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的汤祯兆,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唿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作者简介
汤祯兆
香港作家,长期从事文化写作,兴趣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领域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文学创作及评论等,着作发表也由香港延伸至台湾及中国。曾任香港电台「开卷乐」及「东洋现场」节目主持人,并曾为《星岛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文汇报》及《台湾电影笔记》等媒体撰写专栏,目前为《亚洲时报》网路版及广州《城市画报》专栏作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创意媒体写作」。
着作目录
1. 创作集《变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 日本电影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画》,香港:陈米记,1995年。同书另有台湾万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略有修订。
3. 书评集《书丛中的冒险》,香港:素叶,1997年。
4. 日剧研究《日剧美味乐园》,香港:文林社,1998年。
5.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图鑑》(又名《拜物图鑑》),台湾:商周出版社,1999年。
6. 日剧研究续篇《日剧游园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 日剧研究《日剧最前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0年。
8.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乱步东洋——日本文化杂踏记》,香港︰指南针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
9. 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2003年。
10. 文化研究《杂踏香港》,香港:青文书屋,2004年。
11. 日本成人电影研究《AV现场》,香港:茶杯,2005年。
12. 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书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简体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补关于「村上春树」的篇章。
13. 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
14. 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 个人自选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16. 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台湾:书林出版社,2008年。
目录 序言
港产片的贫穷恐惧 文:林奕华
1.明星大过天
由明星制度的没落到多元化的重生──金马奖明星阅读札记
谁害怕张国荣?──由明星形象谈到时代命题
最佳女主角系......──关于演技评论文化的反思
我的电影人札记
2.现象与现场
在晴朗的一天,谢立文请我食菠萝油......
香港电影中的「作家」遗憾
CEPA所带来的「新埠片」变化
商场中的青春残酷物语
香港有新星导吗?
3.王小二过年
不变应万变 男女大挪移──04年港产片的开局面貌
05港产片中期札记──低迷中的还击
05香港电影现象回顾──夹缝中的进退维谷
落叶归根的06港产片主题
十年电影不翻身 黄金程式綑绑人
4.江湖无间 人世有道
04的旗兵死战──《旺角黑夜》、《爱.作战》及《大事件》
有人就有江湖 ──江湖如何可了断
《无间道》的场面设计
《无间道2》四问
《黑社会》的风格和结构
香港电影回归后的卧底风潮
5.神话和经典
由英雄到凡人──《野兽之瞳》的日常化历程
回黑玫瑰的家──《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怀旧省思
《麦兜菠萝油王子》的本土性问题
周星驰的世纪末偏航
周星驰的香港接受蜕变史
如何面对我们的周星驰阴影?
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特质──以《柔道龙虎榜》为例说明
6.异端疾走狂徒
书写权的角力争逐──《大内密探之零零性性》的秘密议程
从荣格的阿尼玛重省刘镇伟的自我修正术
时代落差下看桂治洪
邱礼涛的烂片美学
叶伟信的类型变奏策略
《狗咬狗》如何回应港产片的护孤主题
从cult角度看《四大天王》
7.有眼还珠鬼见愁
郑保瑞的女魔心结
鬼眼电影札记
新浪潮鬼片的香港性
怪物与阶级对立
8.愈是期待 愈是忍耐
《2046》回到起点或是自设终局?
再回头,己是百年身──许冠文影迷忏情书
女性主义底下的布波族本质──黄真真的电影
双城记的通俗剧
每个人都要做主角──《如果.爱》的怀旧策略
从悬疑片格局看《伤城》的同志片本质
作为漫画电影的《龙虎门》
后记
草根影评
这本书仿佛是一坛陈年的佳酿,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尚未深入品读,光是触碰封面,就已能嗅到其中饱含的岁月痕迹。设计上的考究,那种带着复古滤镜的视觉冲击,让我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香港街头,耳畔是霓虹闪烁,身边是人声鼎沸。我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易就能读完的书,它需要耐心,需要沉浸,更需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那些文字之间,一定隐藏着无数个被时间淹没的故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荣耀与失落,他们的梦想与现实,都将在这字里行间一一浮现。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曾经触动我的电影场景的根源,理解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命运转折,以及那些永不磨灭的艺术追求。这不仅仅是对电影史的一次回溯,更是一次对人性、对时代、对艺术的深度探索。我准备好,在这场文字的旅程中,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感受那些流淌在香港电影血管中的澎湃情感。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沉甸甸地握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分量。封面设计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怀旧感,仿佛是那个黄金年代香港电影独有的胶片颗粒和泛黄的海报质感。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理论,而是那些曾经在大银幕上鲜活过的面孔,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剪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 dive into 这个故事,去探索那些被光影遮蔽的岁月,去触摸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人物命运。我知道,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激情、汗水、泪水,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隐秘。它不只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香港电影辉煌过往的灵魂深处。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时代气息,又是如何将它们凝练成如此触动人心的篇章。我准备好,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那股奔涌的“血与骨”,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无数经典故事的脉络。
评分这本大部头,从沉甸甸的重量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史诗感。封面设计,带着一种不羁的艺术气息,又隐约透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留下的最真实的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钻进它的字里行间,去追溯那些曾经点亮我童年和青春的光影故事,去挖掘那些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角色的前世今生。我知道,每一个经典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有无数的汗水与泪水,甚至牺牲。这本书,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梳理,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艺术创作灵魂的深度挖掘。我期待着,它能让我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香港电影的崛起与辉煌,去感受那股曾经席卷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浪潮。
评分手捧此书,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便涌上心头。书页的质感,散发着纸张特有的醇厚气息,仿佛承载着一段段被光阴打磨过的珍贵记忆。封面设计,那是一种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将一种饱满而又沧桑的情感扑面而来,让人瞬间被拉入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我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曾经在大银幕上留下的璀璨星辰,去理解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挣扎。我深知,一部伟大的电影,绝非仅仅是光影的堆砌,更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用他们的生命去燃烧,去奉献,去创造。这本书,定然是对那些逝去时光的致敬,是对那些伟大灵魂的缅怀。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电影的魅力所在,感受那些在光影背后,支撑起整个辉煌时代的坚实“骨骼”和澎湃“血液”。
评分当指尖触碰到这本书的书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封面设计,那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图,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无限遐想,仿佛听到了枪火与呐喊,看到了英雄与枭雄的对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些曾经在荧幕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属于香港电影的传奇。我知道,这不会是一次轻松的阅读,它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那些字里行间所弥漫的激情、挣扎、无奈与荣耀。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电影那份独特的气质,那份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闪耀着不屈光芒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