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
本书是台湾第一本以艺术评论为基础关怀的原住民艺术论着,并涉及人类学、博物馆与文化研究领域。
同时爬梳历史,以历史背景铺陈做为当下原住民艺术窘状的基础根源;并透过作品接合历史血肉,分析台湾原住民艺术如何从族群艺术、「泛原住民艺术」发展到现代或个人艺术?艺术的功能,如何从生活艺术、观光商品、艺术产业到纯艺术创作?而在此变迁的过程中,原住民艺术的角色与价值又是为何?
本书试图将当代原住民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做踏实的釐清、试图揭开隔阂现实中的原住民艺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虚幻幛幕,包括浮滥的天赋描述、原始的想像、差异的光环等。思考要如何让这个社会更能深刻、敏锐地感受到原住民艺术所需面对的殖民障碍与现实困难。
作者简介
卢梅芬1974年生
【学历】
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1996-1999)
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1992-1996)
【获奖与经历】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展示教育组研究助理(1999-)
〈认同与艺术表现:当代台湾原住民木雕艺术隐含之原住民化现象〉获1999年「第一届帝门艺术评论征文奖」首奖
【策展经历】
2003 部落的旋律?时代的脉动「回忆父亲的歌:陈实、高一生与陆森宝的音乐故事」特展。主编《回忆父亲的歌》绘本套书(共三册),获2004年行政院「优良政府出版品奖」。
2002 来自部落的声音「微弱的力与美:当代台湾原住民创作的文化展现」特展。
序一(王嵩山)
序二(李俊贤)
序三(孙大川)
前言 在文化殖民与艺术独立之间
【Ⅰ】艺术复兴?1990年代台湾原住民艺术群起的时代背景
第1-1章 艺术大跃进:台湾原住民艺术群起的产业面貌
第1-2章 反思的空窗期:台湾原住民艺术群起的乐观氛围与时代情绪
【Ⅱ】无形的蕃界:殖民美学的形塑与隔离
第2-1章 原始的想像:汉原二元视角与殖民慾望下的原住民艺术
第2-2章 孤立的传统:国族建构所操控的原住民文化艺术
【Ⅲ】重塑祖灵的荣耀:去殖民的文化想像与心理处境
第3-1章 失根的符号:困陷在二元对峙的认同僵局
第3-2章 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台湾原住民雕刻中的原住民形象
第3-3章 脱离现实的纯正:「人类学」表现成为一种审美词汇
【Ⅳ】穿透隔离界线:台湾原住民艺术的「现代性」探索
第4-1章 从文化消失到艺术呆滞:台湾原住民现代艺术的发展取向与艺术生态
第4-2章 打破原汉二元视角:传统艺术的素养重建与现代转化
第4-3章 从拆解到重建:台湾原住民艺术中「原住民性」的限制与可能
第4-4章 拆解我他藩篱:从不同中照见人性,从普遍中提炼不凡
第4-5章 从我们到我:从族性边界中释放个人记忆与情感
附录一 台湾原住民艺术纪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从书名《天还未亮》可以推测,这本书必然充满了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台湾当代原住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市场化的冲击、文化挪用的问题,以及艺术的商业化与纯粹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力量,那些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是如何利用新兴的媒介和技术来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又是如何通过艺术来促进社会对话和理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原住民艺术的“未亮”之处,也就是那些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潜力,那些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图景。我相信,作者必定会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来论证原住民艺术的生命力以及其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独特价值。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对艺术的认知,更是一次对生命、对文化、对未来的深刻启迪,让我对那些在黑暗中蓄势待发的力量,充满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评分这本《天还未亮:台湾当代原住民艺术发展》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一种在逆境中蓬勃生长的韧性。我想象,作者必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田野调查,去与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去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挣扎与喜悦。因此,我期待的不仅是客观的叙述,更是带有温度的故事。也许书中会记录一位艺术家,如何在贫困的条件下,用捡拾来的材料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也许会描绘一群年轻人,如何用街头艺术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族群记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原住民艺术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更是流动的生命,是与时代对话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维系社群、甚至疗愈创伤的强大力量。我渴望从这些故事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理解不同文化视角下的世界,并对那些在边缘地带默默耕耘的艺术生命,生出深深的敬意。
评分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却并非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作者似乎以一种非常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梳理了台湾当代原住民艺术的发展脉络。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剖析那些影响艺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比如原住民权利运动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冲击与融合。我会期待书中出现对具体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不只是作品的呈现,更会对其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承载的意义进行深入解读。例如,某位艺术家如何从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将古老图腾转化为现代雕塑;又或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描绘族群的女性力量与创伤。我预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与自我赋权的史诗。我会被那些跨越世代的艺术对话所吸引,好奇不同族群、不同年代的原住民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用各自的语言,续写属于他们的艺术传奇。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更像是踏上了一场探索台湾大地深层文化的旅程。我相信,作者在字里行间,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台湾原住民艺术的根源,去理解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去触摸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符号。我期待,书中会细致地梳理不同原住民族群的艺术特色,比如泰雅族的织纹,阿美族的歌舞,排湾族的雕刻,以及布农族的狩猎文化等等,并探讨这些传统元素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被重新诠释和发展的。我想象,作者会对那些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他们是如何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和融入国际艺术潮流之间找到平衡点,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社会变迁和族群的生存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台湾原住民的艺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不仅仅是欣赏其美学价值,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仿佛亲身走过那片土地,与那些艺术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冷色调的背景,仿佛是黎明前最浓重的夜色,而其中点缀的,却是有着强烈生命力的原住民艺术元素,像是暗夜中悄然绽放的花朵,又像是远处闪烁的星火。这种视觉上的对比,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在压抑与挣扎中寻求突破、展现自身独特价值的精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呈现这种从“未亮”到“将亮”的艺术发展轨迹的。我想,书中必定充满了对原住民艺术家们心路历程的细腻描绘,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持自我,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境,又如何以艺术为载体,为族群发声,为未来探寻方向。这种融合了历史感、艺术感和人文关怀的封面,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能闻到书中散发出的,属于台湾原住民艺术的独特芬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在静默中涌动的力量,去聆听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的艺术叙事,去见证那片土地上,那些在黑暗中孕育的,即将喷薄而出的艺术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