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

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arvey
图书标签:
  • 新自由主义
  • 空间政治
  • 地理发展
  • 不均发展
  • 区域发展
  • 城市地理
  • 政治经济学
  • 空间理论
  • 全球化
  • 社会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财政危机已经漫溢于大部分开发中世界,造成灾难性后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罗斯到阿根廷。当代政治经济命运的极端反覆无常,似乎嘲弄着我们掌握驱动世界经济发展之力量的努力。

  大卫.哈维是当今最重要的地理学家,也是当前时代领袖群伦的社会理论家,针对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这本十分迷人的书里,他指引了迈向理解世界经济驱动力量的道路,扩大了他近期着述的关键主题: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间」是个关键性的理论概念。

  本书既是新研究纲领的重大宣告,也是大卫.哈维核心关怀的简明导论,更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及学生的必读之作。

本书特色

  本中译书翻译所依据之原文书版本(即2005年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之版本),等同于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是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他致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洞见,运用于都市发展、环境生态、时空关系与意识、后现代情境、城市与社会正义、全球化、文化产业与经济等议题,企图从地理学角度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历史地理唯物论」(historical geographical materialism)的分析视野。

  1935年,哈维生于英国肯特郡(Kent county)的Gillingham。他于1957年获得剑桥大学地理学学位,1961年获博士学位。最初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担任教职,1969年赴美于巴尔地摩(Baltimor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担任地理学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后于1987年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地理系担任哈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学讲座教授,后来又返美任职。目前于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中心任教。他的重要着作包括《地理学解释》(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社会正义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资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意识与都市经验》(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资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都市经验》(The Urban Experience, 1989)、《后现代性状况》(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希望的空间》(Spaces of Hope, 2000)、《资本的空间》(Spaces of Capital, 2001),以及近期的《巴黎,现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新帝国主义》(The New Imperialism, 2003)、《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2005)和《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2005)等。

译者简介

  王志弘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近期译有《现代地理思想》、《工作、消费与新贫》、《文化地理学》、《第三空间》、《人文地理概论》等书。着有《流动、空间与社会》、《性别化流动的政治与诗学》等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城市变迁中的权力与空间重塑:从地方到全球的治理逻辑》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城市变迁中的权力与空间重塑:从地方到全球的治理逻辑》 导言:理解现代城市化的复杂肌理 当代城市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结构性转型之中。全球资本的流动、技术革命的迭代以及治理模式的演变,共同编织出了一张复杂交织的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功能及其内部的社会关系。本书《城市变迁中的权力与空间重塑:从地方到全球的治理逻辑》旨在系统考察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权力如何渗透和重塑城市空间,以及地方性的实践如何与超地方的(supralocal)治理逻辑进行持续的协商与冲突。 我们不再能将城市视为孤立的实体,而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由多重尺度(scale)构成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从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到城市边缘地带的边缘化,再到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争夺,这一切无不折射出权力在空间层面的物质化和制度化过程。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或社会学范畴,力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新自由主义之后的城市治理形态及其对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影响。 第一部分:治理范式的转移与空间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自22世纪末以来,城市治理逻辑发生的根本性转变。随着传统福利国家模式的衰落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城市管理者们开始采纳一套以“效率”、“吸引投资”和“形象塑造”为核心的新治理范式。 1.1 从公共服务到竞争性城市战略 我们详细考察了城市如何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机构,转变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市场主体。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私有化和外包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城市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满足居住需求的蓝图,而成为了一种吸引特定类型资本和劳动力的竞争性工具。这种竞争性战略如何导致了城市资源的倾斜性分配,以及对特定“创新阶层”的偏好,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问题。 1.2 新治理模式中的“伙伴关系”与权力失衡 现代城市治理高度依赖于“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些伙伴关系背后的权力结构。表面上,伙伴关系是合作的象征,但实际上,资本和技术力量往往占据了决策的主导地位。我们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揭示了这些伙伴关系如何绕过传统的民主问责程序,将重要的城市决策权转移到幕后的协商机制中。这种治理模式如何系统性地边缘化了低收入群体和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声音,构成了理解当代空间不平等的关键。 第二部分:空间物质化:基础设施、金融化与物理景观的变迁 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是权力关系最直观的体现。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金融资本和技术基础设施如何直接塑造了城市的物理景观和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2.1 城市金融化:房产作为积累的载体 城市金融化是理解当代空间变迁的核心概念之一。本书论证了房地产市场如何从满足居住需求的功能,蜕变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全球主要城市房地产泡沫和空置率的分析,我们揭示了金融逻辑如何支配土地利用决策,导致居住成本的飙升和住房普遍性的危机。这种“资产化”的趋势,使得城市空间本身成为了一种去物质化的金融产品,其价值的波动不再与本地的社会需求紧密挂钩。 2.2 基础设施的“智能”与“排斥”效应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的推广,对城市空间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承诺提高效率和便利性;另一方面,它带来了新的排斥机制。本书探讨了数据采集、监控技术以及物联网部署如何固化既有的社会等级,并在物理空间中创造出“可被计算”和“不受欢迎”的区域。我们考察了数字鸿沟如何转化为物理空间的接入不平等,例如,特定社区被纳入“智能升级”的范围,而其他社区则被遗弃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边缘。 第三部分:地方性实践与抗争:空间的社会生产 城市空间并非被动地接受外部力量的塑造,它始终是社会行动者进行生产、协商和抵抗的场域。本部分聚焦于地方层面的社会动态。 3.1 城市更新与“去政治化”的驱逐 城市更新项目是权力在空间中投射的典型例证。本书通过细致的民族志研究,展示了官方叙事中“美化”和“复兴”背后的社会成本——即原住民的强制或半强制性迁移。我们分析了地方社区如何动员文化遗产、社会网络以及非正规的抗议形式,来抵抗这种由上而下的空间重组。这种抵抗并非总是直接的冲突,更多时候表现为在夹缝中创造出替代性的社会和经济空间。 3.2 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之争:游牧者与定居者 在高度商品化的城市中,公共空间的使用权成为衡量社会包容性的试金石。本书考察了流浪者、小商贩、街头艺术家等“游牧性”群体与追求秩序和可控性的城市管理者和精英阶层之间的持续博弈。这些博弈不仅仅是关于“谁有权使用”的问题,更是关于城市“应为何种目的服务”的基本哲学之争。我们探讨了城市管理如何通过精密的规则制定(如许可制度、宵禁时间、空间设计)来实现对特定人群的隐性排斥。 结论:迈向批判性的空间理论 《城市变迁中的权力与空间重塑》总结道,理解当代城市,必须摒弃单一的决定论视角,而采纳一个多尺度、多层面的分析框架。权力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全球资本、国家治理与地方行动之间不断协商、渗透和重组。本书不仅是对当前城市现象的描述,更试图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以识别和解构那些将空间不平等制度化的治理逻辑,从而为追求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城市未来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面向城市研究者、社会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生活质量与社会正义的读者。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日益被金融逻辑和技术效率驱动的城市中,我们如何捍卫和生产一个真正属于所有人的城市空间。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二○○四年海德堡的赫特纳讲座--Peter Meusburger与Hans Gebhardt
新自由主义与阶级力量的复辟--David Harvey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David Harvey
空间是个关键词--David Harvey
索引

图书序言

  2004年海德堡的赫特纳讲座
  Peter Meusburger与Hans Gebhardt

  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地理系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举办了第八届「赫特纳讲座」(Hettner-Lecture)。这个年度系列演讲,是以1899年至1928年间,于海德堡担任地理系教授,也是当时德国最富声望的地理学家阿弗列德.赫特纳(Alfred Hettner)为名,致力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跨领域新理论发展。

  受邀的客座讲者,于停留期间将发表两场公开演讲,其中一场透过网路电讯教学传送。此外,也举办几场讨论会,让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有机会跟国际知名学者见面交谈。在学术生涯的初期有这种经验,能够开启新的研究视角,并鼓励针对当前理论争辩与地理实践的批判反思。

  第八届赫特纳讲座由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人类学特聘教授大卫.哈维担任。大卫.哈维是众所推崇,过去四十年来最富创意和影响力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地理学中的解释》(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1969)替1960年代地理学家为之着迷的地理学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方法论争辩,做出了重大贡献。哈维随后由英国——他于布里斯托大学授课——转任巴尔的摩(Baltimor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逢他研究的知识基础产生了深刻转变。随着《社会正义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1973)的出版,哈维产出了批判都市研究的先驱文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思考方式的相关性,以此解说和挑战西方城市里的贫穷与种族歧视。他的《资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 1982)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地理学延伸,让哈维站稳了首席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的地位,他的名声远播,超越地理学的边界。哈维在《资本的都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1985)和《意识与都市经验》(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1985)回到了都市议题,之后着手他迄今最成功的一本书,《后现代性状况》(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这是针对后现代主义的唯物论批判,写作当时,他在牛津大学担任哈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地理学讲座教授。晚近,哈维重访社会正义的议题与乌托邦观念,在《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与《希望的空间》(Spaces of Hope, 2000)中,有进一步探索。他最新的书是《巴黎,现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2003)以及《新帝国主义》(The New Imperialism, 2003)。

  在2004年的赫特纳讲座期间,哈维发表了两场公开演说,题目分别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与阶级力量的复辟」和「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的一般理论」 ,两者都经过修订,在这里出版,加上一篇讨论「空间是个关键词」的论文,以及一个简短摄影记录。三场与来自海德堡及十九所其他欧洲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暨年轻研究人员的讨论会,探讨了演讲提到的议题。讨论会的主题是「新帝国主义」、「地理知识?政治权力」,以及「空间是个关键词」。

  我们要表达对于克劳斯奇拉基金会(Klaus Tschira Foundation)慷慨支持赫特纳讲座的感谢之意。尤其要感谢克劳斯奇拉博士(Dr. h.c. Klaus Tschira),他是我们在基金会宏伟的波希别庄(Villa Bosch)工作室的亲切东道主。我们要向海德堡大学副校长香尼奥提斯教授(Prof. Dr. Angelos Chaniotis),以及化学暨地球科学院院长霍夫曼教授(Prof. Dr. Peter Hofmann)致意,感谢他们在大学的老大礼堂(Alte Aula)开幕仪式上致欢迎词。

  2004年赫特纳讲座如果没有相关学生和教师的全心奉献,就不可能完成。我们感谢弗瑞塔格(Tim Freytag)与琼斯(Heike J?ns)有效的组织工作,并且规划和主持了与研究生暨年轻研究人员的讨论会。我们也要谢谢协助打理整个活动的学生。全体参与者的同心协力和热情,再度确保了海德堡赫特纳讲座的圆满成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花哨的图片,而是用一种简洁、抽象的线条勾勒出城市肌理的变迁,隐约还能看到一些代表资本流动的符号。拿到手沉甸甸的,纸质感觉不错,应该是那种适合反复翻阅的书。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空间经济学很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近年来,“新自由主义”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现象,似乎无处不在。但究竟它如何具体地塑造了我们的城市空间,又是如何导致了地理上的不均衡发展,我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解。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理论框架。我希望它能超越那些空泛的宏大叙事,深入到城市的微观肌理中,去审视那些具体政策、市场机制是如何在土地利用、住房市场、公共服务配置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会不会从历史的维度来梳理新自由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实践,以及它与本土化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催生出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不平等的空间格局。这本书就像一个待解的谜题,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看看它是否能为理解当下中国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张被重新规划、被市场逻辑重塑的城市地图。这本书的名字《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和副标题《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城市的发展,但总觉得对它背后的驱动力理解不够透彻。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切入点,它将“新自由主义”这一关键概念与“空间”和“发展不均”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新自由主义的那些核心原则,例如市场自由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等等,是如何一步步地渗透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如何具体地导致了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学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它可能会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社会经济力量,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机会和发展前景。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地理学不应该是那种只讲山川河流的学科,它更应该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塑造空间,以及空间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这本书的标题《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恰好触及了我的兴趣点。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把“新自由主义”这个比较抽象的经济和社会理论,具体地落实到我们看得见的城市空间上。我想象中,这本书会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撑它的论点,也许会分析一些具体的城市发展政策,比如土地拍卖、开发区建设、或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来展示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如何在其中扮演推手的角色。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探讨这种空间“新自由主义化”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比如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这样的空间变迁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机会是否会产生显著的差异。这本书很可能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城市研究的基础知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对理解当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深入研读,去探索它背后隐藏的深刻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它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城市空间差异的理论革命。我一直对“地理发展不均”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城市能够持续繁荣,而另一些则逐渐衰落?为什么在同一个城市内部,也会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发展鸿沟?这本书似乎试图用“新自由主义化”这个视角来解答这些疑问。我设想,作者会深入剖析新自由主义的各种政策工具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在全球和地方层面作用于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流动,从而导致了空间的重新配置和权力关系的重塑。它可能还会讨论,这种空间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可能包含着社会、文化、甚至生态层面的深刻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政策,它更是一种塑造我们生活空间的强大的社会力量。读这本书,可能是一次挑战认知、拓展视野的旅程,去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空间现实。

评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城市迷宫里寻找出口。刚开始翻开,你会觉得作者像是带你走进了各个角落,从高大上的CBD到边缘地带的城中村,从豪华住宅区到老旧的工业区,一一为你展示。但这不是简单的地理描绘,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精细的观察,去捕捉那些空间上的差异和矛盾。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新自由主义”视为一个负面词汇,而是试图去剖析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运作机制。比如,它如何通过“市场化”的逻辑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政府的规划决策,以及如何塑造我们对“好”的城市空间的认知。这本书可能会触及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现象,比如房价的飙升、公共空间的 privatizaton、以及不同社区之间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并尝试去解释这些现象的根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城市形象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无声无息地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机遇。它可能不会给你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但一定会让你开始思考,并且对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