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狗变不出新把戏
老猫可以教你学出版
资深图书编辑人和出版人陈颖青,以笔名「老猫」经营的部落格「老猫学出版」,每日点阅数超过八千页,网路转寄更是难以计数。若以「出版业」为关键字上Google检索,「老猫学出版」常高踞排序第一名,胜过台湾所有出版社和网路书店,是业界人士定期上门寻宝或求教的胜地。
本书慷慨分享作者累积二十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五年有余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鸟、行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
*新手入门
解析出版业的本质,传授新手必修的七堂课,指引入门之路。
*编辑实战现场
排版须知、进度管理、如何做好翻译书……,许多老师不会教的编辑实战技巧和编辑禅,老猫全盘公开,还教你怎样大方谈钱。
*出版业的生存竞争
印书容易卖书难,大出版社如何打造畅销书,小出版社又怎样挣得一片天?老猫分享行销的诀窍和经营出版社的经验,告诉你出版社的赚钱之道。
*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
台湾的出版市场有多大、书店怎么卖你的书、如何逛书展……?剖析台湾的产业环境,并提供各国出版业的现况和趋势,让本地出版业者见树又见林,也作为发展的参考。
*文化观点
台湾最伟大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是什么?未来一百年台湾竞争力的基础在哪里?且听资深出版人的肺腑之言。
作者简介
陈颖青(老猫)
一九六三年生于后山台东,十八岁离家到台北读大学(辅大历史系),从此成为台北人。一九八七年踏入出版业,经历多种跨部门工作,包括编辑、业务、行销等。现任猫头鹰出版社(城邦集团)社长,「自然珍藏系列」及「猫头鹰书房」等书系主编,主编丛书多次荣获金鼎奖,及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媒体年度好书奖。已婚,有老婆和四只小猫。
自二○○二年开始,陆续在网路上以笔名老猫发表出版产业观察及工作心得,是个惯常接受猫咪监工督促的部落格写作者(见图)。部落格「老猫学出版」在业界拥有极高口碑。
推荐序 你想做编辑吗?∕林载爵
自 序 二十年生涯一卷书
第一篇 新手入门
第一章 出版业的祕密
第二章 给新手的七堂课
第二篇 编辑实战现场
第三章 排版是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四章 老师不会教的实战技巧
第五章 编辑也要谈钱
第六章 如何做翻译书
第七章 编辑禅:有些事只靠领悟,光知道并无用处
第三篇 出版业的生存竞争
第八章 行销:印书容易卖书难
第九章 出版经营
第十章 数位冲击
第四篇 产业视野与国际观察
第十一章 市场、文化、政策
第十二章 书展:从台北、北京到法兰克福
第十三章 世界各国的出版业
附录 老猫的文化观点
二十年生涯一卷书
二○○二年九月,我偷偷在PChome个人电子报申请了一个免费帐号,开始在网路上用「老猫」这个笔名发表文章(起先不敢大张旗鼓,怕自己后继无力,写两个月就写不下去)。头几个月多半是写美国《出版家周刊》上面的产业新闻,每期我会挑一则周刊报导,半译半评地写成我的电子报。不过很快地,我的写作范围就从摘述外电,扩充到针对台湾的切身问题。
出版这一行在台湾名声与现实落差很大,工作经验的传承与人员的流动,匹配得也很糟。我马上就发现除了报导,应该还要分享编辑工作的心得。不然这整个行业光是要让新人能够上手,避免犯错,就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可惜我不是立马千言,一挥而就的快手。我只能在每日工作的空档,抓住所有零碎时间写作,从每个礼拜两篇,到承认现实改成每周一篇,即使这样,我的周末余暇也绝大部分都送给了萤幕键盘。
五年将近二千个日子以来,我写下超过四百篇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文章,现在收入本书的,是精心挑选重新整编的九十九篇。
我要谢谢时报文化莫昭平总经理的慧眼,林馨琴总编的无情逼稿,以及主编俊斌和编辑怡文的用心,让这本跨越五年写作时间的书稿,最后还能看起来像个有机体。唯一感到抱歉的,是原始在网路上发表的文章,常常会加上一些超连结,现在收进纸本书以后,为了阅读的专一得要抹去。还好「老猫学出版」网站还在,这些整编过的文章也不会因为成书而封锁,原始连结仍然可以追查得到。
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会冲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个纸张书编辑的经验谈,会不会只是徒劳的努力呢?也许明天我们再也不需要跟纸张打交道了?纸张书的阅读率江河日下,电子书的未来迟迟不见芳踪,编辑的技艺会不会最后成为「屠龙之技」,无可施展呢?回头检查自己的文章,还好我的写作习惯大部分都是讨论本质问题,我也常常回溯历史,用比较长期的视野寻找事物变化底层的结构。所以有些篇章即使事过境迁,仍然有留存的价值。如果你手上正拿着这本书,但愿你也能赞同。
出版产业现在面对的是三种型态的竞争,硬体的,软体的,以及生活型态的。硬体竞争像电子书阅读器,通常是大家最关心的焦点,但其实影响最小,因为只要是表现同样的内容,我们就得需要同样的编辑,处理同样的事,这个行业,甚至技能,几乎都是雷同的。比较麻烦的是后两种竞争。
软体竞争是不同形式的内容,例如资料库形式的百科,取代了纸张书的市场。所有资讯性、检索性、频繁更新的内容,纸张书都缺乏竞争力,这个威胁会把原本靠纸张书解决问题的需求,转移到网路上,你不会看到一个电子书取代了市场,而是一个网路服务使市场位移。而这里的工作技能,多半是传统编辑陌生的。
最大的麻烦则来自生活型态的竞争,我们,尤其是新生代,已经把大量的生活时间消耗在网路上,这是根本的替换,我们还没看到任何竞争产品,读者就不见了。因为大家都去过网路生活,而遗忘了纸张书的魅力。最糟的情况,甚至人类文明也会受到冲击。我很难想像一个整天挂网的读者,有机会在线上读完一部《认识媒体》(猫头鹰出版),更别说是难读到像《资本论》那样的书了。这些书需要默读、沉思、反刍、细想。而强调快速、多元、立刻找到人的线上环境,却是阅读这种书的杀手。
如果未来的生活型态,迫使思想家一辈子的思想结晶最后无法用书的形式出版,并引人思考,那么人类文明就会面临空前的变局了,这时候恐怕出版这一行到底还在不在,也不重要了。从这个角度看,你手上这本小书保留的也许不只是一种古老的技艺,而可能更是一种对书的眷恋吧。
最后我要谢谢太座大人,这几年多亏她的包容与无条件的赞美(加鞭策),我才有机会持续这无休无止的写作苦行。她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推手;我的爸爸、妈妈则是这本书最本源的动力来源,他们给了我一个容易接触书的环境。我要把这本书献给在天上的爸爸,和在台东老家的妈妈。
推荐序
你想作编辑吗?
林载爵
一九五○年八月,蓝灯书社( Random House )的资深编辑寇名思( Saxe Commins )在他曼哈顿的办公室受到大批记者的包围,因为传言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福克纳作品的编辑正是寇名思。没多久,住在密西西比州牛津镇的福克纳打来了电话,向他证实获得了这项荣誉。然而,这通电话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请寇名思帮他购买到瑞典领奖所需穿着的正式礼服。隔天寇名思即刻到第五大道完成了这项任务。
寇名思是蓝灯书屋的杰出编辑,从1933年一直做到1958年逝世。他深信一个编辑面对不同性格的作者,必需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时是虔敬的仰慕者,有时是老师,有时是被发洩愤怒的对象,有时又要成为私人生活的照料者,但最重要的是他要与作者成为忠诚的朋友。寇名思的多重角色扮演称职,因此深受大作家的信赖,诗人奥登(W. H. Auden)如此赞赏他:「心智的能力与内心的良善很难同时兼备,但寇名思却能将两者合而为一。」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什么是编辑?》(What Is an Editor ?, 1978),回顾他的编辑生涯。
从寇名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的两种面向,一个是面对作者,一个是面对作品。一个好编辑知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微妙的界线。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他有坚持「对」的权力,但编辑是作品的推手,他需要将作品处理到读者可以接受的地步。寇名思是典型的传统优秀编辑,他知道如何与作者相处,也知道如何剪裁作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编辑的角色有其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与作者的关系与编辑人的基本性格。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二○○五)这本书中还是这么说:编辑人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
编辑人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
需要勤快。
以人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
怀抱梦想。
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
会喝酒要比不喝酒来得好。
健谈比沈默寡言好。
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编辑在作者、作品之外,更要面对市场的压力。颖青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描述:「业务部会对你的书有意见,行销企画会嫌你的书没卖点,经销商会说你的书很难铺,书店会不收书或只收一两本,然后他们共同怪罪你的书封面太冷,书名太硬,价钱太高,内容太专门,同类书太多。」在市场的高度压力下,今天的编辑不再单纯只对付作者与作品,他更需要对付市场。于是,今天的编辑已经成为一个整合者 ( coordinator )。他是出版流程中的核心,包括:
创意的起始者
讯息的收集者
成本的控制者
他要参与协调,将编务与业务整合。他更要参与行销活动。所有这些都已远远超越寇名思时代一个编辑的任务。这也就是颖青所说的:「此刻的情势,出版将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编辑必需从头就注入行销的思考,出版必需把经营视为整体,成本、效率、品质、推广、调度、营运、编辑、行销、财务、库存、通路,全部都要熟悉。」
如果是这样,编辑的乐趣在哪里?乐趣在于「发现」。发现一个题材、发现一个作者、发现一部作品、发现一个书名、发现一个可以与读者共享的意念,最后,发现你具备能够让读者喜爱你编辑的作品的能力。这种乐趣又是作为编辑人永远不变的享受。
颖青将他二十年来做为编辑人的经验与心得,在陆续发表后,集结成书,希望对当今编辑有所启发。
读《老猫学出版》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沉浸的体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感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出版的知识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作者与编辑的关系”的探讨,那一段读得我颇有共鸣。作者深刻地剖析了双方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既能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能保证图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一点。它不是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泡一杯好茶的同时,与你分享他的人生哲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出版工作的复杂性,也看到了编辑所能发挥出的巨大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出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用心做书,做好书”的书。
评分我之前一直对出版这个行业感到模糊,知道它与书籍有关,但具体细节却一无所知。《老猫学出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出版世界的探索之路。它不仅仅是教我“编辑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窥见了出版行业的“灵魂”。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图书的市场分析”和“营销推广”的部分,这让我明白了,一本好书的诞生,从内容创作到最终与读者见面,需要经历多少环节,付出多少努力。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预测读者需求”的思考,这让我意识到,出版并非只是“写书卖书”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对读者有精准的把握。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出版是一个冰冷的商业行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造力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编辑在其中扮演的“桥梁”和“催化剂”的角色,他们的工作,让知识和故事得以传播,让思想得以碰撞。
评分如果说之前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学习”,那么读完《老猫学出版》之后,我更多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的经验之谈,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图书的周期管理”和“出版的风险控制”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另一面——严谨、专业,以及背后隐藏的巨大挑战。我之前总以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改稿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编辑,需要具备的远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对市场趋势了如指掌,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书中分享的一些“出版的危机处理”的案例,更是让我惊叹于编辑们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编辑的技艺”,更是关于“出版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是如何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成长,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匠人精神”在出版业中的重要性。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干货”实在太多了!与其说是“经验汇整”,不如说是“实战宝典”更为贴切。作者以一种近乎“毫无保留”的态度,将自己二十年的出版心得倾囊相授。我尤其佩服书中关于“稿件的打磨”这一章节的详细论述,从标点符号的微调到句子的润色,再到逻辑结构的梳理,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得明明白白,让人叹为观止。我一直以为编辑就是负责校对文字错误,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编辑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内容的雕塑家”,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态度,以及对文字深厚的理解力。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版权运营”的策略,这部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本书的生命力,可以从内容本身延伸到更多的商业价值。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上了一堂价值不菲的“出版大师课”,充满了启发性和实操性,对于任何想了解出版行业,或者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对出版行业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直到我偶然间翻开了《老猫学出版》,才发现原来出版的背后,有这么多值得玩味的故事和精妙的思考。这本书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反而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儿俏皮的语气,将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题的艺术”那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讲解了如何从茫茫书海中挖掘出那个最闪耀的“珍珠”,以及如何将其打磨得人见人爱。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验老到的编辑,在书稿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又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将普通的食材烹饪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肴。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应该怀揣怎样的情怀和责任感。它让我对书籍的诞生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编辑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