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两部分,共收录论文十篇。各篇论文都是近十年来作者从事东亚儒学史专业领域研究之余,在风狂雨骤的台湾历史变局中秉笔所撰作。
全书在「台湾意识」方面,论述「台湾意识」的发展及其特质,十九世纪末年日本人的台湾论述,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份子的大陆经验及对中国前途的看法,「台湾意识」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等问题。
在「台湾文化」方面,深入探讨战后台湾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向,战后台湾文化中儒家思想的诸面向,并从历史经验与国家认同两个角度析论海崃两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全书记录作者在动盪的时代中,以一颗不能自己的心灵,向历史求索所获得的初步答案。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兼任,2005)、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大历史系教授、台大「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总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7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
着有:《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2006)、《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转型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现况与展望》(2006)《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2004)、《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2)、《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2002)、Mencia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9)、《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台湾意识
壹、论「台湾意识」的发展及其特质: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一、引言
二、「台湾意识」的发展阶段:历史的回顾
三、「台湾意识」的特质
四、结论
贰、十九世纪末年日本人的台湾论述:以上野专一、福泽谕吉与内藤湖南为例
一、引言
二、三位日本人及其台湾观之概要
三、三位日本人的台湾观中的思想倾向:帝国主义思想
四、「以西洋文明为目标」:近代日本知识份子的盲点
五、结论
参、日据时代台湾知识份子的大陆经验:「祖国意识」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
一、前言
二、日据时代台湾人「祖国意识」形成
三、日据时代台湾人「祖国意识」的内涵及其问题
四、台湾知识份子「祖国意识」的转变:「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复转凄然」
五、节语
肆、日据时代台湾知识份子对中国前途的看法:以一九二O年代「中国改造论」的辩论为中心
一、引言
二、「中国改造论」辩论的历史背景与参与者
三、议题(一):资本主义道路或是社会主义道路
四、议题(二):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孰先?
五、结论
伍、光复初期大陆人士所见的台湾
一、引言
二、大陆人所见的光复初期台湾
三、大陆人的「光复经验」与日本官方的「终战经验」:两种视域的比较
四、台湾人与大陆人的「光复经验」:「认同」的文化基础与权力因素
五、结论
陆、论「台湾意识」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一、引言
二、「台湾意识」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不可分割性
三、「台湾意识」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紧张性
四、结论
◆台湾文化
柒、战后台湾文化变迁的主要方向:个体性的觉醒及其问题
一、引言
二、战后台湾文化中「个体性」之觉醒及其历史意义
三、台湾文化中「个体性」觉醒之原因
四、「个体性觉醒」后台湾文化的问题及其因应之道
五、结论
捌、战后台湾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内涵与功能
一、前言
二、儒学在战后台湾的存在形式:正式与非正式教育途径
三、战后台湾儒学的思想内涵
四、儒学在战后台湾所发挥的作用
五、结论
玖、战后台湾文化中儒学的保守思想倾向
一、背景与问题
二、《孔孟月刊》〈论坛〉论文的量化趋势
三、《孔孟月刊》保守思想倾向的几个面向
四、《孔孟月刊》保守思想的根源
五、结论
拾、历史经验与国家认同:海崃两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从历史经验的解释到国家认同的建立
三、「经济优先论」及其批判
四、以文化交流促进海崃两岸人民历史经验之共享
五、结论
《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的新视角。我之前对台湾的认知,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旅游体验,总觉得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文化是如何在复杂多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及“台湾意识”是如何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台湾社会变迁的梳理,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台湾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客观,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贴标签,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认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意识,不能只看表面,而需要深入到历史、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去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认识,从一个平面化的印象,变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认知,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文化,有了更深的尊重和理解。
评分刚翻完这本《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精神旅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台湾历史的脉络和文化肌理之中。我一直对“台湾意识”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归属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台湾人民如何从被殖民、被统治的客体,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身份认同的主体。从郑成功、荷兰人、西班牙人、明郑、清朝统治,到日治时期,再到国民党政府迁台,每一个时期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因子和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融合。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不同族群、不同政权下的台湾人民所经历的挣扎、适应与反思。尤其是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台湾人”这个标签背后承载的丰富内涵,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被塑造、被定义、被重构。读完之后,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台湾意识”,有了更深刻、更立体、也更具同情心的理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和思维上的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家国”概念的理解。
评分读《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作者将抽象的“文化”具象化,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年代,亲身体验着台湾文化的变迁。从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到闽南、客家移民带来的习俗,再到西方、日本文化的渗透,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生活文化”的呈现,它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一声亲切的“你好”,一份热腾腾的夜市小吃,一次热闹的庙会庆典,甚至是一句融入在地语境的俚语。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承载和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又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书中的许多段落,读来都让我会心一笑,因为那是我熟悉的台湾味道。同时,我也被作者对台湾文化生命力的赞叹所感染,它能够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依旧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韧性,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博物馆藏品,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需要持续的滋养和创造。
评分《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主体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精神的觉醒。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台湾的论述,都容易陷入宏大的叙事,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的感受和声音。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把焦点放在了台湾人民身上,放在了他们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台湾人民的社会运动、文化实践、艺术创作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从文学作品中的反思,到社会运动中的呐喊,再到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这些都是“台湾意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有力证明。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觉醒描述为一蹴而就,而是展现了其漫长、曲折、充满挑战的过程。这种对历史进程的细致观察,让我更能理解当下台湾社会所面临的各种议题,也更能体会到“台湾意识”的来之不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主体性”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是一种文化上、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的。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这使得《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这本书,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作者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他对台湾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非常到位。比如,书中对台湾各种祭祀习俗的解读,我一直认为那只是迷信,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他又对台湾的流行文化、影视艺术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用真诚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对台湾的理解。我喜欢这种没有距离感的叙述,它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而且,书中触及的许多话题,都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让我能够引发很多自己的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比那些空洞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