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 中国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千百年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其实,在耀眼的经济光环下,社会乱象横生,人性屡遭扭曲,红色革命使国力耀升,却也激化了中国人原有的劣根性。
胡适和鲁迅被视为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们一个温和,一个激烈,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却非常一致﹕胡适强调「全盘西化」,潜台词就是要扬弃中国文化。鲁迅说得更形象和刺激,直指中国文化是「吃人的文化」!
鲁迅所以激愤地说它吃人,胡适所以激昂地强调西化,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个人自由、尊严、权利等价值,没有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人文理念,更没有基督信仰等超越的终极关怀。毛泽东虽然发动文化革命,被人视为「扫四旧」,冲击传统文化,但其实只是扫了传统的形式,实质上却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专制价值,把群体主义、皇权意识、等级观念发展到极致;以革命的名义,更彻底地剥夺了人的基本权利。
对中国怀有幻想的人,想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人,可从本书的深刻解析中,重新建立对中国人的正确认识。
中国人的本性:狡诈 贪婪 伪善 脏乱 猥祟 诡谲。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关于“国民性”的书籍,总觉得容易陷入标签化和刻板印象的泥沼。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中国人”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展现了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的群体形象。他用一种非常温和但犀利的方式,触及了那些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模式,比如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的策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担忧。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视角,他能够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中国人身上的共性,同时又不忽略个体的差异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某些共性,但也鼓励我更深入地去理解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本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演进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对中国人性格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的描绘,精准得让我有时甚至觉得作者是在偷窥我的内心。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那种微妙的平衡和内心的挣扎,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以为只有我自己会有这样的困惑,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其实是一个群体性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并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接受。我甚至会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不自觉地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思考它们是否受到了某种深层文化的影响。这种自我反省的契机,是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收获之一。它让我对自己、对身边的中国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采用了素雅的水墨风格,远山近水,几只丹顶鹤翩翩起舞,让人瞬间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意境。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浓郁的东方韵味所打动,仿佛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对中华民族深层精神世界的探索。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行走于海内外,与各色中国人交流碰撞的结晶,他试图剥开层层文化表象,去触及那些根植于血脉中的特质。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解中国人,但真的有人能深入骨髓地剖析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人”。它不只是一本静态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次充满生命力的对话,作者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试图描绘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国民画像,让我不禁想要跟随他的笔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和思维模式背后的文化基因。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说教读物,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甚至带有一些幽默感。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我带入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国人性格的议题。书中对“关系”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人脉”,而是深入挖掘了“关系”背后所蕴含的信任、义务、情感等多重维度。我常常在生活中体会到“关系”的重要性,但总觉得说不清道不明,这本书就像一位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总是能找到一个非常切入点,让原本可能晦涩的道理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回避矛盾、不简单化的态度,他展现的中国人,是立体的、多面的,有优点也有不足,有坚持也有妥协,这种真实感让我倍感亲切。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很多行为模式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但作者却巧妙地将这些个人选择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书中对集体主义的探讨,并不是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集体主义是如何在历史演变中被塑造,又如何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的那些生动案例,有的是历史上的典故,有的是近代的社会事件,还有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片段。这些案例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作者的文字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我以前总觉得有些中国人表现出的“从众心理”很令人费解,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这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是历史、教育、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我感到非常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