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共分作三卷:第一卷大多是关于人物的,或可为当下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史料资讯;第二卷都是书评,借此可以了解近年中国一些人文社科类着作的出版资讯;第三卷都是青春少儿文学评论。
作者简介
眉睫
原名梅杰,湖北黄梅人,独立书评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开始在《中国图书评论》、《书屋》、《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文艺报》、《博览群书》、《出版人》、《粤海风》、《出版广角》、《全国新书目》、《中华读书报》、《上海新书报》、《藏书报》、《崇文》、《开卷》、《诗评人》、《学位》、《译林书评》、《中国联合商报》等发表近两百篇学术书评、随笔、散文。重要学术论文有:〈废名在黄梅〉发表于《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本科毕业论文〈在法律和文学的边缘〉发表于《博览群书》2008年第1期。个人学术成就引起《武汉晨报》、《扬子晚报》、《长江商报》等报导,《工人日报》、《华商晨报》及上百家网站转载。
《朗山笔记》序
卷一
再谈诗人朱湘及其身后事
想起被遗忘的诗人石民
南洋作家废名与一场文学论争──此废名非彼废名
现当代剧作家刘任涛
喻血轮和他的《林黛玉日记》
再谈《林黛玉笔记》及其作者
黄梅喻氏家传
温源宁与《不够知己》
张竞生的性史和情史
今人谁识朱英诞
记住诗人朱英诞──喜读《新诗评论》第六辑
黎昔非与胡适──胡适性格的另一面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以朱雯为例
傅雷:二、三十年代海归的命运
梁实秋谈吃
许君远的北大记忆
新发现的一封沈从文佚信
关于「林率」
翟一民先生印象记
卷二
中国山水文脉的探寻者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场对抗庸人的文化战争──读富里迪《知识份子都到哪里去了》
耐人寻味的「心得体」──读《刘绪义〈诗经〉心得》
真正的考证派
「追怀」张中行──读《说梦楼里张中行》
这样的传记还是少些为好
一个文学家的读书笔记──读《王安忆读书笔记》
致敬郑也夫
顾村言谈吃
宪政史上不可遗忘之一页──读《历史拐点处的记忆》
文学史的视野──《蠹痕散辑》之一瞥
谈《花雨满天悟禅机》的策划
生命的枝条自由朝向无垠的蓝天──读《寻找北大》
话说「温故体」
读《开卷》,说民刊
止庵的书信集
思想者的身影
也说《闲话》之「闲」
一个年轻作者眼中的书评与书评週刊
我与《开卷》
购书小记
卷三
走进「波波熊」的世界──一个大朋友读后的话
少年飞车手
丰子恺的童话
仰望「孩子的天空」
童年和童话
纪秋山译《霍桑童话》附识
儿童诗〈信的翅膀〉侵犯了儿童的人身安全?──叫停中山市人民法院受理此案
《云狐》赏析
儿童文学教育家思想家蒋风
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校园──读鲁奇的《LOVE离我三釐米》
谢鑫的科幻小说
展现一个作家成长的艺术符号──读杨鹏的《考试作弊大全》
站在古典与现代的分界线上
崛起的作家群──关于80后的一点冷静感想
「悦然」已乘鲤鱼去
80后反80后
80后的最后一次集结上阵
唯美 沉痛 疯狂 飞翔──为田禾《迷失的病孩》而作
湖北文学与武汉的80后
附录
略论法律与文学──以法史学为视角
编后记
眉睫小识(代跋)
《朗山笔记》编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素雅的淡墨色背景,配上“朗山笔记”几个隽秀又不失力量的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碰撞的想象。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温润如玉的笔触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位老友的书房,他正娓娓道来,分享着那些在文坛上闪耀过的名字和他们留下的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朗山”这位观察者的眼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轨迹是怎样的,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又有着怎样的抉择?是怎样的“掠影”会在这本书中徐徐展开?我期待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闪光点,以及作者对这些文学巨匠们深邃的洞察。尤其是在“现当代”这个时间跨度下,文学的演变本身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幅画卷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作家,更是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理解文学是如何与社会、与人性紧密相连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当看到“朗山笔记——现当代文坛掠影”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文学史研究者,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审视,而是以一种亲切、细腻的视角,去捕捉现当代文坛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片段。我最感兴趣的是“掠影”二字所蕴含的意味,它不像“全集”或“研究”那样显得厚重而严肃,而是透露出一丝灵动和写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我能读到那些关于作家们创作过程中的点滴灵感,他们是如何在寂静的书房里,或是喧嚣的时代背景下,构思出那些传世之作。我希望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更能触及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坚持、挣扎与超越。
评分“朗山笔记”这个名字,就带有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气息,仿佛一位智者在静静地回溯。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将我们带往现当代文坛的哪些角落?是那些辉煌的创作时期,还是那些充满争议的文学事件?“掠影”一词,让我觉得它不拘泥于冰冷的史实,而是会捕捉那些最能体现作家精神风貌的瞬间。我期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美感,更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中国的作家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如何用他们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又如何用他们的笔触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见那些曾经照亮过中国文学天空的星辰。
评分初拿到《朗山笔记——现当代文坛掠影》这本书,便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低调却充满韵味的字体所吸引,仿佛一本穿越时光的信笺。我尤其关注的是“掠影”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不拘泥于细节,而是捕捉事物最精华、最具代表性侧面的视角。这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选取那些在文坛上留下深刻烙印,却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后人遗忘的瞬间?是那些创作的灵感乍现,还是才华碰撞的火花?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文学史的梳理往往是宏大叙事,而“笔记”则意味着更加个人化、更具温度的观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作家生平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作者融入个人情感与思考,对作品、对人生进行别具一格的解读。我想要看到,在“朗山”的笔下,那些曾经鲜活的灵魂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再次复活,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跨越时空的限制,依旧能触动我们当下的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朗山笔记——现当代文坛掠影》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次深入文学殿堂的探险。我很好奇,这位“朗山”先生究竟是以怎样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叱咤风云的现当代文坛人物?是侧重于他们的创作生涯,还是更关注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掠影”二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生动、鲜活的文学现场。我想象着,那些名字,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他们在各自的年代,是如何用笔尖描绘时代的变迁,如何用文字激荡思想的火花。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揭示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又或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自我革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这些文学巨匠,发现他们身上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从而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