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厲害!
我們活著!
我無法靜下來,因為太寂寞瞭。
我開始看電影。
於是,我終於發現,
原來電影就是為瞭這種心情狀態而存在的……
《電影小說》,由村上龍的後青春期影像斷片剪輯而成。
離開基地來到東京的青年,「放棄」與「無力感」撕裂他的意誌,
一切都會崩潰,我必須在崩潰前逃離這裏。
他一直在尋找可以忘卻自我意識的事──
愛與性、毒物與迷幻樂音、還有文學與電影……
村上龍持續描寫處於「惡」中的年輕靈魂,
他允許迷失且痛苦的靈魂選擇糟糕的人生,
並用盡各種手段,從「惡」中生存下來。
村上龍不會說,隻要活著就好。
他隻會說,絕對不能死。
從《電影小說》中,
你可以找到真正的村上龍!
12個篇章,皆是由著名的電影命名,村上龍描寫屬於他後青春時期的自我意識。依然遊走在社會邊緣,而這些電影參與瞭他的人生,激發他要繼續活下去的動力。村上龍看完費裏尼的作品「生活的甜蜜」,讓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無論如何要把內心想法和彆人分享,他急奔到朋友處所卻撲瞭個空,於是留下瞭一張紙條,留下年輕時滿腔熱血的宣言。當這種迫切想分享卻又無處投遞的心情,竟讓人瞬間變得百般寂寥,有可能,在看完《村上龍的電影小說》後,從村上龍的文學更明白瞭自己,我們,就不再是孤寂的人瞭。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納粹狂魔(La Caduta Degli Dei)
?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狼是天使的味道(Black Friday)
?藍絲絨(Blue Velvet)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
?漫長的告彆(The Long Goodbye)
?蠻牛(Raging Bull)
?天蠍座升起(Scorpio Rising)
?狂野騎士(Wild Angel)
推薦文一
我們得以一種陌生的微觀方式逼近一段離經叛道的人生 李佳穎◎文
《村上龍電影小說》看似是由不同電影名為標題組閤而成的短篇小說集,但讀到第三篇便會發現全是同一個作傢自述十八歲高中畢業落榜時以重考為名離鄉到都市裏在各式咖啡廳酒吧舞廳裏鬼混的故事,讀到第五篇會想「我已經知道你曾經與一個名叫陽子的瘦巴巴性慾超強女色情狂在一起整天隻是不斷做愛做到內髒都被掏空的地步,不要再告訴我一遍瞭。」但這不影響整本小說的趣味性,因為它重復的背景與變化著打光處的前景像一場兼具催迷與醒腦效果的話術,一篇堆疊下一篇,隨著書頁增加,每一個短篇的切麵逐漸圓潤起來,我們得以一種陌生的微觀方式逼近一段離經叛道的人生。
村上龍的寫作一如他那段著名的自述:「我不太喜歡工作,所以都會盡快寫好齣去玩。」他的小說像專心聽寫從前或當下或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擇處加上妙不可言的評論式譬喻長句,彷彿那是他的工作,在齣去玩之後,有責任從各個場閤揀齣那些難以理解的卑鄙極端邊緣不服從的年輕人,用不趕快寫就會忘記的文字不假修飾地記錄下來。我傾嚮相信這些人物並不是他將敗德、暴虐、無力等抽象特質推至極緻的象徵,而是他不知在哪玩完後的觀察加上「社會角落裏一定也有這樣的人存在吧」這樣想法鞣製的結果,是一種平行的想像。若說這些作品裏有作者的教訓(我認為村上龍是個很愛在小說裏遮掩說教的老頭),最明白的大抵是對「活下去」的體認。
雖然書名為《村上龍電影小說》,也用瞭電影名做每個短篇小說篇名,並在內容中置入那些電影。但在小說裏,電影幾乎都是一種突然分神甚至可說是離題的存在。主角矢崎在遇到每一件十八歲腦袋不可解之事,在每一個湧齣各種意識感覺卻無法與之和平共存的時刻,作者會(有時突兀地)帶著他與讀者(有時隻有讀者)進入如看電影、談論電影、拍攝電影或對電影的迴憶或等各式情境。與其說這些人被電影解救瞭,不如說是被暗示著要展開一種拋棄現場的練習。
熟悉村上龍作品與生平的人可以看齣,「一個作傢自述十八歲高中畢業落榜時以重考為名離鄉到都市裏在各式咖啡廳酒吧舞廳裏鬼混」這樣的小說,不管照時間或內容的連貫性看來,應該是年錶介於《69》與《接近無限透明的藍》之間的半自傳故事。從《69》裏「快樂地活下去是一場永不休止的戰鬥」的高中生到《接近無限透明的藍》中彷彿隔著強化玻璃看周遭動物的旁觀兼當局者大學生,那青年自我安頓的方法在哲學層次上顯然完成瞭基底性的劇烈變化,《村上龍電影小說集》用巧妙的形式與作傢一貫直接得殘酷的描述,補上瞭這段過程,是喜歡村上龍的讀者不能錯過的一本小說。
推薦文二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颱北上海書店店長】唐先凱◎文
看完這本精彩的小說,我自認不能違背「把書迷們的讀後感當解說」的作傢村上龍(1952/02/19-- )所製定的規範,而以自己的讀後感來提供另一種視角,同時也希望這一本可以引起迴響、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共鳴的小說,能喚起更多不同年齡層讀者的參與。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當我在讀小說的第一章「生活的甜蜜」的時候,我沒想到太多費裏尼那眾多而經典的「露滴牡丹開」的電影畫麵,腦海裏響起的便是這首Bob Dylan的歌,聯想到的是拍攝電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的導演Cameron Crowe(1957/06/13─ ),他與村上龍有著不少相似性:都算是第二波戰後嬰兒潮(在日本稱「團塊世代」,(Dankai, Baby Boom Generation))。隨著逐篇章句的閱讀過程中,這首歌伴隨著電影情節:青少年William拼命在登機門走道,追著坐在正要啓航飛機裏,魂縈夢係的女人Penny Lane的畫麵意象,貫穿瞭我對這整本小說的總結:「對一個獨一無二、美好時代的告彆」。
跟先前的「村上龍料理小?集」書寫模式類似,村上龍用十二部對他緬懷二十多年前不羈的青春有著特殊意義的電影當作章節名稱,他放進比以往更濃烈而貼近實際年齡與經曆的自傳性色彩,試圖帶領我們重新迴到發生全共鬥的一九六○年代末期,東京大學事件的時空背景,對政治、學運、反戰、左翼思想、性愛、吸毒、搖滾樂,嬉皮、披頭四、電影夢,以及對美國文化的愛恨交織。
讀第二遍時,我開始在白闆上寫齣主角與人、事、時、地、物之間的關聯,村上龍的寫法,就像我們在吃八寶鴨這樣的套菜,在鴨肚裏塞瞭很多食材一起烹調,品嘗時用筷子夾開鴨身錶層以後,鴨肉與內餡的順序會開始混著吃,但小說主軸還是很清晰,類似的情節與場景不時會來迴穿插。有時起瞭個頭,然後在不同章節做大量的細節與心理層麵的描寫,特彆是在陽子與紀美子這兩位愛人的情欲關係上,反覆或省略式的瘋狂做愛敘述與內心獨白,呈現齣肉體與心靈的無盡消耗、青春的浪擲與虛無,我個人覺得是全書寫得最精采、好看的地方,因為留白的空間與時間需要更多的想像。
接著,我開始用不同顔色的筆把事件作區分,塗改前用數位相機拍下,然後再擦掉分彆作細部組織,最後再根據照片把整個關係與連結全部兜在一起,如此就可以將當時各個文化與思想領域的始末,勾勒齣更完整的呈現:新宿、神保町、澀澤龍彥、橫尾忠則、篠山紀信、寺山修司、大島渚與ATG、深作欣二、三島由紀夫、武滿徹、大江健三郎、日活齣品的寫實電影等等。透過地鐵圖的穿針引綫,也許還可以來一趟東京懷舊之旅。
組過樂團、拍過電影的村上龍當然不忘把一些鍾愛的唱片、導演、影片提齣來,不著痕跡的緻敬,而這當然又是一份延伸的清單。如果你將村上龍的著作按時間順序排下來,再比對當下的時空背景,你會發現:除瞭寫起性愛肆無忌憚的小說傢身份之外,他又是一位積極入世、不同流俗、價值觀錯綜復雜的社會趨勢觀察傢。他透過客觀的田野調查方法,去發掘與預告即將發生的問題,例如:本書於一九九五年齣版時,他就已經透過網際網路與email來匯整不同年齡與行業彆的讀後感,美國知名的亞馬遜網路書店也纔剛成立不久而已;同時,他也提早研究禦宅族、NEET族、電腦病毒所帶來的影響與後遺癥;在部落格風氣盛行之前,他就利用僅有的軟件功能,開發比同時期的電子報還要縝密、精緻的電子網誌;進入九○年代經濟大崩壞前,他開始注意匯損與通膨問題、提倡經濟學觀念要通識化;從援交、SM等特種行業、新興宗教崛起、自殺率攀升等各個社會問題層麵,他循序漸進地提齣教育、職能與世代交替的社會共同責任問題,同時再交互運用這些研究與實錄題材來創作小說,以緻他的小說風格丕變,難以定型。
這些都跟團塊世代所處時代獨特的思維方式、高度專注的工作投入與養成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而這個世代也將要陸續交棒,退齣勞動市場主力,並且勇於追夢,再創人生的另一個新高峰。由此,大傢也就不難理解與他幾乎同時代齣生的北野武的電影與行事風格:他可以低俗、也可以嚴肅,也可以因為幾乎投資到中國導演賈樟柯的每一部電影而名利雙收,成為眼光獨到的製片傢。那麼,類似的人還有哪些人呢?歌手小田和正、細野晴臣,文學評論傢三浦雅士、動畫導演押井守、建築師隈研吾,都可以算是。
以上是我讀完這本小說所寫下的讀後感,你的呢?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趕緊買來讀一讀吧。
二○○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晨 完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