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少年时

徬徨少年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青春
  • 迷茫
  • 自我探索
  • 文学
  • 小说
  • 校园
  • 心理
  • 烦恼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塞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一个青年追求自我的心路历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像德国文学大家托玛斯?曼所言,如「电击般」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的青少年,直到今天。青春的追寻,是不断的遵循与背离,只为了走入最深的自我;选择飞行,只因为不想变成人行道上的化石……。收录台湾首次披露的赫塞后语,全书德文原书翻译,重现经典。
烽火连天的边陲往事:铁血雄关下的儿女情长 一、引言:风沙与誓言的交织 本书描绘的不是迷惘与踌躇的青春期,而是一部关于家国、责任与牺牲的宏大史诗。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内忧外患不断的年代。我们的故事,不再聚焦于个体心灵的挣扎,而是深入到西北边陲一个世代戍边的武将世家——关氏一族的兴衰荣辱。 主线围绕着关家堡展开,这座矗立于黄沙漫漫的边境线上,抵御着塞外胡患与内部军阀割据的坚固堡垒。与“徬徨少年时”所描绘的内省与迷惘截然不同,这里的角色,自幼便被家国大义的重担所束缚,他们的“青春”,是在刀光剑影、军令如山的紧迫感中度过的。 二、主要人物群像与冲突 关啸:关家现任家主,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和军人。他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每一天,他都要面对如何筹集军饷、如何操练士兵、如何与周边虎视眈眈的势力周旋。他性格刚毅果决,但这份坚硬的盔甲下,也藏着对昔日承诺和战死沙场兄弟的沉重记忆。他的“彷徨”是关于“该不该为了大局牺牲小我利益”的抉择,而非个人前途的迷茫。 柳霜华:一位从江南来到边关,受命视察军务的朝廷女官。她代表着体制内的旧秩序与新思想的碰撞。她的到来,打破了关家堡常年固守的军事化生活。她带来的不仅是新的规章制度,更是对传统军事伦理的挑战。她与关啸之间的关系,是理念的交锋,是传统与变革的角力,而非简单的少年爱慕。 马铁:关啸的义弟,一位性情勇猛、但行事略显鲁莽的边防将领。他深爱着关家的荣耀,却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知。他的“彷徨”在于忠诚与理想之间的拉扯,当他发现自己坚信的某些原则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变得不堪一击时,他经历了信仰的崩塌。 三、核心情节与主题 1. 边防危机与军备困境 故事伊始,西北边境的局部冲突升级,外部的鞑靼部落在某个军阀暗中支持下蠢蠢欲动。关家堡弹药告急,粮食短缺。小说详尽地描绘了关啸如何运用他毕生的军事智慧,以近乎赤贫的资源,设计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防御工事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这里的“实干”是核心,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数十万百姓和数千将士的生死。 2. 家族传承与责任的重量 关家世代守护的秘密,并非财富或权力,而是一份记载着历代祖先血泪教训的《边墙兵法》。小说深入探讨了“责任”这一主题。关家堡的子弟们,从小学习的不是诗词歌赋,而是《孙子兵法》的实战运用。当下一代继承人——关啸的侄子,一个刚刚走出书斋的年轻人,被卷入这场血腥的斗争时,他必须迅速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救命的经验。 3. 政治漩涡与权谋斗争 随着中央政府的无力,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关家堡成为了各方势力拉拢或铲除的目标。柳霜华奉命而来,表面是视察,实则是代表某个政治派系探听虚实。书中大量篇幅用于展现关啸如何在两面三刀的官员、心怀鬼胎的同僚之间周旋,如何运用外交手腕和军事威慑,保护自己的辖区不被卷入更大的内战漩涡。这种“斗争”是成年人世界里,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精妙博弈。 4. 爱情的代价:奉献与牺牲 关啸与柳霜华之间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家国命运的共同担当之上的。他们的爱情是克制的、深沉的。柳霜华最终选择了留在边关,利用她的政治资源协助关啸稳定后方,而关啸则需要永远镇守前线。他们的情感高潮,不是浪漫的私语,而是共同面对危局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坚定与相互托付。书中对爱情的描写,是“牺牲”这一主题的注脚,它证明了在那个时代,个人情感必须为更大的目标让路。 四、叙事风格与场景描绘 本书的叙事风格雄浑有力,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大量篇幅用于描绘西北边塞的壮阔景象——大漠孤烟、雪原肃杀、黄河的咆哮。战斗场面描写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冷兵器和早期火器交锋的真实感。例如,对一次夜袭的描写,不仅有箭矢划破夜空的尖啸,更有士兵们如何在昏暗中分辨敌我、如何利用地形进行反击的战术细节。 五、结语:不朽的边关精神 《烽火连天的边陲往事》旨在展现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它探讨的不是“我该何去何从”的个体困惑,而是“我必须守住这里”的集体信念。故事的结尾,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结局,而是关家堡在历经战火洗礼后,依旧屹立不倒的决心,以及新一代人接替父辈重担的庄严宣誓。这是一曲献给边防军人和戍边家庭的赞歌,充满了血性、责任与不朽的军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文1
  
毁坏旧世界、寻找自己的新世界◎杨照(作家)

  
  我读到的第一本赫塞作品,是《徬徨少年时》。国中的时候,一段日子里我每天将闹钟设定在五点半,叫自己起床,坐到书桌前,点亮台灯,在白花花的灯色下,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读《徬徨少年时》。
  
  不是因为对书中内容有强烈的领悟,所以那么认真耽读。不是,每天早起利用上学前时间读,正因为我读不懂《徬徨少年时》。
  
  那种年岁,读不懂的书多得很。没有人帮我们准备「推荐书单」,更没有人给我们「指定书目」,书是自己在国际学舍书展会场里瞎逛时碰到的。一本书要花掉半个月的零用钱,所以就算买了发现读不懂,也不能、不会轻易放弃,必须努力硬着头皮读,把买书费去的钱读回本来。
  
  不过苦读众多读不懂的书的历程中,《徬徨少年时》不太一样。我很清楚自己的不懂,却深深被那一行行无法确切了解的文字吸引,一直读下去。没有其他书带来的「不懂的痛苦」,反而是一种神秘、奇特的「不懂的愉悦」,我之前不曾体会也无法想像的一种乐趣。
  
  那种乐趣的强度,甚至不亚于我当时自认最熟悉、最轻松的另一种阅读——每天从同学手里接来一本本薄薄小小的武侠小说,在课堂上夹入课本里躲开老师注意,快速囫囵地读下去。
  
  还要再过很多年,我才明白那些天似亮未亮的清晨,自己到底在干嘛,到底从赫塞的书里读进去了什么?也进一步才明白,对我的成长,赫塞小说和武侠小说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高中时,我随手从书架上取下《徬徨少年时》,一翻开就看到这样一段: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找出对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他只要不违反别人规定的禁令就行了,因为这样他可以过得很轻松。还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些自己的法则:有些事情,虽然正经体面的人天天都在做,对他们来说却是禁止的;还有一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允许的,却常常被一般人所厌恶。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所为负责。」
  
  我的天!我从来不记得曾经在《徬徨少年时》里读过这段话,然而这不就是我每天挣扎在思考的吗?尤其是面对学校从头发到裤脚无所不管的规约,我不是天天都在拉锯挣扎着,不愿服从却又必须找出自己不服从的理由吗?而「为自己所为负责」不正是历经拉锯挣扎,我自豪艰苦得到的答案吗?
  
  原来早已经在《徬徨少年时》里。我连忙再翻,翻到辛克莱画了一只雀鹰寄给德密安的那段,我完全不记得德密安会不会收到那幅画,会怎样反应,急急地读下去,读到那张神秘纸条上写的:「一只鸟出生前,蛋就是他整个世界,他得先毁坏了那个世界,才能成为一只鸟。」
  
  原来如此。高中的我,每天困扰自己,让大人头痛,冲动又冲突地做着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试图毁坏自己原有的世界,必须毁坏了那个世界,我才能看到外面另外一种光,才能伸伸看自己的背上是不是长了翅膀,长了什么样的翅膀。
  
  透过赫塞的比喻,我发现了自己在哪里。我已经将原本的蛋壳粗暴地打破了,再也拼不回一点点旧有的样子,却赫然察知自己身上还没有可以飞走的羽翼,更糟的,自己完全不晓得从蛋壳里出来了要飞去哪里。
  
  对于「自己要的生活」的理解、想像,九成九是空洞、虚幻的。为什么如此入迷于武侠小说?因为武侠小说彻头彻尾不像现实,武侠小说描写的那种异类世界,提供我们最强烈的刺激,对我们说着:你看你看,有人可以这么厉害,有人可以这样活着!以大侠的姿态活着,当然比做个苦闷无能的中学生,好上百倍千倍!
  
  武侠小说帮助我们鄙视现实,帮助我们打破那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的蛋壳,然而武侠小说却不可能帮助我们打造翅膀,更不可能帮助我们选择张开翅膀后飞翔的方向与路径。
  
  武侠小说九成九的内容是空洞、虚幻的。不过还好,另外有不空洞、不虚幻的那么百分之一内容。武侠小说建立在英雄气慨与朋友义气上,这点不会是虚幻的。高中重读后,我发现《徬徨少年时》也是建立在英雄气慨和朋友义气的真切基础上的。
  
  父母、家庭、学校、师长,都是构成蛋壳的一部份,啄破蛋壳,也就无可避免拒绝、推远了他们。这是成长最痛苦的一段经验。辛克莱体验过,那光的世界与暗黑世界的矛盾挣扎,我们也经历过。在最深的困惑中徘徊,还好有德密安拯救了辛克莱,德密安是个英雄,更重要的,德密安是个朋友。
  
  我不能不庆幸,在那懵懂却又关键的年代,一边读《徬徨少年时》,一边读武侠小说。别人眼中相去十万八千里的作品,对我而言,却同样发散着英雄与友谊的金亮。我让自己走进那份温暖却绝不刺眼的辉光中,结识了一群同样读赫塞又读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同反抗着威权时代的种种拘执,也一同摸索着人生其他可能性,终于飞起来,每个人朝自己意欲的方向勇敢地飞。《徬徨少年时》和那众多繁杂甚至叫不出书名的武侠小说,加在一起教会我们凭借友谊充实取暖,再凭借这温暖化成的力量,忍受孤独,持续勇敢地探索自我。
  
推荐文2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徬徨少年」◎钟文音(小说家)

  
  少女时期读赫塞的《徬徨少年时》,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少年「我」被「克洛摩」威胁的情节,阅读时,我怀抱着很大的同理心与同情心。
  
  彼时,我很能体会这种氛围。因为在同侪中许多人也曾为了博取注意,有过吹嘘的经验。比如基于「讨好」心态,还曾买许多白纸免费发送给同学,然后吹嘘家里是开文具店的,白纸多的用不完。那时候上学最怕遇见会扯女生头发会捏痛女生臂膀的一个超龄大姊大,为了让她不欺负我,我得贿赂她。直到她转学了,我才松一口气。现在回想,那不过是小二小三的年纪而已啊,然而社群里「大欺小」的结构从来和年龄无关,是任何社群都可能发生的。只是长大后,我们的「大欺小」被文明包装,被成绩、被地位、被金钱等等替代了。
  
  因此,赫塞笔下的《徬徨少年时》几乎就是每个人启蒙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个人的「曾经」,书里面的少年活脱就是一个死去的我。我们都曾「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面的,一个是里面的。当然,「徬徨」从来也非是「少年」的专利,我到现在仍然徬徨,仍然有所担忧。也仍然身处在书中的两个人物里:代表邪恶与黑暗的「克洛摩」、代表正直与光亮的「德密安」。赫塞援引《圣经》里的亚伯与该隐来作为横跨在这两个世界的一体两面性格。少年「我」常在梦中出现的人物反而是黑暗的克洛摩,他反而比较少梦见德密安,似乎赫塞有意指出人心的黑暗力量常大过于正面能量,甚且赫塞一点也不闪躲人心黑暗面这个问题,书中有一段极其发人深省的文字:那些向我宣告童年结束的知觉和梦幻,并不值得叙述,更重要的是,那个「黑暗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再度出现了。从前法兰兹.克洛摩的行径,原来也存在我自身当中。黑暗已经从其自身滋长了;而德密安从来不曾离开「我」,但「却没有对我起任何作用」。
  
  少年「我」为什么徬徨?赫塞似乎有意指出这「两个世界」其实都是人不可摆脱的「整体」,黑暗与光亮势力之不可切割,两股力量同时运转在人性里,也因此人性之脆弱与罪恶是如此地值得同情,徬徨也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这样,人应该接受脆弱,也不能一味地逃避黑暗的追赶。就是接受这一切的存在,从而才能安然度过。
  
  赫塞是哲思型的作者,他总是不断地探究灵性,每一段文字或者情节人物的铺陈都有其深刻的奥义。书的结尾是动人的,「你必须倾听你的内心,然后你会察觉我就在你的内心。」「命运的图像就隐藏在一面黑暗的镜子里,我只需要俯身去看,便可看到自己……」
  
  《徬徨少年时》像是赫塞借着少年的书写回到了过去,他一一抽丝剥茧「型塑自我」的一些蛛丝马迹与命运出现的转捩点,在种种细节的回顾里,他体会与层层领悟,挖掘更深邃的人性多面向,不提出批判,只是静静地看着,聆听着,但却如此地有力,如此地反璞归真……透视了人性存有的「两个世界」,人性也因为处在「两个世界」的种种挣扎与超越里,从而才能蜕变出美丽的羽翼。
  
  我们在每个年纪都仍徬徨,因为「少年」不死的旧梦会不时地在午夜梦回轻扣着我们逐渐老成的心。
  
  于是我们既是书中的克洛摩也是德密安,我们既是亚伯也是该隐。
  
推荐文3
  
青春的寓言◎柯裕棻(作家)

  
  我的青春期是从这一本书开始的。我受它的影响极大,日后甚至因此而学了好几年德文。我忘了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也许是某一天在书店里看见这个书名,心里震了一下,就想也不想地买了。
  
  但是其实我一开始是看不懂的。尽管我生于基督教家庭,熟悉基督教义,十几岁的孩子抽象思考的能力实在不足,书中的宗教象征和典故对我而言都还是太深奥了。我整天抱着它啃,试图从晦涩的文字里爬出一条理路来。当时我想,若能看懂此书,人生的诸多困惑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书中那个风卷残云的战争时代、文字笼罩的幽暗气息、充满神秘主义的对话、难以言喻的复杂——这一切彷彿是青春期的寓言,这一切都令我着迷。
  
  赫塞成功地塑造了德密安,一个明朗沉静,面目光洁的男孩子,它是令人又敬畏又渴望的理想典型,他代表了自我追寻的终极目标。他其实就是自我。
  
  当然,那些年里我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将这本书翻了好几遍。当我终于理解赫塞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和他意欲批评的文化问题时,我已经将当时赫塞全部的中译作品看完了。我彷彿像男主角追寻德密安似的,怀着困惑的热情不断读着赫塞,就这么长大了。

导读
  
我是德密安◎陈玉慧
  

  我第一次看到赫塞,觉得他比较像《知识与爱情》(NarcissusundGoldmund)里那个自恋的人,那时,他已经不再流浪,住在瑞土蒙他纽拉山区(Montagnola),过着隐居内向的生活。而我就像《流浪者之歌》的悉达多王子,在人生中已遇见太多智者,他们以不同的面目向我揭示人生道理,访问赫塞时,我揹着登山袋,手臂上夹着一本他的书,我还年轻,才第一次离开南美的家乡。
  
  抵达瑞士时,是一九五一年六月,我在伯恩打听时,发现很少人知道赫塞的住处,然后我终于到了卢加诺(Lugano),我一路搭乘巴士,沿路都是卢加诺湖和山顶上仍是白雪的阿尔卑斯山,巴士沿着山路蜿蜒而上,逐渐开进小巷子里,最后便是终点站了,我问一位跟我一起下车的年轻女子,赫塞家在那里?她说她便是赫塞的管家,要我跟着她走。
  
  当我们走住花园时,天色已黑,花园门口贴着拜绝访客(bittekeineBesucher)的告示,我们走过长廊,外面是一条小路和高高的树木,房前还有另一个告示,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引自《孟子》的德文翻译。
  
  这是一位不知名智利作家半世纪之前的赫塞之旅,那次旅行改变了他一生。
  
  有人走出来问他为何要见赫塞,他把赫塞的西班牙翻译本和他自己的书递给那人,那人要他坐在客厅里再等一下,他闻到房间里有浓郁的檀香香味,过了一会,房门打开了,一身全是白衣白裤的赫塞走了出来,把他带到书房……
  
  我也坐在赫塞的书房,现在是纪念馆。楼下尽卖着一些赫塞的书和他的水彩画作复印品,房子窄小,典型的义式农村建筑,当年他的朋友为他盖的。来纪念馆的人不多,现在不是滑雪的旺季,一般人不太来。门口挂着一个禁止动物进入的告示。
  
  赫塞坐在书桌前,我坐在书桌前的沙发,可以望得窗外的Lugano湖和阿尔卑斯山,原来他在此写作啊,我紧张起来,吞吞吐吐地,我告诉他,我读过他许多书,受到他的影响,也在写作。其实,我不该谈自己,我该做的是倾听他。
  
  我倾听他。
  
  他微笑无语,看着我。良久,彷彿时间已凝固了。他道歉般问我,是否容许他抽点菸?当然,当然,我说。他点燃了菸斗,并看着我:告诉我,你们在台湾学校还学四书、五经、孔子、孟子吗?是啊,我们还读,至少我那个年代还读。
  
  《易经》呢?
  
  也读一点,但我不甚了了。一本《易经》便可改变世界啊,赫塞看一眼他吐出的云雾,他话不多,一直带着微笑,我也报以微笑,紧张的情绪已稍舒缓,我又闻到那檀香味了,原来那是从他身上发出来的香水。他的灵魂似乎属于东方的,但他的眼睛像画像上耶稣基督眼里发出的光芒。他从西方文明中走出来,并且说,不要掉入虚无主义的陷阱,接近佛陀或者是道家思想吧。
  
  我想告诉他:十六岁吧,《徬徨少年时》是我第一本西方读物,那像甘泉注入荒芜的少女心境,我在那本译本上划了许多线,并且做了笔记。那书启发我少年的心思,更加促使我走上文学之路。
  
  那本书如何启发你?他偏着头看着我,没有表情。这本书不只影响了我,这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像「电击般」(托玛斯.曼语)影响了无数全世界的青少年,到今天都还是。
  
  那一年,我的父母婚变,年少之我陷入人生徬徨,我的世界并未被善恶之神分裂,我只是恐惧,我还无法明白世界,还无法接受自己和别人,再也无心读教科书了,因为教科书无法安慰我,如此受伤和不解的心,我在《徬徨少年时》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这世界无端地遗弃了我,而我尚未长大成人。我像读教科书般在书上划了许多红线。
  
  「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要的生活而已。为何如此艰难呢?」
  
  到今天都是这么困难,困难并未或减。赫塞先生,即便我已经走上自我的道路,在那条路上,所有人生导师,无论是具体的人或是抽象的道理,都化妆成一种我当下会全然相信而事后却感到疑惑的样子,我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我也不能和他人真正和平相处,我同情但没有真正怜悯,我付出却也期待回报,我明白但不透彻,自我之路上遍布荆棘,我的思想也经常为幻觉笼罩。
  
  再读一遍《流浪者之歌》吧?你没说什么,但我猜,我揣测你的心思。西方文明的弱点正是因个人主义终极引发的虚无和荒谬,个人最后似乎总是与社会对立,而在东方,善恶并非对立,而是融为一体,那正是你所推崇的境界啊。德密安说,基督教义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及全善之神,但那根本上是不足的,只代表人世的一半,你提到阿布拉克萨斯神(Abraxas),那便是象征善恶合一的神祗。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
  
  赫塞先生,在读过《流浪者之歌》后,我感觉,德密安其实和辛克莱是同一个人。我当年一直误以为自己是辛克莱,但我现在知道,我更是德密安。之于我,我们是同一个人。我便是佛陀,佛陀便是我。
  
  而在多年后的今天重读《徬徨少年时》,我注意到,少年的我并未真的明白你书中的真意,我从未捣毁那个我所厌弃的旧世界藩篱,我从未有那样的勇气破壳而出,我已等待那么多年,太多年,我不能再等待了。
  
  你不是说,每一件事件的开始便是一个魔术?相信它吧,当你重新开始,一切便会像魔术般地展开新的一页。而我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却仍未找到信心。
  
  「现在你找到了,」赫塞说,他的温暖笑意逐渐扩散开了。我可以感受到阳光从窗外射进房间里,刚好落在他的身上,他站起来,阴影霎那间也摭去了一切,他说,「继续你的路,我祝你所有必要的勇气。」他要送客了,我随即也站了起来,我得到的是正是我需要的祝福,我不必担心那阴影的存在,因为有阴影必有阳光,那是全部的易经,那是全部的中国或东方文化思想:阴阳合一。
  
  「当你下次再来时,我已不在这里了。」赫塞告别了我,我回忆那股淡淡的檀香,我带走那股神奇并可以令我重新开始的力量。
  
  山还是依然,山还是山,阿尔卑斯山以依然一样的神色看着我,而卢加诺湖有千变万化的思想和表情,也逐渐沉静下来。
  
  我仍然尝试要过一个自己要过的生活,而现在已不再这么困难了。有一天,如果我再遇见赫塞,我会这么告诉他。
  

图书试读

两个世界
 
我的故事就从一段经历开始讲起,当时我十岁,正在我们小城里的拉丁文学校念书。
 
回忆中,昔日的种种气味迎面袭来,愉悦夹杂着敬畏的苦楚,令我内心激动:暗沉的巷弄,明亮的房子,钟塔和钟声,人们的面貌,舒适温暖的房间,秘密、阴森、恐怖的房间。狭窄、温热,兔子和女仆的气息,还有家用常备药和干果的味道。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那儿交错,各自运行,一如宇宙的两极——白昼与黑夜。
 
父亲的房子构成其中一个世界,严格说来,应该是父母亲两人的组合。我对这个世界泰半熟悉,它意味着母亲和父亲、慈爱与严格、典范与学校。这个世界充满柔和的光泽、明亮与整洁;愉快轻柔的谈话、干净的双手、清洁的衣服、良好的习惯,也都属于家中这个世界。在这里,人们早晨要唱赞美诗,每年会庆祝圣诞节。这个世界笔直地指引着未来的道路:义务和责任、愧疚和告解、宽恕和良善的决心、爱与尊敬、圣经的话语和智慧。人们必须坚守这个世界,生命才能明确、美好且有条理。
 
与此同时,另一个极端的世界也在这个家里运转。那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它的味道不同、言语不同、承诺和要求也不同。那里有女仆和工匠、妖怪故事、丑闻和谣言;各式各样奇特、诱人、惊悚、扑朔迷离的事物:屠宰场、监狱、醉汉、骂街的女人、生产的母牛、跌倒的马等等,还有关于盗窃、杀人、自杀的传闻。邻近巷弄、隔壁房子里,随时上演着野蛮且残酷的画面,令人好奇又害怕。警察、流浪汉,醉汉打老婆,傍晚时分成群从工厂里涌出来的少女,对人施咒的老妪,藏匿在森林里的强盗,被逮个正着的纵火犯。一个鲜明的世界,充满活力,散发迷人的芬芳,生气盎然,与我父母生活的屋子大相迳庭。这实在很不错,让我们这里不仅有和平、秩序和宁静,有义务和良知、宽恕与爱,更棒的是,还有其他事物:喧闹和刺耳、阴森与暴力,即使想要逃离的话,也只要一下子就可以回到母亲身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好多朋友都在推荐,说里面讲的很多情境都很贴近生活,尤其是我们这种刚成年,还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读起来一定很有共鸣。我一直很喜欢那种能够触动内心、引发思考的书,特别是能描绘出青少年内心复杂情感的作品。我记得当时下单的时候,就充满了期待,想着读完后是不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或是找到一些解决困惑的线索。希望它能像一本温暖的指南,陪伴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那么孤单。毕竟,青春期就是一段充满徬徨与挣扎的旅程,有时候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有时候又会陷入迷茫的深渊,找不到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学会如何去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如何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及如何去拥抱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真的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纸质也很好,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读起来体验极佳。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似乎也在巧妙地传递着一些关于成长、关于人生选择的哲思。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段落,它们不像说教,而是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去看待事物更深层的含义。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或者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哪一部分。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充实,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生活中的琐碎淹没,忘记了停下来思考。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从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浓浓的青春气息,那些年少时的懵懂、青涩、迷茫,还有那些不经意间的闪光点,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故事,而是更注重细节的描绘,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我喜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可以随着角色的脚步,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理论,而是一些微小而真实的共鸣,能够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一丝慰藉,在失落时重拾信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它让我明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犯错、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它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身边一位经历过很多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或者分享自己对青春期的理解。它所描绘的那些场景,那些对话,都那么真实,那么鲜活,让我觉得仿佛就置身其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绪变化,那种难以言说的纠结,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很多我认识的人的影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关于我们青春的记录,一本日记,一本感悟录。

评分

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完整,寄送速度也比预期的要快,这点很让人满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吸引了。那种描绘人物内心起伏的功力,真的不是盖的。就好像书里的角色,不只是纸上的人物,而是活生生、会呼吸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选择,都那么真实,那么触动人心。读着读着,我不禁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某些时刻,那些曾经让我纠结不已、辗转反侧的瞬间,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青春期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个人在经历,而是很多人共同的课题。它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安慰,一种“原来我不是唯一”的感受。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体会那些细腻的情感,去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去从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