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厉害!
我们活着!
我无法静下来,因为太寂寞了。
我开始看电影。
于是,我终于发现,
原来电影就是为了这种心情状态而存在的……
《电影小说》,由村上龙的后青春期影像断片剪辑而成。
离开基地来到东京的青年,「放弃」与「无力感」撕裂他的意志,
一切都会崩溃,我必须在崩溃前逃离这里。
他一直在寻找可以忘却自我意识的事──
爱与性、毒物与迷幻乐音、还有文学与电影……
村上龙持续描写处于「恶」中的年轻灵魂,
他允许迷失且痛苦的灵魂选择糟糕的人生,
并用尽各种手段,从「恶」中生存下来。
村上龙不会说,只要活着就好。
他只会说,绝对不能死。
从《电影小说》中,
你可以找到真正的村上龙!
12个篇章,皆是由着名的电影命名,村上龙描写属于他后青春时期的自我意识。依然游走在社会边缘,而这些电影参与了他的人生,激发他要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村上龙看完费里尼的作品「生活的甜蜜」,让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无论如何要把内心想法和别人分享,他急奔到朋友处所却扑了个空,于是留下了一张纸条,留下年轻时满腔热血的宣言。当这种迫切想分享却又无处投递的心情,竟让人瞬间变得百般寂寥,有可能,在看完《村上龙的电影小说》后,从村上龙的文学更明白了自己,我们,就不再是孤寂的人了。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纳粹狂魔(La Caduta Degli Dei)
?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狼是天使的味道(Black Friday)
?蓝丝绒(Blue Velvet)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蛮牛(Raging Bull)
?天蝎座升起(Scorpio Rising)
?狂野骑士(Wild Angel)
推荐文一
我们得以一种陌生的微观方式逼近一段离经叛道的人生 李佳颖◎文
《村上龙电影小说》看似是由不同电影名为标题组合而成的短篇小说集,但读到第三篇便会发现全是同一个作家自述十八岁高中毕业落榜时以重考为名离乡到都市里在各式咖啡厅酒吧舞厅里鬼混的故事,读到第五篇会想「我已经知道你曾经与一个名叫阳子的瘦巴巴性慾超强女色情狂在一起整天只是不断做爱做到内脏都被掏空的地步,不要再告诉我一遍了。」但这不影响整本小说的趣味性,因为它重复的背景与变化着打光处的前景像一场兼具催迷与醒脑效果的话术,一篇堆叠下一篇,随着书页增加,每一个短篇的切面逐渐圆润起来,我们得以一种陌生的微观方式逼近一段离经叛道的人生。
村上龙的写作一如他那段着名的自述:「我不太喜欢工作,所以都会尽快写好出去玩。」他的小说像专心听写从前或当下或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择处加上妙不可言的评论式譬喻长句,彷彿那是他的工作,在出去玩之后,有责任从各个场合拣出那些难以理解的卑鄙极端边缘不服从的年轻人,用不赶快写就会忘记的文字不假修饰地记录下来。我倾向相信这些人物并不是他将败德、暴虐、无力等抽象特质推至极致的象征,而是他不知在哪玩完后的观察加上「社会角落里一定也有这样的人存在吧」这样想法鞣制的结果,是一种平行的想像。若说这些作品里有作者的教训(我认为村上龙是个很爱在小说里遮掩说教的老头),最明白的大抵是对「活下去」的体认。
虽然书名为《村上龙电影小说》,也用了电影名做每个短篇小说篇名,并在内容中置入那些电影。但在小说里,电影几乎都是一种突然分神甚至可说是离题的存在。主角矢崎在遇到每一件十八岁脑袋不可解之事,在每一个涌出各种意识感觉却无法与之和平共存的时刻,作者会(有时突兀地)带着他与读者(有时只有读者)进入如看电影、谈论电影、拍摄电影或对电影的回忆或等各式情境。与其说这些人被电影解救了,不如说是被暗示着要展开一种抛弃现场的练习。
熟悉村上龙作品与生平的人可以看出,「一个作家自述十八岁高中毕业落榜时以重考为名离乡到都市里在各式咖啡厅酒吧舞厅里鬼混」这样的小说,不管照时间或内容的连贯性看来,应该是年表介于《69》与《接近无限透明的蓝》之间的半自传故事。从《69》里「快乐地活下去是一场永不休止的战斗」的高中生到《接近无限透明的蓝》中彷彿隔着强化玻璃看周遭动物的旁观兼当局者大学生,那青年自我安顿的方法在哲学层次上显然完成了基底性的剧烈变化,《村上龙电影小说集》用巧妙的形式与作家一贯直接得残酷的描述,补上了这段过程,是喜欢村上龙的读者不能错过的一本小说。
推荐文二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台北上海书店店长】唐先凯◎文
看完这本精彩的小说,我自认不能违背「把书迷们的读后感当解说」的作家村上龙(1952/02/19-- )所制定的规范,而以自己的读后感来提供另一种视角,同时也希望这一本可以引起回响、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共鸣的小说,能唤起更多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参与。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当我在读小说的第一章「生活的甜蜜」的时候,我没想到太多费里尼那众多而经典的「露滴牡丹开」的电影画面,脑海里响起的便是这首Bob Dylan的歌,联想到的是拍摄电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的导演Cameron Crowe(1957/06/13─ ),他与村上龙有着不少相似性:都算是第二波战后婴儿潮(在日本称「团块世代」,(Dankai, Baby Boom Generation))。随着逐篇章句的阅读过程中,这首歌伴随着电影情节:青少年William拼命在登机门走道,追着坐在正要启航飞机里,魂萦梦系的女人Penny Lane的画面意象,贯穿了我对这整本小说的总结:「对一个独一无二、美好时代的告别」。
跟先前的「村上龙料理小?集」书写模式类似,村上龙用十二部对他缅怀二十多年前不羁的青春有着特殊意义的电影当作章节名称,他放进比以往更浓烈而贴近实际年龄与经历的自传性色彩,试图带领我们重新回到发生全共斗的一九六○年代末期,东京大学事件的时空背景,对政治、学运、反战、左翼思想、性爱、吸毒、摇滚乐,嬉皮、披头四、电影梦,以及对美国文化的爱恨交织。
读第二遍时,我开始在白板上写出主角与人、事、时、地、物之间的关联,村上龙的写法,就像我们在吃八宝鸭这样的套菜,在鸭肚里塞了很多食材一起烹调,品尝时用筷子夹开鸭身表层以后,鸭肉与内馅的顺序会开始混着吃,但小说主轴还是很清晰,类似的情节与场景不时会来回穿插。有时起了个头,然后在不同章节做大量的细节与心理层面的描写,特别是在阳子与纪美子这两位爱人的情欲关系上,反覆或省略式的疯狂做爱叙述与内心独白,呈现出肉体与心灵的无尽消耗、青春的浪掷与虚无,我个人觉得是全书写得最精采、好看的地方,因为留白的空间与时间需要更多的想像。
接着,我开始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事件作区分,涂改前用数位相机拍下,然后再擦掉分别作细部组织,最后再根据照片把整个关系与连结全部兜在一起,如此就可以将当时各个文化与思想领域的始末,勾勒出更完整的呈现:新宿、神保町、涩泽龙彦、横尾忠则、篠山纪信、寺山修司、大岛渚与ATG、深作欣二、三岛由纪夫、武满彻、大江健三郎、日活出品的写实电影等等。透过地铁图的穿针引线,也许还可以来一趟东京怀旧之旅。
组过乐团、拍过电影的村上龙当然不忘把一些钟爱的唱片、导演、影片提出来,不着痕迹的致敬,而这当然又是一份延伸的清单。如果你将村上龙的着作按时间顺序排下来,再比对当下的时空背景,你会发现:除了写起性爱肆无忌惮的小说家身份之外,他又是一位积极入世、不同流俗、价值观错综复杂的社会趋势观察家。他透过客观的田野调查方法,去发掘与预告即将发生的问题,例如:本书于一九九五年出版时,他就已经透过网际网路与email来汇整不同年龄与行业别的读后感,美国知名的亚马逊网路书店也才刚成立不久而已;同时,他也提早研究御宅族、NEET族、电脑病毒所带来的影响与后遗症;在部落格风气盛行之前,他就利用仅有的软件功能,开发比同时期的电子报还要缜密、精致的电子网志;进入九○年代经济大崩坏前,他开始注意汇损与通膨问题、提倡经济学观念要通识化;从援交、SM等特种行业、新兴宗教崛起、自杀率攀升等各个社会问题层面,他循序渐进地提出教育、职能与世代交替的社会共同责任问题,同时再交互运用这些研究与实录题材来创作小说,以致他的小说风格丕变,难以定型。
这些都跟团块世代所处时代独特的思维方式、高度专注的工作投入与养成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个世代也将要陆续交棒,退出劳动市场主力,并且勇于追梦,再创人生的另一个新高峰。由此,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与他几乎同时代出生的北野武的电影与行事风格:他可以低俗、也可以严肃,也可以因为几乎投资到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而名利双收,成为眼光独到的制片家。那么,类似的人还有哪些人呢?歌手小田和正、细野晴臣,文学评论家三浦雅士、动画导演押井守、建筑师隈研吾,都可以算是。
以上是我读完这本小说所写下的读后感,你的呢?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赶紧买来读一读吧。
二○○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晨 完稿
在我看来,《村上龙电影小说》是一本充满“画面感”的书。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支支镜头,精准地捕捉着人物的神态、场景的氛围,以及都市的脉搏。我尤其喜欢他对都市夜晚的描绘,那种霓虹闪烁,却又暗藏着寂寥的意境,非常具有冲击力。书中的情节,并非那种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更多地聚焦于人物内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互动。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画面,甚至能够想象出角色的表情和声音。这种沉浸感,是我在阅读其他很多小说时都未曾有过的。而且,村上龙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他不会过度渲染情感,而是用一种冷静的笔触,将那些细腻的情绪一点点地渗透出来。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反而让我更加觉得真实,更加能够打动人心。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村上龙电影小说》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尝一杯层次丰富的威士忌。初入口时,或许会觉得有些辛辣,甚至带点陌生,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深藏在其中的甘甜、烟熏以及橡木桶的味道便会一一浮现。村上龙的文字,并非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而是像在玩一场智力游戏,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深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描绘,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书中人物的孤独感,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咆哮,而是一种沉静的、渗透到骨子里的气质,这种气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试图从中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寓意。这种阅读过程,虽然比不上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来得直接,但却带来一种更持久的思考和回味。感觉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感受”的,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评分第一次接触村上龙的作品,是因为朋友极力推荐《村上龙电影小说》。老实说,我对日本小说一直抱持着一种戒慎恐惧的态度,总觉得他们的文字有时过于细腻,情绪的起伏也难以捉摸。然而,《村上龙电影小说》却给了我一个全然不同的体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日本电影,镜头在不同人物之间切换,情节层层剥茧,有时出人意料,有时又在情理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城市街景和人物内心描写的笔触,那种孤独感、疏离感,却又夹杂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温情,非常真实。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将我这个读者置身于故事之中,让我随着主角一同感受他们的迷惘、挣扎,以及偶尔闪现的希望。书中的对话也很有意思,看似随意,却暗藏玄机,每个角色的语气和用词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读完之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仅仅是情节,还有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村上龙电影小说》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被卷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我喜欢作者的叙事视角,他能够在我以为一切都已明朗之时,又轻轻地抛出一个新的线索,让我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切。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技巧,让我欲罢不能。书中的人物对话,不是那种为了推进剧情而设计的僵硬台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甚至有些突兀,但细想之下,却又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一个简单的结局。他只是将故事呈现出来,将人物的情感和挣扎展现出来,然后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我们。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常常会在阅读之后,花很长时间去琢磨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尝试理解人物的动机,去探寻故事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评分说实话,起初翻开《村上龙电影小说》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对日本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家身上,而村上龙的名字对我来说,略显陌生。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不像一般的文字,更像是电影的蒙太奇剪辑,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场景,听到那些对话,甚至闻到空气中的气味。书中描绘的都市生活,那种疏离感和现代人的焦虑,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曾经在台北的街头,也体验过类似的感受,那种置身于人群中,却又倍感孤单的体验,这本书让我感同身受。而且,书中的人物,都不是那种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甚至有些卑微,但正是这样的真实,才让他们显得如此鲜活,如此具有感染力。我喜欢这种不回避人性弱点的描写,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