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
鲁西迪虽然是因为《魔鬼诗篇》触怒回教世界被下了追杀令而成为世界焦点,但他文学上的成就,却是这本赢得英国最权威文学奖布克奖的《午夜之子》。一个孟买小孩诞生于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的神圣时刻(1947年8月15日午夜零点),他受到尼赫鲁总理的祝福;后来才知道他只是一千个午夜之子的其中一个。本书即是这个小孩幽默而嘲讽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的印度现代史。作者以他丰富甚至狂野的想像力,呈现了印度丑恶与光荣兼具的纷繁面向:这块神秘次大陆及其人民的生活、命运、梦想和无奈。本书在布克奖二十五週年时更被选为Best book in 25 years,二十五年来所有获奖作品中最好的一本,可说是奖中之奖。
《羞耻》
此书影射巴基斯坦两大政治家 ── 一位是曾受褒扬的军官,一位是浪荡一时的花花公子 ── 的爱恨情仇,叙述他们之间一连串不知羞耻,祇知争权夺利的故事。鲁西迪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意义,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由于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并以「羞耻」这个核心概念切入,暴力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鲁西迪以轻快但稳健的笔触,雄辩繁复的文体,写出了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里的疯狂,纯真与残酷并存,令人感到可笑同时也感到恐怖。鲁西迪曾以小说《午夜之子》赢得英国文学最高桂冠 ── 布克奖;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波尔以及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而《羞耻》是鲁西迪早期成名作,也是《魔鬼诗篇》的先声,曾获颁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本书是鲁西迪继《魔鬼诗篇》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描绘南印度一个从事香料贸易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叙述者是第四代子孙之一「摩尔」──他是由完全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父母所生,他成长的速度是正常人的两倍,因此为自己的社会所排斥──「摩尔」正是印度的缩影,他的矛盾与痛苦亦即印度的矛盾与痛苦,同时也是作者鲁西迪的矛盾与痛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呈现了印度社会宗教、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完成一幅印度历史的绚丽织锦。本书获颁以惠特布莱德(whitbread)奖为首的多项1995年年度最佳小说奖和欧洲文学奖,是鲁西迪近期代表作。
作者简介
萨尔曼.鲁西迪 Salman Rushdie
1947年出生于孟买、在回教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十四岁移居英国读书。因于1989年出版的《魔鬼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获惠特布莱德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及德国年度作者奖)而遭前伊朗领袖科梅尼下达追杀令,继而引发一连串声援作家创作自由的行动。其他着作有:长篇小说《格里茅斯》(Grimus)、《羞耻》(Shame,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哈乐与故事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获作家协会奖)、《摩尔人的最后叹息》(The Moor’s Last Sigh,获惠特布莱德年度长篇小说奖)、《她脚下的土地》(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和愤怒(Fury);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East, West);报告文学《美洲豹的微笑:尼加拉瓜之旅》(The Jaguar Smile: A Nicaraguan Journey);随笔集《想像的家园》(Imaginary Homelands)和电影评论《绿野仙踪》。其着作已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
萨尔曼·鲁西迪,对我来说,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魔术师,他的舞台是文字,他的道具是历史、神话和想象力。每一次翻开他的书,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充满惊喜与惊叹的奇幻世界,在那里,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不清,一切皆有可能。《鲁西迪三书》的出现,简直是让我等了很久的一份厚礼。 我特别欣赏鲁西迪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融合的能力。他笔下的故事,往往不仅仅是关于某个人物,而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缩影。在“鲁西迪三书”中,我期待着看到他如何描绘印度次大陆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又如何细腻地捕捉在这些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午夜之子》,这个名字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似乎预示着一个非凡人物的诞生,一个国家的崛起。鲁西迪擅长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事件,我相信在这本书里,他会再次展现他那令人惊叹的叙事才华。 《羞耻》,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羞耻”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如何塑造人物的性格,又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我好奇鲁西迪会如何解构和呈现这种复杂的情感。 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则带有一种宿命的悲凉感,仿佛在讲述一个时代的落幕。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鲁西迪对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以及历史遗忘的深刻反思。 鲁西迪的作品,从来不是轻松的读物,它们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解读。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以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厚回报,让我对他的作品充满了敬意。我渴望在这“三书”之中,再次体验他那独树一帜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感受那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萨尔曼·鲁西迪,对我来说,总是代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学力量,一种将遥远过往与当下现实、神秘传说与世俗生活,如同河流汇聚般注入笔尖的独特魅力。《鲁西迪三书》的组合,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三本书的简单叠加,更像是一扇通往他文学宇宙深处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我向来对鲁西迪那种将历史的宏大进程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感到无比着迷。他不是在枯燥地陈述事实,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那些鲜活的生命,用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午夜之子》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仿佛预示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黎明,以及在那个关键时刻,那些注定不平凡的个体。我很好奇,鲁西迪会如何在这个故事里,将印度次大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那些午夜诞生的孩子们的命运,进行一场精妙绝伦的交织。 《羞耻》,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某种普遍而又私密的重量。我期待着鲁西迪能够用他那犀利的笔触,深入剖析这种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行为选择。 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名字则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与告别的忧伤。我想象着,在这本书里,鲁西迪会如何描绘那些曾经辉煌却最终消逝的文明,以及在这过程中,人们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挣扎和文化传承的困境。 鲁西迪的作品,从来不是浅尝辄止的读物,它们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去消化。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的深度,以及阅读后所获得的洞见,让我对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期待。我渴望在这“三书”中,再次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文学魔力,体验那语言的盛宴和思想的冲击。
评分对于萨尔曼·鲁西迪,我总有一种“读他,就好像在阅读一副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暗流的巨大挂毯”的感受。他的文字,绝非是那种直线叙述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时而奔腾咆哮,时而静谧流淌,将历史的洪流、神话的传说、个人的悲欢离合,都一股脑儿地卷进来,然后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密度和张力,呈现在我们眼前。 “鲁西迪三书”,在我看来,就像是这幅宏大挂毯上最引人注目的三个篇章。我好奇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在这些故事中,编织进印度次大陆那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社会肌理?无论是那个“午夜之子”的诞生,还是“羞耻”的纠缠,亦或是“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反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又共同指向鲁西迪独特的艺术世界。 我特别关注的是,鲁西迪如何处理那些宏大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印度独立、巴基斯坦建国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究竟会经历怎样的挣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人物,他们心中的爱恨情仇、理想幻灭,又是如何被描绘出来的?他那种将现实与想象、历史与神话融为一体的叙事手法,总是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而且,鲁西迪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他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诗意的韵律,充满了力量和想象力。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词语,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因此,每一次阅读鲁西迪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关于叙事艺术、关于历史哲学、关于人性探索的深度体验。我期待着在这“三书”中,再次领略他那独步天下的魔幻现实主义魅力,解锁更多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和自身的奥秘。
评分萨尔曼·鲁西迪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带着一股遥远又神秘的光环,就像那些古老丝绸之路上的异域传说。第一次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他那一叠厚重的作品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想象力、跨越时空的故事。尤其当我知道“鲁西迪三书”这个组合,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午夜之子》,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戏剧性,仿佛预示着一个非凡的开端。鲁西迪在处理叙事时,常常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手法总能让我着迷。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的善恶符号,而是活生生、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命运,往往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羞耻》这个名字,则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羞耻感,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当它被鲁西迪用他那标志性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描绘出来时,我相信它一定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令人难以忘怀。我想象着那些被社会规则、家庭期望、甚至个人私密情感所裹挟的人物,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试图维持一丝尊严,或者在羞耻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以及一种告别的哀伤。摩尔人,这个曾经在伊比利亚半岛留下深刻印记的民族,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鲁西迪将他们最后的故事搬上纸面,我想象着其中一定蕴含着对失落的文化、对逝去的辉煌的深沉缅怀。 总的来说,鲁西迪的作品,在我看来,从来不是轻松的读物。它们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品味,去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象、深刻的社会隐喻。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以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豁然开朗的喜悦,让他的书成为了一种精神的盛宴。每次拿起他的书,都像是在开启一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评分萨尔曼·鲁西迪,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作家,更像是一种文学现象,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我既有的认知,也总是在看似狂野的想象背后,隐藏着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当我得知有“鲁西迪三书”这样一个集结,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激动,仿佛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学冒险即将来临。 我一直对鲁西迪处理历史与神话交织的方式非常着迷。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用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甚至是人物的潜意识,都编织进他的叙事网络中。这种手法,让他的故事充满了魔幻色彩,但也更加贴近现实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鲁西迪三书”这三个书名,单独看就充满了张力。《午夜之子》,让我联想到一个时代的开端,一个民族的诞生,以及在这个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起伏。而《羞耻》,则是一个极具普世意义的情感,我好奇鲁西迪会如何剖析它,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又会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 至于《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更是 evokes(唤起)了一种古老而又忧伤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文明的衰落,一个时代的终结。我猜想,鲁西迪会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历史记忆等议题。 他作品中那种对权力、宗教、政治的尖锐批判,也常常让我深思。鲁西迪从不回避争议,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敢于直面的勇气,去揭示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下的阴暗面。 所以我对这“三书”的期待,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鲁西迪通过这些故事,带给我的全新视角和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世界的多元与复杂,也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