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访问12位学者专家(王志弘、王秋绒、李俊贤、余舜德、林正仪、林?俊、夏学理、陈大为、陈儒修、黄明月、杨子葆、廖志坚),针对文化公民议题提出看法,俾齐心建构一个基于文化和审美认知的公民共同体社会。
出版之意旨,乃政府应该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以保障公民享有的权利;而公民同时也膺负有参与、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让我们齐心建构一个基于文化和审美认知的公民共同体社会。
李永然律师之序言:「钟宜桦小姐所策划採访之专辑:《文化进站──文化公民的12堂课》,聚焦于文化关注,从落实终身学习、艺术人权识读、公民美学教育、发现文化地景、全民都市书写、城市特色行销等六个单元切入主题,所追求的是竞逐纸醉金迷后酣畅浮夸的自身沉潜,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反思身为世界公民在政治经济名利场之外的文化定位,与近年来政府辅导擘画、民间艺文工作者的文化耕耘,以及坊间出版界的品味触角延伸相互对应,此种兼具国际视野与草根溯源的美学觉醒与人文关怀,正是当今社会迈向成熟化与自信化的表征。」
台中市长胡志强之序言:「当我看到由钟宜桦小姐执笔採访整理许多国内精英学者而完成的这本《文化进站──文化公民的12堂课》专书时,真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动,以及理想不远的兴奋。钟小姐从人权的基本需求面切入,让每一位受访的专家学者由其专精领域来观察评论今天台湾所面临的种种课题,其中包括公民社会、公民美学、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城市风貌与都会书写、公共艺术与生活艺术、文化产业与城乡再造、情色与艺术的分野等等,都是近年来被高度关切、经常讨论却罕见有系统的分析或论述的公共议题。
钟小姐以提问方式请专家在学术与实务面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些严肃议题,一方面让读者轻松理解台湾近年来的社会进步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借此澄清许多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迷思。在这儿深深期待每一位前瞻、国际的现代公民,一起来研读这门必修课,共创文化新视野。」
作者简介
钟宜桦
生于台中、现居台北。对于文化、教育、公共艺术等议题饶富兴趣,但一切都还在学习、努力中。谨以「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深自惕励。
推介 李永然………………………………………………… i
推介 胡志强………………………………………………… iii
第一单元 落实终身学习…………………………………1
第二单元 艺术人权识读……………………………… 39
第三单元 公民美学教育…………………………………73
第四单元 发现文化地景…………………………………95
第五单元 全民都市书写…………………………………125
第六单元 城市特色行销…………………………………153
后记:关于文化公民权的学习 钟宜桦…………………… 173
志谢…………………………………………………………… 177
《文化进站》这本书,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旅行,让我重新认识了“公民”这个身份的丰富内涵。我一直以为,成为一个公民,只需要履行纳税、遵守法律等基本义务,但书中却告诉我,真正的文化公民,需要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积极的参与。其中关于“公共参与”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列举了许多普通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影响社会议程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文化的力量如何在基层社会得到体现。我开始思考,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如何也能为社区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或许是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或许是为公共空间的改善提出建议,又或许是传播积极的文化理念。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化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而是由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共同塑造和传承的。它鼓励我去“走出去”,去观察,去思考,去发声,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公民”。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文化权力”的深刻剖析。我过去对“权力”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从未想过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复杂的权力结构。书中通过对媒体、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分析,揭示了“谁在定义文化”、“谁的文化更有话语权”等问题。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所接触到的许多信息,所接受的许多观念,都可能是在特定文化权力运作下的产物。例如,在讨论“流行文化”时,书中指出,很多被我们奉为经典的流行元素,实际上是经过商业运作和营销策略精心打造的,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资本的力量。这让我对追逐潮流这件事有了新的审视,不再盲目地认为“流行”就一定是好的、有价值的。书中还提到了“文化殖民”的概念,让我更加警惕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这种“看透”的视角,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了批判性地思考,去辨别信息的来源和意图。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认知中的盲区,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刚翻开《文化进站》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很快就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街头,探寻文化的踪迹。其中关于“文化身份”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但书中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特征的细致描绘,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的多种“身份标签”:地域的、职业的、兴趣爱好的,甚至是网络社群的。我发现,这些身份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独特的文化品格。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闪现出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模糊的感受,在书中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起来。例如,书中提到“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地复制过去,而是在创新中发展,这让我想到家乡的一些传统习俗,虽然在时代变迁中有所简化,但其核心的精神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以新的形式融入了现代生活。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拘泥于对“传统”的僵化理解,而是看到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文化离我们很遥远,似乎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但读完《文化进站》,我才发现文化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触手可及。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文化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位老友在跟我娓娓道来。比如,讲到“公共空间”的那一章,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上下班经过的公园,周末常去的咖啡馆,甚至是小区里的广场,都是文化生长、交流的重要场所。我开始留意身边这些“微小”的公共空间,观察人们在这里的互动,思考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社区归属感,如何承载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前,我可能只会匆匆走过,现在,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其中的文化意义。书里提到的“文化消费”也让我很受启发。我以前总觉得花钱买艺术品、看演出才算文化消费,但书中却引导我看到,就连日常的饮食、穿着、旅行,都可以是带有文化印记的消费行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是不是无形中也在支持或传播着某种文化?这种视角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如何更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消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普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让我学会用更广阔、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评分《文化进站》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切入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离我太遥远,似乎只发生在外交官和跨国企业之间。然而,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才意识到,跨文化交流无处不在,甚至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作为一个喜欢看日剧的影迷,其实就已经在进行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了。我通过日剧了解日本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礼仪习惯。同样的,当外国人学习中文、品尝中国菜时,也是在进行着跨文化的体验。书中对“文化冲突”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将冲突归咎于某个文化群体,而是深入分析了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误解和摩擦,并提出了一些化解冲突的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理解和尊重是多么重要。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是否因为无知或刻板印象而造成过误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普及了理论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文化公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