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江林信、江宝钗、何义麟、李志铭、河原功、林以衡、姚荣松、柯乔文、柯荣三、许旭辉、张文薰、黄文车、黄英哲、黄美娥、杨永智、杨儒宾、蔡盛琦、苏全正等学者,透过阅览、研究兰记书局家族保留的珍贵史料,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及讨论后,分别自台湾出版史上的轨迹、汉文化的传续、出版品的流通与影响、经营理念、蒐藏画作评析等面向阐述撰文;亦有创办人黄茂盛的传略、兰记后人对接棒经营者黄陈瑞珠的追忆访谈、採访当地耆老对兰记书局的忆述、兰记书局大事年表、现存兰记图书目录分类整理等,足可以见证兰记书局的多元风貌,同时也展现当时社会变迁及人文景观,并更确立兰记于台湾出版史上的定位及贡献。
编者简介
文讯杂志社
创立于1983年7月的《文讯》杂志,为台湾少数重视文学史料及文学评论的杂志。每期以专题企画方式探讨台湾文学不同面向的表现与发展,更扩及对华文文学、文化层面的关心,不仅肯定前辈作家的文学表现,也重视文坛新秀的努力创新。
《文讯》以「快速报导文艺资讯、准确评析文学表现、深层探索文化问题、生动描绘文人风貌」为编辑方针,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要指标性刊物。
我对“史料论文集”这类书籍,总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和期待。它们往往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散文那样有优美的辞藻,但它们所蕴含的真实信息和历史深度,却是其他体裁难以比拟的。当这个“史料论文集”聚焦于“嘉义兰记书局”时,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了。一家地方书局,看似平凡,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可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角色。我不知道兰记书局的具体历史,但我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它可能是知识的灯塔,是思想的摇篮,是当地居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特定地方、那个特定时期文化生态的绝佳窗口。我期待它能展现兰记书局从创立到发展的历程,以及它在嘉义地区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让“记忆里的幽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触摸、被理解的真实历史。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文化场所情有独钟。无论是古老的戏院,还是充满故事的老街,亦或是像兰记书局这样的书店,它们都像是凝固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一段段珍贵的记忆和情感。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知识,但有时候,恰恰是这种慢下来的、细致的探寻,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事物。兰记书局,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我非常好奇,它在嘉义的土地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见证了怎样的历史风云?又滋养了多少心灵?这本书,听名字就充满了对过往的追溯和对文化传承的敬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更能通过那些可能存在的轶事、人物访谈、文献资料,将兰记书局的“幽香”重新散发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那些人、那些书产生连接。
评分读到一本关于地方书店历史的书,总是会让我对那个城市产生莫名的亲切感。尤其当书名中包含“书局”二字时,更是勾起了我对于实体书店的怀念。在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走进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感受纸张的触感,闻到墨水的清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间漫步,偶然发现一本触动心灵的著作。兰记书局,光听名字就有一种古朴而亲切的感觉。我猜想,它一定承载了许多关于青春、关于求知、关于梦想的故事。或许,那里曾是许多莘莘学子埋头苦读的场所,或许,那里曾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的论坛,或许,它只是一个安静的角落,供人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片刻的宁静。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在于它可能提供的史料信息,更在于它能否唤起我们对过往阅读时光的共鸣,能否让我们重新审视实体书店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通过文字得以重现,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力量。
评分嘉义兰记书局,一个名字就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我第一次听说它,是在一个关于老式书店的纪录片里,主持人带着怀旧的语气提到了它的存在,即便当时我对嘉义一无所知,也对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兰记书局,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容器,承载着几代人的阅读记忆,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一家书局的出现,对于渴望知识的普通民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买书、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一个精神的栖息所。我常常会在阅读一些描写台湾近代史或者嘉义地方志的书籍时,不自觉地去寻找兰记书局的身影,想知道它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与当地的文人墨客、学生群体又有着怎样的渊源。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陈旧的书架,那些关于书店的传说,都构成了我心中对“兰记书局”模糊而美好的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填补我心中的空白,让我有机会走进这个充满故事的空间,去感受那份“记忆里的幽香”。
评分对于历史的探究,我向来偏爱那些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叙事。宏大的历史进程固然波澜壮阔,但隐藏在时间缝隙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时代的真实肌理。兰记书局,作为一个地方性书局,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间商业店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社区的记忆载体。我想象着,在兰记书局里,曾经上演过多少关于知识传播、思想碰撞的故事?它又如何影响了嘉义当地的文化生态,塑造了当地人的精神面貌?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让我们窥见一个时代的侧影,从一家书局的兴衰起落,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需求。我期待它能提供丰富的史料,但更期待它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将那些久远的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体会到“幽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