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與京

都與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AKAI JUNKO
圖書標籤:
  • 北京
  • 文化
  • 曆史
  • 城市
  • 生活
  • 民俗
  • 風情
  • 遊記
  • 散文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韆年京都優雅魅力背後孤高的驕傲
厚臉皮態度創造流行與活力的東京
兩個截然不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你去過東京或是京都嗎?

  從書店遍佈京都介紹、京都旅遊指南,就知道京都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

  而東京不僅是日本其他地方嚮往的城市錶率,更是日本繁榮的象徵。

  《敗犬的遠吠》一書作者酒井順子以其幽默、深刻的筆調,描寫東京與京都這兩個都市的各自差異。

  從語言使用的差異、飲食品味的差異、祭典的差異、大學的差異、東京齣身作傢與京都齣身作傢的差異、甚至京都女性與東京女性的差異……

  描繪齣兩地京城的絕妙風情。

作者簡介

酒井順子(SAKAI JUNKO)

  1966年齣生於東京。就讀高中時,開始於雜誌連載專欄。畢業於立教大學觀光學科後,曆經三年廣告公司職務,成為專業作傢。以毫不留情的觀察力,捕捉與自己等身大的都會女子,用不拖泥帶水的獨特語調、巧妙的詞匯與絕妙的理論予以分析,這樣的寫作風格博得人氣。作品有《觀光的哀愁》、《少子》、《容姿的時代》的「悲傷三部麯」,《敗犬的遠吠》、《枕草子REMIX》、《那個人,單身?》、《我是美人》、《一口甘能》等多數作品。

譯者簡介

江明玉

  兼職譯者,譯有《藝術創業論》、《私房話Room talk》、《設計菜鳥奮鬥記》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旅行的理由∕張東君 005
譯者序 東京與我∕江明玉 011
前 言 京城人與都市人 021
語 言 挑剔與壞心眼、俗氣與土氣 031
料 理 淡味與濃味 042
節 約 節儉與小氣 054
贈 答 迴贈與迴禮 064
專 欄 體驗平安京.走在硃雀大路上 075
高 處 比叡山與東京鐵塔 084
祭 典 祇園祭與高圓寺阿波舞 096
流 通 市場與市場 108
神 佛 觀光寺院與喪禮寺院 119
專 欄 京都同業者町的愉悅 131

大 學 京都大學與東京大學 148
書店、咖啡店 惠文社跟abc 160
年輕人社區咖啡與星巴剋 172
文學棉矢莉莎與金原瞳 182
專 欄 為什麼人會在京都被殺? 兩小時單元劇研究 193
住 宿 俵屋與港麗酒店 202
交 通 電車與電鐵 213
服 務 ﹁來坐﹂與﹁歡迎光臨﹂  223
土 産 八橋與芝麻蛋 232
專 欄 京都旅行的小知識 243
敬 語 □□與□□□□□ 249
鄉 下 冷泉傢與Hills 族 259
女 子 京女與東女 26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君子京都
張東君

  雖說「貨比三傢不吃虧」,買書可不能比價錢。在作研究的時候,需要收集許多同樣主題的論述,做過比較、融會貫通之後纔能演繹齣自己的心得。旅遊書也是一樣,要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挑選。隻喜歡坐在傢裏神遊景點的人,可以選擇照片多又美的;偏愛美食的,找老饕寫的準沒錯;有特定興趣的,則以主題為依據來加以挑選。

  到日本不能不到京都。她是建都已經超過一韆兩百年的古都,幾乎所有到日本的觀光客,都會到京都來朝聖;而不論其宗教信仰為何,也依然會進入京都的大小寺廟神社參觀。理所當然的,介紹京都的各類書籍,在「旅遊生活」區中所佔的空間,也比其他的要多上許多。那麼,這本《都與京》的強項究竟在哪裏呢?它憑什麼想在百傢爭鳴的京都書中插上一腳?

  答案就在「深度旅遊」這一點上。所謂入境隨俗、入鄉問俗。不論是日本人或外國人,隻要曾經到過京都,通常都會成為一再迴來的熟客常客。一迴生、二迴熟。當大傢發現自己不停的齣現想要重遊京都的渴望時,總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和周遭親友。這時,有本「比一比」的書就很方便瞭。

  《都與京》這本書的作者,是位生於東京、長於東京,卻在三十歲之後戀上京都不可自拔的女性。她雖然以「烈女不事二夫」來比喻自己對於自己的根(東京)的忠誠,卻又實在不能違背自己熱愛京都的真心。於是她在這本書中,就以食衣住行生活習慣等的各種名詞動詞為關鍵詞,一一的對東京和京都這兩個城市作比較。她的腦袋想要理性的把這兩個城市放在天平的兩邊,錶現齣她的「不偏心」,可惜她的心卻牽動著她的手,讓我們在翻閱這本書時,很明顯的看齣她對京都的一麵倒。

  我非常的能夠體會她掙紮的心情。

  我爸替我取名「東君」,曾經讓一位國文老師大大的稱贊他非常的有文學素養,因為這早早就是齣現在屈原《離騷˙九歌》之中,也代錶著太陽神、春神、東宮太子,一副我爸對我期望甚高的樣子。當時我爸也就假裝他確是如此,其實他隻是因為當我齣生時還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所以就小小的希望我能夠成為「在東京長大的君子」而已,純粹隻有紀念齣生地,沒有想太多……。無論如何,我四歲以前都住在東京,在我爸唸完書迴到颱灣之後,我纔開始學國語和颱語。我外公沒事總會說我是從東京的垃圾桶旁邊撿來的,在生我氣的時候也老是對我吼:「滾迴東京去」。再加上古人說:「三歲訂終身」,東京對我來說,還真的是生長的故鄉。

  於是,當我想齣國唸博士班的時候,我的第一誌願其實是東京大學,當我爸的學妹,又迴到我小時候熟悉的環境。但是,東大並沒有我想要唸的科係。我要唸的動物生態,京都大學不但是全日本最強,也是世界排行前幾名的。既然如此,當然我就捨東大而到京大。

  去京都之前,我就從電視及各種媒體上看過、讀到各種有關京都的傳聞,例如本書中也提到的「斤斤計較」、「冷淡」、「壞心眼」等等。就連我的房東,在初見麵的時候都跟我說:「我是大阪人不是京都人,所以妳什麼事都可以放心的、直接瞭當的跟我說,沒有關係」;把她和京都的關係撇得一乾二淨。可是在住瞭幾個月之後,我突然發現像我這麼自閉的人,還真的非常適閤住在京都。

  京都人是不欠人傢人情的。京都人在打掃自傢門口的灰塵或是積雪的時候,隻會打掃自傢腹地,不會順便替鄰居掃一掃。這種行為,十有八九會被其他地方及國傢的人視為冷淡,但是這其實纔是最閤道理的。鄰居沒有拜託你,你就自動替人傢掃的話,下次他就得替你掃迴來,否則他就欠你一個人情。可是他原本沒有想要欠人情呀?所以這種「好心」,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纍積一韆二百多年之經驗,知道人與人相處要「君子之交淡如水」纔會長久的京都人,是不會替人傢找麻煩的。

  京都人的儉約也是有名的。但是京都人並不是小氣,隻是知道該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現在開始流行的慢活、低調奢華,早在韆年之前,就已深植在京都人的生活中。笑貧不笑娼的這種行為,在京都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正統的京都人十分瞭解自己的分際,懂得自己的身份與立場,不會打腫臉充胖子。而另一方麵,大傢都很懂得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享受當下。

  要是一樣一樣的細數下去,這篇推薦可能會跟正文拼頁數,不過最後,讓我再說一下東大和京大。

  以畢業生獲得諾貝爾奬的人數來說,東大和京大是一樣的,所以在各方麵,東大和京大互相看不順眼。由於作者是以外人的眼光來看東大和京大,所以她對這兩間學校懷抱的印象,是以「尊敬」為齣發點。不過以我小時逛東大、長大混京大的個人體驗,我可以告訴大傢「日本人對東大生是又敬又羨又妒又恨,但是對京大學生則是又佩又愛又疼又憐」。因為凡是考得上京大的,通常都考得上東大,隻是喜愛自由不愛當官僚,不願被管,於是京大生就成瞭對抗官與政的代錶。此外,東大生總是衣裝筆挺規規矩矩,京大生卻是不修邊幅行為率性,映在眾人眼中,就成為「獨立自主的東大生」及「需人嗬護的京大生」瞭。雖然這真的隻是假象……。

  都與京。從江戶時代算起也隻有三百年的東京,以及延續瞭一韆二百多年的京都。住上三代就可以算得上是「江戶兒女」的東京,與延續不到二十代就稱不上京都人的京都。雖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可是京都卻實實在在的有著韆年古都的魅惑之力,讓作者「根留東京、情係京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口說無憑,在這本書中作者會跟你說個分明,而且她還帶著大傢走一趟一韆二百年前的京都喔。

  我是「東京骨、颱北皮、京都肉」的張東君。請聽我誠懇的建議:「要逛都與京,請帶《都與京》」。

前言

京城人與都市人

  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喜愛京都,每次我到瞭雜誌賣場,都忍不住這麼想。不管是女性雜誌、男性雜誌、旅行雜誌、還是美食雜誌,仔細一看發現都是京都特集,連電視兩小時的推理劇也時常有人在京都被殺。隻要冠上「京都的」,不管是櫻花、楓葉、祭典還是殺人,都頓時增添許多魅力的音韻。光看這些媒體,我們就可以瞭解,對日本人來說,京都這個地方具有多麼特殊的存在感。

  寫瞭這麼多,我當然也是個京都愛好者。但我與京都往來的時間並不長。念小學的時候,班上功課最好的一個朋友寄給我一張明信片,上麵寫著:「我現在跟傢裏的人來到京都。到圓山公園看瞭夜櫻。」

  記得當時我很是佩服他們能全傢到京都旅行,有文化的傢庭做的事情果然不一樣!我自己則在高中畢業旅行纔第一次去瞭京都,那時候隻覺得「搞不太懂」。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曾經跟男朋友到京都旅行,也沒留下什麼特彆的印象。不管是清水寺還是南禪寺的湯豆腐,對我來說,都隻像是為瞭演齣「跟平常稍為不一樣的約會」的道具。當時的我也還不明白,同樣是二十幾歲的男朋友,處於京都這樣的背景之下,不知怎地看起來就讓人覺得不可靠瞭起來。

  「京都感覺好像很好玩喔」會突然這麼想,是過瞭三十歲以後的事情。我開始對於接近年輕人文化感到有點睏難,在這樣的年紀所訪問的京都。和風旅館也好,夜晚的祇園、石庭也好,無一不讓我感到驚艷。二十幾歲旅遊京都以來曆經十年,這段期間我的體內架構瞭一個享受京都的機製。嗯,當然也可以說不過就隻是年紀增長罷瞭,總之我開始頻繁地造訪京都。

  在二○○五年造訪京都的觀光客是四韆七百萬人,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目前公布的目標是要在二○一○年之前達到一年五韆萬人,這應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也就是說,放眼望去的日本人當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或每三人之中會有一人是每年造訪一次京都,而不去京都的年齡層則是去東京迪士尼樂園,我想應該差不多可以這樣算吧!

  京都長久以來的人氣,我想多少跟持續瞭好一陣子的和風熱潮有關。一直到日本景氣較佳的九十年代初期,人們的興趣跟憧憬都還是朝嚮著歐美。和風的事物等於老氣、俗氣這樣的印象很強烈,傳統藝能或和服這些東西的人氣並沒有這麼齣風頭。

  但是泡沫崩垮,景氣惡化,不管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湧起一股清靜和寂寥感,此時日本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立根之處。在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跑遍各國、看盡名牌精品,慢慢知道,要歐美人的地盤跟他們決勝負,是絕對沒有勝算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能有個辦法,就是不穿晚禮服而穿和服,大概那時候日本人就這麼想瞭吧。於是女性們開始捨西洋花藝(flower arrangement)改學花道,捨西洋草書(calligraphy)改學書法,捨精品名牌包改買和服,捨劇團四季去看歌舞伎,捨夏威夷而開始去京都。

  剛好在同一個時期,一般人隻有在世界盃足球賽時纔會湧現的愛國心之類的小民族主義也開始蠢動。不過這種迴歸和風的現象,我個人認為應該又跟小民族主義是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一直到泡沫時代為止,日本人一股勁地追趕歐美文化,以超越歐美做為努力的目標,但是泡沫瓦解讓我們都鬆懈下來,用起僞外國人的視綫來看待和風的事物。日本人開始造訪京都,並非想藉由接觸和風事物來激奮自己的族群意識,這跟白人追求東方情調的頂級度假村住宿是一樣的心態吧。

  然後,我們重新再發現瞭自己國傢的文化。梨園之妻或者名旅館的女將這種和風名流,比起社長夫人或醫生夫人,感覺散發齣更高一等的光芒。在泡沫經濟的時代,曾經在港區的教會舉行過婚禮的人,也開始脫口說齣「我喜歡佛像」之類的話,連菜刀也曾幾何時不用德國品牌SOLINGEN,而改用起「有次」。

  對這種和風病患者們來說,京都是個聖地。JR東海鐵道公司不過用廣告鼓吹「對瞭,去京都吧」,人們也都一窩蜂地往聖地去進行巡禮瞭。

  對和風病患者而言,京都可以說是「和風的主題樂園」吧!主題樂園不可缺少的就是娛樂設施、商店、飲食還有服務,這四個項目,而京都就完全地具備瞭這四個條件。像是神社佛閣或者博物館這種娛樂設施;醃菜、和果子、扇子、古董這種商品也充滿魅力。飲食則有懷石、甜品、烏龍麵跟肉等,一樣都不少。而關於服務,講到「京都人的款待之道」,印象中不就是搔癢搔得恰到好處的感覺嗎?

  不隻如此,主題樂園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迴客率,京都跟迪士尼樂園一樣,在這一點上也很優秀,觀光客裏約九成都來過一次以上。

  要提高迴客率,最重要的是「樂趣的多重性」吧。也就是說,如果隻有那種去過一次就可以摸透的設施或活動,客人會覺得「就這樣啊」,而不會再來第二次。因為有著像是內行MENU一樣的東西,無法隻憑一眼就能完全掌握,還有隨季節變化的不同樂趣,這些事情會刺激讓人想一去再去。

  東京迪士尼樂園更新遊行錶演時,會在新節目發錶的幾天前,就開始進行預演,展示新的遊行,或是在很不顯眼的地方畫米奇的圖案等,有很多這種隻有內行人纔知道的情報。迪士尼狂熱者得到越多這些消息,越會陷入「想知道更多!」「請再去更多次!」的中毒癥狀。

  而京都這個城市,跟迪士尼樂園不同的是,雖然沒有刻意去營造,但是因為曆史悠久,所以擁有無止盡的多層性樂趣吸引觀光客上門。起初隻是去旅遊書上介紹的店的觀光客,也會隨著去京都的次數增多,開始想去「旅遊書上沒有介紹的店」或者是「隻有當地人纔會去的寺廟」等,尋求「一年隻做一天的果子」或者是「七年隻公開一次的佛像」等。

  又,一剛開始隻是追求像是櫻花、楓葉這些明顯季節性的人,也開始覺得「梅雨的京都聽說不錯」、「不,新綠也不錯」、「下雪」、「過年」等,如此一步步深陷。

  然後,就像迪士尼狂熱者說:「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這裏是最棒的地點喔!」炫耀看煙火最適閤的地點一樣,京都迷也會忍不住想炫耀:「連很多京都人都不知道,有棟大廈的頂樓可以一次看遍五山的送火喔。對瞭,順便告訴你,京都人可不是說『大文字燒』的,彆弄錯瞭。」

  感覺京都的街道好像都被雜誌或是電視給介紹盡瞭,實際上京都某傢店的人卻說:「被雜誌採訪後,連根草都長不齣來瞭」。

  在京都有分「常常上雜誌的店」跟「絕對不會上雜誌的店」。就算接受瞭雜誌的採訪,京都人也不會什麼都講,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偷偷地藏起來。

  在東京土生土長的我,會如此被京都強烈吸引的理由就在這裏。東京聚集瞭來自各式各樣土地的人,是個平等的都市。隻要有錢,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得到,什麼樣的服務都可以享受得到。也因為共同體意識很稀薄,所以對於從其他地方來的人不會特彆親切到讓人感動;反之亦不會排擠外來的人。不管是從以前就住在這裏的人,還是昨天纔搬來東京的人,都可以過相似的生活,這就是東京。

  這也代錶瞭,東京就是你所看見的那個樣子。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算某傢餐廳存在著祕密料理,不知為何也會被雜誌的「祕密料理特集」報導給寫齣來。讓人覺得「什麼祕密料理嘛」,一點的意義都沒有。可以這麼說吧!東京這個城市的貪欲,是不會讓祕密一直保持為祕密的。

  與這相比,京都所謂的祕密就是以祕密的狀態存在著。如果說用「?」這個字會有語病的話(?日本,現在好像不能這麼說瞭),那也許可以說是「奧」吧!宛如又細又長的町傢結構,從麵對馬路邊的入口進去,一直往裏頭深入、再深入。不管是曆史、人物、味道或者技藝,光從錶麵看上一眼,是絕對無法得知裏頭的奧妙,像是有多層的深奧之處一樣。對身為東京人的我來說,看不習慣,稍微有點昏暗的「奧」反而讓我覺得稀奇,忍不住想往那個方嚮走去。

  不管京都還是東京,或紐約還是倫敦,住在都市的人,應該都會從經驗得知「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在都市,各式各樣的人不斷地從外麵的世界進來,所以沒時間一一對外來人感到稀奇。

  京都與東京都不會將「跟我不一樣的人」當作奇異的存在,盡管如此,相對於東京把大傢吞噬後,均一地消化下去,感覺上京都則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們, 細緻且嚴密地分開共存。東京的平明感跟京都的多層感,應該是這樣子造成的吧。

  那麼,這樣的差異從何而來呢?我所能想到的,依舊是曆史的不同。西元七九四年,平安京建立於此。在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京城都在奈良,而當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沒多久之後,又再度遷都至京都(當時並不是這樣稱呼)。

  往後一韆多年,京都一直是京城與都城。畢竟是「京都」,這個地名就隻說瞭「這裏是京城」,誠實地敘述著京都是怎樣一塊土地的故事。

  「東京」這個地名也說是「京城」,但那僅僅是「東邊的京城」。就像紐約(New York)是以新的約剋來命名的發想一樣,東京的命名也是這樣。

  當然,從江戶時代開始,這個地方就是個都市瞭。但是雖然江戶有將軍,卻沒有皇帝。體育會係般的都市江戶,看在文化係都市京都人們的眼裏,恐怕是覺得「唉呀,沒辦法的。鄉下總也需要熱鬧的地方嘛」這樣的感覺吧!

  東京的雜食性基礎,被認為是在這個時期釀成的。因為各藩的武士們必須常駐江戶的關係,所以日本各地的人都集中到這裏來。從京城的角度來看,東邊這土到不行的江戶,聚集瞭日本全國鄉下來的人。「怎麼可以被瞧不起說是鄉下人呢?」這些人因此而努力,纔使江戶發展起來的吧。「話雖這麼說,但我們畢竟還是鄉下人嘛」又因為會像這樣攤手放棄,讓江戶養成一種獨特的寬容性,還是說愚鈍感吧!

  之後,發生瞭很多事情,進入明治維新。雖然將軍沒瞭,但皇帝終於在一八六九年來到東邊,江戶變成東京,越來越發達。而京都因為皇帝不在,城市的氣勢曾經一時衰退,不過由於跟活生生的政治、經濟現場保持距離,京都遂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地。

  我曾經聽說,京都的老人現在仍有一種感覺「天皇陛下隻是去一下東京而已」。「其實京都纔是真正的首都」這種意識,我想也依舊存在吧!

  這的確是很有道理,但我也是覺得「幸好首都變成瞭東京」的那種人。如果首都一直是京都的話,戰爭的時候可能會被鎖定為空襲目標,而戰後也會被拼命地開發吧!整個京都也許都變成像現在京都車站一樣的感覺。正因為首都這個汙名由東京來擔瞭,所以京都纔能將「奧」保持在「奧」的狀態直到現在。話雖這麼說,我也會覺得如果京都一直是首都的話,我想日本應該會變成一個跟現在更不一樣的國傢。

  現在,全日本各地的市政府所在地都變成瞭「小東京」,隻有京都一直還是京都。何止如此,京都更讓日本全國誕生齣許多自稱小京都的土地。東京的人之所以覺得京都有魅力,也完全是因為它既是個都會,但卻又不是小東京吧!

  而我,曾經是個熱愛都會的人。因為京都存在著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類型的都會性,以緻於讓我感到有點害怕,但那未知的都會性也正是京都吸引人的原因。京都與東京,為瞭瞭解這兩個京城的不同是什麼,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想從東邊的京城,來好好觀察京都這個城市。

圖書試讀

祭典
祇園祭與高圓寺阿波舞


小時候對我來說,講到祭典,就是每年九月在老傢附近的荻窪八幡所舉行的鞦祭。在兒童神轎附近徘徊一陣子之後,拿瞭糖果,到瞭傍晚就去神社,一邊舔著杏露糖,一邊看著廟會。
在中央綫隔壁站的阿佐榖有七夕祭,旁邊的高圓寺則有阿波舞,兩者都非常熱鬧,隻有荻窪感覺有點太過樸實。當時雖然這麼想,不過自己也不是那種一到祭典就會無來由地熱血沸騰的人,所以應該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子吧!

但進瞭大學之後,我對於祭典的想法開始有點改變。因為對體育會的學生有優惠,所以參加瞭這個團體,但不知道為何研討會是在研究祭典,課程的一環就是去扛神田祭的神轎、解析高圓寺阿波舞的曆史等。

自己本身既不活潑也不豪氣,個性也談不上熱情;要那樣子的我,在祭典上穿著短外掛(半纏/hanten)跟束褲(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講,總之就是那種像緊身褲的東西),去扛神田的神轎,一開始還真的有點令人害羞。神轎不僅很重,腳也很痛,馬上就不想扛瞭。

但我發現當我扛神轎開始喊齣聲之後,慢慢地形成瞭該說是「神轎high」還是什麼的,一股不可思議的亢奮感,跟周遭扛著同一座神轎的人之間的連帶感也油然而生,扛到最後結束時,會有種宛如成功登上山頂的爽快心情。有人會因為迷上扛神轎的感覺而轉戰各地,我似乎能稍微理解他們的心情。

因為這樣我第一次覺得「參加祭典也不是個壞主意」。在阿波舞的世界裏,人傢說看的傻瓜(アホウ/ahou,音與阿波相近)比跳的傻瓜要吃虧,我想這應該可以套用到全世界的祭典。
話雖這麼說,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看起來很有趣,就可以簡單地成為「跳阿波舞的傻瓜」,這就是祭典的世界。神田的神轎,基本上是由神田明神的氏子(うじこ/ujiko,編按:土生土長且代代都住在當地、信奉當地神祇的居民)來扛的(因為小組研究的教授說情,纔特彆開放讓我們扛)。即使不是像神田明神這種名門的神轎,例如荻窪八幡這種程度的神轎,基本上也都是當地的居民在扛的。

第一次看到京都的祇園祭,我也強烈感受到這樣的感覺。我在山鉾巡行的大前天,也就是宵宵山(宵�山/yoiyoi yama,編按:七月十七日舉行山鉾巡行,十五日的前祭稱為宵宵山,十六日為宵山,十四日則為宵宵宵山)的那天抵達京都,從京都車站到烏丸四條的交叉口時,看到左邊是函榖鉾,右邊是長刀鉾,前麵是孟宗山,一口氣看到這些山鉾的瞬間,胸口也激烈地感到一股震動:「哇!好酷。」

對於在東京沒有見過以山車或鉾來展示的祭典的我來說,比大樓還要高的鉾所散發的迫力令人摺服,當時覺得光看就十分滿足瞭!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