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情境里,各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边界,可能都在溶解、互渗、交融,随处都可以听到看到所谓的「跨界」、「越界」、「离散」、「放逐」等等表态用语。社会学家Z. Bauman甚至形容这个新世界是流动的。
一个流动的世界,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下,又怎么能积极而正面地凝视、怎么观看、怎么理解?譬如当人类学原有的分析基本单位都在溶解,人类学怎么自存?作者透过跨界与历史学、区域研究等的对话,在本书中呈现他对于人类学前景的思考,人类学需要怎样的视野?
本书另一个沉思的对象是台湾;新世代文化创造力的社会根源,以及台湾史的「图像」,借之我们可以为各种分歧并列的文化景象「定位」。这种宏观的视野及尖锐的提问,毋宁是当下台湾诸多人文社会科学最为迫切需要的一种前瞻性的自省。
因为:你看得到,你就有可能做到。
作者简介
黄应贵,1947年生。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学士,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所兼任教授。着有《东埔社布农人的社会生活》、《人类学的评论》、《台东县史布农族篇》、《布农族》,主编《台湾土着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见证与诠释》、《人观、意义与社会》、《空间、力与社会》、《时间、历史与记忆》、《物与物质文化》等书。
这本书所收集的论文,都是笔者担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期间,所撰写的学术研讨会之主题演讲稿、研讨会综合讨论的引言稿以及会议论文编辑成专书或期刊专号时另写的导论。而且,多半是与人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对话,因而特别凸显在特定问题上的「人类学」观点。故将此书命名为《人类学的视野》。
这里所说的人类学视野,主要来自笔者长期从事人类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所累积的个人看法,涉及下列几个特点:第一,强调由被研究者主观的文化立场出发的观点。但这种文化的主观观点,不见得只限于做为当事者的当地人所意识到的层面,更可以是较深层的潜意识或文化逻辑层次的解释。第二,强调整体性的观点。但这并不只意味着面面俱到的多元观点,更涉及了各层面间在重要性上有不平等的关系,因而关注其间的内在冲突与不一致性。第三,是一种从全人类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的比较观点。虽然人类学的研究经常侷限于特定时空范围的小规模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是被置于全人类社会文化的脉络中来定位,其意义往往是超越时空的。而且,研究者背后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越丰富,借由比较观点所凸显出的社会文化特性也就越清楚,其意义也就越深远。第四,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却又是开拓性、创造性的挑战观点。人类学追求文化独特性的目的,不仅在于批判反思既有的一般性理论或自己的文化、乃至自己,更是在寻求新的立场与观点,自然有其开拓性与创造性。事实上,人类学的研究所凸显的特殊性,往往隐含人本身创造性潜力的极限。而上述这四个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均表现于本书的论文中。自然,主题与对话对象的不同更会影响这四个特点被呈现的程度与方式。
在十二篇论文中,第一篇〈社群研究的文化思考〉及最后一篇〈想像中的台湾史〉,最能凸显上述四个特色。虽然,这两篇论文的性质及对话对象非常不同:前者是笔者第一次完全不用自己熟悉的布农族民族志,而採用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区及不同性质社会的民族志材料,讨论人类学非常基本的有关研究单位的问题。但后者却是以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来设想人类学家所期望的台湾史研究为何?这当然是种理想而不一定能落实于实际研究成果,但得以充分凸显了上述四个特点的人类学视野。文章虽非常短,却最能呈现笔者目前的思考,也是此书中,个人最喜欢的一篇。
至于二至五篇,主要是由人类学的核心关怀,思索「历史人类学」领域的独特性与发展可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历史学者对话,讨论有关「历史的性质」、「什么是历史」,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之结合问题。为了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在论述及书写上,有意凸显人类学与国内历史学观点的不同。也因为既有研究的限制以及笔者的专长并不在历史学,因此,尚未能以国内具体的研究案例,来整合历史学独具的视野(亦即第四篇所论及的「史识」)与人类学的观点,自然在观点上也难有开创性的突破。虽然如此,这几篇论文已足以呈现当代人类学历史化的趋势及文化概念历史化的可能性,更触及了历史过程中历史能动性(historical agency)的问题。同样地,六、七两篇是学术杂志专号的导论,目的是整合专号中各篇文章而提出更大的图像,受限于既有的文章和主题,因而也较难有效而完整地呈现上述人类学的观点。但也正因贴切于目前实际研究的状况,反而最能产生直接影响而达到提昇学术水准的目的。
至于八至十一篇,完全是预期之外的产物;至少其成果所蕴含的批判性与开创性,是完成这些论文之前不曾想到的。这几篇论文不仅质疑了「边陲社会」、「区域研究」、「农村社会」或「农村与都市二分」等概念在当代台湾研究上的适当性,更积极提出「文化再创造」、「两地社会」、乃至「区域性新地方社会」等更具发展性的课题与概念。虽然,这些新的课题与概念,还待未来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但它已涉及当代台湾正在成形的新地方社会。对其性质之理解与掌握,不仅具有结合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涉及台湾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所呈现多文化、多族群以及多种政经力量结合的文化特色,更涉及文化概念与理论一直未能处理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问题。因此,这几篇论文也为笔者自己未来的研究开创新的方向与空间更注入了新的精神与视野。事实上,这成果也说明学术行政工作对于学术研究不完全只是负面的干扰或掣肘。如果能坚持学术研究优先,便有可能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导致当事人被迫去面对更宽广而多元的现象与问题,寻求更具开创性的课题与观念来安置,进而可能发展出新的研究方向与成果。
最后,由于担任所长职务期间,时间经常被分割而难以从事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及细致的分析工作,往往只能进行大范围但较短暂的综合性调查与研究。即使如此,在行政工作繁忙之际,仍能继续学术研究、乃至开拓新领域,必须感谢民族所研究同仁及行政人员的协助与支持。其中,特别谢谢黄宣卫、陈文德、林开世、郑依忆、王薇绮、叶淑绫、黄丽珍、刘孟怡、黄郁茜等人,以及内子郑美能。没有他(她)们的信任与协助,就不可能有这本书的产生。
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质朴而深刻的力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叙述,而是用一种平静、观察的视角,去呈现人类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和场景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对某个社区的集体仪式进行的细致描写,我仿佛能听到那里的鼓点,闻到祭祀的烟火味,感受到人们脸上的表情。作者并没有对这些仪式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专注于它们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群体认同和传承文化。这种“贴近”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人类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研究,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深层的社会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社会,需要从最细微之处着手,去感受、去体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概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竟然可以如此多元。我一直以为人类的本质是某种固定的、普适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如何理解时间、空间、生命、死亡,甚至是如何建构“自我”的概念。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个人”概念的讨论,在很多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被高度强调的,独立自主是核心。但书中介绍了其他一些文化,在那里,个人的存在感往往是融入群体、与祖先、自然紧密相连的。这种对比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塑造的。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广阔画卷中漫步。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这种开放式的写作风格,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比较,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单一的解释。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人”的深层问题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读到的内容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而这本书,在我看来,恰好找到了那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并没有直接摆出一堆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一点点地揭示人类学的核心思想。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到某个偏远部落的婚姻习俗,一开始我读得津津有味,觉得像是听故事。但随着作者的深入分析,我才猛然意识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关于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甚至是权力运作的复杂逻辑。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述方式,让我不自觉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仿佛我本人也在进行田野调查一样。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流畅,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人类学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述不同文化现象时,始终保持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避免了简单的评判和傲慢,这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也更能接受书中提出的那些挑战我固有观念的观点。它不只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看到,尽管人类社会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但那些驱动着人类行为的基本需求和情感,却是相似的。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人们如何面对爱、失去、希望和恐惧,让我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承”的讨论印象深刻,无论是物质的传承,还是精神的传承,不同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这本书不是在教条地灌输知识,而是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关于人类本身的对话。作者的笔触非常温和,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洞察力却极其犀利。它让我看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并非无序,而是有着内在的秩序和演化逻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这个物种,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都有了一种更加全面、更加谦逊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了解那里的人民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本身。它并非简单罗列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是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和价值体系中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权力”在人类社会中的运作方式,并不是那种政治意义上的权力,而是更广泛的,关于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甚至是知识生产的权力。我读到关于不同文化中“权威”如何被理解和尊重的例子,这让我对“领导者”、“长者”等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化逻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我身边的一些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智力游戏,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我们所认为的“正常”,在其他地方却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