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看世界的方法,是21世紀人纔必修的通識學分
麵對中國崛起,亞洲各國如何因應?
油價飆升,全球要看哪些國傢的臉色?
天災重創過後,會帶來什麼後遺癥?
軍事演習試射飛彈,是假動作,還是真挑釁?
當國界的藩籬一一卸下,颱灣以外的世界,將左右我們的未來。
想看清這個趨勢,你需要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中國崛起、油價飆漲、地震颶風天災頻傳、中東情勢緊張……這些頭條新聞我們都聽過瞭,但誰有辦法講明白,這一切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國際觀是你我輸不起的競爭力;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纔能保住自己及下一代的飯碗。劉必榮教授纍積多年對國際情勢的觀察,讓你學會用專傢的眼光看世界!
作者簡介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國際關係專傢,國內談判權威。
政治大學外交係學士,教育部公費留學外交政策學門第一名赴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在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外交政策、衝突解決與東南亞國際關係等課程,並於「外交領事人員講習」為外交官講授談判技巧。劉教授緻力國際觀的建立與談判藝術的推廣,現任颱北談判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並於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為聽眾分析最新國際時事新聞。
劉必榮以思路清晰、說理犀利見長,剖析國際時事時,有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呈現新聞事件的架構與脈絡,使萬裏之外的國際大事也鮮活瞭起來。
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總主筆、行政院顧問、外交部諮詢委員、公視「七點看世界」及「全球現場」、大愛「寰宇新聞」、年代「世界年代」等節目的新聞評論主播。
國際關係方麵的著作有《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在先覺齣版的著作為《談判兵法:孫子兵學的謀略智慧》、《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談判,無所不在》與《新世紀談判全攻略》。
序
寫在前麵
一、見樹更見林:從大架構看世界
1. 中國崛起:亞洲的權力新格局
2. 中日爭霸:東北亞民族主義的浪潮
3. 誰纔算大國?:強權崛起的必經之路
4. 美俄峰會:大國之間的外交過招
5. 俄國後院的角力:蘇聯解體後的中亞情勢
6. 從北極到地中海:國際爭逐的新場域
7. 小國有外交空間嗎?:以小事大的藝術
二、政經脈動:從政治與經濟看世界
8. 石油與油管政治:牽動國際情勢的黑色力量
9. 糧食與貿易談判:環環相扣的危機
10. 災難與救援:重大天災的連鎖效應
11. 國際衝突:從敵意到戰爭的不和平對峙
三、運籌帷幄:從外交看世界
12. 談判與調停:「管理」國際關係的外交工具
13. 經濟製裁:改變他國行為的不流血手段
14. 演習與試射飛彈:軍事力量必須能放能收
15. 政府、媒體和網路:資訊時代更需要國際宣傳
後記
附錄 重要詞匯解釋
作者序
一直想寫一本讓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國際關係書。
這個想法其實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萌芽。一九八七年底,颱灣宣布解嚴,報禁隨即於一九八八年開放。當時我剛迴國教書不久,應《中國時報》餘紀忠先生邀請,進入報社兼任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負責整個國際新聞的規畫。
身為研究國際政治的學者,能夠在第一綫親自觀察國際情勢的發生,當然是相當興奮的。但我也隨即麵臨一個問題:如何讓學術的語言,和一般讀者能夠懂的語言,做一個調和?如何在雅和俗之間找到平衡、接軌?
當時我就想寫一本介紹國際關係的書,但因為工作忙而無法撰寫專書,最後隻得把在報社寫的十萬字專欄,交給三民書局結集成冊,取名《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那是我第一本國際關係的書,但還不是理想中的麵貌。
三年後,我離開國際新聞中心,進入主筆室。一九九八年初離開中時,半年後應邀進入公共電視,擔任帶狀國際新聞節目的評論主播。我把這個主持與評論的工作當成社會教育來做,希望能帶領一些對國際情勢有興趣的朋友,撥開口水與八卦的雲霧,伸頭齣去,看一看外麵的世界。寫一本國際關係普及書的構想,一直在我心中翻攪。
二○○二年底我離開公視,隨即進入年代新聞颱,當時正逢美伊戰爭爆發期間,我每天為觀眾解析戰爭與國際情勢。二○○五年中,年代新聞颱易主,我離開年代,於同年十月進入大愛電視颱,製作並且主持一個每週播齣的國際新聞節目,一直到二○○六年中為止。前前後後,我在電視颱評論國際新聞共八年的時間。
無論在報社還是在電視颱,我最常接到讀者和觀眾來信問的問題是:我該怎麼看國際新聞?怎麼瞭解國際事件?如何在沒有學者專傢分析的情況下,自己去看懂這些事件?
要看懂這些事件,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然都隻能自己鬍思亂想。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美國派駐海外的大使當中,不乏政治酬庸。有一次,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駐韓國,他滿腦子問號地詢問底下的幕僚:「韓國為什麼會有兩個呢?」幕僚答說:「報告大使,因為過去打過一次韓戰。」大使接著問:「韓戰?什麼時候打的?我怎麼不知道?」相信那名幕僚聽瞭,頭上一定三條綫。所以說,強化自己的背景知識是第一要務。
再來,就是要有觀察國際情勢的理論架構與脈絡,而這本書想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框架與脈絡,讓大傢以後在看國際新聞的時候,可以把一大堆雜亂的事件,分門彆類放進框架中觀察,這樣就有條有理,有脈絡可循,也纔可以往上纍積自己的知識。有誌從事國際新聞採訪的朋友,也可以從這本書看起。
不過,要寫齣一本國際關係的普及書(一位當過外交官的政大外交係學妹跟我說:推廣自然科學普及化的書叫「科普」,那你推廣國際關係的書應該叫「國普」吧?)並不容易。它不能與國際事件貼得太緊,因為國際新聞事件天天都在變化,貼得太緊,書就大概隻有一年的壽命,一年後就失去時效,成瞭曆史。可是它又不能離開實務太遠,因為離得太遠會變得像教科書,對一般非國際關係專業的讀者,産生閱讀的障礙。
所以我在體例與文筆上嘗試,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國際新聞中心時,努力在雅和俗之間尋求平衡。我一直很欣賞張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寫的經濟學文章,他們的文章淺顯易懂,讀起來像隨筆,但其中又有大學問。雖然像國際關係這樣的學科,很難寫得那樣行雲流水,但我撰寫過程中左思右想,調整體例,拿捏深淺,從動筆到完稿,算算也花瞭三年半的時間。這期間,齣版公司換過兩個編輯,纔把這本書催齣來,也真是苦瞭他們。
另外,我特彆請蕭秀青小姐協助,整理名詞解釋作為附錄,幫讀者做一點祕書的工作。秀青是非常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編譯與齣國採訪的經驗都相當豐富。她曾在路透社工作,也曾在公視與大愛與我共事,共同製作國際新聞。我很感謝有她的協助。
基本上,這本書的主題不是國際「現勢」分析,而是教人怎麼看國際情勢。因為不是現勢,所以過瞭幾年都還是可以看。這是我寫書時念茲在茲的理想,至於能不能達成這個目標,就讓讀者來評斷瞭。
序
寫在前麵
颱灣人其實是很矛盾的。
從地理位置、國際處境,以及自然資源來看,我們應該是要很有國際觀的。因為作為一個小國,我們一定要比大國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實際上,颱灣人又非常沒有國際觀。我們的注意力往往被內部的口水與八卦所占據,對於颱灣以外的事務,既沒有能力關注,也不感興趣。這其實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強國際觀,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呢?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與國際文化有相當的敏感度、相當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當前國際政治幾個重要的權力闆塊,以及大國與小國的互動。在過去冷戰時期,要看懂國際關係比較簡單,因為隻要把「美蘇爭霸」的架構往國際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齣一個端倪。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關係又恢復往昔的生機與復雜。舊的衝突(如巴爾乾半島的民族衝突)又冒瞭齣來,而新的強權,如中國,也逐漸浮現。在這同時,美俄之間的角力也不因冷戰結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們就從大架構,把這些看似復雜的權力互動,試著理齣一個頭緒。
當然,國際上有許多闆塊或集團,比如APEC、東協、東協加一(東協十國加上中國,或日本,或韓國,所以共有三個「東協加一」)、上海閤作組織、美洲國傢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南錐共同市場(南美南方共同市場)、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非洲聯盟等等,分彆根據軍事、政治或經濟,將世界化成一塊一塊。不過由於這些區塊都是靜態的,很容易在網路上查到相關資料,所以本書就捨去不談。因為我基本上想寫的還是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國際現勢資料庫或字典。
第二部分談到政經議題。石油、糧食、貿易、災難、衝突等,都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中心議題,在可見的未來也勢必是全球注目的焦點。瞭解這些中心議題,讀者可以看清國際事件背後,國與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它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要談的是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工具。一個國傢想要達成外交政策目標,通常可以在「外交」、「經濟」、「軍事」、「宣傳」四個工具之間作一選擇。這四個工具該怎麼運用?有哪些實例可以為這些工具提供「註腳」?大國和小國在選擇運用這些工具時,有沒有什麼特彆的限製?本書將分章討論這四項工具。
在本書的最後,還附有重要名詞的解釋。讀者閱讀本書,第一遍可以不必看名詞解釋,先一氣嗬成把正文看完。這是粗看。等到第二遍細看的時候,就可以參照附錄,對單一事件或名詞有更完整的理解。好比欣賞國畫,有「潑墨」、有「工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吸收的快慢,在收放、深淺之間做一調節。
現在,就請翻開第一部分,讓我們從中國的崛起開始談吧!
說實話,我平常對於國際新聞的涉獵非常有限,很多時候都是看標題黨或者聽彆人討論,感覺腦子裏一團漿糊。尤其是一些地緣政治的分析,常常讓我覺得雲裏霧裏的。《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這本書,就好像是在我迷霧中點起瞭一盞燈。我最喜歡它的地方是,它不會上來就灌輸你某種觀點,而是教你“怎麼看”。就像是學遊泳,它先教你踩水,讓你熟悉水性,然後再教你換氣、劃水。我感覺這本書就是在教我一套“觀世界的方法論”,讓我能夠自己去分析,去理解。比如,它可能會講到一些曆史事件,然後分析這些事件如何塑造瞭當今的國際格局。這比直接告訴我“現在這個國傢和那個國傢關係不好”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助於我形成自己的判斷。
评分最近真是太喜歡看一些能夠拓展視野的書瞭!尤其是像《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這種,名字就帶著一股子“我要開眼界”的霸氣。我一直覺得,生活在颱灣這個小島上,很容易就陷入一種“井底之蛙”的狀態,隻看到身邊熟悉的一切,對於廣闊的世界,總是有種模糊的想象。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時,就覺得是時候來一次“思維的大遷徙”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我認知世界的新大門,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我希望它能幫我梳理清楚那些錯綜復雜的國際關係,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新聞推送,而是能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像是“為什麼某個國傢會做齣那樣的決定?”、“這個事件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我腦海裏盤鏇的,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給個明確的解答。
评分我之前看書,總是偏好那些講故事的,或者是一些實用的技能類。這次因為朋友推薦,所以嘗試瞭《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剛翻開的時候,坦白說,覺得有點“硬”,不像我常看的那些輕鬆讀物。但是,越看越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不輕鬆”。它逼著你去思考,去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比如說,我們常常會用颱灣的視角去看待中國大陸,或者用自己熟悉的民主自由框架去衡量其他國傢。但這本書好像在提醒我,世界是多元的,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多的是不同的價值觀和曆史背景下的産物。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容易被標簽化,或者太容易被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所影響。這本書就像一個溫和的“破壁人”,一點點地瓦解瞭我對世界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更豐富、更立體的畫麵。
评分作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的人,對“國際觀”這個詞,我總覺得有點遙遠,好像是屬於那種需要齣國留學、或者在國際組織工作的人纔需要的東西。但《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這本書,讓我覺得,其實“國際觀”離我們一點都不遠,它就在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裏,在我們和彆人交流的觀點裏。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行不通。這本書讓我開始注意到,原來一個國傢的文化、曆史、甚至地理環境,都對它的國民思維有著深遠的影響。我開始好奇,如果換一個角度,比如從非洲某個國傢的角度去看待全球化,會有什麼樣的解讀?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這樣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小小的颱灣,去感受更廣闊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覺得,擁有“國際觀”就像是在玩一個大型的策略遊戲,如果不懂得各個玩傢的背景、目標和勢力範圍,就很難玩下去。《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這本書,我覺得就是在給我提供“遊戲攻略”。它不是簡單的介紹國傢A和國傢B,而是剖析瞭它們之間的互動邏輯,以及這種互動是如何被更深層次的因素所驅動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講解一些關於“軟實力”的概念,比如文化輸齣、意識形態傳播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國際關係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層麵。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各種力量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的。這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增長知識,更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