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年度最佳小说、撼动全球31国读者心灵
《明镜週刊》畅销书榜No.1,荣获2007德国图书奖首奖
德国各大书店负责人与图书馆最真挚推荐给读者的书
她不曾享受过母爱,她痛恨母亲的无情!
为什么她最后还是步上母亲的后尘,对深爱的稚儿冷漠以对,
甚至在一间陌生的火车站抛弃他?
从小,母亲忽视她、厌恶她,甚至诅咒她的出生;大她九岁的姊姊玛塔是唯一的感情依靠。生长在母亲因哀痛四个夭折的儿子而情感麻木、父亲因母亲的无情而木然的家庭长女,离开家是唯一的期待;照料妹妹海莲娜,是她留在家乡的唯一理由。
美艳动人的玛塔和年幼的海莲娜,在父亲因战争重伤不治死亡后,终于离家到柏林投靠富有的阿姨。大都会上流社会的奢华与堕落,让玛塔沈迷于毒品和爱上有夫之妇而不能自拔。豆蔻年华的海莲娜,在与相依为命的姊姊渐行渐远后爱上哲学系学生卡尔。海莲娜期待了一辈子的家庭幸福,却因卡尔死于意外而破碎。
在工程师威廉热烈追求下,海莲娜感情逐渐甦醒。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威廉甚至伪造假证件让海莲娜摇身一变为艾莉丝。彼得出生带来的快乐依然短暂。是威廉的多情造成夫妻反目,还是她的坚强伤害了威廉?海莲娜还能承受多少的失去爱?
小彼得曾是海莲娜在动乱时代中用生命去爱的情感支柱,他不懂母亲为什么要遗弃他?为什么在十年后十七岁生日当天来找他?如今,彼得只确认一件事:他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她!
午间女人的传说
在索布人的传说中,午间女人肌肤白皙、只在收割期的炎热正午出来诱惑人的魔女。被找上的猎物如果想脱身,得对她讲述处理与编织亚麻的方法,并且要足足说上一个钟头,在这一个钟头里,午间女人会渐渐失去魔力。
如果无法述说而沉默的人,将会因为魔咒而失去理智、昏眩、全身瘫痪,最后被午间女人用镰刀砍下头。
午间女人的形象通常被描述成「长着马脚的黑发女子」或者以「龙卷风」的型态出现。
本书特色
描写大时代的女性命运,关于爱情、亲情、不可抗拒的命运、亲子间的陌生,读来让人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作者简介
茱莉亚.法蓝克(Julia Franck)
一九七○年出生于柏林。就读柏林自由大学时主修古代美国语言学、哲学与德国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奖,二○○四年获颁玛利亚-路易丝-卡叙尼次文学奖,二○○五年获颁甘德斯海姆市罗斯维特文学奖章。二○○五旅居罗马,常驻于罗马德国文化中心马西莫别馆。已出版的作品有:《爱情俘虏》(1999)、《险降》(2000)、《营火》(2003)等。
在德国被喻为「契可夫传人」、有「文坛奇女子」之称。
译者简介
阙旭玲
政大哲学系毕业,留学德国六年,于特里尔大学主修德文。现专事德文翻译,译有《丈量世界》、《我与康明斯基》、《穷得有品味》、《绵羊侦探团》、《告别甘地》等。
写给读者的信
〈专文推荐〉
佳评回响
序曲
世界为我们而敞开
最美的一刻
夜幕低垂
终幕
写给读者的信
我父亲过世得很早,有关他的事,我知道得其实不多。他是个害羞且敏感的人,但对人缺乏信任。二次大战结束后几个月,他母亲把他带到火车站的月台上,告诉他,她马上回来。他当时七岁,就孤零零地留在月台上枯等。也许父亲从来没有长大过,他一直还在等,等了一辈子。这件往事是我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我挥之不去的梦魇。我从小就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
祖母是名护士,在那时代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是非常难能可贵,只有出生市民阶级家庭的女孩才能享有的待遇。在蒐集资料和寻访过程中,我找到一些关于她的「踪迹」,例如一些旧相片,上头有她跟她姊姊的合照,她姊姊长得跟她一样美,此外还有一些包森市政府的旧档案。我知道她曾在两、三个地方居住过,也查到了她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但我调查得越仔细就越体认到,单是这些资料、这些蛛丝马迹根本无法形成故事。故事需要人物和观点。于是我给她一个名字:海莲娜。我必须自己创造她,赋予她个性、经历、生长环境,以及那时代女人所怀抱的愿望和可能面临的困境;她虽然天分很高,却根本没机会上大学,之后对人生充满憧憬,并展开一段无比浪漫的少女初恋,只可惜最后迫于无奈,在紧急状况下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并走入了传统婚姻,而且并非自愿成为母亲。
那时代的女性对自己的人生能有多大的自主权?她有办法建立自我认同吗?她得在哪些时候违背自己的意愿,否定自己?当我把她的人生建构得越完整、越详细,她的形象越来越清楚浮现在我眼前时: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她低垂的眼帘,她所感受到的羞耻与不安,并试图要在不安中找回自己,于是我越来越明白,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并不想替她做出一个合理解释,也不想对她做任何道德判断,我只是想写,想说故事,想尽我所能,严谨而详尽地说故事。
茱莉亚.法蓝克
讲真,《午间女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情绪的地图。它带我走进了那些藏在生活角落里的情绪,那些平时可能被我们忽略,或者不敢去触碰的情感。书中的人物,她们可能不是什么伟大的英雄,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人物,但她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女性心理的洞察,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你会看到她们内心的纠结,她们在情感上的试探,她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平衡,这些都描绘得 so real, so authentic!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让你去感受、去思考的空间。读完之后,我脑海里会不断回响着书中的某些片段,那些对话,那些场景,仿佛都活在了我的心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了的书,它会慢慢地在你心里发酵,然后改变你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甚至会让你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评分哎呀,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做《午间女人》的书,真是让人心痒痒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有点慵懒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眼球。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咖啡馆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正值午休时间,旁边的人都在窃窃私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宁静。书名“午间女人”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午间,一个忙碌了一上午之后,人们稍作喘息、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可能才会悄悄浮现的时刻,而“女人”呢?总觉得她们身上承载着太多故事,太多的温柔与坚韧,太多的期望与无奈。我当时就想,这本书里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女性在午间时分的独白,还是她午间遇到的人与事?是细腻的情感描写,还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书本的厚度适中,捧在手里感觉很舒服,那种纸质的触感,也让我在这个数字时代显得格外珍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台湾街角那些隐藏的小巷,还是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某一个场景?书名本身就像一个谜,我期待它能一层一层地被揭开,带来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午间女人》真的太有画面感了!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几个画面。一个是,某个公司里,几个女性同事利用午餐时间,在休息室里聊着八卦,或是互相吐槽工作上的烦恼,那种真实又接地气的日常。另一个画面是,某个独身女性,一个人坐在靠窗的咖啡馆,看着窗外人来人往,自己的思绪却飘向远方,回忆着过往,或是憧憬着未来,那种淡淡的孤独感和淡淡的希望交织在一起。还有一种可能,是关于女性在生命中某个阶段的转变,比如像进入了人生的“午间”,不再年轻气盛,也没有完全步入衰老,而是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充满了智慧和阅历的阶段。我觉得书名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却又拥有着相似情感的女性。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大故事,而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不知道书里的“午间女人”是哪一种,还是说,是所有这些种类的集合?光是想想,就觉得很有意思,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午间女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时或许觉得平淡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香越发醇厚,回甘也越发悠长。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属于女性的独特视角和心路历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对于女性在家庭、职场以及自我成长中的矛盾和挣扎的描绘。它没有刻意去强调谁对谁错,而是呈现出一种非常客观、非常包容的态度,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和共鸣。你会发现,书中的许多女性角色,她们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她们的困惑、她们的喜悦,都那么熟悉,那么贴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理解了,被看见了,那种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缓解。它让我明白,即使在生活的“午间”,也一样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一样可以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评分读完《午间女人》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情就像经历了一场细腻的洗礼。它不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惊险故事,也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的幽默段子,而是一种非常内敛、非常深刻的触动。它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最需要倾诉的时候,默默地坐在你身边,用一种你能够理解的语言,跟你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书中的人物塑造得非常真实,你很难说他们是完美的,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显得如此生动。你会看到她们的脆弱,看到她们的挣扎,看到她们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但同时,你也能感受到她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力量,那种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希望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可能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光斑,可能是一杯咖啡的温度,也可能是某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流,这些细微之处,却能勾勒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波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原来,很多时候,真正的力量就隐藏在那些平凡的瞬间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