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

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世界地理
  • 文化差异
  • 全球视野
  • 思维方式
  • 旅行
  • 社会学
  • 历史
  • 政治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观,决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看世界的方法,是21世纪人才必修的通识学分

面对中国崛起,亚洲各国如何因应?
油价飙升,全球要看哪些国家的脸色?
天灾重创过后,会带来什么后遗症?
军事演习试射飞弹,是假动作,还是真挑衅?
当国界的藩篱一一卸下,台湾以外的世界,将左右我们的未来。
想看清这个趋势,你需要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中国崛起、油价飙涨、地震飓风天灾频传、中东情势紧张……这些头条新闻我们都听过了,但谁有办法讲明白,这一切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国际观是你我输不起的竞争力;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才能保住自己及下一代的饭碗。刘必荣教授累积多年对国际情势的观察,让你学会用专家的眼光看世界!

作者简介

刘必荣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专家,国内谈判权威。

  政治大学外交系学士,教育部公费留学外交政策学门第一名赴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维吉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在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冲突解决与东南亚国际关系等课程,并于「外交领事人员讲习」为外交官讲授谈判技巧。刘教授致力国际观的建立与谈判艺术的推广,现任台北谈判研究发展协会理事长、和风谈判学院主持人,并于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财经起床号」节目,为听众分析最新国际时事新闻。

  刘必荣以思路清晰、说理犀利见长,剖析国际时事时,有如说故事般娓娓道来,呈现新闻事件的架构与脉络,使万里之外的国际大事也鲜活了起来。

  曾任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总主笔、行政院顾问、外交部谘询委员、公视「七点看世界」及「全球现场」、大爱「寰宇新闻」、年代「世界年代」等节目的新闻评论主播。

  国际关系方面的着作有《深层思考与思考深层》。在先觉出版的着作为《谈判兵法:孙子兵学的谋略智慧》、《三顶帽子哲学:刘必荣的谈判人生》、《谈判,无所不在》与《新世纪谈判全攻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

一、见树更见林:从大架构看世界
1. 中国崛起:亚洲的权力新格局
2. 中日争霸:东北亚民族主义的浪潮
3. 谁才算大国?:强权崛起的必经之路
4. 美俄峰会:大国之间的外交过招
5. 俄国后院的角力:苏联解体后的中亚情势
6. 从北极到地中海:国际争逐的新场域
7. 小国有外交空间吗?:以小事大的艺术

二、政经脉动:从政治与经济看世界
8. 石油与油管政治:牵动国际情势的黑色力量
9. 粮食与贸易谈判:环环相扣的危机
10. 灾难与救援:重大天灾的连锁效应
11. 国际冲突:从敌意到战争的不和平对峙

三、运筹帷幄:从外交看世界
12. 谈判与调停:「管理」国际关系的外交工具
13. 经济制裁:改变他国行为的不流血手段
14. 演习与试射飞弹:军事力量必须能放能收
15. 政府、媒体和网路:资讯时代更需要国际宣传
后记
附录 重要词汇解释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一直想写一本让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国际关系书。
  这个想法其实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萌芽。一九八七年底,台湾宣布解严,报禁随即于一九八八年开放。当时我刚回国教书不久,应《中国时报》余纪忠先生邀请,进入报社兼任国际新闻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国际新闻的规画。

  身为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能够在第一线亲自观察国际情势的发生,当然是相当兴奋的。但我也随即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学术的语言,和一般读者能够懂的语言,做一个调和?如何在雅和俗之间找到平衡、接轨?

  当时我就想写一本介绍国际关系的书,但因为工作忙而无法撰写专书,最后只得把在报社写的十万字专栏,交给三民书局结集成册,取名《深层思考与思考深层》。那是我第一本国际关系的书,但还不是理想中的面貌。

  三年后,我离开国际新闻中心,进入主笔室。一九九八年初离开中时,半年后应邀进入公共电视,担任带状国际新闻节目的评论主播。我把这个主持与评论的工作当成社会教育来做,希望能带领一些对国际情势有兴趣的朋友,拨开口水与八卦的云雾,伸头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写一本国际关系普及书的构想,一直在我心中翻搅。

  二○○二年底我离开公视,随即进入年代新闻台,当时正逢美伊战争爆发期间,我每天为观众解析战争与国际情势。二○○五年中,年代新闻台易主,我离开年代,于同年十月进入大爱电视台,制作并且主持一个每週播出的国际新闻节目,一直到二○○六年中为止。前前后后,我在电视台评论国际新闻共八年的时间。

  无论在报社还是在电视台,我最常接到读者和观众来信问的问题是:我该怎么看国际新闻?怎么了解国际事件?如何在没有学者专家分析的情况下,自己去看懂这些事件?

  要看懂这些事件,当然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不然都只能自己胡思乱想。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美国派驻海外的大使当中,不乏政治酬庸。有一次,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驻韩国,他满脑子问号地询问底下的幕僚:「韩国为什么会有两个呢?」幕僚答说:「报告大使,因为过去打过一次韩战。」大使接着问:「韩战?什么时候打的?我怎么不知道?」相信那名幕僚听了,头上一定三条线。所以说,强化自己的背景知识是第一要务。

  再来,就是要有观察国际情势的理论架构与脉络,而这本书想要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框架与脉络,让大家以后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可以把一大堆杂乱的事件,分门别类放进框架中观察,这样就有条有理,有脉络可循,也才可以往上累积自己的知识。有志从事国际新闻採访的朋友,也可以从这本书看起。

  不过,要写出一本国际关系的普及书(一位当过外交官的政大外交系学妹跟我说:推广自然科学普及化的书叫「科普」,那你推广国际关系的书应该叫「国普」吧?)并不容易。它不能与国际事件贴得太紧,因为国际新闻事件天天都在变化,贴得太紧,书就大概只有一年的寿命,一年后就失去时效,成了历史。可是它又不能离开实务太远,因为离得太远会变得像教科书,对一般非国际关系专业的读者,产生阅读的障碍。

  所以我在体例与文笔上尝试,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国际新闻中心时,努力在雅和俗之间寻求平衡。我一直很欣赏张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写的经济学文章,他们的文章浅显易懂,读起来像随笔,但其中又有大学问。虽然像国际关系这样的学科,很难写得那样行云流水,但我撰写过程中左思右想,调整体例,拿捏深浅,从动笔到完稿,算算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这期间,出版公司换过两个编辑,才把这本书催出来,也真是苦了他们。

  另外,我特别请萧秀青小姐协助,整理名词解释作为附录,帮读者做一点祕书的工作。秀青是非常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编译与出国採访的经验都相当丰富。她曾在路透社工作,也曾在公视与大爱与我共事,共同制作国际新闻。我很感谢有她的协助。

  基本上,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国际「现势」分析,而是教人怎么看国际情势。因为不是现势,所以过了几年都还是可以看。这是我写书时念兹在兹的理想,至于能不能达成这个目标,就让读者来评断了。

写在前面

  台湾人其实是很矛盾的。
  从地理位置、国际处境,以及自然资源来看,我们应该是要很有国际观的。因为作为一个小国,我们一定要比大国对国际情势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实际上,台湾人又非常没有国际观。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内部的口水与八卦所占据,对于台湾以外的事务,既没有能力关注,也不感兴趣。这其实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强国际观,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学外文很重要,对国际事务与国际文化有相当的敏感度、相当的兴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分析国际情势的架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当前国际政治几个重要的权力板块,以及大国与小国的互动。在过去冷战时期,要看懂国际关系比较简单,因为只要把「美苏争霸」的架构往国际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出一个端倪。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又恢复往昔的生机与复杂。旧的冲突(如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冲突)又冒了出来,而新的强权,如中国,也逐渐浮现。在这同时,美俄之间的角力也不因冷战结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们就从大架构,把这些看似复杂的权力互动,试着理出一个头绪。

  当然,国际上有许多板块或集团,比如APEC、东协、东协加一(东协十国加上中国,或日本,或韩国,所以共有三个「东协加一」)、上海合作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南锥共同市场(南美南方共同市场)、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等,分别根据军事、政治或经济,将世界化成一块一块。不过由于这些区块都是静态的,很容易在网路上查到相关资料,所以本书就舍去不谈。因为我基本上想写的还是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国际现势资料库或字典。

  第二部分谈到政经议题。石油、粮食、贸易、灾难、冲突等,都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中心议题,在可见的未来也势必是全球注目的焦点。了解这些中心议题,读者可以看清国际事件背后,国与国之间如何互动,以及它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要谈的是达成外交政策目标的工具。一个国家想要达成外交政策目标,通常可以在「外交」、「经济」、「军事」、「宣传」四个工具之间作一选择。这四个工具该怎么运用?有哪些实例可以为这些工具提供「註脚」?大国和小国在选择运用这些工具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本书将分章讨论这四项工具。

  在本书的最后,还附有重要名词的解释。读者阅读本书,第一遍可以不必看名词解释,先一气呵成把正文看完。这是粗看。等到第二遍细看的时候,就可以参照附录,对单一事件或名词有更完整的理解。好比欣赏国画,有「泼墨」、有「工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吸收的快慢,在收放、深浅之间做一调节。

  现在,就请翻开第一部分,让我们从中国的崛起开始谈吧!

图书试读

12. 谈判与调停:「管理」国际关系的外交工具(摘录)



  二○○七年十一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中国大陆访问。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待的时候说,他四月到日本访问时碰到下雨,那是「好雨知时节」。今天福田访华正好碰上一场瑞雪,那是「瑞雪兆丰年」。用好雨和瑞雪,为中日关系缓和了气氛。

  福田也是有备而来。他在北大演讲时,用中国的传统幽了自己一默。他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福田来了,也就是『福』到了。」接着又说:「中国有句诗说得好,『梅花樱花常相伴』,我认为与中国领导人和两国国民一起,促使梅花绽放,共用春天烂漫盛开的樱花,就是我要完成的任务。」一路「传统文化牌」打下来,让他这个高峰外交成果丰硕。

  像这样的外交事件,或者说外交花絮,我们该怎么观察?又怎么找寻它背后的意义?

  从福田的访问中,去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当然是一个角度。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时间元素」抽离出来,专注去看「外交」的部分,这样我们从中所汲取的心得,就可以用来分析许多不同国家的不同互动,而不是仅限于分析「此时、此刻、此二国」的关系。ps:这里所讲的外交,指的是「外交工具」。



  

外交的艺术





通常当一个国家制订了外交政策目标之后,会需要动员一些「工具」,去达成这些目标。达成外交政策目标的四种主要工具就是军事、经济、宣传和外交。

所谓「外交」,是透过谈判,去管理国际关系,并且执行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透过外交的手段,我们对一国将会做什么,或不会做什么,也比较有具体的期待。

必须注意的是,「外交」(diplomacy)工具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不一样。外交是透过和平的方法(谈判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基本上它是「工具」,不是「目的」。

「外交政策」则不同,它有更长程、更全面的考量,也不是每一次都要用和平的方法去解决冲突,因为有时甚至得靠战争或引爆冲突的方式,去达成政策目标。所以外交政策和外交,有本末、主从的关系。过去,美国有媒体批评柯林顿的外交,说他「只有外交,没有外交政策」,意思就是他只重视工具,却没有蓝图;太注意每一步都要讨好人,结果弄得只有短线考量,没有长程规画。

当时美国的媒体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你跟巷口那个老头子买鞋带,买完就走了嘛,为什么还要那老头子喜欢你呢?外交和外交政策不一样,外交上的「工作关系」,和个人的「人际关系」也不一样。

外交主要是由谁来做?过去当然是大使、公使等派驻在国外的职业外交官。十九世纪时,由于交通不方便,所以常驻外交官的功能就相当重要。外交官在法律上、政治上代表派遣国,负责在国外进行谈判交涉、危机处理,同时也蒐集情报,向国内回报。他们就像一国派在国外的「耳目」,负责了解他国的外交动向,以及外交政策目标是否与我国相冲突,然后及早向国内回报。至于总统、首相或外长,则是在国内的大脑,负责发号施令。

后来,海外交通日渐发达,「大脑」也亲自出来了,于是我们看到外长出国从事穿梭外交的例子愈来愈多。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尼克森总统时代的国务卿季辛吉,一九七三年中东战争之后,他在中东穿梭调停,「穿梭外交」几乎成为季辛吉的同义词。

外长之间的互动多了之后,也可以发展出相当熟稔的关系。过去中国外长李肇兴和美国国务卿鲍尔的故事就很经典:有一次李肇兴在週末下午打电话给鲍尔,鲍尔在家里楼下接电话,鲍尔夫人在楼上。结果电话讲着讲着,鲍尔家有人按门铃,狗叫了起来,鲍尔夫人不晓得鲍尔在跟中国外长通电话,还从楼上喊下来,叫鲍尔去开门。

鲍尔后来在一场演讲中提到这件事,惹得底下哄堂大笑。不过这件事足以透露出美国与中国沟通的频繁,以及双方关系的密切。

美国对于这种接触的层级规定得相当严格,因此并不是每个国家的外长或外相都可以这样跟国务卿通电话。这跟美国总统与外国元首会面的层级一样:一位外国元首访美,我们都会注意:这位外国元首能不能进入美国本土?进入本土的话,是在西岸还是东岸?能不能到华府(前总统李登辉曾应邀到康乃尔大学演讲,但是到不了华府)?到了华府,能不能进白宫?进白宫是正式和美国总统会面,还是只是某位高官(副总统或国家安全顾问)的客人,然后「不小心」在走廊碰到美国总统?白宫有没有安排国宴?除了进白宫之外,有没有受邀到大卫营?到大卫营有没有过夜?最后,有没有受邀到总统的私宅作客?以布希总统为例,有没有受邀到布希德州的牧场作客?或更进一步,有没有到布希家族的度假别墅作客?

  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升,丝毫含煳不得。柯林顿当总统时,有一次准备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结果受到中共强烈的抗议。为了两全起见,最后是由高尔副总统邀请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身分访问白宫,然后柯林顿刚好有事去找高尔,所以在高尔办公室与达赖喇嘛「巧遇」。

  就这样,你说达赖喇嘛见了美国总统没?见了,但又不是正式会见美国总统,这样才做到两全。这就是外交艺术,但也是因为美国有种种外交会见层级与规格,才玩得出这样的艺术。

  从元首会面的层级与规格,也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的深度。二○○七年七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第一位应邀到布希家族位于缅因州别墅作客的外国元首。当时老布希开快艇,载着小布希和普京两位元首出海,晚上还一起吃龙虾大餐。当时被称为「龙虾外交」,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不过佳话归佳话,并不保证一定会有具体的结果。这就是接下来要谈的高峰外交,或首脑外交、元首外交。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