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不再只是电影名称,而是真人真事!
◎震撼公开!全世界首例变脸事件女主角,手术后的心理蜕变过程。
◎龚固尔小说奖得主,破例荣获授权贴身採访,融合医学实例与文学表现的佳作。
手术前,我期待新脸能像我原来的样子
但手术后我发现,我的脸一半像自己,一半像她……
伊莎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变脸」的病人。她的脸是被自己养的狗所咬伤,嘴唇和部分鼻子都被咬掉,受到严重损伤。因为身心受创,她连外出时都必须蒙住脸,但一项手术却改变了这一切。
二○○五年十一月,法国医疗团队成功的为三十八岁的她,实施脸部局部移植手术。这项医学创举,为面孔严重毁容的人带来了莫大福音;但同时,也引发各界探讨变脸手术所牵涉的道德层面,以及捐赠家属和受赠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书作者取得各方信任,得以近距离贴身採访,全程记录医疗团队和病人在手术前后一路走来的心理挣扎,她既真心又充满感情的报导了这段令世人啧啧称奇的成功变脸事件。
作者简介
诺爱拉.夏特雷(Noelle Chatelet)
集作家、学者、外交官于一身,曾数次参加电影、电视及舞台演出,现为巴黎第五大学人文科学系大众传播学教授。着有《那就10月17日吧!》(圆神出版)《头朝下》,其他着作包括论文集、剧本、长篇及中篇小说数本,擅长探讨与人体息息相关的各种主题。
一九八七年,荣获龚固尔中篇小说奖;一九九二年,荣获荷内法雷奖;一九九六年,荣获法兰西学院安娜德诺埃文学奖。作品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多国语言发行。
译者简介
林说俐
台大外文研究所毕业,师事毕安生老师学习法文多年,曾任职多家新闻媒体,目前在VOGUE时尚杂志工作。译有《我在雨中等你》《那就10月17日吧!》《我谈的那场恋爱》《香奈儿:冰与火的女人》等作品。
译序
推动器官捐赠,给更多人活下去的机会
关注身体议题的法国作家诺爱拉.夏特雷,在位于巴黎第九区古典雅致的家中,亲自对我娓娓道来写此书的前后。
一切从里昂医院尚米歇尔医生的首例手移植手术开始,推动器官捐赠不遗余力的夏特雷想就此病例来写一本书,讲述器官移植对患者的身心影响,尤其是看得见的移植(像是手、脸,而非像内脏移植是属于体内的),作为未来推动捐赠的经验谈与参考依据──因为毕竟器官移植例子不多,很多人对此感到恐惧,不管是接受者或是捐赠者,可能都因此裹足不前,让生命错失机会。
就在准备期间,尚米歇尔医生接获来自法国北部亚眠医院的消息,有一位需要做脸部移植的患者伊莎贝尔出现。这个由两家医院医疗团队合作的病例,在许多方面都是绝无仅有的首例,所以夏特雷预定书写的主角,自然转换成伊莎贝尔。两人在第一次变脸手术记者会后,由尚米歇尔医生介绍认识。起先伊莎贝尔并不情愿,把夏特雷当做是骚扰她的媒体之一。夏特雷花了许多时间说服她写书的出发点,并且先从院方人员开始访谈。一个月后,伊莎贝尔发现怎么夏特雷访问了多位医护人员却独缺她,终于也首肯受访,因为这是她的故事,她需要有人用文字帮她发声,说出她自己讲不出来的话。
夏特雷表示,与移植手术相关者共五、六十人,她访问了四十六人;伊莎贝尔的部分,她花了六个月访谈。伊莎贝尔并不擅长文字,常常她会说问题好难,不知如何回答。夏特雷必须引导出她心中的话、她不敢对医生说的话,但是又要谨守分际,勿扮演心理医生的开导角色。有时伊莎贝尔情绪低落,在夏特雷正要出门搭火车到她家中进行採访时,致电来说自己当天不想谈。夏特雷完全尊重她的意愿,不让她感受任何压力。这样的体谅与半年相处下来,两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去年伊莎贝尔还到作者家中度假做客,而且那还是她有生以来首次独自搭火车。就在夏特雷讲述两人相处过程时,巧的是伊莎贝尔刚好打电话给她。夏特雷女士在电话中,也让她知道有台湾译者来採访本书写作过程。手术后过了三年,伊莎贝尔至今仍鲜少接受採访,她都交由夏特雷替她发言,只想好好过日子。
伊莎贝尔现在出门不用围巾遮脸了。她会用处理伤疤的特殊化妆品化妆,就跟一般爱美女性没两样。她尚未重拾工作,还在等自己准备好。她还是养狗,一只叫天使的狗。至于被前一只爱犬咬的意外经过,她仍想不起来,不过她依旧不怪牠将自己毁容。至于本书法文原名《伊莎贝尔之吻》所提到的吻──指的是医疗团队企盼伊莎贝尔可以恢复亲吻人的能力,那是象征施行在她脸上鼻──嘴──下巴的三角移植百分之百成功的指标──不过至今仍未实现。
夏特雷选择以作者叙述夹杂病患自述的方式写作,并试图营造侦探小说的悬疑气氛,这背后可是花了她许多工夫整理口述资料。乍看书名提到变脸,让人联想到吴宇森的电影《变脸》那种整张脸皮换掉的情节;但从内文得知是脸部三角移植,再加上伊莎贝尔自述一开始无法接受用自己舌头去碰另一人嘴巴内侧组织,顿时让人更能体会外科接合技术的神奇,以及病人求生的勇气。
完稿后,伊莎贝尔先过目,等了十五天才做出回应。夏特雷表示,如果伊莎贝尔摇头,这份书稿就会尘封在抽屉里,不会出版。不过伊莎贝尔说,这是她第一次看完一整本书,而且她说这是「我的故事」;她的经验公诸于世,让她终于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伊莎贝尔的故事,展现人性勇气的一面。无论是捐赠者或是接受者,双方都是勇气的典范。
记于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变脸手术週年前夕
“我接受了她的脸”这个书名,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感,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医学过程,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身份认同、自我接纳,以及人生重生的故事。在台湾,我们对整形美容的接受度很高,但“变脸手术”听起来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皮肤和骨骼的重塑,更是对一个人过往经历的告别,和对全新生活的拥抱。这本书的“全球首例”标签,更是将这个故事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我很好奇,当初是谁第一个提出了进行这样一项手术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如何一步步从构想到实现的?作者在这本书里,是如何将冰冷的手术过程,与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相结合的? 是不是会采访参与手术的医生、护士,以及病人的家属,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这个过程?我特别想知道,手术成功后,病人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内心深处最先涌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欣喜若狂,还是带着一丝陌生感?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社会对这种“变脸”的看法,以及病人如何重新融入社会?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奇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如何重新开始的深刻记录。
评分这本《我接受了她的脸:全球首例变脸手术纪实》的书名真是太引人遐想了,光是读名字就让人好奇心爆棚。台湾社会对于医疗科技的进步一直很关注,尤其是在整形美容方面,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但“变脸手术”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一般的美容手术,而是那种需要极大勇气和专业技术的“神乎其技”。我猜想,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可能还有伦理、心理、甚至社会观感的挑战。作者能够写出“全球首例”,那这本书绝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记录。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样的手术得以实现?是病人主动寻求,还是医疗团队的创新突破?手术的过程到底有多复杂?术后病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书中会不会有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还是更偏重于叙事性和情感的展现?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能从中学到什么?是关于医学的奇迹,还是关于人性的坚韧?书名里的“接受”两个字,也让我思考,这不仅仅是外观的改变,更是内心的接纳,一种与新容貌的和解,或者与过往的告别。这种深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来一场关于生命、勇气与改变的震撼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接受了她的脸:全球首例变脸手术纪实》,一听就觉得内容不简单。在台湾,大家对于医学美容的接受度挺高的,但“变脸手术”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这是一种何等大胆且精密的医疗操作,能称得上“全球首例”,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的挑战与突破。我非常好奇,这项手术的缘起是什么?是出于医疗需要,还是其他原因?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手术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术前评估、手术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除了技术层面,我更关心的是,进行这样一项手术的病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和决心?他们如何面对外界的目光和内心的不安?书中会不会有关于病人的访谈,或者作者对病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让他们成为这本书中鲜活的角色? 我也想知道,这项手术的伦理争议在哪里?在医学进步的背后,有没有一些我们尚未触及的道德界限? 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医学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勇气?
评分光是“全球首例变脸手术纪实”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立刻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我一直觉得,医学的进步,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手术,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还有风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手术室里争分夺秒的医生,那些充满期盼又带着一丝恐惧的病人,以及他们背后那个为了给病人带来希望而努力的团队。变脸手术,这可不是简单的微调,而是彻底的重塑,这其中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和多么缜密的规划?我想知道,在手术之前,医疗团队经历了多少次的模拟和讨论?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技术上的瓶颈,还是对未知风险的恐惧?而对于接受手术的病人,他们又是如何下定决心的?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愿意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进行一场可能改变一切的手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病人的心理历程,他们在等待手术、接受手术、以及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挣扎与希望? 我相信,一个“纪实”的书名,意味着它会尽量客观地呈现事实,但同时,人性的故事总是最打动人心的,我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医学的奇迹,更看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我接受了她的脸”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刻的转变,一种从内到外的重塑。在台湾,我们对于外貌的关注度很高,但“变脸手术”听起来就不是一般的美容,而是更具颠覆性的改变。而“全球首例”这几个字,更是给这本书增添了历史性的厚重感。我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充满紧张感的无影灯下,医生们专注的身影,病人在麻醉中沉睡的脸庞,以及术后第一次睁开眼睛时的震撼。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 从医疗技术层面,我想了解,这项手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实现的?是否有某些关键的突破性技术?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病人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书中是否会呈现病人的家庭支持,或者他们独自面对的压力? 我尤其好奇,书名中的“接受”二字,所包含的意义有多重?它不仅仅是对新面孔的认同,更可能是对过去经历的某种和解,或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全新期许。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医学的极限,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韧性和对新生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