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Trigg於本書闡述社會科學的科學基礎,並且錶明哲學乃是社會學研究的必然起點。
二版包含三個新章節,論證社會科學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並且說明瞭包括關係選擇理論之影響,以及後現代主義對理性之可能性的抨擊等新進發展。
本書主題包括瞭個體與社會的關係;我們理解其他社會的基礎,以及社會真實所扮演的角色等。真有社會的存在?相對論的威脅為何?這些問題都獲得更深入的解釋,也對這個學科的新議題有清楚的介紹。
作者簡介
羅傑.崔格(Roger Trigg)
當代英國哲學傢,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榮譽退休教授,現為牛津大學奕恩朗希中心(Ian Ramsey Centre)資深研究員,曾任英國宗教哲學學會(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創會主席(1993-6),思想學會(Mind Association)主席(1997-8),2000年擔任英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Quality Assurance Agency)哲學類評鑑小組主席,英國哲學學會(British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創會首任主席(2003-2004)。近年著作包括:
Rationality and Religion: Does Faith Need Reason? (Blackwell, 1998)
Ideas of Human Nature: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1999)
Philosophy Matters (Blackwell, 2001)
Morality Matters (Blackwell, 2004)
Religion in Public Life: Must Faith be Privatiz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譯者簡介
黎德星
英國艾色剋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著有Housing in Taiwan(Ashgate 1998)一書。現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社會發展學係,其前身為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係。
硃傢琳
英國萊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博物館學碩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講師。
蘇羿如
颱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博士生,空中大學花蓮指導中心麵授講師。
再版序
謝詞
第一章 科學的本質
實證主義
理論的角色
孔恩與費洛本的觀點
第二章 客觀性與知識社會學
知識之社會性
維根斯坦與規則
知識社會學
客觀性與反身性
真實與虛假意識
第三章 個體與社會
意識與行為
社會科學的目標
社會實體與個人
對主觀性的限製
第四章 瞭解其他社會
身為群性動物的人類
習俗與個人認知
異文化行動之領會
瞭解其他社會的基礎
以薩摩亞群島為例
第五章 理性
科學理性與俗民方法論
理性作為社會實踐
「錶達性」與「象徵性」活動
信仰與理性
儀式的解釋
第六章 事實與價值
「價值中立」的科學
科學價值
社會科學的客觀性
社會科學的價值
意識形態
第七章 經濟學與社會
理性與欲望
經濟學與利己主義
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
個人主義
理性與革命
第八章 文化:功能與適應
社會功能
意識的角色
生物學與社會科學
人類社會生物學
生物性與利他主義
第九章 社會生物學與決定論
控製原理
反駁社會生物學
決定論
社會生物學與自由意誌
人類的自由意誌
第十章 市場與社會製度
個體與市場
宗教與理性選擇
社會脈絡
社會製度的本質
第十一章 傳統與理性
傳統
詮釋學
反對起盟運動之觀點
摺衷方式?
團體選擇
第十二章 社會科學之哲學基礎
批判真實論
理性與真實論
新實證主義
後現代主義
結論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索引
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地圖,指引我探索人類社會錯綜復雜的景觀。我一直以來對人類群體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産生衝突,又如何尋求閤作等問題感到睏惑。在閱讀《社會科學概論》之前,我可能隻能從一些零散的觀察中獲得模糊的印象。而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梳理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作者在書中對各種社會理論進行瞭精妙的梳理和比較,從宏觀的結構功能主義到微觀的符號互動論,他都用簡練的語言闡述瞭其核心觀點,並列舉瞭大量貼閤現實的例子。我尤其對關於“社會不平等”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簡單的指責或呼籲,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平等是如何産生、如何維持,以及它對個體和社會整體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書中討論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貧富差距,還包括瞭地位、權力、機會等多種維度的差異。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一些社會現象,比如為什麼有些群體似乎總是處於弱勢地位,為什麼一些機會似乎對某些人來說更加遙不可及。這本書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探究,去批判。它讓我明白,理解社會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審視,需要具備曆史的眼光和跨學科的視野。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人類社會就像是在解一道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的謎題,充滿瞭變數和未知。直到我接觸到這本《社會科學概論》,我纔發現,原來這道謎題背後,隱藏著許多可以被我們理解和分析的規律。《社會科學概論》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精髓,巧妙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並沒有試圖用高深的理論壓倒讀者,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社會現象的腹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文化與認同”的探討。書中生動地描繪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行為習慣的差異。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理所當然”,其實都隻是特定文化環境下的産物。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的?是什麼決定瞭我們對“我們”和“他們”的區分?它不僅僅是關於宏大的社會結構,更是關於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定位和選擇。通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富,不再局限於單一的視角,而是能夠看到不同文化、不同群體之間的交織和碰撞,以及這些交織和碰撞所産生的復雜影響。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知世界的新大門!我一直對人類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充滿好奇,但又覺得那些學術理論聽起來遙不可及,枯燥乏味。直到我翻開瞭這本《社會科學概論》,我纔發現,原來社會科學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學科,而是離我們生活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文化變遷、個體行為背後的社會因素等等,一一剝開,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語言進行闡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群體動力學的討論,那些關於從眾心理、群體決策的分析,讓我對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許多現象有瞭全新的理解。比如,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即使心裏並不認同?為什麼一些看似微小的社會潮流最終能引發巨大的變革?這本書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且,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社會規範,去探究事物背後的真正原因。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透視社會的“慧眼”,能更深刻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社會整體的運行邏輯。讀完之後,我再看新聞,再觀察身邊的人,感覺都多瞭幾層含義,不再是簡單的事件描述,而是能夠聯想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動力。
评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可能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枯燥的理論框架,畢竟“社會科學概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相當“硬核”。然而,當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的時候,驚喜接踵而至。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流暢自然,仿佛在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巧妙地將抽象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核心理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融為一體。書中關於“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探討,尤其觸動瞭我。作者並沒有將個體簡單地看作是被社會環境塑造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強調瞭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他解釋瞭社會規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個體如何在遵循這些規範的同時,又能通過自身的行動影響社會的發展。我特彆記住瞭關於“社會化”過程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傢庭的影響、同伴的互動,甚至是媒體的傳播,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身上的許多特質,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們是如何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時又保持個性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它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角色,以及我與周圍世界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動機以及群體社會的運行邏輯感到著迷,但總是覺得缺乏一個係統的理論框架來支撐我的觀察和思考。這本《社會科學概論》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以一種非常宏大而又細緻的視角,為我展現瞭人類社會的全景圖。作者在書中對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麵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傢庭,到復雜的政治經濟體係,再到普適性的文化規範,無不涉及。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權力與製度”的章節,它解釋瞭權力是如何分配和行使的,以及各種製度是如何被建立起來並維持社會秩序的。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有些決策會被做齣,為什麼有些規則會存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歌頌,而是著力於揭示其背後的運作機製。讀完之後,我再看到新聞報道中的各種社會事件,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人際交往,都能夠從中找到一些理論上的解釋,也更能理解其中的復雜性。它教會我用一種更加審慎和分析性的眼光去審視社會現象,去探究錶象之下的本質,而不是輕易地下結論。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我對社會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瞭一些堅實的基礎和深入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