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跨越百年研究中国人的权?性传世鉅作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鲁迅最企盼能引发的民族波澜,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家唐弢、罗斯福总统、外国传教士研究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胡适曾说中国人「野蛮」,鲁迅更以「残虐」形容中国人。然而中国人到底还有什么潜在的德行是至古到今一直存在的?
亚瑟.史密斯(A.H.Smith)以当年家庭、农村生活为样本,将戏剧、小说、民谣等艺术手法铺陈线索,深入民间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和诚恳态度,对于中国人面子、麻木等种种的劣根性,作出全面性的揭示,即使现今的中国人,依然历历在目。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考验,书里所欲呈现的核心:中国人德行,仍旧斑斑可考。此书的再版发行,不仅有利于中国人的观照和省思,更是思想作品禁得起时代考验的文化式证明。
再版后记 译者/张梦阳
经过二十多年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亚瑟.史密斯所着的《中国人德行》以及鲁迅与这本书的关系,已经成为鲁迅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一个饶有趣味的重点课题。透过这个课题日益深入的研究,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来源以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中国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日益加深,改造自身民族性的自觉性也逐步提高。
从反面来看,不幸地应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的一段名言:「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否则当它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鲁迅又是不幸而言中。
人们之所以日益对《中国人德行》这本外国人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一方面说明「偏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发觉出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德行》里面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愈加严重。
我前年到澳洲、去年到加拿大,初步从海外观察自己的祖国,就产生过这样的感觉,今年赴日四个月,这种感觉更为突出,恍然明白一个真理——鲁迅如果没有留学日本的经历,没有看过《中国人德行》的涩江保日译本,是不会形成「改造国民性」思想,中国也不会出现鲁迅这样的对本民族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
作者简介
亚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中文名明恩溥。1845年七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清道光二十五年),毕业于贝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
1872年(同治十一年)来到中国天津和山东等地传教,前后约有三十年之久。兼任上海《字林西报》周刊的通讯员。毕生的着述,几乎全部以中国作为物件,自1885年以来陆续出版《中国文化》、《中国人德行》、《中国的农村生活》、《骚动中的中国》等书。其中《中国人德性》是他在中国居住二十二年后出版的佳作,书中提到农村中的寺庙、宗教和社团以及宗教礼仪生活的情况,并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被誉为研究中国人的权威性传世之作。
译者简介
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应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邀请,为短期驻校教授。个人专长于中国文化特殊研究:鲁迅学、胡适学与中国学。《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大陆2003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并选入《中国文库》。
王丽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主讲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课程。着有约一百万字数的专着和论文二十余篇。
序 :究竟什么是是中国人的德行—唐弢
绪论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 忽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欺瞒的才能
第九章 柔顺的顽固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守旧
第十五章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与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长乐
第十九章 孝心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 连坐受法 互相牵连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
附录1 译后评析
附录2 史密斯为中国所做的一件大事
再版后记 -张梦阳
第二十七章 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
附录1 译后评析
附录2 史密斯为中国所做的一件大事
再版后记 -张梦阳
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著作,虽然我并未仔细阅读《中国人德行》这本书,但仅从它流传出的信息和市面上的反响来看,就能感受到其深刻的意蕴。它似乎触及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那些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但它们无疑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我猜想,作者定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娓娓道来,或许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或是对历史典故的解读,来展现这些德行的魅力。它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理解何为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一份纯粹与善良。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正在遗失的宝藏。
评分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蕴藏在它的文化和价值观之中。而“德行”二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德行》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定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中国人的道德实践置于历史的纵深和社会的广度之中进行考察。也许,书中会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身上,提炼出那些共同拥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特质。它不应该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充满温度的叙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德行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我们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点亮我心中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丢失自身独特的文化根基?《中国人德行》这本书,在我看来,便是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它触及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一种源自血脉的集体记忆。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他/她能够将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德行,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相连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许,书中会通过对比古今的社会变迁,来强调这些德行历久弥新的价值;也许,会聚焦于个体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无论如何,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
评分阅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者的心境和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在阅读古籍或是历史人物传记时,试图捕捉那种“仁义礼智信”的精髓。而《中国人德行》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便似乎是一部试图系统梳理和阐释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并非停留于字面上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德行背后蕴含的智慧,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我推测,书中可能穿插着许多生动的案例,可能是古代圣贤的懿行,也可能是寻常百姓的善举,这些案例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象化,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提供一面辨识真伪、坚守原则的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文社科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所吸引。《中国人德行》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指向的,无疑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道德追求。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并非仅仅在罗列一些教条式的道德准则,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德行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中的形成、发展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书中会涉及儒家、道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对中国人德行的影响,也可能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来展现这些德行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理解那些看似平凡却极其重要的品质,如勤劳、诚信、孝道、感恩等等,它们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