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本世纪中叶的故事。
当时的世界呈现出中、美、欧三足鼎立之势。为了不使美国丧失其世界霸主地位,白宫内阁中的鹰派人物秘密策划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他们勾结恐怖组织在中国南海制造多起用智慧水雷袭击巨型油轮事件,又在国内制造骇人听闻的唐人街排华事件并刺杀了当时的“和平总统”佩尔逊。他们用嫁祸于人的手段将刺杀总统的罪名安在了中国身上,并以此为借口对中国採取了全面海上封锁,切断了所有进出中国的海上通道。从而两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美海空大战。双方斗智斗勇,利用资讯战、间谍战、宣传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对手。
当战争全面进行的时候,本以为在国内大功告成的美国鹰派势力突然发现已被正式宣佈死亡的佩尔逊总统并没有死,而是被忠于总统的高官藏了起来,于是已经掌握大权的鹰派势力又开始了一场秘密追杀行动。
战争使双方损失惨重,美军太平洋舰队更是损失过半。在双方处于战争胶着状态时,美国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玛莉女王6号”被击沉事件,美方借此机会又对中国开始了新一轮攻势,并动用了战斗核武器。
中国军队在军委的指挥下,动用了空军战略预备队,在南海战役中取得胜利。
此刻,受了重伤的佩尔逊总统在民众的保护下神奇复出,重入白宫。中美就此停战。
然而,战争刚刚结束,太平洋区域刚刚恢复平静,一场人类百万年不遇的自然灾难突然降临。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一直关注着位于大西洋东岸的西属加纳利群岛火山的动态,因为那里的康伯利维亚火山岛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就在7月下旬的一天,火山岛突然崩塌,重达7000亿吨的山体砸入大海,引发了大地震以及高达800米的超级海啸。8小时之后,海啸将抵达美国东岸,威胁着近7000万人的性命。美国东部沿海城市开始了一场大撤离。在这场灾难面前,全世界都向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包括了美国以前的敌人。在天灾面前,人类似乎变得异常团结,仿佛又回到了远古时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情景。
本书根据现代军事状况以及未来武器的发展,系统地描述了几十年之后战争的场面,分析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及经济实力并且描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对中美冲突的心态。此外,本书依据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学、岩石力学及断裂力学的观点及资料,对康伯利维亚火山的山崩现象及产生的海啸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描述。这段情节并非完全虚构,这场山崩海啸完全有可能发生,一些科学家眼下就在火山下的观测站里工作着。
本书人物众多,上至中、美及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下至留学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及行为特点。在各个层面的角力中,每个人都展现出自我,充满智慧与勇气。在中美之间的较量中,读者时刻可以体会到三十六计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是一部资讯量很大的小说,除政治、经济、军事等大的方面,还涉及法律、中美文化、地理、地质科学、收藏等诸多学科。作者能如此(女闲)熟地将众多跨类学科流畅地溶在一起,创作出一部情节跌宕起伏,读来盪气回肠的作品实属不易。
小说乍读起来发生在未来,但细细回味,书中许许多多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今天。
生活在当代的人似乎更乐意贴近大自然,更关注动物保护。也许,我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演化及动物的进化中寻找出更有趣的东西,那便是人类行为模式的发展规律。
生活在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也许“幸运”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运气,数字会告诉你这“幸运”二字的份量。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整个银河系中有大约1500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恆星,而目前已知宇宙中有上千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云从而有无数颗太阳般的恆星,然而能够生成像地球这样依靠某一恆星适于生物存活的行星的几率几乎为零。
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人更加幸运,一百多年来的科技大爆炸使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地球母亲的乳汁。有了似乎取之不尽的地下能源,我们有了汽车、轮船、飞机甚至航天器,一切都变得如此便利。然而,很少有人关注过,埋藏在地下的“黑色黄金”能令我们挥霍几时?一些科学家计算过,再过40至50年,石油将被用尽。于是笔者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大自然用了10亿年的沉淀而产生出所有石油储藏,而人类于上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利用石油,那么延续到本世纪中叶,总共是150年,假如将这10亿年的酿造期浓缩为1年,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从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3时59分56秒,地球一直在酿造石油,而我们挥霍石油是从12月31日23时59分56秒开始,总共用了4秒便将石油用之殆尽。
我们的后代怎么办?似乎很少有人在乎。也许正如一些智者所说的,我们的后人会比我们更聪明,会有办法的。不过,在这个办法想出之前,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所剩不多的石油资源上。
人的最基本利益是生存与发展,一个国家的利益也是如此,而不论你是什么社会制度,信奉什么宗教。生活富裕的国家要更加富裕,而穷国欲穷则思变,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及国家兴衰更替便形成了几千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每当世界上出现一个帝国,它的最高目标便是永远保持住这个霸主地位,但从未有谁成功过。就像在非洲的丛林中,再强壮的狮王也会最终被新的狮王所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自然规律。强大的恐龙统治了地球近2亿年,最终还是由大自然的力量将其灭亡,这叫人不亡你天也会亡你,这也是自然规律。
从目空一切的凯撒大帝,到所向披靡的拿破伦,从打遍东西的荷兰舰队到横行世界海疆的大英帝国炮舰,每个帝国的寿命少则几十年,多则一、二百年。这种走马灯式的帝国轮替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所有帝国的诞生都是通过野蛮且原始的撕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当令所有人都感到恐怖的核武器诞生后,世人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冷战。在核威慑下,众列强们被迫遵守着某种新的游戏规则,无法尽情地释放传统列强本可施展的能量,就算是美国也不例外。
实际上,美国真正成为世界霸主的时间不过十几年。自上世纪中叶冷战开始,美国与前苏联成为一字并肩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美国人才真正体会到“世界霸主”的滋味。与曾经称霸世界长达200年的大英帝国相比,借用NBA的话说,美国只能算是位“新秀”。
在世界大国都握有核大棒的情况下,如何将对手打倒而不会遭到核报复,这是霸主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美国人也深谙孙子兵法,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上之策。强攻不行便来个迂回包抄、中心开花,即便困不死你也让你伸不开手脚,或是让潜在的敌手四分五裂,再也构不成威胁。前苏联与南斯拉夫的解体便是“中心开花” 战术的成功范例。假如上述策略仍不能奏效,那么只能採用中策,即利用一切手段限制对手发展,包括高技术、武器以及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的供应。目前,美国已控制了包括中东、中亚的主要石油基地,已站在了战略制高点,但何时收网则是一个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步是万万不能迈出的,因为一旦迈出便意味着战争,至少是局部战争。不过,战争的发展有时是不可预测的,这便是现代战争的危险所在。从这层意义上讲,由宗教、意识形态、 种族以及价值观产生的冲突不再是战争的主要理由,更加与时俱进的战争理由是反恐、反暴政或是为了自卫而採取的“先发制人”,这似乎更能说服国人及国际社会,从而使战争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和安全。
美国人是用利益的相关度来判断战争的必要性的,而这种战争策略也正在随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调整。保护国土安全及战略资源的供应是重中之重。“9‧11”之后,美国利用反恐进入了阿富汗和中亚,利用“大规模杀伤武器”对伊拉克先发制人,便充分体现了这种战争策略。然而,美国人更加忧心的一件事便是潜在对手将来对自己霸主地位的挑战。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强大对手,除了分裂与削弱,美国人似乎尚未找出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扼制办法。
当世界上出现单一霸主时,以往维系世界平衡及安宁的法码被纷纷打碎,就连传统的意识形态联盟也纷纷解体。美国传统的盟友欧洲正在远离她,尽管美国的执政者们大都来自那里。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欧洲国家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而美国则生活在一个孤立的城堡中。大杂院中的人平时难免磕磕碰碰,但有事大家还得商量,一家遭殃,难免殃及池鱼,必要的包容是共同生存的前提。而生活在城堡中的人很少去考虑邻居的感受,首要的是在城堡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使自己过得富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存方式营造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孤岛情结。美国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但对外界的事情并不太关心也不太了解。美国人崇拜英雄,不管是文体明星还是从国外打仗回来的军人。
对于英雄的判断十分简单,只要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就是英雄。美国人不太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正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的得失,尤其是在海外打仗,战争所能获得的战略利益与士兵伤亡之间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忍受点,否则会事倍功半。
军事与经济的日益强大不断强化着这种孤岛意识,使其传统的盟友离她愈来愈远,这也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冲突在这个世界上逐渐淡化。旧的冷战刚刚结束,新的冷战似乎正在形成,这次的冷战双方已不再是两个国家或集团,而是美国与几乎整个世界。
这种新的冷战格局能够持续多久,又会以何种方式终结,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一个谜。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格局演变本身就是个谜,因为与过去几个世纪相比,她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更加不可预测。有人将这些不确定因素一一列出,不下几十种,然而最最危险的不确定因素却来自于人。人是最不可测的,人类进化了数百万年,而我们身体中所固有的原始野性与贪婪并未因进化而消失,一旦社会环境成熟,人类只需跨越半步便可从文明步入野蛮。当一个国家强大到足以对付全世界的时候,这种危险的环境便会产生,对形势的误判不仅仅来自这个国家的执政者,也会来自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民众。
我们目前正生活在暂短的地球冰川期的间歇中。几千年来,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是相当宽容的,可不会永远这般宽容。也许在我们不可知的某一天,在我们人类的野性尚未得以充分释放时,大自然积蓄的野性突然爆发。或许只有在这时,求生的本能才会使人们回到远古时代,回到那与天斗、与地斗而不与人斗的时代。
天眼——当我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与贪婪而无休止地攫取和争斗时,千万不要忘了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们,那就是大自然,她一定会按照她定下的规矩来处理与我们的关系。
本书的所有内容均属虚构,但这种虚构是以几百年来世界历史的演变以及近代世界列强的兴衰史为依託的。我们渴望和平,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憧景美好的未来,但愿本书中所描写的每一幕永远都不会发生。
序
引子
一 魔鬼海域
二 如何开局
三 爆炸性新闻
四 冲击波
五 唐人街风暴
六 佩尔逊总统
七 山雨欲来
八 聚集的角力
九 “巴黎号”沉没
十 幕后的角力
十一 第一攻击波
十二 掉包
十三 台岛危机
十四 5.18海战
十五 巴林塘陷阱之谜团
十六 真假总统
十七 逃离法兰西
十八 Z-7,一只美丽的海鸥
十九 从巴尔米拉岛到复活岛
二十 致命一瞥
二十一 孤注一掷
二十二 离间计
二十三 独立调查小组
二十四 翡翠龙凤印
二十五 都市逃亡
二十六 A-方案
二十七 战争时间差
二十八 纽约郊外的夜晚
二十九 热线电话
三十 莱斯小镇风暴
三十一 最后时刻
三十二 硝烟过后的平静对话
三十三 康伯利维亚火山
三十四 横跨大西洋的海妖
三十五 劫后余生
尾声
哇,我最近收到一本叫做《龙与鹰-世纪大搏斗》的书,光听书名就觉得气势磅礴,好像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发生一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翻目录和序言,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功力感到好奇。我一直都很喜欢历史类的作品,特别是那种能把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故事。《龙与鹰-世纪大搏斗》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或者是不同强权之间的角力,这种题材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龙”和“鹰”这两个象征符号,它们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它们放在“世纪大搏斗”的语境下,无疑会引发很多思考。是关于地理上的争夺,文化上的交流融合,还是意识形态的较量?这些疑问都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迫不及待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而且,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他花了多少多少的时间去考据,又参考了多少多少的史料,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总觉得,一本好的历史作品,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否则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令人信服。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世纪大搏斗”,感受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关键性时刻。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龙与鹰-世纪大搏斗》这本书,虽然我平常不太常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但看到这个书名,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总觉得“龙”和“鹰”这两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里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它们往往代表着力量、智慧、或者某种至高无上的象征。而“世纪大搏斗”,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是一场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大较量。这让我不禁思考,这本书到底是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可能是关于两个强大帝国之间的角力,也可能是关于两种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影响和较量。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充满了戏剧性和史诗感。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宏大的叙事中,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毕竟,再宏大的事件,最终也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身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人类在时代变迁中的复杂情感。或许,它还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历史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探索欲。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叫做《龙与鹰-世纪大搏斗》的书,光是听书名就觉得很有冲击力!“龙”和“鹰”,这两个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被放在“世纪大搏斗”这样的字眼下,简直让人立刻脑补出无数波澜壮阔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讲述东西方文明之间,或者某种强大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和演变。这种题材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处理“搏斗”这个词的,它暗示着一种持续性的、深刻的较量,而不是简单的战争。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思想的层面?它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两种象征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轨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关键节点,了解不同文明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产生碰撞。光是这本书名,就足够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和期待了,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龙与鹰-世纪大搏斗》,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喜欢这种厚实的纸质和精美的装帧,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从书名上来看,“龙”和“鹰”这两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而“世纪大搏斗”更是预示着一场史诗级的较量。我对此充满了好奇,不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场跨越千年的博弈。是关于历史上的某个具体时期,还是某种更抽象的文化或价值观的冲突?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且作者需要有非常宏观的视野,才能将如此庞大的叙事娓娓道来。我对作者的叙事能力和历史考据能力都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塑造,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意义展现出来。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像一位亲历者一样,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世界的关键时刻,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评分我真的对《龙与鹰-世纪大搏斗》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印象深刻!那种复古的油画风格,搭配上龙与鹰的剪影,一股史诗感扑面而来,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我本身就是一个对封面视觉效果很在意的人,因为我觉得封面是读者与一本书初次“对话”的窗口,它是否能够准确传达书籍的核心精神,是非常关键的。这本《龙与鹰》的封面,无疑是成功的。它让我联想到了那些经典的战争电影海报,充满了力量感和叙事感。再加上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对决意味,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各种可能的故事情节了。是关于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还是历史长河中某些关键人物的恩怨情仇?抑或是两种截然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这个“世纪大搏斗”的舞台,又会请来哪些“龙”和“鹰”的角色来上演这场戏。光是想到这里,就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够笔下生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跟随笔触,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品味不同文明碰撞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