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农族

布农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原住民
  • 布农族
  • 原住民文化
  • 民族志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历史
  • 口述历史
  • 传统音乐
  • 祭典仪式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布农族活跃于台湾中部中央山脉地区,是台湾原住民当中,居住地最高、最擅长打猎、又最喜欢作梦的民族,也是四处迁移而活动力最大的民族。

  本书将先从布农人对人的看法等文化分类概念着手,重新诠释布农族传统社会文化的特色,进而由此说明他们在现代化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各种主要力量,并创造出自身新的社会文化传统。而作者也解析了在新传统下,布农人如何面对全球化,以及台湾大社会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后,重建过程所产生的区域再结构与新地方社会形成的条件下,所产生原以面对面沟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范围,改变为以超越面对面沟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有的再创造。由于这再创造的过程涉及社会文化上的根本改变,因而更凸显出布农人如何以涉及非意识的深层心理层面之传统梦占,做为其文化与族群认同的主要指标。

作者简介

  黄应贵,1947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学士,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所兼任教授。自1973年开始研究布农族,至今已逾三十年。已出版《东埔社布农人的社会生活》、《台东县史布农族篇》、《人类学的评论》等着作,编有《台湾土着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人观、意义与社会》、《空间、力与社会》、《时间、历史与记忆》、《物与物质文化》等书。

群山的回响:失落的布农记忆与现代回响 图书名称:布农族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台湾高山深处古老文明的史诗性著作。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布农族(Bunun)这一独特原住民族群从史前起源到当代身份重塑的壮阔图景。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志记录,旨在重建被历史洪流冲刷得几近模糊的文化核心,并考察其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挣扎、适应与重生。 第一部分:山灵的呼唤——起源与传统世界的构建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布农族的创世神话与迁徙传说。他们自古以来便被群山紧密环绕,与玉山、中央山脉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条溪流建立了深刻的生命联系。我们将详细考察布农族独特的社会结构——以父系氏族为基础的传统部落组织,以及其严格的伦理规范“Masi”在维护社群稳定中的核心作用。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布农族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他们的农耕智慧——特别是高山梯田的开辟与小米的种植,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种与土地共生的哲学表达。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些世代相传的狩猎仪式,解析“打猎契约”中蕴含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伦理。 音乐的灵魂:八部合音的秘密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布农族音乐的巅峰成就——Pasibutbut(小米丰收歌)。这不仅仅是一段旋律,而是布农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与祈祷的结晶。我们将深入探讨“八部合音”(Polyphony)这一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是如何在没有现代乐理知识的背景下自然孕育而生。通过对音阶结构、和声进行、以及歌唱者在仪式中的角色扮演的细致剖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宇宙观:对祖灵和自然的谦卑与敬畏。 历法与时间观:星辰的指引 布农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时钟,他们的时间是与自然周期同步的。书中详细描绘了布农族如何通过观察星象(特别是“六星,即昴宿星团”)来精准确定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时机。这种基于天文观测的历法系统,体现了其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认知。我们探究了“Tagasan”——重要的生命礼仪(如成年礼、婚礼、丧礼)如何与季节更迭紧密结合,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生命时间轴。 第二部分:冲突与抵抗——外来文明的冲击 随着清代、日治时期以及战后国民政府的治理,布农族传统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外部力量如何介入,并试图重塑布农人的生活方式。 日治时期的“理蕃政策”与布农人的反抗: 详细记录了雾社事件后,布农族各社群(如郡社、峦社、卡社等)在面对高压统治时展现出的英勇抵抗与内部策略的差异。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文化主权与生存权的激烈碰撞。 传统权威的瓦解: 分析了现代教育、基督教传教士的进入,以及部落内部权力结构(如族长、祭司)如何逐渐被新的行政和法律体系取代的过程。 第三部分:流变中的身份——现代布农的挣扎与新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布农族面临着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境地。本书聚焦于当代布农族人在城市化浪潮下的经验。 “出外人”:城市中的布农青年: 探访了大量离开传统部落,前往都市工作和求学的布农青年。他们如何在现代职场中面对族群刻板印象,又如何通过网络、艺术等新媒介维系跨越空间的族群认同。 文化复兴的尝试: 书中记录了近年来布农社群在文化主动性上的努力,包括尝试重建传统祭仪的完整性、通过音乐节推广传统歌谣、以及推动母语教育的实践。我们审视了这些复兴运动的成功之处与面临的内在挑战——例如,如何在商业化和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土地的呼唤与环境正义: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布农族人重新将目光投向其祖传的山林。本书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现代法律工具,为维护传统领域的权益、反对不当开发进行抗争,重新确立“山林守护者”的角色。 结语:未竟的交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布农族文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布农族的韧性在于其文化中内在的适应性。他们的未来不在于回到过去,而在于将古老智慧的音符,融入现代世界的复杂和声之中。这不仅是对一个民族命运的记录,更是对所有面临全球化挑战的少数族群,如何保有自我核心价值的深刻启示。 本书是人类学、社会学、音乐史以及台湾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所有对世界多元文化抱有真诚好奇心的读者,一次深入灵魂深处的旅程。它让我们听到,在钢筋水泥的喧嚣之下,那来自台湾屋脊,古老而坚定的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 序
自序与谢志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布农族的社会文化特性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认同与人口
第二节 语言溯源与地理位置
第三节 聚落规模与分布
第四节 经 济
第五节 分 工
第六节 亲 属
第七节 婚 姻
第八节 家
第九节 「宗教」
第十节 仪 式
第十一节 政 治

第三章 分类概念:人观、空间、时间、与物
第一节 人 观
第二节 空 间
第三节 时 间
第四节 物

第四章 社会文化的再创造
第一节 亲 属
第二节 经济发展
第三节 宗教转宗
第四节 政治变迁
第五节 历史建构

第五章 区域体系的形成与文化的再发展
第一节 婚姻亲属性区域体系
第二节 经济性区域体系
第三节 政治经济性区域体系
第四节 宗教性区域体系
第五节 大台中区域体系
第六节 结 语

第六章 爱作梦的民族

第七章 结 论

图书序言

总序

  三十年前,笔者开始投入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研究时,这几乎是没有人愿意或有兴趣的研究领域;三十年后的今天,它似乎又热得过头,各种有关的丛书或出版源源不绝地出现,然而内容却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明显的错误。做为长期从事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研究的一员,我们深觉有义务回馈于台湾原住民社会以及台湾大社会。就专长而言,如何能将学界过去研究的成果,以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让生活在同一岛上的人们,对于我们生活周遭随时接触到之不同族群的人,都能有所了解,以建立对于异文化特点之欣赏与包容的态度,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社会文化的问题,由此更能以宽广的视野与胸襟,来思考及勾勒台湾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都将是我们学术研究者所能从事的主要社会实践工作。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一系列的原住民丛书。

  在台湾南岛民族本身的研究上,目前国内的研究相较于任何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仍属首屈一指。只是,每一个族群或主题所累积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生涯规划也各异其趣。因此,这丛书系列开始是以每一个「族群」为主要单位来介绍,而研究成果不足者(特别是平埔各族群),将暂时从缺,等到有足够成果及适当之撰书人选时,再行出版该族群的专书。同样地,以「主题」为设计的专书,如台湾原住民的艺术、音乐、建筑或舞蹈等等,原则上希望每一单行本均能涵盖到不同的族群,但现实上,目前还很难做到这要求,我们也仅能依照不同的课题,就其累积的各项成果以及是否有适当的人选,来考量并决定是否邀请学者来撰写。一旦有足够而成熟的条件,我们均将主动将其纳入这写作丛书的社会实践工作中。

  丛书一开始便以「族群」为单位来介绍,自然会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问题。比如,日本殖民政府统治初期,便困惑于卑南族是一个族还是与排湾、鲁凯同属一个族群?而南庄事件之后才出现的「赛夏族」,与之前历史上有收养汉人习俗的南庄八社,是否为同一个族群?还是有其连续与断裂的历史发展结果?台湾东北海岸在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马赛人,是一个族群?还是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太鲁阁族与泰雅族是属于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族群?而日月潭的邵族与阿里山的邹族,是同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尤其政府已承认邵族为一个独立族群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看待?鑑于人类学目前主要的观点趋于视族群为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在此并不先预设到底有哪些族群存在,而是考量是否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及适当的人选,以及台湾人类学目前的惯例,来做为取舍之依据。同时,也保留了可增加新族群的空间,以供未来增补之可能性。当然,在每一个族群的介绍中,作者也会尽可能交代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而为了保留及凸显原住民的观点,书中均以斜体字拼音来记录其字汇或观念,并与英文有所区辨。

  最后,这个丛书系列能够顺利出版,自然必须先感谢这丛书的主体──台湾原住民,是他们在台湾这历史舞台上有过的努力,赋与了这丛书存在的价值与出版的积极意义。也感谢所有参与撰写本丛书之作者的鼎力相助,他们在繁忙的研究与教学事务之余,接下了这份额外的工作。而若非有同为研究所同事的编辑委员陈文德、黄宣卫、蒋斌,以及编辑助理王薇绮等的协助,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即胎死腹中。此外李训详教授的穿针引线、三民书局董事长刘振强先生的热心于社会推广事业,更是这丛书诞生的临门一脚。在此,笔者谨代替读者谢谢上述所有的人。

主编 黄应贵  敬上

自序

  这本小书,是为了一般读者而写的。我虽然一直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较专业的人类学学术研究工作,并在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所从事人类学的专业教学工作,一向不善于用一般文字来介绍现象上非常复杂而讨论上又非常严谨的研究成果。一旦要写一本介绍性质的通论书籍,除了希望能吸引一般人去看、而又看得下去,并能引发其进一步思考乃至研究,实在是比写学术研究论文还困难。但既然已经肯定这是件重要的工作,就非得想办法完成不可。为了使读者较容易理解起见,我採用了一种办法:尽量避开学术研究上的论证与讨论,而以我已了解到的布农人社会文化特性,直接表达出来,可能较平易近人。虽然,这种作法容易简化了现象的复杂性,并省略了各地的差异性,更跳过了尚未处理与理解的部分,却可以让读者对于布农人社会文化特性有一概略的认识。

  其次,虽说是以我本身了解到的社会文化特性来写,背后还是涉及我个人的偏好。特别是个人的成长、生活、工作的环境与经验,影响了自己关注的焦点。正如战后出生的其他人一样,个人所经历的困苦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导自己选择原住民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努力过程做为我研究的起点。同样,自己专业上的知识倾向,自然也影响了个人从事研究及理解对象的视野。尤其人类学虽以小群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却非常强调从全人类社会文化整体图像的比较观点,来凸显被研究对象的特色,这一直是我研究布农人的主要立场。当然,所接触到的对象本身,更直接影响了我的认识与看法。尤其是自从1978年开始在南投县信义乡的东埔社从事田野工作以来,至今与东埔社的关系没有终止过,而东埔社布农人表现出来的特性,自自然然地影响了我对布农人的理解。某个程度内,读者甚至可以质疑在我的理解中,带有很强烈的「东埔中心主义」之偏见在内。虽然这几年来,我已花了不少时间在了解台东县境内及日治时期以前历史上的布农人,甚至两次跑遍全台湾所有的布农族聚落,但无可讳言,我还是以东埔社为中心,向外扩大的方式来了解的。

  这虽是一本小书,但几乎包括了我从1973年开始从事布农族研究至今的所有主要研究在内,自然也包含着许许多多人对我在个别研究上所给予的协助与贡献,在此无法一一列出致谢,但其中两位必须在此处特别提出。一位是已过世的王崧兴老师,他是我在台大人类学系写硕士论文时的指导教授之一。感谢他对我一直有的期望、肯定与支持,以及他常提醒我的问题:新的解释不仅要包括过去无法解释的部分,更要包括过去已有的解释,才能达到真正的超越,而不是只是提出不同的解释而已。另外一位是住在南投县信义乡望美村久美的田阿缎女士。她引导我去理解她自己的布农文化中,较为深层的部分。她的智慧让我永远难以忘怀。她一直是我在田野中的老师。在此,我以这本小书献给这两位老师。

  最后,我也必须感谢在撰写此小书的过程中,黄宣卫、陈文德、郑依忆以及审查人的建议,也谢谢王薇绮的用心编辑和润稿,更特别谢谢黄郁茜所提供非常细致而深入的修改意见及修饰。

黄应贵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布农族》的标题,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引人遐想的气息,仿佛召唤着人们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顽强生存的民族有着特别的敬意,他们的文化传承,他们的生存智慧,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布农族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信仰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天地的?他们的祭祀仪式,又蕴含着怎样的寓意?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诠释,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界建立起一种超越功利的情感纽带。我非常好奇,在现代科技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布农族人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也适应时代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他们如何在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他们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记录,更能展现出他们面向未来的积极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原始的图腾和自然风光交织在一起,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未知文明的好奇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不失细腻,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我一直对那些拥有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原住民部落充满兴趣,总觉得他们身上蕴藏着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智慧和魅力。这本书的书名“布农族”,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让我联想到高山、森林、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他们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我很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布农族人是如何保持他们传统的习俗和信仰的?他们的语言、音乐、舞蹈,还有那些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是否还能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传承的痕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带我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能够引发我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藏,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读到《布农族》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高耸入云的山脉,以及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勤劳而智慧的人们。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识世界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我非常好奇,布农族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他们是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我尤其想了解,在他们的文化中,家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长者又拥有怎样的智慧和权威。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们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一定承载着他们对于祖先的缅怀,对于自然的感恩,以及对于未来的期盼。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探索发现的旅程,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族群名字背后的,关于生存、关于传承、关于梦想的故事。我希望能够看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布农族人是如何努力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又积极地融入时代的洪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韧性。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那充满力量感的书名所吸引——“布农族”。这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名字,更像是一扇通往遥远过去,通往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门。我一直认为,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像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世界观窗口,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人类社会多样性的认知。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心编织的画卷,徐徐展开布农族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到他们代代相传的技艺,再到他们对于生命、死亡、宇宙的独特理解,我都想一一探寻。我特别希望能读到关于他们如何利用大自然资源,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生存繁衍的故事。是怎样的智慧和勇气,让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会只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能够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坚韧,以及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刻的连接。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希望能在这场对话中,收获关于人类生命力和文化韧性的深刻启示。

评分

“布农族”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带着风声和歌声的符号,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原始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我一直相信,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价值体系,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直观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布农族人的生活图景。我想看到他们如何在险峻的山峦间穿梭,如何利用最朴素的工具耕种收获,如何用最真挚的情感传递爱与关怀。我特别想了解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是如何维系的,长幼尊卑是如何确立的。他们的艺术形式,比如音乐、舞蹈、手工技艺,是否也蕴含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更接近故事的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生活中,去感受那份淳朴、自然和生命力。我想通过这本书,去触摸那个古老而鲜活的民族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