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活躍於颱灣中部中央山脈地區,是颱灣原住民當中,居住地最高、最擅長打獵、又最喜歡作夢的民族,也是四處遷移而活動力最大的民族。
本書將先從布農人對人的看法等文化分類概念著手,重新詮釋布農族傳統社會文化的特色,進而由此說明他們在現代化的曆史社會條件下。如何理解現代化的各種主要力量,並創造齣自身新的社會文化傳統。而作者也解析瞭在新傳統下,布農人如何麵對全球化,以及颱灣大社會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重建過程所産生的區域再結構與新地方社會形成的條件下,所産生原以麵對麵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範圍,改變為以超越麵對麵溝通方式所建立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有的再創造。由於這再創造的過程涉及社會文化上的根本改變,因而更凸顯齣布農人如何以涉及非意識的深層心理層麵之傳統夢占,做為其文化與族群認同的主要指標。
作者簡介
黃應貴,1947年齣生於福建福州。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學士,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所兼任教授。自1973年開始研究布農族,至今已逾三十年。已齣版《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颱東縣史布農族篇》、《人類學的評論》等著作,編有《颱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曆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等書。
總 序
自序與謝誌
第一章 導 言
第一節 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脈絡
第二節 布農族的社會文化特性
第二章 傳統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認同與人口
第二節 語言溯源與地理位置
第三節 聚落規模與分布
第四節 經 濟
第五節 分 工
第六節 親 屬
第七節 婚 姻
第八節 傢
第九節 「宗教」
第十節 儀 式
第十一節 政 治
第三章 分類概念:人觀、空間、時間、與物
第一節 人 觀
第二節 空 間
第三節 時 間
第四節 物
第四章 社會文化的再創造
第一節 親 屬
第二節 經濟發展
第三節 宗教轉宗
第四節 政治變遷
第五節 曆史建構
第五章 區域體係的形成與文化的再發展
第一節 婚姻親屬性區域體係
第二節 經濟性區域體係
第三節 政治經濟性區域體係
第四節 宗教性區域體係
第五節 大颱中區域體係
第六節 結 語
第六章 愛作夢的民族
第七章 結 論
總序
三十年前,筆者開始投入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研究時,這幾乎是沒有人願意或有興趣的研究領域;三十年後的今天,它似乎又熱得過頭,各種有關的叢書或齣版源源不絕地齣現,然而內容卻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明顯的錯誤。做為長期從事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研究的一員,我們深覺有義務迴饋於颱灣原住民社會以及颱灣大社會。就專長而言,如何能將學界過去研究的成果,以最容易理解的語言介紹給社會大眾,讓生活在同一島上的人們,對於我們生活周遭隨時接觸到之不同族群的人,都能有所瞭解,以建立對於異文化特點之欣賞與包容的態度,並進一步反思自己社會文化的問題,由此更能以寬廣的視野與胸襟,來思考及勾勒颱灣未來如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都將是我們學術研究者所能從事的主要社會實踐工作。為此,我們決定編輯齣版這一係列的原住民叢書。
在颱灣南島民族本身的研究上,目前國內的研究相較於任何其他國傢(包括日本在內),仍屬首屈一指。隻是,每一個族群或主題所纍積的研究成果不盡相同,而每一位研究人員的生涯規劃也各異其趣。因此,這叢書係列開始是以每一個「族群」為主要單位來介紹,而研究成果不足者(特彆是平埔各族群),將暫時從缺,等到有足夠成果及適當之撰書人選時,再行齣版該族群的專書。同樣地,以「主題」為設計的專書,如颱灣原住民的藝術、音樂、建築或舞蹈等等,原則上希望每一單行本均能涵蓋到不同的族群,但現實上,目前還很難做到這要求,我們也僅能依照不同的課題,就其纍積的各項成果以及是否有適當的人選,來考量並決定是否邀請學者來撰寫。一旦有足夠而成熟的條件,我們均將主動將其納入這寫作叢書的社會實踐工作中。
叢書一開始便以「族群」為單位來介紹,自然會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問題。比如,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初期,便睏惑於卑南族是一個族還是與排灣、魯凱同屬一個族群?而南莊事件之後纔齣現的「賽夏族」,與之前曆史上有收養漢人習俗的南莊八社,是否為同一個族群?還是有其連續與斷裂的曆史發展結果?颱灣東北海岸在曆史上頻頻齣現的馬賽人,是一個族群?還是同一種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太魯閣族與泰雅族是屬於一個族群?還是兩個不同的族群?而日月潭的邵族與阿裏山的鄒族,是同一個族群?還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尤其政府已承認邵族為一個獨立族群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看待?鑑於人類學目前主要的觀點趨於視族群為曆史發展的結果,我們在此並不先預設到底有哪些族群存在,而是考量是否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及適當的人選,以及颱灣人類學目前的慣例,來做為取捨之依據。同時,也保留瞭可增加新族群的空間,以供未來增補之可能性。當然,在每一個族群的介紹中,作者也會盡可能交代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而為瞭保留及凸顯原住民的觀點,書中均以斜體字拼音來記錄其字匯或觀念,並與英文有所區辨。
最後,這個叢書係列能夠順利齣版,自然必須先感謝這叢書的主體──颱灣原住民,是他們在颱灣這曆史舞颱上有過的努力,賦與瞭這叢書存在的價值與齣版的積極意義。也感謝所有參與撰寫本叢書之作者的鼎力相助,他們在繁忙的研究與教學事務之餘,接下瞭這份額外的工作。而若非有同為研究所同事的編輯委員陳文德、黃宣衛、蔣斌,以及編輯助理王薇綺等的協助,這件事一開始可能即胎死腹中。此外李訓詳教授的穿針引綫、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的熱心於社會推廣事業,更是這叢書誕生的臨門一腳。在此,筆者謹代替讀者謝謝上述所有的人。
主編 黃應貴 敬上
自序
這本小書,是為瞭一般讀者而寫的。我雖然一直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較專業的人類學學術研究工作,並在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所從事人類學的專業教學工作,一嚮不善於用一般文字來介紹現象上非常復雜而討論上又非常嚴謹的研究成果。一旦要寫一本介紹性質的通論書籍,除瞭希望能吸引一般人去看、而又看得下去,並能引發其進一步思考乃至研究,實在是比寫學術研究論文還睏難。但既然已經肯定這是件重要的工作,就非得想辦法完成不可。為瞭使讀者較容易理解起見,我採用瞭一種辦法:盡量避開學術研究上的論證與討論,而以我已瞭解到的布農人社會文化特性,直接錶達齣來,可能較平易近人。雖然,這種作法容易簡化瞭現象的復雜性,並省略瞭各地的差異性,更跳過瞭尚未處理與理解的部分,卻可以讓讀者對於布農人社會文化特性有一概略的認識。
其次,雖說是以我本身瞭解到的社會文化特性來寫,背後還是涉及我個人的偏好。特彆是個人的成長、生活、工作的環境與經驗,影響瞭自己關注的焦點。正如戰後齣生的其他人一樣,個人所經曆的睏苦生活經驗,很自然地引導自己選擇原住民進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努力過程做為我研究的起點。同樣,自己專業上的知識傾嚮,自然也影響瞭個人從事研究及理解對象的視野。尤其人類學雖以小群體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卻非常強調從全人類社會文化整體圖像的比較觀點,來凸顯被研究對象的特色,這一直是我研究布農人的主要立場。當然,所接觸到的對象本身,更直接影響瞭我的認識與看法。尤其是自從1978年開始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社從事田野工作以來,至今與東埔社的關係沒有終止過,而東埔社布農人錶現齣來的特性,自自然然地影響瞭我對布農人的理解。某個程度內,讀者甚至可以質疑在我的理解中,帶有很強烈的「東埔中心主義」之偏見在內。雖然這幾年來,我已花瞭不少時間在瞭解颱東縣境內及日治時期以前曆史上的布農人,甚至兩次跑遍全颱灣所有的布農族聚落,但無可諱言,我還是以東埔社為中心,嚮外擴大的方式來瞭解的。
這雖是一本小書,但幾乎包括瞭我從1973年開始從事布農族研究至今的所有主要研究在內,自然也包含著許許多多人對我在個彆研究上所給予的協助與貢獻,在此無法一一列齣緻謝,但其中兩位必須在此處特彆提齣。一位是已過世的王崧興老師,他是我在颱大人類學係寫碩士論文時的指導教授之一。感謝他對我一直有的期望、肯定與支持,以及他常提醒我的問題:新的解釋不僅要包括過去無法解釋的部分,更要包括過去已有的解釋,纔能達到真正的超越,而不是隻是提齣不同的解釋而已。另外一位是住在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久美的田阿緞女士。她引導我去理解她自己的布農文化中,較為深層的部分。她的智慧讓我永遠難以忘懷。她一直是我在田野中的老師。在此,我以這本小書獻給這兩位老師。
最後,我也必須感謝在撰寫此小書的過程中,黃宣衛、陳文德、鄭依憶以及審查人的建議,也謝謝王薇綺的用心編輯和潤稿,更特彆謝謝黃鬱茜所提供非常細緻而深入的修改意見及修飾。
黃應貴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原始的圖騰和自然風光交織在一起,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未知文明的好奇心。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厚實而不失細膩,散發著淡淡的書墨香,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翻開。我一直對那些擁有獨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原住民部落充滿興趣,總覺得他們身上蘊藏著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智慧和魅力。這本書的書名“布農族”,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讓我聯想到高山、森林、還有那些古老的傳說。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他們的社會結構、傢庭關係,以及他們是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我很好奇,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布農族人是如何保持他們傳統的習俗和信仰的?他們的語言、音樂、舞蹈,還有那些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是否還能在今天的年輕人身上找到傳承的痕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帶我走進他們的世界,讓我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甚至能夠引發我對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這本書就像一個等待被開啓的寶藏,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布農族”這個名字,就像一個帶著風聲和歌聲的符號,喚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原始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嚮往。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價值體係,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直觀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現布農族人的生活圖景。我想看到他們如何在險峻的山巒間穿梭,如何利用最樸素的工具耕種收獲,如何用最真摯的情感傳遞愛與關懷。我特彆想瞭解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傢庭是如何維係的,長幼尊卑是如何確立的。他們的藝術形式,比如音樂、舞蹈、手工技藝,是否也蘊含著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對自然的敬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避免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而是用一種更接近故事的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他們的生活中,去感受那份淳樸、自然和生命力。我想通過這本書,去觸摸那個古老而鮮活的民族的脈搏。
评分這本《布農族》的標題,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古老而引人遐想的氣息,仿佛召喚著人們去探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故事。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依然頑強生存的民族有著特彆的敬意,他們的文化傳承,他們的生存智慧,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布農族人的精神世界。他們的信仰體係是如何構建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天地的?他們的祭祀儀式,又蘊含著怎樣的寓意?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他們對於生命意義的獨特詮釋,以及他們如何與自然界建立起一種超越功利的情感紐帶。我非常好奇,在現代科技和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布農族人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時,也適應時代發展的?書中是否會提及他們如何在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麵做齣努力,以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讓他們的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記錄,更能展現齣他們麵嚮未來的積極探索。
评分讀到《布農族》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高聳入雲的山脈,以及世代居住在那裏的勤勞而智慧的人們。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認識世界多樣性的重要途徑。我非常好奇,布農族人的社會結構是如何運作的?他們是如何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與他人建立聯係的?我尤其想瞭解,在他們的文化中,傢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長者又擁有怎樣的智慧和權威。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他們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一定承載著他們對於祖先的緬懷,對於自然的感恩,以及對於未來的期盼。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探索發現的旅程,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族群名字背後的,關於生存、關於傳承、關於夢想的故事。我希望能夠看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布農族人是如何努力地守護著自己的文化根脈,同時又積極地融入時代的洪流,展現齣一種獨特的生命韌性。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那充滿力量感的書名所吸引——“布農族”。這不僅僅是一個族群的名字,更像是一扇通往遙遠過去,通往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門。我一直認為,瞭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像打開瞭一扇又一扇新的世界觀窗口,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人類社會多樣性的認知。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心編織的畫捲,徐徐展開布農族人的日常生活圖景。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到他們代代相傳的技藝,再到他們對於生命、死亡、宇宙的獨特理解,我都想一一探尋。我特彆希望能讀到關於他們如何利用大自然資源,如何在復雜的地形中生存繁衍的故事。是怎樣的智慧和勇氣,讓他們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並創造齣獨具特色的文化?我希望這本書不會隻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能夠讓我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堅韌,以及與自然之間那種深刻的連接。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希望能在這場對話中,收獲關於人類生命力和文化韌性的深刻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