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来自土地,毋须本土论者不断唤醒台湾文学的「乡土」,、「本土」与「台湾」意识,应该就能在台湾的土壤扎根、开出台湾色泽的花朵。然台湾文学本土化运动迄今尚在进行,其反映的是宰制台湾文学发展的外来文化帝国主义,至今仍未放松对台湾的文化殖民,本土论去殖民化的历史使命,尚待努力完成。
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是不愿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台湾连翘」,因向往天空的广阔、日头的光明,跨出统治者的利剪所划定的生长空间,自主伸展枝株所长出的动人姿影。
本书深入这些枝桠叛逆性滋长的土壤,探讨本土论产生的历史、社会基础;接着检视一再被修剪又一再歧出抽长的枝条,釐清战前战后本土论发轫、式微与再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反覆参考这些伤痕累累的枝叶交错出的优美构图,为台湾勾勒出独立自主的发展远景。
本书特色
本书为成大台文所游胜冠老师旧作,原在前卫出版社出版,而今交由群学出版社重新排版,并设计精美书封,以全新风貌呈现读者眼前,游老师并为此书的重新出发,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新版短序,故喜爱游老师作品的读者千万不能错过这本游老师的经典旧作。
作者简介
游胜冠
台湾云林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吕正惠 序 〈殊途也许会同归〉
陈万益 序 〈坚韧茁壮?野地滋蔓〉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发轫
第三章 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式微
第四章 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再兴
第五章 七○年代以后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建构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新版序文
游胜冠
当群学的编辑建议我说,保留原貌出版就好,我没有费多少时间思考,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本书出版后的这十三年来,台湾的政治、社会波动多大,不必我多说,而我自己的术思考,虽还秉持初衷,但到底起了多少的变化,我也心知肚明,所以虽然规划本书再版时,我也曾想过补进几篇后来再写的相关论文,改写一下本书,但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主意。这本书的写作烙印着非常深刻的时代影子,历史条件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即使是续写的单篇论文,也已经变得笃定,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写作那本书的氛围,接续那本书字里行间急于想弄清「我是谁」的困惑与焦虑。
钤佑兄一句我就是透过本书开始认识台湾文学的话,是让我还安心出版这本旧着的最大动力,当然,现在出版的台湾文学专书之多,已经多到足以撑起一个专柜了,要认识台湾文学,应该不缺我这本旧书。但我相信,年长我几岁的钤佑兄话中有话,成长在解严时代的我们,都曾有过「我是谁」的困惑与焦虑,也都深刻了解到,这种不能中断的困惑与焦虑,正是台湾社会、文化能持续变革的最大动力!近十年来台湾的政经动盪及社会变化,让这本书提问时的困惑及焦虑,好像一扫而空了,政客要赢得选票,总要宣示一下对台湾的爱,台湾文学馆成立了,台湾文学研究也已经进入学院体制化了,看来什么困惑都没有了,笃定的表情也取代了焦虑的眼神。然而当我准备再版本书,再回头去看这本旧着,重新省视当初我所讨论的「历史人物」的论述文字及热情时,说实在的,我的困惑与焦虑不减反增,因此,这本书的再版,虽然可以用这些不合时宜的思考来温习那些「历史人物」的热情,但最主要还是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历史的变化,看来多少如那些「历史人物」所愿了,我的困惑与焦虑却从来不曾中断过呢?
前卫林文钦兄是我的伯乐,不是他,不会有一九九六年前卫版的本书面世。之后,大概是两年前吧,他也曾透过来本系读博班不久,当时担任前卫主编的陈恆嘉兄跟我接触,想再版本书,当时因为笼罩在行政职的乌烟瘴气中,我并没有心思处理,事情一放,竟连陈恆嘉兄都在二月因病仙逝了,错过时机,本书未能继续在前卫再版,只能对有负两位前辈的厚爱,说声抱歉。再版的校对工作,要感谢博班学生庆华、倍榕、俐璇、依伶及阿炮,在百忙之中仍这么费心帮忙,甚至连正为硕论忙得焦头烂额的安凯,也被拖下水,仔细校读这些粗糙文字的过程,相信后出转精的他们,对超越我这个世代的台湾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应该更有信心。
这本书的内容,如同打开了一个宝藏的匣子,让我得以窥探台湾文学在“本土化”探索中的曲折与辉煌。我一直以为“本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涵和历史张力。它不仅仅是书名上的几个字,而是台湾文学发展脉络中一道至关重要的风景线。 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台湾的文学作品,总觉得它们有一种独特的“气味”,一种与我成长环境不太一样的亲切感,但又不那么容易言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为我一一解读了这种“气味”的来源。它让我明白了,原来许多作家都在努力地从语言、历史、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去挖掘和建构属于台湾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认同。 书中对不同时期“本土论”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文学思潮的变迁,也看到了作家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那些关于“乡土文学”的争论,那些关于“现代化”与“本土化”的拉扯,都让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迂回与曲折,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火花。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本土”并非一种静态的文化标签,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它需要作家们去深入地理解土地,去关照人民,去回应历史。这种对“本土”的深切关怀,贯穿了台湾文学发展的始终,也赋予了台湾文学独特的魅力。 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让我对台湾文学的理解,从一个浅尝辄止的读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深入思考的探索者。它不仅丰富了我对台湾文学的认识,更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也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背后那股不息的思想洪流。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文学有一定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书中对于“本土论”的探讨,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充满争议、不断演变的理论实践。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作家们在“本土”议题上的争鸣。那些激烈的辩论,那些思想的交锋,让我感受到了文学在特定时代所承担的责任和力量。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本土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少次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重建。 我过去读台湾小说,往往被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语言所吸引,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这些情感和语言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它让我理解了,为何某些作品会如此深刻地触动人心,为何它们能够成为台湾文学重要的里程碑。这种从宏观理论角度去解读微观文学现象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书中对于“本土”的界定,也并非狭隘地指向某个特定地域或群体,而是包含了一种更广阔的对土地、人民、历史的情感依恋和文化认同。这种理解,让我对台湾文学有了更包容、更开放的视角。它让我认识到,文学的“本土”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定义。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适合走马观花,而是需要你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深入探究每一个观点,去理解每一次争鸣。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本书的回报将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让你更深入地理解台湾文学,更能够引发你对文化、历史、身份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文学。我一直觉得台湾文学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但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这种美感的深层根源。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理论建构。 书中关于“本土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一次次地寻找和确立自己的身份。我以前读一些台湾小说,可能会觉得它与我所熟悉的文学有所不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不同背后的深层原因。它不是简单的地域差异,而是文化认同、历史记忆、社会现实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文学思潮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态度。他能够将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他不仅介绍了“本土论”的兴起,更详细地阐述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这让我看到了文学理论的生命力。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我们所热爱的文学,又该如何去表达和传承“本土”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文学的书,更是一种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启迪。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的作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我们是谁”这个永恒的追问。 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让我对台湾文学的理解,从表面的欣赏,上升到了对深层内涵的洞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从中不断汲取智慧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我既有认知的书。我一直认为台湾文学是“小清新”、“文艺”、“细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另外一面——它也曾有过激烈的思辨,有过对民族、土地、身份的深刻追问,甚至有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我以前读台语文学,总是觉得离我有点距离,不太理解为什么需要用台语写作,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用母语写作所承载的那份情感和认同。 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本土”并非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包含了太多层面的意义:是语言的回归,是历史的挖掘,是文化的自觉,是与土地的连接。书中对不同时期“本土论”的演变和不同观点之间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以为“本土”就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它是一个不断被论述、被构建、被捍卫的过程。这让我对许多曾经熟悉的台湾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一些过去不太理解的作品,产生了新的兴趣。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那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他能够将众多的作家、作品、思潮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有逻辑的叙事。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如何去理解作家创作的动机,以及文学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未来的重要力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学,我们的文化,又该如何去寻找和建构自己的“本土”?这种思考的起点,正是源于这本书所提供的思考框架和历史经验。它不只是关于台湾文学,更是一种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普遍性探讨。我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启发,一种看待世界和文化的新角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本土”这个概念,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背后那股强大的生命力和思想张力。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台湾文学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学、历史、文化以及身份认同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台湾文学一直抱有好感,但又不太了解其发展脉络的读者,这本书简直像一本启蒙手册。我一直觉得台湾文学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它不像大陆文学那样宏大叙事,也不像香港文学那样商业气息浓厚,它有种特别贴近土地、贴近人心的感觉。读这本书,我才开始慢慢理解,原来这种“贴近”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少代作家、多少次思想的碰撞与演进才形成的。 书里谈到的“本土论”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视角。我以前读台湾小说,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本身,人物的情感,语言的精妙。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家们的创作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的追寻。它不仅仅是写“台湾的故事”,更是试图在回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这种从哲学层面和历史层面去解读文学创作的尝试,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让我对那些我曾经读过的、喜欢的台湾作家们有了更立体、更具深度的理解。 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梳理,比如早期日据时期的抗争书写,战后国民党迁台初期的“中国文学”思潮,以及后来“乡土文学论战”的兴起,这些脉络清晰的梳理,让我这个局外人也能大致勾勒出台湾文学发展的大致轮廓。我一直觉得,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社会、政治、历史紧密相连。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没有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去分析。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台湾文学有了整体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塑造时代的强大力量。 而且,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学术风格,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难懂。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一种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记得书中好像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他们的观点和争论,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感觉像是在跟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文学批评和理论分析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而是作为一个对台湾文化有更深层次兴趣的人,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台湾文学。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些优美动人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深刻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再去翻阅一些我曾经读过的台湾作品,相信这次,我会带着全新的视角和更深的感悟去阅读,去体会。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具有启发性和价值的书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