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决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看世界的方法,是21世纪人才必修的通识学分
面对中国崛起,亚洲各国如何因应?
油价飙升,全球要看哪些国家的脸色?
天灾重创过后,会带来什么后遗症?
军事演习试射飞弹,是假动作,还是真挑衅?
当国界的藩篱一一卸下,台湾以外的世界,将左右我们的未来。
想看清这个趋势,你需要一套看世界的方法。
中国崛起、油价飙涨、地震飓风天灾频传、中东情势紧张……这些头条新闻我们都听过了,但谁有办法讲明白,这一切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国际观是你我输不起的竞争力;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才能保住自己及下一代的饭碗。刘必荣教授累积多年对国际情势的观察,让你学会用专家的眼光看世界!
作者简介
刘必荣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专家,国内谈判权威。
政治大学外交系学士,教育部公费留学外交政策学门第一名赴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维吉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在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冲突解决与东南亚国际关系等课程,并于「外交领事人员讲习」为外交官讲授谈判技巧。刘教授致力国际观的建立与谈判艺术的推广,现任台北谈判研究发展协会理事长、和风谈判学院主持人,并于每週二固定在News98「财经起床号」节目,为听众分析最新国际时事新闻。
刘必荣以思路清晰、说理犀利见长,剖析国际时事时,有如说故事般娓娓道来,呈现新闻事件的架构与脉络,使万里之外的国际大事也鲜活了起来。
曾任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总主笔、行政院顾问、外交部谘询委员、公视「七点看世界」及「全球现场」、大爱「寰宇新闻」、年代「世界年代」等节目的新闻评论主播。
国际关系方面的着作有《深层思考与思考深层》。在先觉出版的着作为《谈判兵法:孙子兵学的谋略智慧》、《三顶帽子哲学:刘必荣的谈判人生》、《谈判,无所不在》与《新世纪谈判全攻略》。
序
写在前面
一、见树更见林:从大架构看世界
1. 中国崛起:亚洲的权力新格局
2. 中日争霸:东北亚民族主义的浪潮
3. 谁才算大国?:强权崛起的必经之路
4. 美俄峰会:大国之间的外交过招
5. 俄国后院的角力:苏联解体后的中亚情势
6. 从北极到地中海:国际争逐的新场域
7. 小国有外交空间吗?:以小事大的艺术
二、政经脉动:从政治与经济看世界
8. 石油与油管政治:牵动国际情势的黑色力量
9. 粮食与贸易谈判:环环相扣的危机
10. 灾难与救援:重大天灾的连锁效应
11. 国际冲突:从敌意到战争的不和平对峙
三、运筹帷幄:从外交看世界
12. 谈判与调停:「管理」国际关系的外交工具
13. 经济制裁:改变他国行为的不流血手段
14. 演习与试射飞弹:军事力量必须能放能收
15. 政府、媒体和网路:资讯时代更需要国际宣传
后记
附录 重要词汇解释
作者序
一直想写一本让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国际关系书。
这个想法其实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萌芽。一九八七年底,台湾宣布解严,报禁随即于一九八八年开放。当时我刚回国教书不久,应《中国时报》余纪忠先生邀请,进入报社兼任国际新闻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国际新闻的规画。
身为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能够在第一线亲自观察国际情势的发生,当然是相当兴奋的。但我也随即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学术的语言,和一般读者能够懂的语言,做一个调和?如何在雅和俗之间找到平衡、接轨?
当时我就想写一本介绍国际关系的书,但因为工作忙而无法撰写专书,最后只得把在报社写的十万字专栏,交给三民书局结集成册,取名《深层思考与思考深层》。那是我第一本国际关系的书,但还不是理想中的面貌。
三年后,我离开国际新闻中心,进入主笔室。一九九八年初离开中时,半年后应邀进入公共电视,担任带状国际新闻节目的评论主播。我把这个主持与评论的工作当成社会教育来做,希望能带领一些对国际情势有兴趣的朋友,拨开口水与八卦的云雾,伸头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写一本国际关系普及书的构想,一直在我心中翻搅。
二○○二年底我离开公视,随即进入年代新闻台,当时正逢美伊战争爆发期间,我每天为观众解析战争与国际情势。二○○五年中,年代新闻台易主,我离开年代,于同年十月进入大爱电视台,制作并且主持一个每週播出的国际新闻节目,一直到二○○六年中为止。前前后后,我在电视台评论国际新闻共八年的时间。
无论在报社还是在电视台,我最常接到读者和观众来信问的问题是:我该怎么看国际新闻?怎么了解国际事件?如何在没有学者专家分析的情况下,自己去看懂这些事件?
要看懂这些事件,当然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不然都只能自己胡思乱想。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美国派驻海外的大使当中,不乏政治酬庸。有一次,一位酬庸的大使被派驻韩国,他满脑子问号地询问底下的幕僚:「韩国为什么会有两个呢?」幕僚答说:「报告大使,因为过去打过一次韩战。」大使接着问:「韩战?什么时候打的?我怎么不知道?」相信那名幕僚听了,头上一定三条线。所以说,强化自己的背景知识是第一要务。
再来,就是要有观察国际情势的理论架构与脉络,而这本书想要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框架与脉络,让大家以后在看国际新闻的时候,可以把一大堆杂乱的事件,分门别类放进框架中观察,这样就有条有理,有脉络可循,也才可以往上累积自己的知识。有志从事国际新闻採访的朋友,也可以从这本书看起。
不过,要写出一本国际关系的普及书(一位当过外交官的政大外交系学妹跟我说:推广自然科学普及化的书叫「科普」,那你推广国际关系的书应该叫「国普」吧?)并不容易。它不能与国际事件贴得太紧,因为国际新闻事件天天都在变化,贴得太紧,书就大概只有一年的寿命,一年后就失去时效,成了历史。可是它又不能离开实务太远,因为离得太远会变得像教科书,对一般非国际关系专业的读者,产生阅读的障碍。
所以我在体例与文笔上尝试,就好像二十年前初掌国际新闻中心时,努力在雅和俗之间寻求平衡。我一直很欣赏张五常教授和熊秉元教授写的经济学文章,他们的文章浅显易懂,读起来像随笔,但其中又有大学问。虽然像国际关系这样的学科,很难写得那样行云流水,但我撰写过程中左思右想,调整体例,拿捏深浅,从动笔到完稿,算算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这期间,出版公司换过两个编辑,才把这本书催出来,也真是苦了他们。
另外,我特别请萧秀青小姐协助,整理名词解释作为附录,帮读者做一点祕书的工作。秀青是非常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编译与出国採访的经验都相当丰富。她曾在路透社工作,也曾在公视与大爱与我共事,共同制作国际新闻。我很感谢有她的协助。
基本上,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国际「现势」分析,而是教人怎么看国际情势。因为不是现势,所以过了几年都还是可以看。这是我写书时念兹在兹的理想,至于能不能达成这个目标,就让读者来评断了。
序
写在前面
台湾人其实是很矛盾的。
从地理位置、国际处境,以及自然资源来看,我们应该是要很有国际观的。因为作为一个小国,我们一定要比大国对国际情势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实际上,台湾人又非常没有国际观。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内部的口水与八卦所占据,对于台湾以外的事务,既没有能力关注,也不感兴趣。这其实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强国际观,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学外文很重要,对国际事务与国际文化有相当的敏感度、相当的兴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分析国际情势的架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当前国际政治几个重要的权力板块,以及大国与小国的互动。在过去冷战时期,要看懂国际关系比较简单,因为只要把「美苏争霸」的架构往国际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出一个端倪。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又恢复往昔的生机与复杂。旧的冲突(如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冲突)又冒了出来,而新的强权,如中国,也逐渐浮现。在这同时,美俄之间的角力也不因冷战结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们就从大架构,把这些看似复杂的权力互动,试着理出一个头绪。
当然,国际上有许多板块或集团,比如APEC、东协、东协加一(东协十国加上中国,或日本,或韩国,所以共有三个「东协加一」)、上海合作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南锥共同市场(南美南方共同市场)、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等,分别根据军事、政治或经济,将世界化成一块一块。不过由于这些区块都是静态的,很容易在网路上查到相关资料,所以本书就舍去不谈。因为我基本上想写的还是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国际现势资料库或字典。
第二部分谈到政经议题。石油、粮食、贸易、灾难、冲突等,都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中心议题,在可见的未来也势必是全球注目的焦点。了解这些中心议题,读者可以看清国际事件背后,国与国之间如何互动,以及它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要谈的是达成外交政策目标的工具。一个国家想要达成外交政策目标,通常可以在「外交」、「经济」、「军事」、「宣传」四个工具之间作一选择。这四个工具该怎么运用?有哪些实例可以为这些工具提供「註脚」?大国和小国在选择运用这些工具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本书将分章讨论这四项工具。
在本书的最后,还附有重要名词的解释。读者阅读本书,第一遍可以不必看名词解释,先一气呵成把正文看完。这是粗看。等到第二遍细看的时候,就可以参照附录,对单一事件或名词有更完整的理解。好比欣赏国画,有「泼墨」、有「工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吸收的快慢,在收放、深浅之间做一调节。
现在,就请翻开第一部分,让我们从中国的崛起开始谈吧!
最近真是太喜欢看一些能够拓展视野的书了!尤其是像《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这种,名字就带着一股子“我要开眼界”的霸气。我一直觉得,生活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很容易就陷入一种“井底之蛙”的状态,只看到身边熟悉的一切,对于广阔的世界,总是有种模糊的想象。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就觉得是时候来一次“思维的大迁徙”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知世界的新大门,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我希望它能帮我梳理清楚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新闻推送,而是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像是“为什么某个国家会做出那样的决定?”、“这个事件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这类的问题,一直是我脑海里盘旋的,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个明确的解答。
评分我之前看书,总是偏好那些讲故事的,或者是一些实用的技能类。这次因为朋友推荐,所以尝试了《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刚翻开的时候,坦白说,觉得有点“硬”,不像我常看的那些轻松读物。但是,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轻松”。它逼着你去思考,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比如说,我们常常会用台湾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大陆,或者用自己熟悉的民主自由框架去衡量其他国家。但这本书好像在提醒我,世界是多元的,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容易被标签化,或者太容易被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所影响。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破壁人”,一点点地瓦解了我对世界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画面。
评分说实话,我平常对于国际新闻的涉猎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都是看标题党或者听别人讨论,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尤其是一些地缘政治的分析,常常让我觉得云里雾里的。《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这本书,就好像是在我迷雾中点起了一盏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是,它不会上来就灌输你某种观点,而是教你“怎么看”。就像是学游泳,它先教你踩水,让你熟悉水性,然后再教你换气、划水。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在教我一套“观世界的方法论”,让我能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比如,它可能会讲到一些历史事件,然后分析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当今的国际格局。这比直接告诉我“现在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关系不好”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助于我形成自己的判断。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的人,对“国际观”这个词,我总觉得有点遥远,好像是属于那种需要出国留学、或者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需要的东西。但《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这本书,让我觉得,其实“国际观”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它就在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里,在我们和别人交流的观点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行不通。这本书让我开始注意到,原来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甚至地理环境,都对它的国民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开始好奇,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从非洲某个国家的角度去看待全球化,会有什么样的解读?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小小的台湾,去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拥有“国际观”就像是在玩一个大型的策略游戏,如果不懂得各个玩家的背景、目标和势力范围,就很难玩下去。《国际观的第一本书——看世界的方法》这本书,我觉得就是在给我提供“游戏攻略”。它不是简单的介绍国家A和国家B,而是剖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逻辑,以及这种互动是如何被更深层次的因素所驱动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讲解一些关于“软实力”的概念,比如文化输出、意识形态传播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国际关系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层面。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各种力量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的。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