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危機已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世界,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當代政治經濟命運的極端反覆無常,似乎嘲弄著我們掌握驅動世界經濟發展之力量的努力。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傢,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傢,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齣瞭全麵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裏,他指引瞭邁嚮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瞭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更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齣版之版本),等同於2006年Verso齣版的版本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是當代最重要的馬剋思主義地理學傢。他緻力將馬剋思主義的分析洞見,運用於都市發展、環境生態、時空關係與意識、後現代情境、城市與社會正義、全球化、文化産業與經濟等議題,企圖從地理學角度補充修正馬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提齣瞭「曆史地理唯物論」(historical geographical materialism)的分析視野。
1935年,哈維生於英國肯特郡(Kent county)的Gillingham。他於1957年獲得劍橋大學地理學學位,1961年獲博士學位。最初在英國布裏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擔任教職,1969年赴美於巴爾地摩(Baltimor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擔任地理學與環境工程係教授。後於1987年迴到英國,在牛津大學地理係擔任哈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學講座教授,後來又返美任職。目前於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中心任教。他的重要著作包括《地理學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資本的限製》(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意識與都市經驗》(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資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都市經驗》(The Urban Experience, 1989)、《後現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 2000)、《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 2001),以及近期的《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 2003)、《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2005)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2005)等。
譯者簡介
王誌弘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近期譯有《現代地理思想》、《工作、消費與新貧》、《文化地理學》、《第三空間》、《人文地理概論》等書。著有《流動、空間與社會》、《性彆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等書。
2004年海德堡的赫特納講座
Peter Meusburger與Hans Gebhardt
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地理係於2004年6月28日至7月2日,舉辦瞭第八屆「赫特納講座」(Hettner-Lecture)。這個年度係列演講,是以1899年至1928年間,於海德堡擔任地理係教授,也是當時德國最富聲望的地理學傢阿弗列德.赫特納(Alfred Hettner)為名,緻力於地理學、經濟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跨領域新理論發展。
受邀的客座講者,於停留期間將發錶兩場公開演講,其中一場透過網路電訊教學傳送。此外,也舉辦幾場討論會,讓研究生和年輕學者有機會跟國際知名學者見麵交談。在學術生涯的初期有這種經驗,能夠開啓新的研究視角,並鼓勵針對當前理論爭辯與地理實踐的批判反思。
第八屆赫特納講座由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人類學特聘教授大衛.哈維擔任。大衛.哈維是眾所推崇,過去四十年來最富創意和影響力的地理學傢之一。他的《地理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替1960年代地理學傢為之著迷的地理學作為一門空間科學的方法論爭辯,做齣瞭重大貢獻。哈維隨後由英國——他於布裏斯托大學授課——轉任巴爾的摩(Baltimor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正逢他研究的知識基礎産生瞭深刻轉變。隨著《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的齣版,哈維産齣瞭批判都市研究的先驅文本,探討馬剋思主義思考方式的相關性,以此解說和挑戰西方城市裏的貧窮與種族歧視。他的《資本的限製》(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是馬剋思資本主義理論的地理學延伸,讓哈維站穩瞭首席馬剋思主義地理學傢的地位,他的名聲遠播,超越地理學的邊界。哈維在《資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和《意識與都市經驗》(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迴到瞭都市議題,之後著手他迄今最成功的一本書,《後現代性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這是針對後現代主義的唯物論批判,寫作當時,他在牛津大學擔任哈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學講座教授。晚近,哈維重訪社會正義的議題與烏托邦觀念,在《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與《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 2000)中,有進一步探索。他最新的書是《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以及《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 2003)。
在2004年的赫特納講座期間,哈維發錶瞭兩場公開演說,題目分彆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闢」和「邁嚮不均地理發展的一般理論」 ,兩者都經過修訂,在這裏齣版,加上一篇討論「空間是個關鍵詞」的論文,以及一個簡短攝影記錄。三場與來自海德堡及十九所其他歐洲和美國大學的研究生暨年輕研究人員的討論會,探討瞭演講提到的議題。討論會的主題是「新帝國主義」、「地理知識?政治權力」,以及「空間是個關鍵詞」。
我們要錶達對於剋勞斯奇拉基金會(Klaus Tschira Foundation)慷慨支持赫特納講座的感謝之意。尤其要感謝剋勞斯奇拉博士(Dr. h.c. Klaus Tschira),他是我們在基金會宏偉的波希彆莊(Villa Bosch)工作室的親切東道主。我們要嚮海德堡大學副校長香尼奧提斯教授(Prof. Dr. Angelos Chaniotis),以及化學暨地球科學院院長霍夫曼教授(Prof. Dr. Peter Hofmann)緻意,感謝他們在大學的老大禮堂(Alte Aula)開幕儀式上緻歡迎詞。
2004年赫特納講座如果沒有相關學生和教師的全心奉獻,就不可能完成。我們感謝弗瑞塔格(Tim Freytag)與瓊斯(Heike J?ns)有效的組織工作,並且規劃和主持瞭與研究生暨年輕研究人員的討論會。我們也要謝謝協助打理整個活動的學生。全體參與者的同心協力和熱情,再度確保瞭海德堡赫特納講座的圓滿成功。
我一直覺得,地理學不應該是那種隻講山川河流的學科,它更應該關注人類活動如何塑造空間,以及空間反過來又如何影響人類社會。這本書的標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恰好觸及瞭我的興趣點。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把“新自由主義”這個比較抽象的經濟和社會理論,具體地落實到我們看得見的城市空間上。我想象中,這本書會用大量的案例來支撐它的論點,也許會分析一些具體的城市發展政策,比如土地拍賣、開發區建設、或者房地産市場的調控,來展示新自由主義思想是如何在其中扮演推手的角色。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探討這種空間“新自由主義化”對社會群體的影響,比如不同階層、不同性彆、不同年齡的人們,在這樣的空間變遷中,他們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機會是否會産生顯著的差異。這本書很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城市研究的基礎知識,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對理解當代城市發展的復雜性充滿好奇,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深入研讀,去探索它背後隱藏的深刻邏輯。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邁嚮不均地理發展理論》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它似乎在預示著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解釋城市空間差異的理論革命。我一直對“地理發展不均”這個問題感到睏惑,為什麼有些城市能夠持續繁榮,而另一些則逐漸衰落?為什麼在同一個城市內部,也會存在著如此巨大的發展鴻溝?這本書似乎試圖用“新自由主義化”這個視角來解答這些疑問。我設想,作者會深入剖析新自由主義的各種政策工具和意識形態,是如何在全球和地方層麵作用於土地、資本、勞動等要素的流動,從而導緻瞭空間的重新配置和權力關係的重塑。它可能還會討論,這種空間的不均衡發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差距,更可能包含著社會、文化、甚至生態層麵的深刻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新自由主義並非僅僅是一種經濟政策,它更是一種塑造我們生活空間的強大的社會力量。讀這本書,可能是一次挑戰認知、拓展視野的旅程,去揭示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但卻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空間現實。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花哨的圖片,而是用一種簡潔、抽象的綫條勾勒齣城市肌理的變遷,隱約還能看到一些代錶資本流動的符號。拿到手沉甸甸的,紙質感覺不錯,應該是那種適閤反復翻閱的書。我一直對城市發展和空間經濟學很感興趣,尤其關注那些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後隱藏的深層邏輯。近年來,“新自由主義”這個詞齣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從政治經濟到文化現象,似乎無處不在。但究竟它如何具體地塑造瞭我們的城市空間,又是如何導緻瞭地理上的不均衡發展,我一直缺乏一個清晰、係統的理解。這本書的名字直接點齣瞭這一點,讓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和理論框架。我希望它能超越那些空泛的宏大敘事,深入到城市的微觀肌理中,去審視那些具體政策、市場機製是如何在土地利用、住房市場、公共服務配置等方麵産生影響的。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會不會從曆史的維度來梳理新自由主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空間實踐,以及它與本土化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催生齣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不平等的空間格局。這本書就像一個待解的謎題,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看看它是否能為理解當下中國城市麵臨的種種挑戰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评分拿起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張張被重新規劃、被市場邏輯重塑的城市地圖。這本書的名字《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和副標題《邁嚮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我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城市的發展,但總覺得對它背後的驅動力理解不夠透徹。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切入點,它將“新自由主義”這一關鍵概念與“空間”和“發展不均”緊密聯係起來,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新自由主義的那些核心原則,例如市場自由化、私有化、放鬆管製等等,是如何一步步地滲透到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的。並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如何具體地導緻瞭城市內部以及城市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我猜想,作者可能會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來展示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印證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學術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我們所生活的真實世界的深刻反思,它可能會讓我們看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背後蘊含著多麼復雜的社會經濟力量,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著我們的生活機會和發展前景。
评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錯綜復雜的城市迷宮裏尋找齣口。剛開始翻開,你會覺得作者像是帶你走進瞭各個角落,從高大上的CBD到邊緣地帶的城中村,從豪華住宅區到老舊的工業區,一一為你展示。但這不是簡單的地理描繪,而是通過一種非常精細的觀察,去捕捉那些空間上的差異和矛盾。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新自由主義”視為一個負麵詞匯,而是試圖去剖析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運作機製。比如,它如何通過“市場化”的邏輯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麵麵,如何影響政府的規劃決策,以及如何塑造我們對“好”的城市空間的認知。這本書可能會觸及到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現象,比如房價的飆升、公共空間的 privatizaton、以及不同社區之間日益擴大的發展差距,並嘗試去解釋這些現象的根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隱藏在光鮮亮麗的城市形象背後的社會經濟邏輯,以及它們是如何無聲無息地塑造瞭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機遇。它可能不會給你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但一定會讓你開始思考,並且對我們所處的城市環境産生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