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开创诠释人类学(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的纪尔兹,曾在摩洛哥、印尼的爪哇、峇里岛等地进行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以这些社会文化为基础,提出对文化、知识全新的观点——在其代表作《文化的诠释》中,他对于文化概念的深入探讨和诠释,实已超出人类学范围,影响广及整个人文科学,如社会学、文化史、文化研究等层面。
本书为纪尔兹继《文化的诠释》后另一部重要着作。本书极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着作,反而更像一本文艺评论,收录了包括〈文类的混淆〉、〈在翻译中发现〉、〈艺术乃一文化体系〉、〈地方知识〉等总共八篇短篇论文,不但以旁征博引与深具文学性的方式写作而成,更阐述了其关键概念——何谓「诠释性的人类学」。
作者简介
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1923~2006)
★ 1988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文化评论类得主
★ 诠释人类学大师
诠释人类学大师。1923年生于美国旧金山市,1956年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史丹佛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学术中心社会科学部门讲座教授等。1988年以《工作与生活:身为作家的人类学者》(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
他的论文集《文化的诠释》、《地方知识》在西方文化理论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堪为经典和理论典范。纪尔兹亦被称为诠释人类学的开山祖师,其着作应用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符号学等领域。纪尔兹的人本精神与对文化的深层诠释,使他成为跨学科的人物,也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主要发言人。
译者简介
杨德睿
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系博士。译有《原始的叛乱》、《波柏》、《神话与意义》、《搞电影的歌俚讴:尚胡许的民族志》等。
《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学术探索的即视感,我一直以来对人类学研究中,关于“地方”概念的多维度理解很感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地方知识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叙事和实践,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世界观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研究某个原住民社群,他们口中的神话故事、歌谣和传说,如何渗透到他们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之中?我希望看到作者们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口头传承的知识,如何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结合,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地方感”。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地方知识与环境伦理的关联感兴趣。比如,某些社区对特定动植物的禁忌和敬畏,是否就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态保护法则?这些知识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生态行为和环境意识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对“地方”的关注依然如此重要,以及地方知识所承载的独特智慧,能否为我们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挑战提供新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一种古朴又现代的视觉冲击。我一直对人类学领域里的“地方性”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文化最深刻的根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地方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以及这些地方性知识又是如何被当地人理解、传承和创新的。比如,书中会不会剖析某个特定社区的口述历史,如何塑造了他们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或者,会不会研究那些被城市化进程冲击的乡村社区,他们的地方性知识是如何在现代性的浪潮中被保留、变形甚至消亡的?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们能够提供扎实的田野调查案例,用鲜活的细节来展现地方知识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例如,那些关于特定节庆习俗的解读,它们背后蕴含的宇宙观、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是不是能通过细腻的文字呈现出来?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还会探讨地方知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原住民对特定植物、动物的认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维持生计和生态平衡。总而言之,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窥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地方”这个概念在人类学视角下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格局所能提供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瞬间吸引了我,它指向了一个充满地方特色和人类学深度结合的研究领域。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对特定地域文化中,关于“在地化”知识的详细呈现。比如,我会对书中分析某个民族的传统医疗体系非常感兴趣。那些世代相传的草药知识、诊断方法和治疗仪式,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些知识是否包含了对当地动植物的精准辨识和利用,以及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独特理解?我期待看到作者们能够用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知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地社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地方知识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社会组织和政治运作的探讨感到好奇。比如,某个村落关于土地使用权、水源分配或者公共事务决策的传统智慧,是否就构成了他们社会秩序的基础?这些知识是如何被解释、执行,又是在何种情况下被挑战或改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窗口,让我窥见不同地方文化中,那些鲜活而独特的智慧,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时空下,塑造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地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交叉的学术前沿。我个人一直对“地方性”研究中的实践层面和具身认知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人类如何在特定的物质空间中构建意义、发展技能以及形成独特的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比如,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农民在耕作过程中积累的关于土壤、气候和作物生长周期的“土办法”和经验智慧?这些知识是如何代代相传,又是如何与现代农业技术发生碰撞和融合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对特定手工艺人或技艺传承者的研究,他们是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并在其中融入地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甚至,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城市空间中的“地方感”,比如老街区居民对社区历史和邻里关系的独特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形成?我希望作者们能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田野调查方法,用生动的叙事和翔实的材料,展现地方知识并非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不断被创造和协商的过程。这种视角,对于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如何与环境建立更深层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虽然直白,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我尤其关注人类学中关于“地方”的概念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具体诠释。我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地方知识如何与权力结构、社会等级以及文化象征体系紧密相连。例如,在某些社会中,特定群体拥有的关于自然资源、传统医药或仪式传承的地方知识,是否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地位有着直接关系?书中会不会分析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垄断、传播,或者被边缘化的?我也会对书中关于“抵抗性知识”的探讨感到好奇,即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或殖民历史时,地方知识是如何被用作一种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工具的。我想知道,那些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悄然传承的知识,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此外,对于地方知识如何被“翻译”和“商品化”的过程,我也十分感兴趣。当地方性的实践和智慧被纳入更广阔的经济和文化体系时,它们的原初意义是否会发生改变,又会产生哪些新的解读和价值?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理解这些复杂互动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