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是一个美国现况的立即描述,而是一部个人的史诗:经过长期的成熟过程,作者不再一样了,但是美国的改变并不会少于作者个人。在1962 年的时候,美国是一个仅仅由白人与黑人组成,国内充满种族歧视,在行为上则是一个极端保守的社会,但是也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然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美国民族是彩色的,经济上是以服务业以及研究为主流,在个人行为上则没有任何限制。
在本书里,这一个文明的用词将会另很多人吃一惊,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美国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本书的论述,在我多年观察的支持之下,则认为美国文明变得如此的特殊,使得其与西方文明已经大不相同。或者,必须说目前存在两种西方文明,一个在欧洲,另外一个在美国。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欧洲人在美国不会认为像在欧洲,而一个美国人在欧洲也会觉得像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很特别的是,当我在台北的时候,我觉得比在欧洲更像在美国:理论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过程,台湾是可以毫无困难成为美国的一州。但是,法国永远无法成为美国的一州。
在法文版里,这一本书希望以兴高采烈的方式,将属于美国的节奏介绍给大家。这一个美国或许是令人喜爱的,或许也是令人憎恨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我希望台湾版的读者也可以体会到这一份兴高采烈的原旨,并且不会感到沈闷乏味。
本书特色
1.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2.书中的许多观点将是台湾读者第一次接触,除了来自欧洲新观念的吸收外,也可能是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的最佳证明。
作者简介
索尔孟(Guy Sorman)
1964年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获博士学位,任职于法国国家行政学院。1975年创办Sorman出版社,1979年参与创建非政府组织─国际抗饥饿行动组织,任主席;1993-1995年,任法国外交部长顾问,负责对外文化活动,1995-1997年任法国总理顾问。曾为法国外交部长领导下的法印论坛成员、巴黎Boulogne-Billancourt区副区长(主管文化)、法国全国人权咨询委员,以及北京经贸大学、智利圣地亚哥大学、加拉加斯大学、里约热内卢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的客座教授。自1983年以来,已出版着作《美国保守革命》、《自由解决》、《世界新财富》、《我们时代真正的思想家》、《资本论、影向及结果》、《印度之神韵》等22种。
一部个人的史诗
当一本新书刚刚出版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提问题的记者,通常会如此问作者:「请问您用了多少时间写这一本书?」事实上,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很困难。就拿这一本《Made in USA》来说,大概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作,也就是说2003 年一整年,一直到2004 年夏天的期间,这一本书的完成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定期前往美国,也到南韩去,以便与当地的美军进行会谈。我不断进行调查、访问,并且找寻书面资料,也尽力书写。
初稿在2004 年夏天完成,并且很快地以法文正式出版。然而,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回答到刚刚新闻记者所提的问题,因为只要翻开本书的第一页,读者很快就会发现,有一些观察心得在1962 年就开始了,那时候我才18 岁,第一次访问美国。现在我来回答刚刚所提的问题,到底用了多少时间?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8 个月再加上四十年的工作累积。
所以这一本书并不是一个美国现况的立即描述,而是一部个人的史诗:经过长期的成熟过程,作者不再一样了,但是美国的改变并不会少于作者个人。在1962 年的时候,美国是一个仅仅由白人与黑人组成,国内充满种族歧视,在行为上则是一个极端保守的社会,但是也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然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美国民族是彩色的,经济上是以服务业以及研究为主流,在个人行为上则没有任何限制。同时,虽然这些族群、道德、经济、建国原则如同民主、资本主义、对上帝的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改变,美国人对国际事务的使命感却没有很大的改变。我所谓的美国文明,就是在这四十年间,这一个有所改变与有所不变的整体所组成。
在本书里,这一个文明的用词将会另很多人吃一惊,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美国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本书的论述,在我多年观察的支持之下,则认为美国文明变得如此的特殊,使得其与西方文明已经大不相同。或者,必须说目前存在两种西方文明,一个在欧洲,另外一个在美国。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欧洲人在美国不会认为像在欧洲,而一个美国人在欧洲也会觉得像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很特别的是,当我在台北的时候,我觉得比在欧洲更像在美国:理论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过程,台湾是可以毫无困难成为美国的一州。但是,法国永远无法成为美国的一州。
为了能让这一小本写美国故事的书能够继续流传,这一本书被翻译成很多语言,包含中文。在中国,中文版是于2005 年十二月由一个依赖共产党中央党部的出版社所发行。在新书出版的记者会上,记者们只想要了解一件事:为什么在美国,不像在欧洲,从来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运动或者比较具象征性的共产主义?答案就在书里:社会主义是欧洲贵族、宗教与知识菁英为了人民的幸福所创立的,并且并不尽然会询问人民的意见。在美国,这一个菁英传统并不存在。而且,由于美国一建国就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因此没有经历社会主义。
虽然这一本书已经在北京出版,但是我的发行者却建议我将这一本书以原始法文版为基础,重新做新版的翻译工作。我感谢我的发行者所做的努力,并且也感谢台湾的数位翻译,因为他们努力尝试将我这一本书的最原意与格调呈现给各位读者。在法文版里,这一本书希望以兴高采烈的方式,将属于美国的节奏介绍给大家。这一个美国或许是令人喜爱的,或许也是令人憎恨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我希望台湾版的读者也可以体会到这一份兴高采烈的原旨,并且不会感到沈闷乏味。至于是亲美或者反美,这是读者的自由选择;我的书对于这一项意识形态的选择不表示任何意见。
于2006 年6 月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美国制造-凝视美国文明”,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世界。我带着满怀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期待着一场关于美国文明的深度探索。一开始,我被书中生动而详实的描述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美国历史的长河中,亲历着那些塑造了今日美国的关键时刻。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遥远的过去拉近眼前。每一页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个国家如此独特,又如此充满矛盾?那些关于美国精神、美国梦的论述,更是让我反复咀嚼,思考其背后真实的含义和演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分析美国文明时,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运用了多元化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种宏观的视野和严谨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美国文明的复杂性。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原来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背后却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含义。我仿佛在作者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解剖”式的学习,一层层剥开美国文明的外衣,看到了其内在的肌理和运作机制。
评分我必须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全神贯注,细细品味。作者并没有回避美国文明中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勇气,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肃然起敬。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族裔在美国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下的复杂关系和权力结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内容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一个宏大的叙事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美国文明是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挑战我固有的认知。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鲜明,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振聋发聩。这种多变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和筛选,为他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对美国文明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理解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具有相当的启发性,让我不禁反复回味。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论述之深刻,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文明的辉煌与阴影,也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美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