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呈现历史。证物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座标,汇成进程图表。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共分10章,不但对家具的收藏史、用材、辨伪、沿革有明确说明,也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做详细阐释,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是用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书中作者精心选配100余幅相关的彩色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此套书共四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下)、杂项篇。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对文物、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本书特色
◎ 文字浅显.图片丰富
◎ 读者群:一般社会大众
作者简介
马未都
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从19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道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他还撰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鑑赏研究专着。
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自 序
第一讲 盛世收藏──历史
第二讲 床前明月──交椅
第三讲 一榻清风──床榻
第四讲 正襟危坐──椅凳
第五讲 拍案惊奇──桌案
第六讲 藏器待时──柜架
第七讲 别具匠心──屏几
第八讲 魏紫姚黄──用材
第九讲 博物洽闻──辨伪
第十讲 随方制象──沿革
后 记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座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四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下)、杂项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件件珍贵瓷器陈列的博物馆。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将陶瓷的世界徐徐展开,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他不仅仅是介绍瓷器的形制、年代,更是将其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合,让读者在欣赏瓷器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似教条的讲解,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个人化的体验,让人觉得亲切而易懂。仿佛一位老朋友在身边,一边喝着茶,一边为你讲述一件件宝贝背后的故事。这种将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遥远和专业的陶瓷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心灵的旅行。作者带领我们穿越古今,在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代之间穿梭,感受不同地域的陶瓷文化特色。从北方的青瓷到南方的白瓷,从龙泉的釉色到景德镇的彩绘,每一处都充满了惊喜。我被那些精湛的工艺所折服,被那些独特的审美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我从作者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他对陶瓷的那份深情,那种如同对待老友般的珍视。他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点出关键,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种“点石成金”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收藏爱好者准备的,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知识的延展性和思想的启发性。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陶瓷器物的描述上,他会将每件瓷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探讨其在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意义。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学习陶瓷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多维度的历史文化考察。我喜欢他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通过一件件瓷器,窥见整个时代的变迁,感悟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联想,去发现隐藏在器物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拓展,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陶瓷文化与历史的“导览手册”,也像是一次关于美学与品味的“心灵洗礼”。
评分这本书,初见时是被那四个字“马未都说”所吸引,老马的名字在收藏界早已是响当当的招牌,他的杂谈也总是妙趣横生,从他的故事里能窥见历史的侧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拿到这本《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满心期待着能听到他对陶瓷那些或精美绝伦、或朴实无华的故事,想着他会怎样将那些冰冷的器物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它不像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带着人情味,带着收藏家独特的视角和判断力,仿佛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盛宴。我特别好奇,在老马的眼中,那些窑口、那些釉色、那些纹饰,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他又是如何从一件件陶瓷中读出背后的时代变迁、工艺演进,甚至是匠人的喜怒哀乐?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陶瓷世界,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触动,去体会收藏的乐趣,去品味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关于陶瓷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的理念。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对艺术的敏感与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没有回避陶瓷收藏中的一些“冷知识”或者说是一些需要积累才能懂得的门道,但他的表述方式却非常克制且循循善诱,不会让人产生被“炫技”或被“打击”的感觉,反而是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件看似普通的器物中挖掘出不普通的价值,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去欣赏工艺的精妙之处。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讲解,让我对陶瓷收藏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收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许,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