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教的中国史【清谈风雅魏晋】
西元220年至西元580年?中国政治的纷扰与民族融合
老师没教的中国史三部曲【清谈风雅魏晋】
娓娓告诉您,关于统一的中国再度回到如战国时代,纷扰不休、分合不断的动盪时代。
强盛的汉王朝终究还是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
魏蜀吴的正统争战,哪一个名正言顺了?
战争频频、人民流离,时代的氛围悽悽惶惶
佛教大盛、清谈流行,这样的保护膜包裹的中国
是否一无可取、黯淡无光?
王朝南迁、胡族南下,南与北、汉与胡,又会爆烈出什么火花?
瞧瞧老师没教的中国史,
见识古代人生命力有多强!!
全景式图文并茂纪录中国文化历史,带您追寻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作者简介
李默
李亚平,笔名李默。海南万宁人。198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1973年赴海南国营英州林场插队务农,后历任广东省旅游局干部,广东旅游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副编审。
学术顾问
李学勤
着名青铜器专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罗哲文
中国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
俞伟超
中国着名考古学家、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曾宪通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汉语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攻战国秦汉文字
彭卿云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曾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Part 1三国220A.D. ~ 264A.D.
魏编《皇览》
支谦在吴译经
罗马商人秦论入华
南方瓷的典型代表──东吴青瓷
九品中正制建立
川南人悬棺
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建安七子主导文坛发展
建安之杰——曹植
刘劭代表才性学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诸葛亮二上《出师表》
正始名士流行服石
吴入台湾
西蜀漆器独秀
马钧作指南车
皇象写《急就章》
唯刀独尊
反切发明
倭女王遣使至魏进贡
魏攻高句丽.刻石记功而还
江南首座佛寺落成
玄学产生
魏立三体石经
司马懿死.司马师专魏
世袭领兵制在东吴形成
朱士行西游取经
《广陵散》流行
皇甫谧着针灸经典
竹林七贤集聚山阳
蜜饯出现
中国开始大规模造佛像
刘徽注《九章算术》
Part 2 西晋265 A.D. ~ 316A.D.
竺法护入白马寺译经
荀勖造笛律校正管口
司马炎诏造六宫
汲冢竹书出土
孙吴碑刻异军突起
陈卓绘《全天星图》
晋颁户调式等制度
赵爽证毕氏定理
《脉经》最早总结脉学
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出现
洛阳纸贵
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
魏夫人之《黄庭内景经》
水磨大量使用
纸写书普及
陈寿撰成《三国志》
八王之乱
贾后专权
《博物志》编成
清谈盛行
卫?作《四体书势》
玄学完成
向秀郭象注《庄子》
外迁「五胡」
反玄学潮流
中国书法成为独立艺术
《平复帖》
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开始
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
青瓷工艺成熟
都督氾滥成灾
Part 3 东晋317A.D ~ 419 A.D
司马睿称帝.东晋建立
鲍敬言提出「无君论」
《抱朴子.内篇》发展道教理论
苏峻据建康.晋大乱
晋代名将陶侃
虞喜发现岁差.创安天论
王导主晋
《游仙诗》
郭璞游仙
后赵兴佛风
干宝《搜神记》
马铠传入中国
重甲骑兵出现
东晋实行土断政策
西域高僧佛图澄圆寂
楷书发展成熟
书法家卫夫人
《华阳国志》首创中国地方志
东晋与拜占廷建交
《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冠古今
王珣《伯远帖》
王勐入秦佐政
传国玺辗转还晋
「天竺乐」传入中国
敦煌石窟工程开始
东晋名僧支遁
桓温第三次北伐
实用的急救方书──《肘后方》
坞壁庄园广泛出现
道安南下襄阳弘法译经
江南大地主庄园经济形成
前秦统一北方
晋建北府兵
前秦禁老庄图谶
谢安执政
东晋石刻线画复兴
围棋空前兴盛
慧远入庐山
秦晋淝水大战
王献之开拓新书体
行书、今草形成
魏道武帝改革
北魏的改革
法显赴北印度取经求佛法
魏晋轶事小说《西京杂记》
般若学欣起高潮
麦积山雕凿石窟
佛寺壁画开始在中国兴起
顾恺之代表魏晋绘画的艺术高峰
面食开始占主要地位
鸠摩罗什入华传播大乘空宗
秦奉鸠摩罗什为国师
研习《黄庭经》之风盛行
《小品方》影响深远
中国陶器流行于世界
师子国赠玉佛像
夏筑统万城
僧肇推动中国佛学
中国佛学学派兴起
私学流为三派
Part 4 南北朝420A.D ~ 580 A.D
「五胡乱华」.十六国的形成消长
寇谦之起天师道场.弘扬道教
宋改革制度
炳灵寺石窟开建
僧慧琳作「黑衣宰相」
中国绘画进入繁荣时期
中国文化进入佛教影响时代
胡人妇女风情入主中原
北魏冯太后杀子
谢灵运推动山水诗发展
玄言诗与山水诗代兴
竺道生宣传涅槃说
高丽音乐传入中国
《孙子算经》提出剩余定理
私学沟通南北
山水园林大量涌现
何承天考古.创新律
魏太武帝灭佛
魏佛禁稍弛
刘义庆编着《世说新语》
外国玻璃大量输入
中国画论兴起
范晔撰《后汉书》
官营手工业发展为手工业主体
满地绣出现
南朝庶族兴起
中国丝织技术传入波斯
云冈石窟开凿
金铜佛像进入全盛时期
祆教传入魏上层社会
谱写家史盛行
鲍照发展乐府诗
道教流派出现
道教捏造老子化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均田制
陆探微影响南齐画风
范缜着《神灭论》
魏孝文帝主张汉化
新体诗出现
魏碑书法风格劲健
大科学家祖沖之推算圆周率
江南清商乐成为音乐主流
北魏开凿龙门石窟
萧梁以佛教为国教
佛教东渡
陶弘景建茅山道宗教教理
《瘗鹤铭》代表南朝碑刻
菩提达摩东来
木塔楼开始流行
集前代名舞大成的清商乐舞
铜新品种出现
郦道元撰成《水经注》
裤褶流行
南朝瓷器形成繁荣局面
北朝陶瓷器后来居上
行台制实行
南朝骈文极盛
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编成
南北朝陵墓雕刻艺术复兴
宇文泰创府兵制
贾思勰着成《齐民要术》
宫体诗形成
《洛阳伽蓝记》记录佛寺兴衰
石刻佛像遍及中国
北朝石刻线画成就斐然
五岳胜地逐渐开发
齐废道教
南北朝学风数起数落
庾信改变诗风
髹漆工艺出现新突破
娄睿墓壁画代表北朝绘画水准
南北朝寺院经济势力达到顶峰
胡舞涌入中国
新疆石窟形成龟兹风格
佛寺建造登峰造极
佛寺壁画艺术达到高峰
南朝情歌绮艳
中国政治由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导言
「老师没教的中国史」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着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国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国文化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国文化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国文化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国文化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西元前后两百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国文化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国文化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国文化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国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文化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他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国文化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国文化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国文化,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国文化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老师没教的中国史》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老师没教的中国史》,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国文化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着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国文化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流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着《老师没教的中国史》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画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透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国文化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国文化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星河浩瀚: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大门,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惊奇与遐想的领域。我一直对星空充满好奇,也读过不少关于宇宙的书,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拘泥于已知的科学理论,而是大胆地探索了那些我们尚未能解释的宇宙奥秘。 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比如,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之前总觉得它们是抽象的理论,但书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类比,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它们的存在,感受到它们对宇宙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尤其被关于“多重宇宙”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列举了各种科学假说,以及这些假说可能带来的颠覆性认知,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只是无数个宇宙中的一个?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一些经典的天文现象,比如“黑洞”的形成与吞噬,以及“虫洞”穿越时空的理论可能性。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呈现了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各种理论的优劣,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我读到关于“费米悖论”的部分,作者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在浩瀚宇宙中至今未能找到外星生命的证据,各种可能的解释都充满了哲学意味。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它激发了我对宇宙的敬畏之心,也让我更加渴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评分这本《舌尖上的中华》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美食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我对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这些“八大菜系”了如指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隐藏在民间、鲜为人知的美味。它没有那些刻板的菜系介绍,而是像一位老饕,娓娓道来一道道菜背后的故事。 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了一个边陲小镇的“羊肉泡馍”。作者并没有仅仅描述它的制作过程,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讲述那个小镇的风土人情,那些世代传承的烹饪手艺,以及这道食物如何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记忆。我仿佛能闻到那刚出炉的饼子和羊肉汤混合的香气,看到热气腾腾中人们脸上满足的笑容。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地域性极强的小吃,比如北方寒冷地区过冬的“灌肠”,南方潮湿地带解暑的“绿豆糕”,甚至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手把肉”。作者对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把握、调味的精妙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我这个常年在家做饭的人都忍不住跃跃欲试。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食物与节庆、习俗之间的联系。比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食品,在作者笔下又有了新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连接家庭、传承文化的载体。我读到关于“年夜饭”的一段,作者描述了不同地区年夜饭的差异,以及那些寓意吉祥的菜品,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感受文化,与人建立联系。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个热爱中国美食,或者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
评分《光影的叙事:电影美术的幕后探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幕后的神奇之门。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位忠实的电影爱好者,但很少去关注电影的制作细节,尤其是美术设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电影”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者以一种非常专业又生动的笔触,揭示了电影美术在一部影片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场景、道具的描绘,而是深入分析了色彩、光影、构图、材质等元素是如何被艺术家们运用,来塑造电影的整体风格、烘托人物的情绪、推动故事的发展。我最喜欢关于“电影色彩学”的章节,作者解释了不同色彩在视觉语言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运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在某些影片中,冷色调的运用如何体现人物的孤独和疏离,暖色调的运用又如何烘托出温暖和希望。 书中还分享了许多经典电影的美术设计案例,比如《银翼杀手》中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都市,《指环王》中宏伟壮丽的中土世界,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充满童话色彩的粉色调。作者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电影美术师们是如何将导演的构想,通过视觉语言具象化,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电影世界。他还探讨了概念设计、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庞大团队的默契合作和专业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部精彩的电影,都离不开背后无数美术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和卓越的创造力。
评分《指尖上的魔法:独立游戏开发入门指南》这本书,是我一直以来想进入游戏开发领域的一个绝佳起点。作为一名对游戏充满热情的玩家,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但技术门槛一直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作者并非直接灌输晦涩的代码知识,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解了独立游戏开发的核心流程和思维方式。他首先强调了“创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游戏想法比炫酷的技术更具价值。接着,他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游戏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概念构思、原型开发、美术风格、关卡设计,到音效、剧情、用户体验等等,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作者讲解“玩家心理”的部分,他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玩家在游戏中的需求和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游戏设计来满足这些需求,让玩家沉浸其中。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现有的优秀独立游戏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游戏的成功之处,让我对游戏设计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作者剖析了《纪念碑谷》如何用创新的解谜机制和艺术风格吸引玩家,《空洞骑士》如何通过精巧的地图设计和扎实的战斗系统赢得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独立游戏开发中的困难和挑战,作者诚恳地分享了许多实际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如何管理项目进度、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如何面对玩家的反馈等等。这本书让我觉得,独立游戏开发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热情、有创意、有耐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名“游戏魔法师”。
评分《字里行间的风景: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我一直以为诗词不过是些优美的词句堆砌,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让我体会到了诗词中蕴含的深邃情感和广阔意境。 作者并没有像教科书一样,一一罗列诗人的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解析每一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他擅长从细微之处着手,捕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流露,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相结合,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李白《静夜思》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解释了“床前明月光”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思乡之情是如何在这样的清冷月光下被勾起,那种孤独、怅惘又带着一丝温情的复杂情感,仿佛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美学原理的探讨,比如“以景托情”、“借古讽今”、“意境的虚实结合”等等。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杜甫的《春望》如何通过描绘残破的景象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悲愤,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何从“人有悲欢离合”的感叹升华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本书让我觉得,读诗不仅仅是文字的理解,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旅行。它让我看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