司與國華廣告公司相繼成立,此後,廣告事業乃正式成為廣告代理的作業形式。1967年,颱灣廣告公司曾以自己的財力,聘請瞭當時日本著名的設計傢大智浩訪颱,且安排至颱灣全省巡迴演講,為當時颱灣的設計傢帶來瞭一陣鏇風似的影響。其留下的味全公司「五味俱全」標誌作品,更為颱灣商標設計樹立瞭典範。

  1960年代,由於廣告公司陸續的設立,大量需求廣告設計方麵的人纔,但當時學校並未充分培育齣專業的設計人纔。因此,許多有美術背景的年輕人,也因興趣而投入廣告設計的工作,使得設計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被稱為「美術設計」,而廣告公司則成為培植美術設計人纔的場所。

  為瞭使「美術設計」的地位提升與設計觀念普及化,由企業傢王超光號召,並與當時一群熱愛設計的各界設計菁英楊英風、林振福、蕭鬆根、簡錫圭、郭萬春……等人共同發起,並藉助日籍設計傢田村晃、安藤孝一擬訂草案,以及國華、颱灣、東方三傢廣告公司的資金贊助,於1962年成立瞭「中國美術設計協會」。首任理事長王超光為當時綠地印刷文化事業公司的負責人,1961年,他的作品曾入選日本的日宣美展。

  「中國美術設計協會」曾舉辦多項設計活動。如1981年結閤「日本創作傢協會」(JCA)、韓國産業美術傢協會、香港大一設計學會等亞洲設計團體,共同舉辦第一屆「亞洲設計傢聯展」。透過「中國美術設計協會」與日本JCA的連係與交流,颱灣當時幾位設計傢如彭漫、鬍澤民、張正成等人,以及變形蟲設計協會、美術設計協會等成員的作品也刊登在JCA的年鑑上,對於中日雙方的設計交流具有實質的意義。

  1962年,除瞭「中國美術設計協會」的成立之外,七位年輕的設計師高山嵐、瀋鎧、林一峰、張國雄、葉英晉、黃成、簡錫圭等人,以提升國內的設計水準為目的,共同舉辦瞭颱灣戰後以來的第一次設計展「黑白展」。

  「黑白展」共展齣兩屆,獲得社會熱烈的迴響。當時的《中國郵報》(China Post),以及當時在香港發行,且在颱灣甚有知名度的《今日世界》雜誌第256期的封麵上,不僅使用瞭高山嵐的作品,在雜誌的封底上也刊載瞭「黑白展」成員的作品。「黑白展」除瞭將設計正式搬上媒體舞颱之外,也開啓瞭當時的設計新觀念。

  1967年7月1日,郭承豐及其好友李南衡、戴一義等三人創立瞭《設計傢》雜誌。此雜誌可說是颱灣有史以來第一本現代化的設計雜誌, 但齣瞭十期後停刊。1973年,郭承豐又創立瞭《廣告時代》雜誌,不久也因經費短拙而停刊。1967年郭承豐創辦《設計傢》雜誌,也許是一鼓衝勁,但如今看來,卻為颱灣平麵設計的發展,留下瞭珍貴的史料。從創刊的1967年7月1日起,大約兩年的時間裏,《設計傢》雜誌是颱北設計界注目的焦點,是大傢談論的話題。

  1970年代以後,颱灣的社會隨著工、商業的快速進展,設計的相關活動也日愈增加。1971年11月,五位曾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年輕設計師吳進生、霍鵬程、楊國颱、陳翰平、謝義鎗等,在颱北市武昌街的精工畫廊舉辦瞭「變形蟲設計展」,並藉著此項展覽宣告「變形蟲設計協會」的誕生。此五位設計師展齣當時的年齡都不超過二十六歲,他們以「變形蟲」自居,尋求純真、原始,以及一切視覺藝術的最基本原則。

  1972年11月,「變形蟲設計協會」又在颱北精工畫廊推齣瞭「變形蟲觀念展」,這次的展齣在颱灣造成瞭更大的震憾,許多媒體透過專傢學者們的評論,紛紛加以報導。此後,該協會也陸續分彆在韓國、颱灣兩地舉辦多次的展齣,進行韓、颱現代設計理念的交流。

  報紙副刊的突破與創新,也帶動瞭當時平麵設計的發展。1973年,高信疆入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他大膽地推動副刊革新,重用平麵設計,使得新的副刊不再是幾篇文章拼湊,配一張插圖,而是整體的視覺規畫,圖片與攝影的地位因此大幅提高。當時從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美術編輯,是已具知名度的平麵設計傢兼插畫傢孫密德。孫密德曾任職於國華廣告公司,1973年加入《中國時報》,擔任瞭《中國時報》的專業美術編輯。到瞭1981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又展開瞭「人間副刊版麵設計展」,讓建築傢、畫傢、設計傢、雜誌界直接參與版麵設計,營建齣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副刊空間新天地。受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影響,《聯閤報》、《新生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等各報也紛紛在副刊上展開一連的創新與改革,使得版麵設計、插畫等受到重視,更因此造就瞭不少插畫人纔。

  1970年代以來,由於工商業發達,國民的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使得廣告設計的錶現也有長足的進步。1978年起,《中國時報》舉辦瞭「時報廣告設計奬」,開啓瞭國內有係統、有組織,且極具規模的廣告奬先聲,而由於其持續有恆的舉辦,不僅使得廣告客戶、廣告業界得到實質的鼓勵,而且也增強瞭社會各界對廣告設計的重視。「時報廣告設計奬」舉辦瞭兩屆之後,由於籌備委員會認為,廣告製作應該同時兼顧市場的行銷效果,而不隻是單方麵地重視設計的問題而已,於是從第三屆開始,便把「時報廣告設計奬」改為目前的「時報廣告金像奬」。「時報廣告金像奬」能夠持續不斷地舉行,除瞭獲得廣告界的支持外,《中國時報》不計人力、財力的奉獻,以及公平的評審製度,纔是最大的關鍵。

  自1970年代以來,颱灣的産品齣口逐年地增加,但是大部分的産品卻是以貼上外國商標的OEM方式運往各國銷售,因此其利潤也由外國品牌所剝削。政府有鑑於此,便於1979年在外貿協會下成立瞭「産品設計處」,隨後又更名為「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以組織的力量,配閤官方的政策,積極推動産品設計與平麵設計。自1979年以來,「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所輔導的設計案例,以及所舉辦的活動,諸如「示範設計發錶會」、「産業交叉設計營」、「國際交叉設計營」、「新一代設計展」等,對於廠商、設計實務界及設計教育界,皆具有激勵的作用。尤其是每年舉辦的「新一代設計展」,可說是全颱灣各知名設計學校的成果展,對於設計教育普及性的發展,助益極大。1981年,該中心開始舉辦「颱灣産品優良設計選拔暨展覽」,並仿效日本G Mark的作法逐年改進,成為提升颱灣産品品質的重要推動工作。此項活動不僅帶動瞭颱灣産業自創品牌的風氣,同時也間接杜絕瞭颱灣産業界嚮來令人詬病的仿冒行為。1992年,該中心為瞭提升颱灣工業産品的水準,又舉辦瞭「國傢精品標誌」的選拔活動,獲奬的産品將獲頒「國傢精品標誌」,且隨著「It’s very well, made in Taiwan.」的宣傳標語,嚮國際社會宣傳。

  成立於1981年9月的「颱北設計傢聯誼會」,可說是繼1971年的「變形蟲設計協會」之後,國內另一個由少數設計界精英組成的團體,該聯誼會的成員都是當時颱灣頗具成熟度的設計工作者。1982年「颱北設計傢聯誼會」受文建會委託,規畫瞭海報張貼辦法,並製定「文化海報規畫書」,使得文化海報的張貼有法源依據,也帶動瞭文化活動的推廣,其影響具體而廣泛。 1986年,《印刷與設計》雜誌的創立,對1990年以後颱灣平麵設計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創立之時,《印刷與設計》以報紙的形式齣刊,並以半贈閱的方式,廣發給各級學校設計相關科係,以及設計與印刷相關業者;從穩健中求發展,知名度也逐漸上升,到瞭第三十六期,便以精美印刷的單行本問世,成為颱灣第一份以「設計」與「印刷」結閤的專業性雜誌。1991年起,此雜誌陸續策畫齣版「創意百科」設計年鑑,數十年後,也將成為颱灣設計發展史的珍貴史料。目前此雜誌已更名為《設計印象》雜誌。

  綜觀上述幾件設計重要事件,均有個共同的理想與理念,那就是希望把颱灣的設計水準帶到更高的層次。文化發展上所謂的「運動」,並不是以一件單純事情的發生來看待,它必須要有一些思想的主導,並企圖以達到某種理想的境界為目標。因此,上述各項設計重要事件,都可以看成是颱灣戰後平麵設計發展上一項文化運動。

結語

  人類的曆史發展,隨著知識的纍積與環境的改變,而會有嚮上提升之必然性的發展。此外,在必然性的曆史發展軌道上,也會由於人類的理想與理念的産生,而形成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曆史」。因此,曆史基本上是遵循著「必然性」與「偶發性」等兩種關係發展。俯瞰颱灣近四十年來的平麵設計發展,也可看齣這種現象。

  近些年來,颱灣的社會富裕瞭,也就更有空閑的心力思考與關心曆史、文化的議題,諸如老街重建,古蹟再利用等,都成為地方上的熱門話題,也使得本土的曆史研究與齣版形成一股風潮,從颱灣的普通史、民俗史、建築史,以緻颱灣的設計史的齣版,或相關文章、報導,常常可以看到。從事曆史工作的目的,是要提供人們對事實真相的瞭解,同時也提供分辨曆史因果關係的資料,影響曆史的發展有多種原因,哪個是真正的原因?那就需要有相當多而有效的資料佐證。因此,資料的建立是最起碼的曆史工作。

  曆史是各種事件一點一滴地纍積。迴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不隻是十四位設計師設計曆程與作品的紀錄,同時也是颱灣本土設計史的史料,這是一項「史」的本體工作,對於颱灣未來有關設計發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希望本書的齣版讓我們來嚴肅看待颱灣設計史建立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林品章著,《近代颱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全華圖書公司齣版,2003。
圖1:《今日世界》雜誌封麵上使用瞭高山嵐的作品,1962。
圖2:《設計傢》雜誌創刊號封麵,1967。
圖3:「變形蟲觀念展」海報,1972。
圖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8。
圖5:國傢精品標誌,1992。

感言

  《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一書,即將齣版。策畫人堯生先生約我做序,我想,還是寫點感言更為實際吧!

  1992年,我與同校老師孫德珊先生受颱灣海基會之邀,赴颱觀光。五天時間包括參觀故宮博物院、颱灣國立師範大學、奧美廣告公司、颱灣省立美術館,逛大街、溜商場、遊名勝,與同行們座談交流,時間雖短,卻感受頗深。由於海峽兩岸長年隔閡,在颱灣,我原無一同行朋友,然而這次結識他們,纔感悟到同胞手足之間的真情;曾經的陌生,卻如此地一見如故,情感溝通都是那麼地中國化。談中國的曆史、中國的文化,更多的交流是中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彼此有著很多的相同觀點——因為我們有著同根的中國文化。

  在赴颱之前,我對颱灣現代平麵設計的情況知之甚少。稱之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颱灣,1970年代始,經濟提升,同時帶動瞭設計的發展。理論上的認知,加之身臨其境的體驗,應該說深有所感。

  一、設計要解決問題。這一觀點,書中有多位創作者談及自己,或彆人對他們所做的評語,我非常贊同文中對王明嘉先生的評語:「他不是為瞭收入纔接案,他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挑戰」。設計要解決問題,是我們每位設計人都應看作是設計的齣發點和終結。平麵設計並非圖畫遊戲,也非個人隨心所欲、遊離製約條件、任意玩弄形式的自我錶現。在經常看到的招貼大展中,這一設計誤麯屢見不鮮。有成就的設計師,一生都離不開將如何解決好羈絆,以及突破、製約與創新的關係。意料之外,需建立在情理之中,纔有可能設計齣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不凡之作。

  廖哲夫先生說得很好:「解決客戶的問題纔是第一要件,而不是個人風格」。其實設計者作品的個人風格客觀存在,但並非刻意做秀,而是設計者內心的自然流露。「設計當然要創意,重要的是要解決問題,單靠靈感是不夠的」,這是樊哲賢先生在書中的感言。又有蕭文平先生的觀點:「作為設計者,要把客戶、社會和我們串連起來」。按我的理解,即是要把決策者、受眾和設計者結閤起來,成為三位一體全方位的綜閤思考。集思廣益,用自己的專業手段去實現一項「解決問題」的設計,這也是對設計師的一種協調能力的考驗。在一定意義上講,一件設計作品的完成,是匯集多方集體智慧的結果。

  二、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外來與本土方麵擺正關係。學習傳統為現代,繼承曆史求發展,引進外來促本土,堅守民族融世界。妄自菲薄當不可取,夜郎自大是不思進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是因果關係,「果」是融閤而來,絕非湊閤,設計運用民族形象元素,不應是標簽式的附加,而是結閤內涵的理念錶達,是形象背後的思想體現。平麵設計的民族化,從根本上講,是體現該民族的一種民族精神,包括倫理觀、道德觀、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等。是從「骨子裏」滲齣的精神。那種「頭戴紅頂瓜皮帽,身穿時尚T恤衫」,使人看瞭滑稽可笑,又像「使用刀叉叉餃子,拿著筷子夾麵包」那樣的極不協調。

  我並不認同「設計要與國際接軌」的籠統提法。設計是文化,文化何談國際接軌?放眼國際平麵設計這一大韆世界,絢麗多彩,正是由於各國傢、各民族用他們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中國的設計師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去不斷探索一條中國式的設計之路。

  客觀而言,颱灣的平麵設計師們在此方麵做齣瞭很大的努力。颱灣多次參加中國大陸舉辦的平麵設計大展,獲奬頗多,絕非偶然。除瞭「設計解決問題」之外,就是「設計體現瞭民族精神」。

  我欣賞美國的平麵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 1914-1996),是因為他的設計緊緊把握住「設計解決問題」的原則,具有市場意識、産品意識和實用意識。

  我也欣賞日本的設計大師田中一光(1930-2002),是因為他的設計很現代化,但不失濃鬱的日本氣息。
我謹願《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一書獲得好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平麵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陳漢民
2008年6月於北京

推薦序

14之光

  ART是深藏在作者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感性,以及在創造的人生觀裏獲得的想法,將它以色彩或形態來錶現之創作行為。然而DESIGN則是除瞭作者自己之外,必須瞭解許多顧客的喜好趨勢,或者生活的風俗習慣,並且要能解讀時代的潮流,進而將這些解讀齣來的訊息,精準地錶現與創作齣來的一種工作。所以不論在平麵的插畫錶現上,或者是以照片手法呈現上,以及抽象的樣式上等等,要錶現(什麼)訊息?要傳達(什麼)意思?這些都是設計機能的原點。應該可以說視覺傳達這個分野,會因該國傢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被觸發進而發展充實。我想颱灣的設計是以現在進行式嚮前邁進中,設計的本質也在基本的軌道上持續嚮前進。但是,設計會因生活文化的變遷,變得更復雜又多樣化。當然這樣的話,設計的形態、樣式也必然地跟著改變。

  在這厚實的頁數裏,登場的十四名資深的平麵設計師,他們的思想、信念、創作的超越,是年輕一代設計者追從的典範,也因為有他們,纔能完成揭開颱灣平麵設計界的序幕。我想對颱灣而言,培育富涵變化的年輕設計師,是必要的國傢政策。

此時此刻,設計已經不是生意,
設計乃是一種文化。

日本平麵設計師協會(JAGDA, Japan Graphic Designers Association)會長
國際平麵設計聯盟(AGI, 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日本代錶會員
福田繁雄

日文翻譯:何孟穎

推薦序二

設計,國傢經濟發展的重要成長力量

  「設計」,是一個國傢經濟發展的重要成長力量;認定其價值,在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中,經濟纔能夠持續地發展。所以設計在未來,會與國傢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

  颱灣的現代平麵設計發軔於1960年代;1970年代後,開始逐漸地發展,當時透過和香港、澳門、韓國等地方的交流,把視野擴展到瞭海外;進入1980和1990年代後,透過更加活躍的交流和活動,現代化始逐漸形成,奠定今日的成就;可以說到瞭2000年以後,纔正式步入現代化。

  為瞭今日的成就,很多前輩設計師付齣瞭很多的努力。還有繼承前輩、很多活躍於颱灣設計界中心的設計人,他們的努力和政府的關心及支持、企業和社會的共識,成就瞭颱灣設計今日的成果。很多設計人和教育傢的努力和犧牲,讓颱灣設計在東北亞的中心,起著重要的作用。

  最近透過招聘海外的設計師、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國際交流展,讓颱灣的年輕設計人開拓視野,並透過多種國際交流,颱灣設計力得以進一步地發展。此外,世界三大國際設計團體協會之一的「icograda, ICSID, IFI」的聯閤總會、研討會、交流會等多種設計活動,2011年將在颱灣舉辦。

  颱灣的設計風格,融閤有大陸的豪爽作風和島國的細膩感,如此獨特的文化和傳統。這種獨創性,在國際間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

  韓國是在曆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領域,跟颱灣交流多年的鄰居。我想,現在已經到瞭兩國在東北亞的中心,為共同發展和分享利益而作準備的時候瞭。

  《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一書,收錄瞭活躍於當今颱灣設計界十四位設計師多采多樣的作品和介紹。他們的作品對評價颱灣設計的現在和未來,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本書對於後輩設計人來說,是很寶貴的資料。

  不論哪一國,一定要有先驅者的辛勤努力,纔能讓後輩子孫和後進得到豐碩的成果。讓我們感謝為我們付齣努力的先驅者。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白金男教授
2008年6月

推薦文三

與颱灣設計結緣四十年

  拜讀林品章教授的導論〈俯瞰颱灣平麵設計四十年〉,誘發瞭自己從事平麵設計工作四十年的一些迴憶。

  1976年,《設計傢》創刊那年,正是我踏入設計領域的時候,當時白天做設計,晚上學設計,常常閱讀設計書刊。我唯一能讀到的華文設計雜誌就是《設計傢》,也很欣賞郭承豐所做的事。這可算是我與颱灣設計界在精神層麵上的文化交流吧。後來,我曾在《雄獅美術》雜誌上發錶瞭一些關於設計的文章。我的第一本著作《平麵設計實踐》由藝術傢齣版社刊行颱灣版;雄獅美術亦齣版瞭我的《商業設計藝術》,更想不到這兩本書現在還在市麵上流通呢。

  1970年代,我常與「變形蟲設計協會」交往,應邀組織香港設計師作品參加他們舉辦的展覽,開展瞭亞洲地區的交流。我曾東渡韓國齣席日、韓、颱、港聯展於首爾,歡聚一堂。這個年代是我們以設計會友,熱情地創作和推動設計事業的時代。該會唯一女會員霍榮齡,設計風格與我誌趣相投,成為我的好友。

  1976年,我首次踏足颱灣,參加曆史博物館國傢畫廊舉辦的「一畫會」會展。我應邀訪問瞭銘傳女子學院,與該校設計學生會麵。這是我第一次在颱灣參與設計教育的交流,三十多年來接觸瞭很多設計院校,包括師範大學、崑山大學、嶺東科技大學等,伴隨著颱灣設計教育,不斷成長壯大。

  1980年代以後,我常到颱灣交流,認識瞭很多設計師朋友。我也見證瞭很多颱灣設計會社的成立,也參與瞭很多他們舉辦的設計學術活動。其中有不少難忘的經驗,例如:「中華平麵設計協會」曾邀請我赴颱北座談,又擔任設計奬的評審;「颱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現為「颱灣海報設計協會」)邀請我為榮譽會員,並參加他們多屆專題海報創作展;「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曾在周年大會舉辦我個人三場不同主題的設計演講,均受颱灣友人熱情款待,擁愛有加。

  1993年,外貿協會曾邀請我參加在颱北世貿中心舉行的「颱北國際設計大展」,在國際展區中規畫瞭一個特大的展場,陳列我公司的設計作品,引人矚目,並舉行一場CI設計專題演講,高朋滿座。

  三十多年來,在颱灣參與眾多交流活動都使我獲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結識瞭一代一代的良朋益友,廖哲夫、王行恭、李男、蘇宗雄、程湘如、柯鴻圖、林磐聳、何清輝、遊明龍、王明嘉、曾堯生、楊宗魁……,存在我心中有數不盡的名字,他們的友誼是可貴的,豐富著我的人生。

  積木文化齣版《好樣:颱灣平麵設計14人》是本珍貴的典冊,它承載著三十多年颱灣設計界的豐盛成果。這十四個成功的故事,由十四位對平麵設計熱愛,又堅持執著地探索創新的設計朋友譜寫而成,對我而言,還充盈著深厚的友情,以及關愛共勉的誠心。
2008年6月於香港
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創作總監、《IDEA》世界百傑平麵設計師∕靳埭強

後記

風景 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暨總經理∕曾堯生

  本書就像一棟樓。這樓中除瞭足供歡聚的大廳外,共有十五間房,是每位設計人的獨立空間;各有兩片門,一片門是從大廳開啓,不設門禁,隻要你敲門就可進入;你要賞玩多久悉聽尊便,你有多少收獲各憑造化!另一片門則是從房間內開啓,直通駐房設計人的生活園地;要打開這片門有三把鑰匙,「行徑」、「修為」、「境界」,可進入不同的空間研讀各具異趣的內容故事!

  隻要你閱讀瞭本書(不論你購閱或藉閱),就擁有進入每間房的權利。你可以按頁碼房號依序進入,從NO. 1進去,你可以見到一位極具雅痞風的老紳士咬著煙鬥畫著油畫,設計作品滿佈室內;反之,若從NO. 15進去,你會看到充滿東方風的空間中沉潛著一位紐約風采的酷酷高大帥哥。若你隨機推門而入,會撞見何種形態的人,我不知道!彼此投不投緣,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這十五位仁兄(姊),都是大浪淘盡三十年猶存人物;能存活在颱灣嚴峻的設計領域三十載,應該都各有門道自有看頭吧!雖然每位都已年過半百!

  不論你進瞭哪個房間,我建議從「行徑」這把鑰匙開始琢磨(當然,你也可以隻看熱鬧,相信也夠讓你眼花撩亂的),從他們的學習路徑、工作路徑、生活路徑,去瞭解他之所以成為今日之因由;二、三、四十年的貫徹,就是一潭凡水也足夠時間沉澱澄清瞭吧;從十五位設計人的舉止中,去找齣和你相接近的音頻節奏吧!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幾位設計人之所以具有「競爭力」,完全在「修為」;在不同的環境修行(深入學習之說),各有所宗,當然能各有收獲;而不同的工作取嚮也各自走嚮不同的路徑;是繁花熱鬧?是幽渺深遠?就請讀者諸公從字裏行間慢慢體會。隻是你會說:從何看起呢?這──就當作你自己的學習「行徑」吧!

  記得年方十歲看《唐詩》,勉強讀懂的不過是字詞;但三、四十歲再迴頭朗讀,已有不同領會;至半百讀它,真可品嘗齣人生況味盡在其中;將這個經驗移植到設計領域,誰說設計隻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呢?由設計入道應是「境界」問題;隻是「境界」深遠,已非年長年幼、資深資淺可以左右;適用的是用「慧心」去「體悟」齣設計之道,生活之道;當你尋著這三把鑰匙,開啓那片對外的門扇,會是「風景」無限;不論晨昏,不論山水,不論枯榮,不論有無;你會說:人生就是風景。而設計之路呢?兩旁風景不止!隻希望你走過這十五條路,已有收獲;縱使終端風景不如己意,但願我們提供你的是十五條很不一樣的路途感受,也希望你走齣自己的第十六條路徑來!

  和「積木文化」共同企畫這冊書,被提問最多的是:「因何閤作?」原因簡單:「求好之心彼此相同」。更何況又是五、六樓的鄰居呢!因為求好,「積木」請瞭宋憶嬌、李令儀、陳光達、蘇惠昭、楊勝雄等多位寫手;更敦請瞭很棒的攝影工作者「許培鴻」替設計師們取鏡;而「盛權」在極大的壓力下,完成這棟有十五個房間的小樓,相信他也感受良深!至於如何邀請書中十五位設計人入冊,因緣他們夠年長,纔符閤本書三、四年級生的要求;也夠專注,至今還在設計領域用心!當然,也要夠熱情,纔能同享共樂!

  平生愛看風景,哪知有朝一日也成為他人眼中的風景。至於書中景色迷不迷人,就看銷量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