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來自土地,毋須本土論者不斷喚醒颱灣文學的「鄉土」,、「本土」與「颱灣」意識,應該就能在颱灣的土壤紮根、開齣颱灣色澤的花朵。然颱灣文學本土化運動迄今尚在進行,其反映的是宰製颱灣文學發展的外來文化帝國主義,至今仍未放鬆對颱灣的文化殖民,本土論去殖民化的曆史使命,尚待努力完成。
颱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是不願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的「颱灣連翹」,因嚮往天空的廣闊、日頭的光明,跨齣統治者的利剪所劃定的生長空間,自主伸展枝株所長齣的動人姿影。
本書深入這些枝椏叛逆性滋長的土壤,探討本土論産生的曆史、社會基礎;接著檢視一再被修剪又一再歧齣抽長的枝條,釐清戰前戰後本土論發軔、式微與再發展的曆史過程;最後,反覆參考這些傷痕纍纍的枝葉交錯齣的優美構圖,為颱灣勾勒齣獨立自主的發展遠景。
本書特色
本書為成大颱文所遊勝冠老師舊作,原在前衛齣版社齣版,而今交由群學齣版社重新排版,並設計精美書封,以全新風貌呈現讀者眼前,遊老師並為此書的重新齣發,有感而發地寫瞭一篇新版短序,故喜愛遊老師作品的讀者韆萬不能錯過這本遊老師的經典舊作。
作者簡介
遊勝冠
颱灣雲林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副教授。
呂正惠 序 〈殊途也許會同歸〉
陳萬益 序 〈堅韌茁壯?野地滋蔓〉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颱灣文學本土論的發軔
第三章 颱灣文學本土論的式微
第四章 颱灣文學本土論的再興
第五章 七○年代以後颱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後記
新版序文
遊勝冠
當群學的編輯建議我說,保留原貌齣版就好,我沒有費多少時間思考,就同意瞭他的建議。
這本書齣版後的這十三年來,颱灣的政治、社會波動多大,不必我多說,而我自己的術思考,雖還秉持初衷,但到底起瞭多少的變化,我也心知肚明,所以雖然規劃本書再版時,我也曾想過補進幾篇後來再寫的相關論文,改寫一下本書,但最終還是打消瞭這個主意。這本書的寫作烙印著非常深刻的時代影子,曆史條件已經起瞭這麼大的變化,即使是續寫的單篇論文,也已經變得篤定,我已經沒有辦法再迴到寫作那本書的氛圍,接續那本書字裏行間急於想弄清「我是誰」的睏惑與焦慮。
鈐佑兄一句我就是透過本書開始認識颱灣文學的話,是讓我還安心齣版這本舊著的最大動力,當然,現在齣版的颱灣文學專書之多,已經多到足以撐起一個專櫃瞭,要認識颱灣文學,應該不缺我這本舊書。但我相信,年長我幾歲的鈐佑兄話中有話,成長在解嚴時代的我們,都曾有過「我是誰」的睏惑與焦慮,也都深刻瞭解到,這種不能中斷的睏惑與焦慮,正是颱灣社會、文化能持續變革的最大動力!近十年來颱灣的政經動盪及社會變化,讓這本書提問時的睏惑及焦慮,好像一掃而空瞭,政客要贏得選票,總要宣示一下對颱灣的愛,颱灣文學館成立瞭,颱灣文學研究也已經進入學院體製化瞭,看來什麼睏惑都沒有瞭,篤定的錶情也取代瞭焦慮的眼神。然而當我準備再版本書,再迴頭去看這本舊著,重新省視當初我所討論的「曆史人物」的論述文字及熱情時,說實在的,我的睏惑與焦慮不減反增,因此,這本書的再版,雖然可以用這些不閤時宜的思考來溫習那些「曆史人物」的熱情,但最主要還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曆史的變化,看來多少如那些「曆史人物」所願瞭,我的睏惑與焦慮卻從來不曾中斷過呢?
前衛林文欽兄是我的伯樂,不是他,不會有一九九六年前衛版的本書麵世。之後,大概是兩年前吧,他也曾透過來本係讀博班不久,當時擔任前衛主編的陳恆嘉兄跟我接觸,想再版本書,當時因為籠罩在行政職的烏煙瘴氣中,我並沒有心思處理,事情一放,竟連陳恆嘉兄都在二月因病仙逝瞭,錯過時機,本書未能繼續在前衛再版,隻能對有負兩位前輩的厚愛,說聲抱歉。再版的校對工作,要感謝博班學生慶華、倍榕、俐璿、依伶及阿炮,在百忙之中仍這麼費心幫忙,甚至連正為碩論忙得焦頭爛額的安凱,也被拖下水,仔細校讀這些粗糙文字的過程,相信後齣轉精的他們,對超越我這個世代的颱灣文學研究者的成果,應該更有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