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呈现历史。证物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座标,汇成进程图表。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共分10章,不但对家具的收藏史、用材、辨伪、沿革有明确说明,也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做详细阐释,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是用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书中作者精心选配100余幅相关的彩色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此套书共四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下)、杂项篇。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对文物、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本书特色
◎ 文字浅显.图片丰富
◎ 读者群:一般社会大众
作者简介
马未都
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从19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道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他还撰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鑑赏研究专着。
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自 序
第一讲 盛世收藏──历史
第二讲 床前明月──交椅
第三讲 一榻清风──床榻
第四讲 正襟危坐──椅凳
第五讲 拍案惊奇──桌案
第六讲 藏器待时──柜架
第七讲 别具匠心──屏几
第八讲 魏紫姚黄──用材
第九讲 博物洽闻──辨伪
第十讲 随方制象──沿革
后 记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座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四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下)、杂项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会乐趣无穷。
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总是能用一种非常平实质朴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董家具,拉近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被他那种对器物的“情感”所深深打动,他看待每一件家具,都仿佛是看待一位老朋友,充满了敬意和温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家具的风格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社会变迁的论述,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比如一件老柜子,他可能就会从它的材料、制作工艺讲到它可能被用来存放了什么珍贵的物品,又或者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种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它让我明白,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对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致敬和传承。这本书让我对“器物”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的雅趣与智慧。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温润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了故事的老宅。作者用他那带着阅历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件件家具背后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件明式椅子的解读,不仅仅是木材的纹理、榫卯的精巧,更多的是他对这把椅子承载的时代精神、文人审美的推敲。他仿佛能看到坐在这椅子上的人,他们的谈笑风生,他们的沉思冥想。这种对器物的“人化”解读,让我不再仅仅将家具视为冰冷的物件,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不同时期家具的尺寸变化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和生活习惯的变迁,或者一块木料的来源如何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贸易流通息息相关,都让我大开眼界。读这本书,不像是学习枯燥的知识,更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循循善诱,将深奥的学问变得平易近人,让我这个对收藏原本知之甚少的读者,也渐渐生出了几分好奇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具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传统工艺美学和生活哲学的大百科。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沉寂在历史中的家具,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我被他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从木材的选择、切割、打磨,到榫卯的结构、雕刻的花纹、漆面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讲述得细致入微。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把这些描述变成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这些工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的审美情趣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简”与“繁”的辩证解读,如何在简洁的线条中蕴含丰富的韵味,如何在繁复的装饰中体现精湛的技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访谈,我不仅了解了家具本身,更了解了创造这些家具的工匠们的匠心,了解了它们所服务的那些主人的品味与生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专业书籍,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完全被打动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家具的那些事儿。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会将一件家具的故事讲得娓娓道来,有时是关于一件家具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有时则是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就好像他坐在我旁边,一边抚摸着那件家具,一边和我分享他的见闻和感悟。书中的一些比喻和类比也十分巧妙,让那些原本复杂的工艺和历史背景变得一目了然。我尤其记得他对一件屏风的描述,不仅仅是它的材质和尺寸,更是它如何划分空间,如何烘托气氛,如何成为家族地位的象征。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家具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的生活、情感、审美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具的收藏,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的感悟。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简直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学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古老的家具讲得活色生香。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刻画,比如一件黄花梨的床榻,他会细致地描述其油润的光泽,木纹的走向,甚至连螺钿镶嵌的工艺都讲得头头是道。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不仅仅满足于描述“是什么”,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为什么这种木材在当时如此珍贵?为什么这种造型的椅子更符合人体工学?为什么某些纹饰具有特殊的寓意?这些追根溯源的探讨,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家具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器物,更是凝结了匠人智慧、承载了文化符号、反映了时代风貌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一次次的“淘宝”,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惊喜,解锁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