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内容上可以大略分为两部份,前半以中国受到外来文化及武力冲击后,如何自处、自省、自强为主轴;后半则是国民政府迁台与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后,两岸各自发展建设,暗示一个大国的重新崛起。
前半部以元明时期海上交流与贸易展开序幕,叙述中国与各外来文化交流的情况,从一开始的天可汗心态,以天下共主自居,渐渐以感兴趣、好奇的神态接纳了外来的科技与宗教,再到最后由于礼教民情不合而引起冲突,最终至锁国,而下一次再度开启大门时,则是西方列强带着坚强的武力与经济而来。在这段过程中,中国其实一直处于被动,不论是「天下共主、诸侯来朝」的阶段,还是到后来基督教的传播皆如此,几乎从未自己寻找文化交流的机会;中国唯一採取主动的时机只有郑和下西洋。而在此之后,中国的对外关系越来越保守,而在十八、十九世纪这样的帝国主义年代,中国的保守无非让西方各国不满,冲突也因此激烈,这时中国才开始变法、自强、维新却也太迟。
到了书的后半,时序进到革命成功、国民政府建立、紧接着一连串的北伐、对日战争与之后国共战争,若以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节节败退;但若以人民解放军的角度来看则是越战越勇。而后,双方各自在两岸建立稳定的政权,各自走上不同的政体与建设之路,尽管皆艰辛坎坷,也在争取自由民主的过程中牺牲了许多生命,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两岸虽为不同的政权,但同为中国人的血,正在各方面一步步的崛起。
作者简介
蒋竹山
学历: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
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着作:
《清代人参的历史:一个商品的研究》
擅长领域:
明清医疗文化史、新文化史、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并主持「新文化史工作坊」网站
杨维真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开设「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两岸关系史」
专长: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军事史
着作:
《唐继尧与西南政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从合作到决裂—论龙云与中央的关系(1927-1949)》(台北:国史馆,2000)
李君山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担任「中国现代史」、「中国外交史」、「海崃两岸关系史」、「中国现代军事史」。
专长:
中国现代史、外交史与两岸关系研究
着作:
着有《上海南京保卫战》(麦田,1997)并论文十数篇
陈俊强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专长:
中国近代史、法治史
着作:
《魏晋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皇恩浩荡──皇帝统治的另一面》、《中国文化史》(合撰)
写于五南文库发刊之际──不信春风唤不回
第一章 从开放到封闭——宋元以来的中西接触
宋元帝国的多元文化政策
郑和下西洋与中外交流
明末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清初的禁教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变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史
都是鸦片惹的祸—鸦片战争
节节败退
知识份子的反思
第三章 富国强兵的追求与幻灭
金陵春梦—太平天国的兴亡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运动
富强梦碎—中日甲午战争
第四章 救亡图存运动的展开
变祖宗之法—维新运动
扶清灭洋—义和团
浮沙中的挣扎—清末十年新政
第五章 革命与再革命
中华民国的诞生
帝制与军阀
思想革命
国共斗争的起点
国共首次分道扬镳
第六章 训政建国与对日抗战
以党治国——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形成
从安内到攘外
战火下的国家建设
抗日战争
第七章 国共内战与退守台湾
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一九四五—一九四七)
全面内战(一九四七—一九四九)
台湾命运的转折
第八章 台海两岸的对峙与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与发展
中华民国在台湾
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巨龙的蜕变”这样的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过于宏大叙事或者煽情化的表述,我担心它会流于表面,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疑虑逐渐被打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无论是对宏观历史脉络的勾勒,还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绘,都显得游刃有余。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用一种相对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中立,没有刻意地回避,也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多面性。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以及集体意识的觉醒,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我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年代,发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巨龙的蜕变”几个字,配上那腾云驾雾、气势磅礴的龙的图案,仿佛预示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即将展开。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让人期待里面会装载着怎样的历史洪流。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世纪初这段跌宕起伏的时期。书中“1840-2008”这个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从屈辱的开端,到艰难的探索,再到如今的崛起,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故事和启示。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这些庞杂的历史事件,并且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呈现,或许是宏大的叙事,或许是微观的切入,但无论如何,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条真正的巨龙,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成长,最终实现凤凰涅槃般的蜕变的。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书。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在1840年至2008年间,从一个传统帝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从中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看到了中国内部的变革与抗争,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实的妥协。书中所展现的,并非单一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值得深思的地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也能洞察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走到今天,以及这个“蜕变”的过程,对我们当下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拓展视野的佳作。
评分读这本书,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没有选择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探讨“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革?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道路?这种追问的姿态,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书中对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个体和群体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完全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共同谱写。从那个被打开的国门,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再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书中的分析,既有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也有对人类智慧和韧性的赞颂。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蜕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和牺牲,但最终的飞跃,往往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连接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中国近代以来那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如同画卷一般展现在我面前。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彷徨、挣扎、抗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明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那些仿佛触手可及的场景,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它让我对“巨龙”这个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超越、自我重塑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