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7位艺术家故居,在伟大灵感的悸动下悠然漫步……
当我站在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小巧而静谧的小屋前;在舒伯特的故居被阳光般的温暖氛围包围;伫足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路易斯.卡洛尔度过一生的牛津街头,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返回二十岁。那并不是「感动」或「魅惑」这种字眼所能形容的。无数次的忧虑和害怕,以及欢喜交织的心情,我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词汇,才能准确的描绘出那份感受。
我只想说,那是让身上所有的血液沸腾的感动,感受到依然年轻的自己;这趟旅程让我深切明白,生命在任何时刻都能绽放出灿烂的光芒。我的皮肤彷彿又触着了欧洲微凉的空气,那段只身前往的旅程,还有认真度过的美好时刻,好怀念啊!
作者简介
田苑京
延世大学毕业,后进入《客石》(Geksuk)杂志社和《週刊东亚》(Weekdonga),撰写艺术与艺术家、公演、文化等题材长达十年以上。担任记者职务期间,一度远赴英国深造,以艺术文化评论为论文,取得伦敦市立大学硕士学位。只身在异地留学的生活经验,促成了后来探讨英国文化的评论书籍《英国:千金不换的幸福国度》,以及以英年早逝的十一位艺术家为题材的评论传记《短暂的荣耀,悲凉的灵魂》。于《客石》任职期间,因缘际会之下,认识了旅美音乐家马友友,并且翻译他的成长故事《我的儿,马友友》一书。
即便已经在艺术这富丽的殿堂忙碌经营了十年的岁月,又或者说是在艺术殿堂外一直都很努力的踮起脚尖试图汲取更多的凝露,然而,对于迷人的公演节目或面对气质出众的艺术家,她依然会心跳加速。撰写《推开艺术大师的家门》时期,除了满腔的热情,更掩不住自己对书的期待和无法言喻的幸福。她希望有朝一日能继续探访地中海和北欧其他杰出艺术家,并完成另一本艺术旅游杂记。
译者简介
徐若英
专事韩文书籍翻译,已有散文、财经、童书、科普、自我管理等多本译作出版:《如愿》《我喜欢脏东西》《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别笑!我是英文单字书》《HSP儿童脑唿吸》《与脑对话──脑唿吸启动生命能量》等。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与我们曾经无数次在画册、在博物馆中擦肩而过的作品。我尤其对“人文散步”这个词感到兴趣,它不像枯燥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一种跟随大师脚步,在城市肌理中寻找遗迹的旅程。伦敦、巴黎、维也纳,这三个城市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艺术史,每一个街角,每一栋建筑,都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想象着,跟随作者的笔触,或许能亲身“走”进那些艺术家曾经生活、创作、思考的房间,感受他们创作时的氛围,体味他们生活的点滴。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这些空间与艺术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某位画家在面对一扇窗户时,是如何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光线,又如何将其转化为画布上的永恒。又比如,某位作家在一家咖啡馆中,是如何构思出他那些深刻人心的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朝圣”之旅,一次走近艺术灵魂最真实状态的窗口,让我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解创造,理解那些伟大灵魂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对话。
评分这本《推开艺术大师的家门──伦敦、巴黎、维也纳的人文散步》犹如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窥探那些早已成为传奇的艺术灵魂栖息过的空间。我一直对艺术家的生活轨迹充满好奇,他们如何在一个个城市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这些灵感倾注到他们不朽的作品中。想象一下,漫步在伦敦街头,能触碰到莫奈笔下的光影,或许还能在某个转角遇见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巨匠留下的痕迹;抑或是漫步巴黎,穿梭于蒙马特高地,感受梵高笔下炙热的情感,或者在塞纳河畔,与雨果的诗意对话。维也纳,那个音乐的国度,贝多芬、莫扎特,这些名字本身就自带旋律,我渴望知道他们的创作之地,是否也弥漫着同样的澎湃与激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呼吸,一个文化流动的脉络,我期待能从中感受到那些大师们生活的温度,理解他们作品的源泉,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交流。这种深入艺术家的生活肌理,感受他们与城市互动的体验,是我一直以来在艺术书籍中寻求的,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翘首以盼的,一次深度的人文探索之旅。
评分初见《推开艺术大师的家门──伦敦、巴黎、维也纳的人文散步》这个书名,便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它不像那种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温柔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故事与情感的旅程。我一直认为,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是理解他们作品的一把绝佳钥匙。伦敦、巴黎、维也纳,这三个城市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艺术气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访那些曾经孕育出无数不朽杰作的空间。或许是在巴黎的某个僻静角落,能够感受到罗丹雕塑的线条感;又或许是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能联想到透纳画作中浓郁的色彩。更让我心动的是,书中“人文散步”的意境,它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更是要深入到艺术家的生活肌理中,去感受他们呼吸过的空气,去体会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更加真切地理解他们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们与这个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将宏大的艺术史与具体的城市空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作品虽然独立存在,但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伦敦、巴黎、维也纳,这三个城市都是欧洲艺术和文化的重镇,汇聚了无数传奇人物。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串联起这些城市、这些大师以及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是按照地理位置的顺序,还是按照艺术流派的演变?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刻理解作品背景的细节。比如,我想知道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是否如他的音乐般充满激情与戏剧性?又或者,狄更斯在伦敦的某条街道上,是如何构思出他那些充满社会洞察力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家的家,更是关于他们思想的孵化器,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从而更加立体地认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将“艺术大师”、“家门”、“人文散步”这几个关键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画面感。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艺术家,不仅要看他们的作品,更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因为那是他们灵感迸发的摇篮。伦敦、巴黎、维也纳,这三个城市本身就是欧洲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汇聚了无数伟大的灵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推开”那些尘封的“家门”,去窥探那些艺术家们真实的生活空间。我想象着,在巴黎的某个街角,能找到海明威曾经常去的酒馆;在维也纳的某个庭院,能感受到舒伯特音乐中的忧郁与浪漫;在伦敦的某个公寓,能触碰到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温度。这本书的“人文散步”概念,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参观,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索,一种跟随大师们的生活轨迹,去感受他们思维的脉络,体味他们创作的艰辛与喜悦。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亲临其境,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们的艺术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