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种角度品韩论台
他山可以攻错,经验可以教学,
本书作者群用九个不同角度观察台湾与韩国,
范围涵括民主化、国家认同、工运、
外交、安全、经济、产业、宗教与文化等,
让读者们从异同中抽丝剥茧,
找出台湾重返荣耀的关键。
台湾与南韩分别在东亚历史大洪流中各自发展到了19世纪,是历史的偶然,让两个互不相干的地理区块有了共同的被殖民经验。进而从共同的被殖民经验,发展出看似雷同却又彼此相异的制度结构与政治发展模式。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和南韩,很容易被二战后的历史经验所误导,进而以两者的共通经验为比较的前提,反而忽略了双方的差异性。本书作者群从民主化、国家认同、工运、外交、安全、经济、产业、宗教与文化等角度,深入比较两个国家在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制度结构上的交互作用,进而产生民主化进程、宪政体制运作、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政策表现与制度调适上的异同。
作者简介
彭慧鸾
1994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
1984美国 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Tufts University硕士
1978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学士
研究领域
亚太地区比较政治经济
科技与政治
科技与国际关系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台北-首尔论坛」执行秘书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出版理念
编者序 展望台湾大未来 彭慧鸾
推荐序 从韩国经验思考台湾再起之路 林秋山
导论 台韩发展的竞争与经验的学习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副研究员 彭慧鸾
历史视角
首话.宏观历史与社会政治转型:台湾与南韩国家认同之比较
台湾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萧新煌、南韩湖西大学中国学系教授 朴允哲
政治与制度
第二话.分裂社会下的体制发展与争议:台湾与南韩民主化经验的比较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黄长玲
国际与安全
第三话.面对中国崛起:比较台湾与南韩的回应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 李明
第四话.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政策:台湾陈水扁总统的大陆政策与南韩卢武铉总统的北韩政策中的安全因素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 刘德海
经济与发展
第五话.产业与经济:台韩经济自由化与产业全球化经验之比较
中国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王弓、中央大学企业管理系博士候选人 郭怡萍
第六话.再起十年或十年危机:台湾与南韩产业生态与政企关系之比较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蔡增家
社会、文化、宗教
第七话.工运的轨迹:台湾与南韩工运的比较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 刘华真
第八话.文化与经济:台韩文化产业之比较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 冯建三
第九话.基督宗教与民主:台湾与南韩之比较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与宗教所教授 郭承天
特别收录1
台北-首尔论坛二十年来之省思:台湾与南韩在政治发展与国家安全作法之比较
中国文化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 邵玉铭
特别收录2
附表.台湾、南韩、中国各项重要统计资料:1995年、2000年、2007年之比较
编者序
展望台湾大未来
本专书计画从发想到完成前后一年的时间当中,国内与国际政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二次政党轮替与百年难见的国际金融大海啸,同时冲击着台湾和南韩这两个东亚仅存的分裂国家。不同于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台湾和南韩有着看似相近的历史命运却又存在历史制度留下的差异性,形塑了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相互学习与竞争的关系。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两国的比较研究皆抱持高度的兴趣。可惜的是,这些散见于期刊与专书篇章的论着只能提供单一面向或特定议题的比较,有关两国的全面性比较的呈现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个人所服务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有鑑于台韩断交之后,双方更需要建立交流平台,从1992开始每年定期与韩国着名智库「首尔国际事务论坛」(Seoul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共同筹办「台北-首尔论坛」,长期默默耕耘台韩产、学、政界定期交流的传统,本人有幸参与相关之学术与行政工作达16年之久。透过此一平台,双方政府、学界、业界之间维系了良好的互动,论坛成为提升双边关系的重要推手。因此,当吴董事长在2007年8月提出合作构想时,本人不揣浅陋为亚太文化学术交流基金会筹划了2008年5月在台大校友会馆所举办的「危机或转机?--南韩经验与台湾经济比较」的学术研讨会与「蕃薯与泡菜:亚洲双龙台韩经验比较」专书出版计画,并邀请学界精英共同响应吴董事长实现学术走向社会的理念,透过学术的客观角度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希望提供读者不一样的选择。其目的在于开展国人的视野,走出意识形态的论辩,从比较的观点重新思考台湾的未来。
南韩与台湾分别走过亚洲金融风暴和二次金改,也和全球一起进入了2008年的金融大海啸,面对这百年罕见的经济大恐慌,以及大恐慌之后所可能衍生出来的政治、社会、文化与国家整体安全和发展的后续效应,都值得观察。本专书的付梓希望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的脉动中看清问题的本相,同时在比较中看见思考的盲点,进而对未来能有较清楚的方向。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所有作者在百忙之中贡献宝贵的时间和智慧,两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以及出版社编辑部同仁的细心校对,尤其是吴董事长的全力支持,让这本书能顺利出版,也为企业与学术交流立下了一个新的典范,这也是本专书出版的另一个重要的收获。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彭慧鸾
推荐序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林秋山
从韩国经验思考台湾再起之路
韩国有两种含意,一指建立在朝鲜半岛的国家,又称朝鲜或高丽,另一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在三十八度线以南的大韩民国,其北则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讲韩国是指南韩,亦表示亲南韩;称朝鲜则指北韩,也表示亲北韩,两者不可混淆,否则会遭白眼。
韩国位于东北亚一隅,北以鸭绿江、图们江和长白山脉与中国东北、苏联的西伯利亚为界;西以黄海与中国相望;东邻日本。是日本向大陆发展的跳板,中国安全的前哨,苏联海军南下必经之地,美国太平洋防线的起点;其战略地位重要,为列强必争之地,这也是韩国不断上演历史悲剧的原因,同时也是其赖以发展的凭借。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与台湾一样同受日本的威压和榨取,二次大战结束后,美、苏分别派兵佔领南北两地,实施信託统治后才组织政府。由于北韩不配合联合国决定,如何组织政府便有了争议。有人主张于能组织政府之地区先行成立,像李承晚等人便是;有人主张等到全国能组织统一政府时才成立,像临时政府主席金九等人属之,这可谓「韩国式的统独之争」,金九先生即因此遭暗杀。南北韩分裂后,其宪法虽各记载主权涵盖全韩,都及于对方管辖范围,但并未引发太大争议,或因而主张修宪使两者一致。
南北韩现均为联合国会员国,但他们尚能商谈统一:南韩主张暂时性的两个韩国政策,把统一大业留给子孙后代去伤脑筋;北韩则主张高丽联邦制,建立一个形式的、无强制力的统一政府,南北韩仍维持各自的政治体制、政府型态和生活方式,这似可视为韩国式的一国两制或终极统一。
南韩因受美军信託统治,经济发展模式受美国影响甚大。军事革命后,朴正熙全力推动「经济开发五年计画」,及至1965年签订韩日和约后,获得日本的补偿金和技术转移,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出当今大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台湾则奉行民生主义的经济政策,凭借政府迁台时的人才、经验和资金,善用中小企业的优势,一路领先南韩,这是他们最羡幕的。但是,当这种优势不再时,真正的竞争现在才要开始,究竟何者为优,让我们拭目以待。
谈到韩国的民主化与政党轮替,许多学者都从1987年卢泰愚发表民主化宣言,修宪接受人民直接选举总统说起。但由于卢泰愚仍以军事强人之背景,仅略多于三分之一的得票当选,且不遵守执政中期举行信任投票决定去留之承诺,也有人认为这虽具民主化的形式,但并非真正的民主化。政权轮替更为复杂,1990年卢泰愚为巩固政权,与统民党之金泳三、新共和党之金钟泌密约轮流竞选总统而将三党合组为民主自由党,使卢泰愚得以安稳执政。金泳三虽久任反对党领袖,但他既由执政党提名而当选,便不能视为政党轮替。2002年卢武铉虽为金大中的新千年民主党所提名,但提名后他以金大中贪腐无能而另筹组「开放的我们党」与之切割,金大中为免拖累卢武铉亦宣布脱党,此时实已无执政党可言。
韩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是行政权的最高负责人,五年一任为限;国务总理辅佐总统,奉总统之命统辖各部会,这点和我们不同。常有人问我何者为优,我觉得「为政在人」,连任制常造成为政者心系下次选战,反而不如单一任期了无牵挂。但韩国也常有人认为总统权责太大,而主张改採内阁制政府;其民主化后历任总统官司缠身,毫无清誉可言,实在叫人难过惋惜。
从韩国的发展经验,思考台湾应走之路,确是当务之急,「蕃薯与泡菜:亚洲双龙台韩经验比较」集国内学界菁英之精心研究而成,讨论主题亦切合我们的需求,精辟可期。甚盼本书之出版能受到社会大众重视,像观赏韩剧一样,引起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共鸣。
我终身研究韩国,并且乐此不疲,编者洽我为本书作序,既感光荣,亦觉义不容辞,特随兴之所至,略缀数语,以示敬佩,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诸贤雅正。
这次书展偶然翻到《蕃薯与泡菜:亚洲双龙台韩经验比较》,书名本身就很有意思,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台湾和韩国这“亚洲双龙”的历史发展轨迹充满兴趣,总觉得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看到这本书关注的正是“经验比较”,心里就觉得很有看头。我特别想知道,在经历了相似的时代背景,例如战后经济起飞、民主化转型等等,这两个国家是如何各自走出一条路来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它们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比如,台湾早期的加工出口导向,韩国的财阀体系,这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对两国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产生了什么长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尤其是“比较”这一点,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在具体的历史事件、政策选择,甚至文化现象上,找到两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对照,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性。
评分这次拿到《蕃薯与泡菜》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描绘台湾和韩国在“亚洲经验”这个大框架下的具体实践。我总觉得,我们常说的“亚洲经验”,其实包含了非常多元和复杂的内涵。这本书既然以“双龙”为名,想必会对两国在不同领域的独特之处有所着墨。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教育体系、社会福利、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例如,台湾和韩国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异同?这又如何影响到两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流动性?在社会福利方面,两国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这是否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理念有关?还有,在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两国的规划思路和成果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经济政治层面,而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展现出更立体、更生动的“亚洲经验”。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觉得台湾和韩国的民众在很多地方有着相似的国民性,例如都比较勤奋,都有点“压力山大”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文化底蕴和表现方式又大相径庭。《蕃薯与泡菜》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这种“蕃薯”和“泡菜”的意象,一个朴实接地,一个酸辣开胃,这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不会从饮食习惯、家庭观念、社会价值观等角度入手?毕竟,文化是塑造国民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深层原因。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文化上的“比较”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经验相结合的。例如,台湾社会在民主化过程中,那种相对温和、注重妥协的特质,是否与我们的文化基因有关?而韩国社会,那种充满张力、甚至有时显得比较激进的社会运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逻辑?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能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这两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
评分看到《蕃薯与泡菜》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两岸关系和韩朝关系的联想。虽然书中明确是比较台湾和韩国,但作为读者,自然会忍不住去思考它们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的特殊位置。台湾和韩国都经历过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也都在解体后积极融入全球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讨这两个国家在处理国内政治、社会稳定以及对外关系时的经验?例如,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如何平衡族群议题和国家认同?韩国在民主化后,又如何面对南北分裂的现实以及强邻环伺的地缘政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国比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在相似的历史节点,两国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政治智慧和策略来应对挑战的。会不会探讨两国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国家叙事方面的差异?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政治发展、国家治理的启发。
评分对于《蕃薯与泡菜》这本书,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它如何剖析台湾和韩国在“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经济奇迹,以及之后又走向了何方。大家都知道,这两个国家在70、80年代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进入21世纪后,各自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路径似乎又开始分化。书中会不会讨论到,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当时的辉煌?比如,政府的角色、产业政策、国际环境等等?更重要的是,当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两国在面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区域竞争等问题时,又分别采取了哪些策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或者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的解读。例如,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优势如何维系,又面临哪些新的瓶颈?韩国在娱乐产业、汽车产业上的全球竞争力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深度、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两个亚洲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和成败得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