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京都优雅魅力背后孤高的骄傲
厚脸皮态度创造流行与活力的东京
两个截然不同、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你去过东京或是京都吗?
从书店遍佈京都介绍、京都旅游指南,就知道京都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而东京不仅是日本其他地方向往的城市表率,更是日本繁荣的象征。
《败犬的远吠》一书作者酒井顺子以其幽默、深刻的笔调,描写东京与京都这两个都市的各自差异。
从语言使用的差异、饮食品味的差异、祭典的差异、大学的差异、东京出身作家与京都出身作家的差异、甚至京都女性与东京女性的差异……
描绘出两地京城的绝妙风情。
作者简介
酒井顺子(SAKAI JUNKO)
1966年出生于东京。就读高中时,开始于杂志连载专栏。毕业于立教大学观光学科后,历经三年广告公司职务,成为专业作家。以毫不留情的观察力,捕捉与自己等身大的都会女子,用不拖泥带水的独特语调、巧妙的词汇与绝妙的理论予以分析,这样的写作风格博得人气。作品有《观光的哀愁》、《少子》、《容姿的时代》的「悲伤三部曲」,《败犬的远吠》、《枕草子REMIX》、《那个人,单身?》、《我是美人》、《一口甘能》等多数作品。
译者简介
江明玉
兼职译者,译有《艺术创业论》、《私房话Room talk》、《设计菜鸟奋斗记》等。
推荐序 旅行的理由∕张东君 005
译者序 东京与我∕江明玉 011
前 言 京城人与都市人 021
语 言 挑剔与坏心眼、俗气与土气 031
料 理 淡味与浓味 042
节 约 节俭与小气 054
赠 答 回赠与回礼 064
专 栏 体验平安京.走在朱雀大路上 075
高 处 比叡山与东京铁塔 084
祭 典 祇园祭与高圆寺阿波舞 096
流 通 市场与市场 108
神 佛 观光寺院与丧礼寺院 119
专 栏 京都同业者町的愉悦 131
大 学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 148
书店、咖啡店 惠文社跟abc 160
年轻人社区咖啡与星巴克 172
文学棉矢莉莎与金原瞳 182
专 栏 为什么人会在京都被杀? 两小时单元剧研究 193
住 宿 俵屋与港丽酒店 202
交 通 电车与电铁 213
服 务 ﹁来坐﹂与﹁欢迎光临﹂ 223
土 产 八桥与芝麻蛋 232
专 栏 京都旅行的小知识 243
敬 语 □□与□□□□□ 249
乡 下 冷泉家与Hills 族 259
女 子 京女与东女 269
推荐序
君子京都
张东君
虽说「货比三家不吃亏」,买书可不能比价钱。在作研究的时候,需要收集许多同样主题的论述,做过比较、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演绎出自己的心得。旅游书也是一样,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挑选。只喜欢坐在家里神游景点的人,可以选择照片多又美的;偏爱美食的,找老饕写的准没错;有特定兴趣的,则以主题为依据来加以挑选。
到日本不能不到京都。她是建都已经超过一千两百年的古都,几乎所有到日本的观光客,都会到京都来朝圣;而不论其宗教信仰为何,也依然会进入京都的大小寺庙神社参观。理所当然的,介绍京都的各类书籍,在「旅游生活」区中所佔的空间,也比其他的要多上许多。那么,这本《都与京》的强项究竟在哪里呢?它凭什么想在百家争鸣的京都书中插上一脚?
答案就在「深度旅游」这一点上。所谓入境随俗、入乡问俗。不论是日本人或外国人,只要曾经到过京都,通常都会成为一再回来的熟客常客。一回生、二回熟。当大家发现自己不停的出现想要重游京都的渴望时,总是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和周遭亲友。这时,有本「比一比」的书就很方便了。
《都与京》这本书的作者,是位生于东京、长于东京,却在三十岁之后恋上京都不可自拔的女性。她虽然以「烈女不事二夫」来比喻自己对于自己的根(东京)的忠诚,却又实在不能违背自己热爱京都的真心。于是她在这本书中,就以食衣住行生活习惯等的各种名词动词为关键词,一一的对东京和京都这两个城市作比较。她的脑袋想要理性的把这两个城市放在天平的两边,表现出她的「不偏心」,可惜她的心却牵动着她的手,让我们在翻阅这本书时,很明显的看出她对京都的一面倒。
我非常的能够体会她挣扎的心情。
我爸替我取名「东君」,曾经让一位国文老师大大的称赞他非常的有文学素养,因为这早早就是出现在屈原《离骚˙九歌》之中,也代表着太阳神、春神、东宫太子,一副我爸对我期望甚高的样子。当时我爸也就假装他确是如此,其实他只是因为当我出生时还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所以就小小的希望我能够成为「在东京长大的君子」而已,纯粹只有纪念出生地,没有想太多……。无论如何,我四岁以前都住在东京,在我爸唸完书回到台湾之后,我才开始学国语和台语。我外公没事总会说我是从东京的垃圾桶旁边捡来的,在生我气的时候也老是对我吼:「滚回东京去」。再加上古人说:「三岁订终身」,东京对我来说,还真的是生长的故乡。
于是,当我想出国唸博士班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东京大学,当我爸的学妹,又回到我小时候熟悉的环境。但是,东大并没有我想要唸的科系。我要唸的动物生态,京都大学不但是全日本最强,也是世界排行前几名的。既然如此,当然我就舍东大而到京大。
去京都之前,我就从电视及各种媒体上看过、读到各种有关京都的传闻,例如本书中也提到的「斤斤计较」、「冷淡」、「坏心眼」等等。就连我的房东,在初见面的时候都跟我说:「我是大坂人不是京都人,所以妳什么事都可以放心的、直接了当的跟我说,没有关系」;把她和京都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可是在住了几个月之后,我突然发现像我这么自闭的人,还真的非常适合住在京都。
京都人是不欠人家人情的。京都人在打扫自家门口的灰尘或是积雪的时候,只会打扫自家腹地,不会顺便替邻居扫一扫。这种行为,十有八九会被其他地方及国家的人视为冷淡,但是这其实才是最合道理的。邻居没有拜託你,你就自动替人家扫的话,下次他就得替你扫回来,否则他就欠你一个人情。可是他原本没有想要欠人情呀?所以这种「好心」,就会成为一种负担。累积一千二百多年之经验,知道人与人相处要「君子之交淡如水」才会长久的京都人,是不会替人家找麻烦的。
京都人的俭约也是有名的。但是京都人并不是小气,只是知道该如何把钱用在刀口上。现在开始流行的慢活、低调奢华,早在千年之前,就已深植在京都人的生活中。笑贫不笑娼的这种行为,在京都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正统的京都人十分了解自己的分际,懂得自己的身份与立场,不会打肿脸充胖子。而另一方面,大家都很懂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享受当下。
要是一样一样的细数下去,这篇推荐可能会跟正文拼页数,不过最后,让我再说一下东大和京大。
以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来说,东大和京大是一样的,所以在各方面,东大和京大互相看不顺眼。由于作者是以外人的眼光来看东大和京大,所以她对这两间学校怀抱的印象,是以「尊敬」为出发点。不过以我小时逛东大、长大混京大的个人体验,我可以告诉大家「日本人对东大生是又敬又羡又妒又恨,但是对京大学生则是又佩又爱又疼又怜」。因为凡是考得上京大的,通常都考得上东大,只是喜爱自由不爱当官僚,不愿被管,于是京大生就成了对抗官与政的代表。此外,东大生总是衣装笔挺规规矩矩,京大生却是不修边幅行为率性,映在众人眼中,就成为「独立自主的东大生」及「需人呵护的京大生」了。虽然这真的只是假象……。
都与京。从江户时代算起也只有三百年的东京,以及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的京都。住上三代就可以算得上是「江户儿女」的东京,与延续不到二十代就称不上京都人的京都。虽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是京都却实实在在的有着千年古都的魅惑之力,让作者「根留东京、情系京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口说无凭,在这本书中作者会跟你说个分明,而且她还带着大家走一趟一千二百年前的京都喔。
我是「东京骨、台北皮、京都肉」的张东君。请听我诚恳的建议:「要逛都与京,请带《都与京》」。
前言
京城人与都市人
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喜爱京都,每次我到了杂志卖场,都忍不住这么想。不管是女性杂志、男性杂志、旅行杂志、还是美食杂志,仔细一看发现都是京都特集,连电视两小时的推理剧也时常有人在京都被杀。只要冠上「京都的」,不管是樱花、枫叶、祭典还是杀人,都顿时增添许多魅力的音韵。光看这些媒体,我们就可以了解,对日本人来说,京都这个地方具有多么特殊的存在感。
写了这么多,我当然也是个京都爱好者。但我与京都往来的时间并不长。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功课最好的一个朋友寄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我现在跟家里的人来到京都。到圆山公园看了夜樱。」
记得当时我很是佩服他们能全家到京都旅行,有文化的家庭做的事情果然不一样!我自己则在高中毕业旅行才第一次去了京都,那时候只觉得「搞不太懂」。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曾经跟男朋友到京都旅行,也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管是清水寺还是南禅寺的汤豆腐,对我来说,都只像是为了演出「跟平常稍为不一样的约会」的道具。当时的我也还不明白,同样是二十几岁的男朋友,处于京都这样的背景之下,不知怎地看起来就让人觉得不可靠了起来。
「京都感觉好像很好玩喔」会突然这么想,是过了三十岁以后的事情。我开始对于接近年轻人文化感到有点困难,在这样的年纪所访问的京都。和风旅馆也好,夜晚的祇园、石庭也好,无一不让我感到惊艳。二十几岁旅游京都以来历经十年,这段期间我的体内架构了一个享受京都的机制。嗯,当然也可以说不过就只是年纪增长罢了,总之我开始频繁地造访京都。
在二○○五年造访京都的观光客是四千七百万人,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公布的目标是要在二○一○年之前达到一年五千万人,这应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也就是说,放眼望去的日本人当中,每两人就有一人,或每三人之中会有一人是每年造访一次京都,而不去京都的年龄层则是去东京迪士尼乐园,我想应该差不多可以这样算吧!
京都长久以来的人气,我想多少跟持续了好一阵子的和风热潮有关。一直到日本景气较佳的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的兴趣跟憧憬都还是朝向着欧美。和风的事物等于老气、俗气这样的印象很强烈,传统艺能或和服这些东西的人气并没有这么出风头。
但是泡沫崩垮,景气恶化,不管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涌起一股清静和寂寥感,此时日本人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立根之处。在泡沫经济的全盛时期跑遍各国、看尽名牌精品,慢慢知道,要欧美人的地盘跟他们决胜负,是绝对没有胜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能有个办法,就是不穿晚礼服而穿和服,大概那时候日本人就这么想了吧。于是女性们开始舍西洋花艺(flower arrangement)改学花道,舍西洋草书(calligraphy)改学书法,舍精品名牌包改买和服,舍剧团四季去看歌舞伎,舍夏威夷而开始去京都。
刚好在同一个时期,一般人只有在世界盃足球赛时才会涌现的爱国心之类的小民族主义也开始蠢动。不过这种回归和风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应该又跟小民族主义是不同原因所造成的。一直到泡沫时代为止,日本人一股劲地追赶欧美文化,以超越欧美做为努力的目标,但是泡沫瓦解让我们都松懈下来,用起伪外国人的视线来看待和风的事物。日本人开始造访京都,并非想借由接触和风事物来激奋自己的族群意识,这跟白人追求东方情调的顶级度假村住宿是一样的心态吧。
然后,我们重新再发现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梨园之妻或者名旅馆的女将这种和风名流,比起社长夫人或医生夫人,感觉散发出更高一等的光芒。在泡沫经济的时代,曾经在港区的教会举行过婚礼的人,也开始脱口说出「我喜欢佛像」之类的话,连菜刀也曾几何时不用德国品牌SOLINGEN,而改用起「有次」。
对这种和风病患者们来说,京都是个圣地。JR东海铁道公司不过用广告鼓吹「对了,去京都吧」,人们也都一窝蜂地往圣地去进行巡礼了。
对和风病患者而言,京都可以说是「和风的主题乐园」吧!主题乐园不可缺少的就是娱乐设施、商店、饮食还有服务,这四个项目,而京都就完全地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像是神社佛阁或者博物馆这种娱乐设施;腌菜、和果子、扇子、古董这种商品也充满魅力。饮食则有怀石、甜品、乌龙面跟肉等,一样都不少。而关于服务,讲到「京都人的款待之道」,印象中不就是搔痒搔得恰到好处的感觉吗?
不只如此,主题乐园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回客率,京都跟迪士尼乐园一样,在这一点上也很优秀,观光客里约九成都来过一次以上。
要提高回客率,最重要的是「乐趣的多重性」吧。也就是说,如果只有那种去过一次就可以摸透的设施或活动,客人会觉得「就这样啊」,而不会再来第二次。因为有着像是内行MENU一样的东西,无法只凭一眼就能完全掌握,还有随季节变化的不同乐趣,这些事情会刺激让人想一去再去。
东京迪士尼乐园更新游行表演时,会在新节目发表的几天前,就开始进行预演,展示新的游行,或是在很不显眼的地方画米奇的图案等,有很多这种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情报。迪士尼狂热者得到越多这些消息,越会陷入「想知道更多!」「请再去更多次!」的中毒症状。
而京都这个城市,跟迪士尼乐园不同的是,虽然没有刻意去营造,但是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拥有无止尽的多层性乐趣吸引观光客上门。起初只是去旅游书上介绍的店的观光客,也会随着去京都的次数增多,开始想去「旅游书上没有介绍的店」或者是「只有当地人才会去的寺庙」等,寻求「一年只做一天的果子」或者是「七年只公开一次的佛像」等。
又,一刚开始只是追求像是樱花、枫叶这些明显季节性的人,也开始觉得「梅雨的京都听说不错」、「不,新绿也不错」、「下雪」、「过年」等,如此一步步深陷。
然后,就像迪士尼狂热者说:「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这里是最棒的地点喔!」炫耀看烟火最适合的地点一样,京都迷也会忍不住想炫耀:「连很多京都人都不知道,有栋大厦的顶楼可以一次看遍五山的送火喔。对了,顺便告诉你,京都人可不是说『大文字烧』的,别弄错了。」
感觉京都的街道好像都被杂志或是电视给介绍尽了,实际上京都某家店的人却说:「被杂志採访后,连根草都长不出来了」。
在京都有分「常常上杂志的店」跟「绝对不会上杂志的店」。就算接受了杂志的採访,京都人也不会什么都讲,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偷偷地藏起来。
在东京土生土长的我,会如此被京都强烈吸引的理由就在这里。东京聚集了来自各式各样土地的人,是个平等的都市。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什么样的服务都可以享受得到。也因为共同体意识很稀薄,所以对于从其他地方来的人不会特别亲切到让人感动;反之亦不会排挤外来的人。不管是从以前就住在这里的人,还是昨天才搬来东京的人,都可以过相似的生活,这就是东京。
这也代表了,东京就是你所看见的那个样子。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算某家餐厅存在着祕密料理,不知为何也会被杂志的「祕密料理特集」报导给写出来。让人觉得「什么祕密料理嘛」,一点的意义都没有。可以这么说吧!东京这个城市的贪欲,是不会让祕密一直保持为祕密的。
与这相比,京都所谓的祕密就是以祕密的状态存在着。如果说用「?」这个字会有语病的话(?日本,现在好像不能这么说了),那也许可以说是「奥」吧!宛如又细又长的町家结构,从面对马路边的入口进去,一直往里头深入、再深入。不管是历史、人物、味道或者技艺,光从表面看上一眼,是绝对无法得知里头的奥妙,像是有多层的深奥之处一样。对身为东京人的我来说,看不习惯,稍微有点昏暗的「奥」反而让我觉得稀奇,忍不住想往那个方向走去。
不管京都还是东京,或纽约还是伦敦,住在都市的人,应该都会从经验得知「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在都市,各式各样的人不断地从外面的世界进来,所以没时间一一对外来人感到稀奇。
京都与东京都不会将「跟我不一样的人」当作奇异的存在,尽管如此,相对于东京把大家吞噬后,均一地消化下去,感觉上京都则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人」们, 细致且严密地分开共存。东京的平明感跟京都的多层感,应该是这样子造成的吧。
那么,这样的差异从何而来呢?我所能想到的,依旧是历史的不同。西元七九四年,平安京建立于此。在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京城都在奈良,而当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没多久之后,又再度迁都至京都(当时并不是这样称唿)。
往后一千多年,京都一直是京城与都城。毕竟是「京都」,这个地名就只说了「这里是京城」,诚实地叙述着京都是怎样一块土地的故事。
「东京」这个地名也说是「京城」,但那仅仅是「东边的京城」。就像纽约(New York)是以新的约克来命名的发想一样,东京的命名也是这样。
当然,从江户时代开始,这个地方就是个都市了。但是虽然江户有将军,却没有皇帝。体育会系般的都市江户,看在文化系都市京都人们的眼里,恐怕是觉得「唉呀,没办法的。乡下总也需要热闹的地方嘛」这样的感觉吧!
东京的杂食性基础,被认为是在这个时期酿成的。因为各藩的武士们必须常驻江户的关系,所以日本各地的人都集中到这里来。从京城的角度来看,东边这土到不行的江户,聚集了日本全国乡下来的人。「怎么可以被瞧不起说是乡下人呢?」这些人因此而努力,才使江户发展起来的吧。「话虽这么说,但我们毕竟还是乡下人嘛」又因为会像这样摊手放弃,让江户养成一种独特的宽容性,还是说愚钝感吧!
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进入明治维新。虽然将军没了,但皇帝终于在一八六九年来到东边,江户变成东京,越来越发达。而京都因为皇帝不在,城市的气势曾经一时衰退,不过由于跟活生生的政治、经济现场保持距离,京都遂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地。
我曾经听说,京都的老人现在仍有一种感觉「天皇陛下只是去一下东京而已」。「其实京都才是真正的首都」这种意识,我想也依旧存在吧!
这的确是很有道理,但我也是觉得「幸好首都变成了东京」的那种人。如果首都一直是京都的话,战争的时候可能会被锁定为空袭目标,而战后也会被拼命地开发吧!整个京都也许都变成像现在京都车站一样的感觉。正因为首都这个污名由东京来担了,所以京都才能将「奥」保持在「奥」的状态直到现在。话虽这么说,我也会觉得如果京都一直是首都的话,我想日本应该会变成一个跟现在更不一样的国家。
现在,全日本各地的市政府所在地都变成了「小东京」,只有京都一直还是京都。何止如此,京都更让日本全国诞生出许多自称小京都的土地。东京的人之所以觉得京都有魅力,也完全是因为它既是个都会,但却又不是小东京吧!
而我,曾经是个热爱都会的人。因为京都存在着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类型的都会性,以致于让我感到有点害怕,但那未知的都会性也正是京都吸引人的原因。京都与东京,为了了解这两个京城的不同是什么,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想从东边的京城,来好好观察京都这个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