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巨变中的东亚景观:大都会的自我身分书写

面对巨变中的东亚景观:大都会的自我身分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都市研究
  • 文化认同
  • 大都会
  • 身份认同
  • 区域研究
  • 社会变迁
  • 城市景观
  • 文化研究
  • 东亚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化风潮下的东亚大都会面貌丰富,瞬息万变,既缤纷绚烂也躁动不安,既熙来攘往也虚无孤单。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为座标,勾画东亚都会复杂的结构,并探问文化身分想像的种种策略。全书结合文化研究与叙事、映像、文化理论,探讨都会人在全球化空间、文化寻根、怀旧想像、都会连结等选项间演绎、辩证和行动的可能。全书横跨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空间研究等层面,资料翔实,论证周密,诚为跨学科研究的最佳示范。作者眼界既广,见解亦深,对当代东亚都会的魅力与张力,因此有了最为动人的观察和诠释。

作者简介

黄宗仪

  生于台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教授都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全球化理论、都市、性别与文化等课程。近年来对于东亚全球城市文化与跨境流动身份政治之相关研究着作,发表于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中外文学》等学术期刊。英文专书Walking Between Slums and Skyscrapers: Illusions of Open Space in Hong Kong, Tokyo and Shanghai于2004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对香港、上海与台北三个东亚大都会之研究,从都市发展论述、媒体再现、电影与小说等再现形式凸显构筑全球城市庞琐幽微的权力网络,拆解都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文化意象,说明全球城市与城市连结如何型塑当代东亚都会的身分想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质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
推荐序(二)流动与认同的书写 夏铸九
推荐序(三)解读东亚城市 冯品佳
序论 全球化与东亚大都会的文化身分想像

第一章 香港的忧郁:《重庆森林》中的全球城市慾望空间
第二章 后殖民的全球城市:《细路祥》中的草根香港显影
第三章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老上海的怀旧政治
第四章 互相凝视与自我书写:王家卫与王安忆的双城故事
第五章 城市连结与弹性身分想像:从《蛋白质女孩》到《我的上海经验》
第六章 全球城市区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分论述与再现
致谢辞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质疑全球化大都市 王斑∕史丹福大学亚洲语文系教授

  90年代中,黄宗仪同学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为比较文学系的博士生,从台湾来到纽约市东部的长岛石溪镇。石溪校园滨临度假村的海滩,傍有绿树葱茏的山丘,几处古雅的街区小镇座落在学院的四周。週末风和日丽闲暇之时,石溪镇的居民,包括学生,常到附近的荷塘游玩,用面包渣饲餵在水上嬉戏的鸭子。整个地方的感觉是,处桃花源日久,不知有汉魏。在这里读比较文学、咀嚼莎士比亚、分析陶渊明,真是天时地利。当时我在石溪校园比较文学系任教,了解到黄宗仪同学刚到此地蛮愉快,很融入那种世外之情。但我也知道她对法兰克福批评理论很有兴趣。谁知几年下来,她写起博士论文就笔锋颇为犀利,大有火药味,严辞抨击大都市的弊病,分析国际资本的涌流蔓延,阐述大都市按资本逻辑的规划,打造出日益华丽虚幻的想像。当时跟教员同学聊天,一谈及纽约市,有的人认为是文化消费的极乐世界,有的人则认为纽约市与长岛恬静的气息水火不容,虽开车一小时便到,但完全是异地他乡,散佈着香风臭气。但不管好坏,提到纽约市,连纽约两字都省去了,只称 The City, 即,万城之首,万都之王,似乎地球上除纽约之外没有什么名正言顺的城市。纽约这种天下之都的傲慢与偏见,黄宗仪一定在求学时代就可体验到,所以能激发批评和思考。在她的笔下,资本都市的君临万众,一统天下,转移到了亚洲的大都市。她在博士论文中就分析了国际资本在亚洲都市如何建构、支配人们生存空间。那是一篇论证翔实、分析精彩的论文,我有幸成为论文的委员会的指导者之一。黄宗仪毕业后在台师大任教,后又被台大聘请,可见其学术之功底和成就。而且,毕业不久,她英文博士论文很快就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久还获得台湾中研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励。

  目前这部中文书,仍然针对巨变中的东亚大都市的皇皇景观,更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中的观点和论题,同时增加了不少新材料、新的文本分析。曾几何时,千禧年来临之际,纽约的时代广场,聚集人头钻动的人群。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则翘首欣赏凝视这纽约时代广场跨时代、划时代的普天同庆。可是,几年之内,纽约似乎越来越失去新世纪桥头堡的地位。全球电视橱窗里展现的,越来越多的是上海的浦东林立的金融大楼和东方明珠、台北市的大厦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太平洋周边,如澳洲、东南亚、印度的新的高楼和资本聚集,也蔚为亚洲兴盛的景观。奔向未来的淘金者和跨洋冒险家,也每每从亚洲某个都市崭新的巨型飞机场起飞。东亚崛起的景观,扑面而来,大有席卷世界之势。这个历史镜头的快速转换,让人目不暇给。经济发展,国势崛起,东亚、南亚地域经济飙升,资本风水东方西方轮流转,真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似乎应验过去大陆国际主义的东风压倒性西风之说。正因如此,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与全球资本的关系,近年来已经蔚然成了显学。然而,高楼上俯瞰全球称霸一方的巨贾,歌功颂德者大有人在,而在夹缝中挣扎的平头百姓,却少有人去问津。全球经济贸易,专家们大有说辞,侃侃而谈;国际、国家政治,评论员分析评说,有理有据。而市井小民的生存,草根社区的人情掌故,少有叙述与故事。白领丽人、成功人士、天之骄子,有人画像,有人羡慕崇拜;衣衫不整、无家可归的移民,身无分文的他者,就少有人为之鸣不平。

  黄宗仪这部着作,填补了方兴未艾的全球都市研究中的几处空白,揭示了政治挂帅、资本至上的分析的盲点,补充了地理研究的不足。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资本流动导致城市景观和街市走马灯似的变换更新。这变换是城市本身的内在演变,还是都市和都市之间互通血脉、互相凝视、互相影响和交流所造成?城市本地居民,在生存环境、人际流动的变迁中,如何自我理解、自我表达,而不是随波逐流,沦为四处奔波、为一口饭流浪异地的浮萍,物化为无名无姓无身分的劳力商品?这种平民百姓、草根阶层的文化表达,是用什么视觉手段、什么语言、什么叙述产生? 这些表达产生了什么空间的想像?另外,那些跨国的菁英,是怎样将自己变化多端的身分,联系到地域和都市的地理文化中?他们怎样为自己优越的地位带上历史的、地理的修饰和标签?

  黄宗仪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她採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既分析宏观经济政治大环境,又焦聚具体文本、个案事例。政治经济大环境,就是东亚的全球景观的都市,焦聚香港、上海和台北。具体事例可以小到个人身体经验和寻常百姓家。分析的作品既有文学又有电影。这使总体架构的分析富有直接的体感,流畅可读。作品从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到王安忆的《长恨歌》,从陈果的《细路祥》、《榴槤飘飘》到王文华的《蛋白质女孩》。深入细致的分析,展示的广阔地域和经验的空间,戳穿全球资本共荣圈的海市蜃楼,用个体经验的失落和无助来批评全球化的迷思。如,分析王家卫脍炙人口的《重庆森林》电影作品时,黄宗仪十分巧妙的把个人的日常行止当作分析的焦点。全球资本宣称,新的都市、新的时空,代表全面自由。个人的行止,就连出门上街逛马路,都踌躇满志,可以到购物中心走马观花,赏心悦目。琳琅满目的商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似乎随时地上都可以捡到金子。但影片中的四个人物,两个警察、两个女性,却没有巴黎的漫游者这么潇洒。他们在迷宫的小巷、鸽子笼的高楼、肮脏狭小的公寓、黑暗的街角,行走着、寻找着、追求着。这种行走,也是自己编写自身故事、表达慾望、追求生存空间的过程。向往自由、超越,挑起一次次的渴望,渴望与他人相会、渴望家园,但又一次次被挫折击碎。全球梦的开放自由,纯属虚无缥缈。

  这部着作,可以为缄默的全球经济中的失败者抱不平,为仍迷醉于全球无限繁荣美梦的人打一个清醒剂,为那些自鸣得意的跨全球的菁英给予针砭。在学术上,也是对当今全球经济都市地理讨论极有价值的贡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