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性更胜《阿拉伯的劳伦斯》,继《丈量世界》之后最壮丽的历史探险
用自己的脚步,将全世界纳为己藏
用阅读,完成走到世界尽头的梦想
他是第一位将《印度爱经》、《天方夜谭》翻译成英文的人
也是第一位进入回教圣地麦加朝圣的西方人
更是人类史上第一位徒步走到尼罗河源头的人
欧洲华丽的十九世纪有许多怪癖,英国军官理查.法兰西斯?柏顿爵士可说是这些怪人中的佼佼者:在殖民地上不延续其幽雅、休闲的英式生活,却着魔似地学习当地语言、研习异国宗教,并且隐姓埋名在各殖民地旅游,其行径连当地行政机关听闻也惊魂难定。他在印度皈依为回教徒,成为第一个没被识破身份便进入麦加和麦地那朝圣的欧洲人。之后他探险至尼罗河的源头,这段旅程可说是心灵与身体的严峻考验,导致他全然崩溃。他在印度时与妓女同居,每夜挑灯研读圣典;在阿拉伯时,连当地老百姓也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回教徒;他在非洲过着劳苦生活,连土着也觉得不合人性——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作者以详尽的专业知识,写出一本多采多姿的冒险小说。他本人也跟随了柏顿的脚步穿越三大洲,找出柏顿对印度教、回教与非洲自然宗教的热情。这本小说也跟当前时事息息相关,并解释了西方人至今仍不能理解东方世界的原动力与其秘密的理由。
全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是仆人诺卡蓝的回忆,第二部是随着柏顿的旅行日志进展,第三部则是柏顿的叙述与奴隶的口头报告交错。
这位英国军官才刚抵达英属西印度,马上与印度人交易:以葡萄酒交换字汇,他的导师是个婆罗门,用梵文授课,柏顿进步神速,并且认识到印度宗教的丰富多元。托亚诺在这里写出全书最令人震撼的章节,孟买令人窒息、拥挤、人口过剩且喧嚣的气氛描写,读来十分真切:「这脑满肠肥的城市有时会打个嗝。所有东西闻起来像是胃酸消化过的食糜,消化至一半的睡意仍躺在街头,很快也会被溶化。」市场的喧嚣、商人与妓女的窃窃私语、房屋与广场的气息,这些在托亚诺细腻入微的描绘下,真实得彷彿伸手可及。
小说中段描述柏顿锲而不舍追逐目标的精神。他改信回教,一方面是为了表示自己对伊斯兰文化的景仰,一方面是为了能去麦加与麦地那朝圣,而那里当时仍是异教徒的禁地。小说第三部则是由柏顿的伙伴——西地.穆巴拉.孟买的视角出发,伴随柏顿完成艰辛的探险,达成他成为抵达尼罗河源头第一人的心愿。
本书的剧情丰富,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作者并不在背景描述上过于挥霍着墨,免于让其角色身穿奇装异袍站在眼花撩乱的布景前,成为民俗剧场里消遣观众的表演者。作者以历史小说为道具,来询问异己的本质、寻找与异己结合的可能与策略,其一成不变的成见却不会因此而毁灭。透过精巧的多角度描述:透过英国人对印度的观察、印度人对其英国主人的观察、透过阿拉伯与非洲的旅途见闻,异者的描述,仍然如第一次相遇时一般真切。
本书特色
精彩的冒险,精彩的人,精彩的作者
历史传奇人物+四海为家的作者=致命的感官飨宴
作者简介
伊利亚.托亚诺(Ilija Trojanow)
旅行、体验生活、写作,是他的生活写照。
步行、很少行李、没有向导,是他的探险风格。
旅行是他的工作,在写作中找到回家的感觉。
1965年出生于索非亚,在肯亚长大,目前定居南非。他的祖籍是保加利亚,1971 年时举家经过南斯拉夫和义大利逃亡到德国寻求政治庇护,1972年迁至肯亚,八○年代中期在慕尼黑研读法律与民族学,1989和1991年各成立过一家出版社,1999年搬到孟买,现在住在开普敦。
他以德文创作,之前的着作有《世界何其大,救赎四地藏》(1995)、关于保加利亚的报导《狗年月》(1999)、《印度河岸深处》(2003)。曾担任过「尤里西斯报导文学奖」的评审。
《世界搜藏家》获得2006年莱比钖书展文学首奖,同年并入围德国图书奖决选。
托亚诺以世界为家,创作多在世界各地取材,旅行是他的工作,在写作中找到回家的感觉。类型包括小说、散文、报导文学、文化评论、人物传记、科幻等,也担任多本书的译者、编辑与出版社发行人。
《世界搜藏家》写作缘起:
托亚诺在喜马拉雅山上的旧书店里,从年迈书商手中买到一件珍品:理查?法兰西斯?柏顿爵士文集。这本书是书商父亲留下,希望将来能让书找到结缘者。托亚诺因此循着柏顿的足迹,花了七年时间遍行三大洲,写下了《世界搜藏家》一书。
导读
柏顿——殖民时代的传奇探险英雄
南方朔
这是一本具有「重新解释」意涵的「传记式小说」。主角是确有其人的十九世纪英国探险家、人类学家、诗人、作家理查.法兰西斯.柏顿爵士(Richard Francis Burton, 1821-1890)。在进入本书之前,有必要回顾柏顿爵士的生平。
柏顿爵士,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重要话题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有如一个喧嚣而华丽的谜团。本书作者伊利亚.托亚诺(Ilija Trojanow, 1965-)就借着本书,对他的探险家生涯做了探索。
柏顿爵士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军人家庭,自幼随父驻留欧洲,而后回英就读牛津,但因违背校规而遭开除。一八四二年他投入驻印度的英军,参加了英国对信德的战争。一八四七年离开印度返英,写成《信德和印度河流域的人种》。一八五三年,他乔装阿富汗穆斯林,赴开罗、苏伊士,以及两大圣城麦地那和麦加,并测量和速写麦加的清真寺及天房,乃是最早到达圣城的西方人。着有《麦地那和麦加朝圣的个人记录》。一八五四年他组探险队进入东非禁城哈拉,后来写成《东非的第一批足迹》。一八五五年他组成探险队,企图寻找尼罗河上游白尼罗河的源头,但在途经索马利兰时遭到当地土着攻击,受伤返英。同年七月,他又参加对俄的克里米亚战争。
战后在一八五七至五八年间,他和另一英国同乡探险家史派克(John Hanning Speke, 1827-1864)再度出发寻找尼罗河源头,他发现了非洲第二大湖坦噶尼喀湖(Tanganyika),而史派克则到了非洲第一、仅次于俄国贝加尔湖的维多利亚湖。与他同行的史派克,由于他的发现受到质疑而引发许多争论,后来因意外而被射死。至于柏顿,则在一八六○年赴美访查盐湖城,研究一夫多妻的摩门教,而后他加入英国外交部,先后在西非、巴西、叙利亚、义大利许多重要城市担任过领事。他于一八七二年离任后专事着述,一八八六年由维多利亚女王封爵。除了探险和研究民族学外,柏顿爵士传奇的一生,最独特的是另外两方面:
其一,他是人类史上罕见的语言天才,会二十五种语言,加上方言,计达四十种之多。语言上的天才,不但有助于他在军中时从事情报工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的文风写作和翻译,他编过多来个各国民间故事,翻译过拉丁语及葡萄牙文的文学,而直接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的十六卷本《天方夜谭》,则无疑是他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这个版本一直延续至今。
其二,则是他在近代情色文学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印度和情色宝典《印度慾经》,乃是他译介到西方的,而伊朗文的情色典籍《香园》也是他译介到西方。这本书他译了四个版本,一部由阿拉伯文版翻译过来,另一本则由波斯语翻译过来。但非常可惜的,乃是波斯版本他译了十余年,他逝世之后,妻子伊莎贝儿.阿隆黛儿(Isabel Arundell, 1831-1896)却将他的书信、日记和旧稿全部销毁,波斯版本的手稿因而不存。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也是闻名的探险家。由于柏顿的情色文学贡献极大,遂使得他和当时英国作家李也重视情色之学的史温朋(Algernon Swinburne, 1837-1909)、迈尔尼斯(Richard Milnes, 1809-1885)等交往密切。其中的迈尔尼斯乃是作家从政,做到国会议员,对法国情色文学极有研究的先驱。
因此,在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特别是大英帝国的高峰年代,柏顿爵士乃是众多殖民探险英雄里最特出的一个。他的地理探险和民族人类学观察,开始的时候或许与他的低阶特务情报官的职务有关,但随着与异民族交往的频繁,渴望融入当地人群的欲望日增。这或许也造就了他那种每到一个地方就变成「当地人」,而不再是「外来者」的「世界人」特性。「殖民—被殖民」的「主—奴」,「自己—他者」的关系,在他身上已有了微妙的变化。他最后似乎是以一个穆斯林的身份而走完一生。从这样的角度看,他未尝不是预告了旧式帝国殖民主义没落的先驱之一。
而伊利亚.托亚诺所写的这本传记小说,就是企图借着小说型式,而去探索柏顿爵士在殖民问题上的见解与态度。就小说主题而言,它对柏顿的早期和晚期的经验都不去碰触,也无意讨论他的文字与翻译,而只集中在他的英属印度、阿拉伯及东非探险与接触的经验,这三个地区的经验也就成了它的三个主要章节。至于在型式上,他则客观的叙述与仆人向导的主观叙述交叉前进,经由这样的呈现,而将柏顿的生命整体描述得更加清晰,也有更大的客观性。小说以他逝世,他的妻子焚其手稿的火光中,开始回溯他由印度、阿拉伯,再到东非的旅程。他在印度时除了对印度梵文和各种方言用心学习外,最重要的,乃是由殖民官吏的专制腐化,已使他体会到殖民主义的没落。他在致印度英军纳皮尔将军的一封信里,就已如此指出:
「当地人对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这听起来像是陈腔滥调。不过,我们在跟这些人打交道时,得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这些人既不认为我们勇敢、智慧,也不认为我们慷慨、文明。在他们眼中,我们不过是些流氓无赖而已。他们永远记着我方未曾兑现的每一个诺言,不曾忽视我方任何一个本该维护公平正义的官员受贿情形。他们认为我们的举止态度有伤风化。另外,当然再加上我们是危险的不信真主的人。多数当地人都在等待复仇的一天。要是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长刀起舞的东方之夜。他们都等不及那一天了,等着赶走体臭的入侵者。他们看穿了我们的虚伪。确切地说,是我们行为中的自相矛盾,在他们眼中,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虚伪。」
殖民主义的虚伪性,使他产生融入在地社会的热情,最后在朝圣的过程中,他进入伊斯兰世界:
「当然,与其他所有的传说一样,这个伊斯兰传统无法改善人类,让破碎的心重新振作。但是在这个传统里,人们可以骄傲地生活,而不必像基督徒般带着沉重的罪孽,苦痛地被压抑在信任的最底层。」
柏顿爵士的探险生命志,乃是可以与反殖民英雄如法农(Frantz Fanon, 1925-1961)相互参照的另一种经验。法农发出的是被殖民者的愤怒之声,而柏顿身为殖民军人,特别是个娴熟彼此殖民地语言,又有丰富接触交往经验的人,他的一切经验遂化为内在的探索。法农的外在不满之声,柏顿的内在不满之声,替殖民主义时代唱出了輓歌!有关他的这本传记小说会受到广泛的赞扬,理由或许在此。人必须有一颗世界心,他必须把世界五湖四海的心收纳在一起,或许这就是本书的启示!
老实说,《世界搜藏家》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高冷”的书,毕竟“搜藏”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昂贵的古董或者专业的鉴赏。结果完全不是!作者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灵动”。他能把那些陈年的老物件,写得活灵活现,好像昨天才刚刚被使用过一样。 他在这本书里,不是在“炫耀”他拥有多少稀有的藏品,而是更像一个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各种不同的“时空胶囊”里。你可能是在触摸一块古老的陶器,感受它粗糙的纹理和古人的智慧;转眼间,又可能是在翻阅一本泛黄的旧书,闻到那独特的纸张香气,仿佛能听到前人的低语。 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居然能从那么细微的线索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比如,他可能会从一张旧地图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标记,推演出一个被遗忘的村落的历史;或者从一件老式的工具上,还原出一个已经失传的手艺过程。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真的太强了! 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背后有什么故事”。他会站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物品,常常会触及到一些我们平时根本不会去想到的层面,比如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个人的情感经历。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陈述,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读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脑补出作者描述的场景,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来呈现。这本书让我觉得,搜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收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对历史的对话。
评分这几天我真是被《世界搜藏家》这本书给“绑架”了,完全停不下来!一开始我只是单纯的好奇,想看看里面到底搜藏了些什么“奇珍异宝”,没想到,这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像一般那种按类别区分的收藏指南,而是像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又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剧。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物品的价值来排列,而是通过一种奇妙的“联想”和“碰撞”,将看似毫不相干的物品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你会突然发现,一块古老的钱币,竟然能牵扯出一段王朝的兴衰;一张褪色的明信片,又会引出一段跨越时空的深情。这种结构设计,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而且,这本书的“搜藏”范围简直是包罗万象!从博物馆里陈列的国宝级文物,到街头巷尾不起眼的小玩意儿,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边角料”,作者都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意义。他会细致地描绘每一件物品的质感、细节,然后通过他的想象和考据,将这些“沉默的证人”变成有声有色的历史片段,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事情的发生。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透露线索的细节,比如一个模糊的签名,一个奇怪的图案,甚至是一处不经意的磨损,在他眼中都可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充满了“挖掘”的乐趣,仿佛你也在跟着作者一起,一点一点地拼凑出完整的真相。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东西,背后都可能有一个精彩绝伦的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物件,也让我对“搜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能激发你思考,也能满足你好奇心的好书!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世界搜藏家》这本书,我可以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搜藏”的理解。我原本以为,搜藏就是一种物质上的拥有,一种对稀有物品的占有欲。但这本书让我发现,真正的搜藏,其实是一种对生命、对历史、对情感的“搜集”和“解读”。 作者在书里,并没有刻意去罗列那些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相反,他更关注那些带有温度、带有故事的寻常之物。他会带你去看一块古老的石头,但讲的不是它的地质年代,而是它可能见证过的某个历史瞬间;他会让你欣赏一件旧衣服,但描绘的不是它的设计风格,而是它可能承载过的某个人的青春岁月。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跳跃,但又充满了奇妙的连接。他会突然从一个物件,跳跃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的物件,但你会发现,在某个更深的层面上,它们之间有着某种意想不到的联系。这种“网状”的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你在跟着作者一起,编织一张巨大而精美的故事网。 而且,作者对人性的洞察非常深刻。他会从那些收藏品中,折射出人性的种种侧面,比如贪婪、爱恋、思念、甚至是遗憾。他不会去评判,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去呈现这些情感的痕迹。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这些收藏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承载着无数人生片段的“容器”。 这本书的文风非常沉静,但又充满了力量。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喧嚣,而是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反思,去感受,去体会。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宝藏。
评分拿到《世界搜藏家》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感觉一定是个充满神秘感和故事性的内容。翻开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是那种把东西摆出来让你看的“展示型”搜藏家,而是更像一个“侦探”,一点一点地挖掘出物品背后的真相。 他在这本书里,就像是拆解了一件件“时间胶囊”,把里面的内容一一展现给我们。而且,他搜藏的范围非常广,从古老的器皿、精美的工艺品,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老照片、旧信件,甚至是某个地方的特产,他都能找到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串联”能力。他能够把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地方的物品,巧妙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比如,他可能会从一张旧地图上发现一个模糊的地名,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个被遗忘的村落,并从中挖掘出了关于这个村落的传说和历史。这种“解谜”的过程,简直太吸引人了! 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没有那种枯燥的历史陈述。他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带你进入那个场景,让你仿佛身临其境。你会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体会到他们的情感,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挖掘这些故事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尊重。他不仅仅是在搜藏物品,更是在搜藏那些属于人类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物品,无论贵贱,都拥有它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它是一本能让你开阔眼界,也能触动心灵的书。
评分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不得了的宝藏!《世界搜藏家》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画面感,我本来以为是那种介绍古董、艺术品的图文书,结果翻开才发现,它的深度简直让人惊艳!作者根本就是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用他那比鹰眼还锐利的目光,以及比考古学家还严谨的考证,带我们潜入那些尘封已久的角落,去窥探那些被遗忘的“宝贝”。 你以为他只会讲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错!大错特错!他更爱挖掘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古早味”,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票据、老照片、甚至是坏掉的收音机。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一张泛黄的电影票根,在某个人心中,可能比金子还珍贵;他会带你穿梭回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感受书信往来的温情;他甚至会从一块磨损的竹片上,解读出失传的手艺和智慧。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不是那些琳琅满目的收藏品本身,而是作者在它们身上找到的“故事”。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情。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曾经拥有这些物品的人一起呼吸,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更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有温度,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冰冷感,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他会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跟你分享他的寻宝心得,有时甚至像个老朋友一样,跟你唠叨他的“心头好”。这种亲切感,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又像是在和一个有趣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 我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有好奇心的人。《世界搜藏家》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有深度的世界。它教会我们,原来每一个微小的物件,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原来,真正的“搜藏”,不只是占有,更是理解和传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