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湾族

排湾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排湾族
  • 台湾原住民
  • 原住民文化
  • 民族誌
  • 台湾文化
  • 人类学
  • 社会文化
  • 文化研究
  • 排湾族文化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排湾族活跃于台湾南端大武山脉东西两侧,是台湾原住民当中阶层制度最严谨的一族,并且贯穿于家与婚姻、政治、宗教以及艺术等各文化层面。排湾族有名的五年祭,在全世界各民族中也算是独一无二的仪式盛典。

  本书先描述排湾族的分布并凸显出各地域群体的文化差异。其次展现排湾人从恋爱、结婚到成家的过程,也强调了他们重视家名的延续和家屋的维护。从家的主题还可以看到阶层差异的影响,表现在家屋的形式、聘礼和结婚仪式上。作者进而着墨头目和平民两个阶层的差异,呈现出头目在地位、服饰、财产和仪式中的尊贵。阶层制度不仅与长嗣继承结合,借由先佔、灵力和起源的理念来建立,更透过小米种子与原家的象征来表达。排湾族的文化,由举目可见的器物到深层的观念,由核心的家到广大的部落与山林,可以说都是由阶层的价值和精神所贯穿和连结起来。

作者简介

谭昌国

1965年出生于台南。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人类学博士,现为国立台东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自1991年开始研究排湾族,迄今已逾十五年。研究与教学的旨趣包括宗教人类学、物质文化与消费、观光与文化以及南岛民族比较研究等。已出版〈历史书写、主体性与权力〉、〈祖灵屋与头目家阶序地位〉、〈基督教教义、传统文化与实践初探〉等论文。

山峦深处的生命之歌:一个被遗忘的部落文明史 导言:时间之外的静默之地 我们邀请您步入一片被现代文明的喧嚣遗忘已久的土地。这不是一个关于神话或奇观的简单叙事,而是一部扎根于台湾南部崎岖山脉,关于生存、信仰与艺术的恢弘史诗。本书聚焦于一个独特的原住民族群——他们如何在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对话中,塑造出独树一帜的社会结构、精神世界与物质文化。我们将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探寻他们数千年来的迁徙、冲突与适应,描绘一幅既坚韧又充满诗意的生命图景。 第一部:群山之子的起源与地理图谱 一、风的足迹:早期迁徙与族群的形成 本章追溯该族群在南岛语系族群大迁徙中的独特路径。通过考古学证据、语言学比对以及口传历史的交叉验证,我们试图还原他们如何跨越海洋与山脉,最终定居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片山区。重点阐述他们早期社会形态的雏形,以及与周边族群在资源和领土上的早期互动模式。 二、垂直的宇宙:山川地貌与生存智慧 该族群的生存哲学与他们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本部分将详细解析他们如何理解和利用高海拔、多雨林的环境。我们将深入探讨他们的农耕技术——梯田的开辟、小米的轮作、狩猎的传统与禁忌。这不是简单的物种介绍,而是对人与土地之间建立的复杂伦理关系进行考察。如何从山林中汲取材料用于建筑、工具和祭祀用品,体现了高度的生态智慧。 三、部落的骨架:社会结构与血缘纽带 社会组织是理解任何族群的关键。本书细致梳理了该族群以父系(或母系,取决于具体考证)为主导的氏族制度。重点解析贵族阶层、平民阶层以及祭司阶层的划分与权力制约机制。婚姻制度如何巩固家族联盟?继承权如何决定了财富与地位的代际转移?这些制度的运行,构成了部落内部的稳定基石。 第二部:灵魂的容器:信仰、仪式与艺术的交响 四、祖灵的凝视:宇宙观与祭祀体系 该族群的信仰体系植根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祖灵不仅是逝去的先人,更是当下生活中的监督者与庇佑者。本章详述了祭祀的类型:从年度性的丰收祭、成年礼,到关键性的生命仪式(生、婚、死)。我们将重点分析祭司的角色,他们如何充当人界与灵界沟通的桥梁,以及通过何种媒介(如占卜、梦境解析)来解读祖灵的旨意。 五、雕刻时光:图腾、纹饰与象形艺术 艺术是他们历史和信仰的无声记录。本书将聚焦于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木雕与刺绣。重点剖析“百步蛇纹”、“人头纹”以及“菱形纹”所承载的文化密码。这些纹饰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身份的标识、历史的叙事,甚至是抵御邪灵的咒语。对传统器物——如猎具、酒器、乐器的精湛工艺,展现了他们对形式美学的极致追求。 六、歌声中的记忆:音乐、舞蹈与口传历史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口传文化是族群记忆的载体。本部分收录并分析了重要的祭歌、劳动歌与叙事歌谣。这些旋律如何记录战争的辉煌、迁徙的艰辛?舞蹈动作中蕴含的仪式意义,以及口头史诗在部落教育中的作用,构成了其精神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第三部:冲突与嬗变:外部世界的冲击与内在的回响 七、权力与荣耀:狩猎、战争与头目的权威 在早期,狩猎不仅仅是获取食物的方式,更是展现男子气概、巩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本章探讨了部落间的冲突历史,以及战争中形成的荣誉体系。头目(或特定贵族)的权威如何通过战功、财富积累和祭祀影响力来维持?对敌人与战利品的处理,揭示了其尚武精神的复杂性。 八、铁器时代的门槛:外来影响的渗透与调适 随着汉人(平埔族群与后来的客家、闽南移民)的逐步进入,该族群的生存环境开始发生质变。本章分析了贸易往来(以山货换取金属工具、食盐等)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边界冲突。探讨他们如何平衡“保持传统”与“适应新工具”之间的矛盾。 九、现代性之影:殖民统治下的文化重塑 从日据时期到战后国民政府的治理,外来政权的介入对该族群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和土地所有权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保甲制度”、“集体迁移”等政策对传统社会组织瓦解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维护文化身份认同方面所做的艰难努力。 结语:在坚守与流动之间 本书的结尾聚焦于当代——一个在全球化与文化复兴浪潮交织的时代。我们审视了现代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以及族人如何通过重拾传统技艺、倡导语言复兴来重塑自我认同。他们的故事,不是一个终结的挽歌,而是一段关于韧性、适应与文化生命力的持续证明。 (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多维度的社会文化研究视角,所有论述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历史文献的严格考证与跨学科分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我与排湾族
第二节 土地与人民

第二章 恋恋家与屋
第一节 家屋
第二节 家名
第三节 家人与亲属
第四节 婚姻与恋爱
第五节 结婚礼仪

第三章 头目的尊贵与荣耀
第一节 头目与平民
第二节 阶层与财产
第三节 阶层的象征与仪式
第四节 部落与头目的领导

第四章 唿唤祖灵的巫师
第一节 神灵与祖先
第二节 祭仪体系(一)牺牲与执行者
第三节 祭仪体系(二)器物、程序和祭坛
第四节 女巫师的传承
第五节 基督教的影响

第五章 祈求丰盛与平安:排湾人的一生
第一节 生命仪礼
第二节 疾病与医疗祭仪
第三节 死亡与丧葬仪式
第四节 小米成熟了:岁时祭仪
第五节 神祖之灵归来:五年祭

第六章 艺术的民族
第一节 纹饰与雕刻
第二节 陶壶
第三节 琉璃珠的传统与创新
第四节 祖灵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总序

  三十年前,笔者开始投入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研究时,这几乎是没有人愿意或有兴趣的研究领域;三十年后的今天,它似乎又热得过头,各种有关的丛书或出版源源不绝地出现,然而内容却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明显的错误。做为长期从事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研究的一员,我们深觉有义务回馈于台湾原住民社会以及台湾大社会。就专长而言,如何能将学界过去研究的成果,以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让生活在同一岛上的人们,对于我们生活周遭随时接触到之不同族群的人,都能有所了解,以建立对于异文化特点之欣赏与包容的态度,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社会文化的问题,由此更能以宽广的视野与胸襟,来思考及勾勒台湾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都将是我们学术研究者所能从事的主要社会实践工作。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一系列的原住民丛书。

  在台湾南岛民族本身的研究上,目前国内的研究相较于任何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仍属首屈一指。只是,每一个族群或主题所累积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生涯规划也各异其趣。因此,这丛书系列开始是以每一个「族群」为主要单位来介绍,而研究成果不足者(特别是平埔各族群),将暂时从缺,等到有足够成果及适当之撰书人选时,再行出版该族群的专书。同样地,以「主题」为设计的专书,如台湾原住民的艺术、音乐、建筑或舞蹈等等,原则上希望每一单行本均能涵盖到不同的族群,但现实上,目前还很难做到这要求,我们也仅能依照不同的课题,就其累积的各项成果以及是否有适当的人选,来考量并决定是否邀请学者来撰写。一旦有足够而成熟的条件,我们均将主动将其纳入这写作丛书的社会实践工作中。

  丛书一开始便以「族群」为单位来介绍,自然会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问题。比如,日本殖民政府统治初期,便困惑于卑南族是一个族还是与排湾、鲁凯同属一个族群?而南庄事件之后才出现的「赛夏族」,与之前历史上有收养汉人习俗的南庄八社,是否为同一个族群?还是有其连续与断裂的历史发展结果?台湾东北海岸在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马赛人,是一个族群?还是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太鲁阁族与泰雅族是属于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族群?而日月潭的邵族与阿里山的邹族,是同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尤其政府已承认邵族为一个独立族群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看待?鑑于人类学目前主要的观点趋于视族群为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在此并不先预设到底有哪些族群存在,而是考量是否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及适当的人选,以及台湾人类学目前的惯例,来做为取舍之依据。同时,也保留了可增加新族群的空间,以供未来增补之可能性。当然,在每一个族群的介绍中,作者也会尽可能交代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而为了保留及凸显原住民的观点,书中均以斜体字拼音来记录其字汇或观念,并与英文有所区辨。

  最后,这个丛书系列能够顺利出版,自然必须先感谢这丛书的主体──台湾原住民,是他们在台湾这历史舞台上有过的努力,赋与了这丛书存在的价值与出版的积极意义。也感谢所有参与撰写本丛书之作者的鼎力相助,他们在繁忙的研究与教学事务之余,接下了这份额外的工作。而若非有同为研究所同事的编辑委员陈文德、黄宣卫、蒋斌,以及编辑助理王薇绮等的协助,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即胎死腹中。此外李训详教授的穿针引线、三民书局董事长刘振强先生的热心于社会推广事业,更是这丛书诞生的临门一脚。在此,笔者谨代替读者谢谢上述所有的人。

  主编 黄应贵  敬上

自序

  我自1991年进入排湾族的部落进行田野调查,至今已近十五年。这十五年由青年至壮年的成长阶段,因为有排湾族的朋友和他们充实而丰盛的文化为伴,而能维持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部落中,每当看到自己曾抱在手中的婴儿如今已长成活泼好动的国中生,或是听到曾经帮助我了解排湾族文化的耆老相继地凋零,心中总会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能为排湾人做点什么?我的研究对排湾人有何意义?

  透过黄应贵先生的介绍,得知三民书局要出版一系列介绍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丛书,觉得这是一个回馈族人的好机会,便应承下撰写排湾族的任务。这本书是为了想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排湾人(特别是年轻人)而写,同时也是为台湾社会的一般民众,甚至更广大的中文世界读者群中,有心想要认识排湾族文化的人而写。

  为了让本书有较高的可读性,我尝试避免使用艰涩的学术词汇,而以浅白易解的文字做为沟通的工具。在资料的取舍上,倾向选择民族志式的研究文献,也就是对文化面向详细的描绘,让读者能亲切而具体地贴近排湾族文化。一些使用较抽象的概念或涉及理论层次争议的研究,虽然品质甚佳,在此也只能暂时割爱。

  其次我要强调,排湾族社会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相当明显。本书首要目标在于呈现排湾族文化中共通的部分,或是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因此对地区性差异就较少着墨,但会尽量在正文或附註中标明,好引导读者参考相关着作。此外我本身的研究偏重在东部排湾,对其他区域的了解,大多是透过短期田野、旅行和阅读其他学者的报告来补足。这对书写丰富深邃又多采多姿的排湾族文化而言,自然是一种限制和疏漏,因此这一点要特别请排湾族的读者包涵。

  本书从构思到完成,要特别感谢丛书主编黄应贵先生的催促和鼓励。也要谢谢黄宣卫先生以及编辑王薇绮小姐的包容和耐心。写作期间,我任职于台东大学,感谢南岛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文德先生、现任所长童元昭女士以及同事罗素玫女士的支援。和研究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激盪,让本书获得更多的滋养,在此就不一一志谢。也感谢审查人提供许多中肯而具建设性的建议,让本书的内容更周延,亦更接近通俗读物的要求。此外,还要感谢中央研究院及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在研究经费上的供应,让我多年来能一直持续进行排湾族的研究。

  排湾族的朋友们慷慨地让我认识他们的文化,我对他们的感激难以用言语表达。特别感谢台□和土□的村民们给予我长期的协助。已故的赖红炎老师,以及林月英、邱梅叶、包春琴、包妹仔女士,我对他(她)们有着无限的怀念。感谢高真健、林秋兰夫妇,吴久星、傅秋娥夫妇,郭月香、宋美丽女士,尤进春、邱明良先生。感谢包秀美、古吴进香、陈枝仔、柯惠译女士,以及林文川、董丰山、包世晶、朱财宝先生。也感谢土□天主堂、台□长老教会与南兴长老教会。感谢柯惠译女士与林世治先生慷慨提供相片,让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谢带领我从基督徒眼光了解排湾族文化的何春生牧师,彭秀慧、吕志诚夫妇,以及彭秀荣女士。

  谨以本书献给我的父亲谭奉闻先生和母亲周慕霞女士,以表达我对他们长年栽培和关爱的感恩。

  写作的过程中我多次祷告祈求上帝的启示,求祂赐给我力量和智慧,让这本书成为荣耀祂的见证。感谢上帝。

  谭昌国 台东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排湾族》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它极简风格封面的喜爱。然而,翻开书页后,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深沉而宁静的气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却又充满力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去描绘排湾族人的生活点滴。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闻到雨后的泥土香,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书中关于排湾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并非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山林、与河流、与万物生灵共生共荣。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排湾族传统建筑的描述,那些依山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房屋,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载体。每一个细节,从屋顶的雕花到门前的石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对美的追求。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评分

第一次翻开《排湾族》这本书,我内心是带着一种忐忑与期待并存的心情。作为一名对民族志研究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要真正理解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力和细致的观察。而这本《排湾族》,恰恰展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卓越才能。它没有流于表面化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排湾族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通过对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的详尽解读,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排湾族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排湾族神话传说的挖掘,那些关于创世、关于英雄的古老故事,不仅充满了想象力,更承载着族群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关于“拉瓦斯”神话的讲述,其中蕴含的关于智慧、勇气和社群责任的意义,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于排湾族社会变迁的探讨也颇具深度,它理性地分析了外部世界对排湾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族群如何在新时代中努力传承和创新,这种客观的视角,让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排湾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同珍宝一般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议题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排湾族的文化。这本书《排湾族》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观察平台,让我得以从历史、社会、经济、艺术、宗教等多个层面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伟大的民族。作者在历史部分的梳理非常清晰,他勾勒出了排湾族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建立起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这一点让我对他们的社会组织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对排湾族社会阶层的分析,更是打破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精妙的社会运作模式。在经济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计方式,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发展出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例如狩猎、采集、农耕以及精湛的手工艺制作,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与韧性的深刻展现,让我对排湾族人肃然起敬。

评分

在众多关于原住民的书籍中,《排湾族》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极为人性化的视角,切入排湾族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将排湾族人“客体化”,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梦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排湾族儿童的描写,那些天真烂漫的笑容,那些在山林间奔跑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最初的美好。书中的人物故事,有悲有喜,有坎坷也有温情,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一位老人讲述家族历史的故事,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情,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排湾族人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拥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它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原住民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名为《排湾族》的书,尽管我之前对这个族群了解不多,但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排湾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以及他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贵族”与“平民”社会结构的描述所吸引,这并非简单粗暴的等级划分,而是渗透着古老智慧的社会秩序,它维系着族群的稳定与繁荣。书中详细介绍了排湾族在祭祀、婚嫁、丧葬等重要仪式中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他们对祖先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感恩。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五年祭”的段落,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置身于那热闹非凡的广场,感受着人们的虔诚与喜悦。书中的插图和照片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为我脑海中的画面提供了更直观的感受,那些精美的服饰、独特的雕刻,以及山林间的壮丽景色,都让人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而动人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