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见怪不怪的法国--
.福利太好,人们宁愿失业在家,也不要工作。
.九成法国人到海边度假,只是呆呆地晒太阳而已。
.下午两三点,肚子有点饿,却到处找不到小吃店。
.法国人热爱自由,但吃下抗忧药的数量却居欧洲之冠。
.餐桌上的热门饮料,不是酒,而是矿泉水。
.人们宁愿每天搭子弹列车到巴黎上班,也要享受乡间舒适的生活空间。
一个站在巴黎铁塔下的台湾人,旅居法国三十多年,
用在地眼光体验当地生活,原来,这才是观光客看不到的法国真面目!
作者简介
杨翠屏
政大外交系毕,法国国家文学博士,曾为中国时报开卷报世界书房撰写法国书评三年。旅居法国三十年,专事写作。
译有《第二性:正当的主张与迈向解放》(获得联合报读书人一九九二年非文学类最佳书奖)、《见证》(法国文学评论)、《西蒙波娃回忆录》。着有《看婚姻如何影响女人》(方智)、《活得更快乐》(远流,一九九八年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推介为优良读物)。《名女作家的背后》(文经阁)。
序
(一)家庭
寻找生母
法国人三代不同堂
在欧洲孩子是项奢侈品
七个孩子不算多
他们不急着展翅离巢
他们不愿离乡背井去就业
(二)餐饮
法国人爱喝酒吗
为何年轻人爱喝得醉醺醺
温馨的晚餐时刻
盘中物
与邻居共餐
(三)观光度假
世界上观光客最多的国家
度假习惯
在海边晒太阳真惬意
乡间生活情趣多
住在古堡不是梦
(四)社会现象
课税重重不胜负荷
我爱服镇定剂、安眠药与解百忧
驾照不是杀人执照
内科医生的不适症
一週工作三十五小时的后遗症
到康布斯德朝圣去
节庆狂欢
法国人不太爱购买鲜花
移民的后裔
(五)学校教育
学制
另一种高等学府:大学校
中学预备班的艰难路程
理科越来越不吃香
人才外流
当教师崩溃时……
七百万名文字残障者
结论
中国人眼中的法国形象如何?是以香水、葡萄酒、美食、时尚、空中巴士、子弹列车闻名于世,人文艺术发达、风景优美,名胜古蹟散佈全国,是世界上观光客最多的国家,是欧洲文明的代表与核心。法国是高科技、讲求人权、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先进国家。
在这个肤浅的美丽形象下,一个文化资产丰富、文豪辈出的国度,却有七百万名文字残障者,佔总人口的一成一。服抗忧药的人口居欧洲之冠,法国人是「追求幸福药剂」金牌奖得主。失业率高居不下,已突破百分之十。虽然是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但在经济、社会政策上採取的是社会民主主义,追求国家团结(LA SOLIDARITE NATIONALE),而非像英美的自由资本主义。
美国是世界的警察,面对美语、美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霸权优势,欧洲文明标榜其差异性。根据一项二零零五年以欧盟十国、一万人为对象,欧洲的价值观为题的民众调查:欧洲人形成一个有共同原则的家庭,欧洲诸国享有适度的自由主权,十分提倡竞争与追求利润,但同时捍卫调整的职业市场、最低薪及义务的社会保险。就经济政策而言,法国属于最左派。就道德观与文化价值观,欧洲国家具有「容忍」的原则:废除死刑、堕胎合法、妇女就业与科学研究皆有进展。
法国的赋税繁重,有人开玩笑说:「在法国从七月开始才真正为自己工作,因前六个月所赚的钱皆缴税给国家。」在法国很难致富。法国的葡萄酒、香槟酒 享有国家盛誉,但法国的喝葡萄酒人数却逐年递减。世界经济不景气之际,诸多国家皆延长工时,以促进成长率与消费;法国却开倒列车,左派政府于一九九七年颁佈一週三十五小时工时的法令,认为缩短工时可减低失业率,此政策令欧洲邻国大为不解。
法国的大学校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等学府,它是培养菁英的温床,其声誉远超过公立大学。课程紧凑、课业繁重的中学预备班也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在预备班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后,也较有机会通过大学校竞争激烈的入学考。
内科医生的威望与收入不如往昔,社经地位下降。在一片缩短工时的声浪中,每週工作超过五十小时的内科医生,越来越难以忍受他们的情况。
法国人极少三代同堂,已婚的年轻夫妇与女方或男方的父母同居是基于经济考虑的权宜之计,而非亲情因素。在法国自发性的亲密关系比义务性的亲密关系更盛行,对双方较无拘束,亲情包袱较轻。
法国是这么一个令人向往、充满矛盾的国度。旅居法国三十年,喜爱观察法国社会经济现象,法国已成了作者的第二故乡,作者愿以其法国印象与经验与中文读者分享。
杨翠屏 法国里昂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法国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法国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他们早上是如何点一杯咖啡,午餐时如何享受一份简单的三明治,以及周末是如何安排家庭聚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法国社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法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罢工、抗议,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他用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法国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理解更加全面。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讲述他在法国的所见所闻,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一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法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法国不仅仅是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作者带我走进了法国的乡村,感受到了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的宁静,也体验了阿尔卑斯山脉的雄伟。他笔下的法国,有古老的城堡,有宁静的小镇,有淳朴的民风,也有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法国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法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惊讶于法国在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之前“法国只有浪漫”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多元性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过于片面。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国的旅游景点或风土人情,而是深入挖掘了法国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法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法国的影响,探讨了法国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法国人生活态度的解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讲究,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法国,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国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理解一个民族、理解一种文化的启蒙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张充满故事感的插画,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个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小镇。书名“谁说法国只有浪漫”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对法国的印象都停留在电影里那些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漫步、塞纳河畔的拥吻,以及街角咖啡馆里弥漫的浓郁香气。然而,这个书名似乎在暗示着,隐藏在这些浪漫表象之下的,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法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探索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的法国,不再仅仅是爱情和美酒的代名词,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社会百态。我喜欢这种能够颠覆既有认知、拓展视野的作品,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法国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法国的全新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各个角落,感受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从北部的工业重镇到南部的阳光海岸,从繁华的巴黎都市到宁静的乡村小镇,作者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法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梳理,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状态的对比,都显得十分细致和深入。我开始明白,法国的历史充满了变革与挑战,而这些都塑造了今日法国人的性格和观念。这本书让我抛弃了对法国的单一印象,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