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唐诗、宋词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与相关旧闻,取材谨严、属辞典雅。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亦可以文学小史观之。
作者简介
路人
本名郑均,陆军上校退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学英语教师、大学兼任讲师。撰有《战国纪事》、《谶纬考述》等着作行世。
唐诗之部
李义府的「不借一枝栖」
活剥生吞的剽窃诗人
郑蜀宾的悲情
道士嘲笑名剎失火
王维的凝碧宫诗
「不才明主弃」一言得罪
韩翃的「章台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一树春风万万枝」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朱庆余与张籍的唱酬
许浑「晚入瑶台」
情尽桥与折柳桥
刘得仁的坎坷
「人面桃花」的惆怅
「山川满目泪沾衣」
「一叶题诗出禁城」
纩衣题诗的良缘
「怯向雁门寒」的书生
「妆罢且徘徊」
薛令之不耐清寒
张巡守雎阳诗
杜牧寻春
卢嗣业「频输复分钱」
李白醉作宫中行乐诗
禅僧不知杜牧
宋之问的「口过」
元、白的「千里神交」
「银花盒」与「金铜钉」
宋之问的〈灵隐寺〉诗
钱起的〈湘灵鼓瑟〉诗
戎昱咏和亲诗
李端贺郭驸马诗
「三到凤池」的张登
诗人遇雅盗
白居易的咏草诗
殷尧藩的柘枝舞娘诗
齐已的「一字师」
「莲花」与陈陶的唱酬
「万里桥边女校书」
苏颋少小露才华
「知道浮云不久长」
刘禹钖「探骊得珠」
玄都观的桃花
唐文宗的悲哀
李白〈哭晁卿〉诗
柳宗元柳州种柳
碧纱笼诗
「钱塘江口无钱过」
「新从战地来」的杨汝士
杨汝士压倒元白
廖有方鬻马瘗旅
崔铉幼年的〈苍鹰〉诗
白乐天不作巫山诗
裴潾咏白牡丹诗
肠断一声河满子
「第一仙人许状头」
高崇文的打油诗
陈陶的哀南诏入寇诗
「初骑竹马咏芭蕉」的路德延
得猫狗之力升官
「为诗会却难」
「羸角触藩」
程贺的君山诗
温宪的书愤诗
张蠙寺壁题诗
王贞白的御沟诗
罗隐重见云英
贯休的〈公子行〉
宋词之部
宋祁与张先的缔交
贺「梅子」
宋齐愈的咏梅词
「一钩残月带三星」
范仲淹的边愁
欧阳修的「山色有无中」
「谁念玉关人老」
苏东坡的「春庭月午」词
韩世忠晚年作词
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谢逸的〈江城子〉
宋祁的〈鹧鸪天〉
毛泽民的〈惜分飞〉
苏轼的〈咏梅〉词
周邦彦的〈少年游〉
宋徽宗的杏花词
俞国宝的〈风入松〉
张淑芳的〈更漏子〉
曾靓中秋咏月词
李的〈水龙吟〉
王昭仪的〈满江红〉
谢希孟的别妓词
陆放翁在蜀的〈玉蝴蝶〉词
陆放翁的感旧词
苏东坡「醉眠芳草」
秦少游的梦中词
晏殊的〈浣溪纱〉
「国事如今谁仗倚」
「窃取金杯作照凭」
陆游的〈钗头凤〉
「料想伊家不要人」
苏东坡的〈洞仙歌〉
辛稼轩的〈西江月〉
辛稼轩的晚年之作
苏东坡在杭所作的中秋词
秦少游的〈千秋岁〉
直言误人
宣和末年的小词
「预借元宵」
邢俊臣的〈临江仙〉
嘲「经量」词
「好摆头时便摆头」
我必须诚实地说,《唐诗宋词逸事》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但又绝不故弄玄虚。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能用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内容呈现出来。书中对一些诗词意象的溯源,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对于“月”在唐诗宋词中的不同意象,书中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寄托乡愁的月,到象征离愁别绪的月,再到寄寓人生哲思的月,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月”这一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一些生僻字的解读,也十分到位,避免了我们因为不识字而阻碍阅读的尴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陆游时,并没有仅仅强调他的爱国情怀,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文人的生活片段,比如他对梅花的喜爱,对美食的追求,这些细微之处,让陆游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通俗的趣味,是一本真正能够让大众读懂、读透古典诗词的佳作。
评分《唐诗宋词逸事》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故事,更是在展现这些伟大诗人词人,作为“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书中对李清照的描写,让我心疼不已。从她少女时代的才情横溢,到晚年的颠沛流离,再到国破家亡的悲痛,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作者没有回避她生活中的苦难,反而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她在逆境中依然坚守文学创作的勇气。我反复品读她晚年词作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句子,再结合书中讲述的她当时孤苦无依的生活,才真正理解了这看似简单的叠词背后,蕴含着怎样巨大的悲伤。这种将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深度结合的解读方式,赋予了诗词新的生命力,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伟大人格的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用“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来形容。它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也没有生硬地拼凑史料,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将一个个历史片段和诗词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王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描绘了他作为一名官员,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读到他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喧嚣尘世中,依然能找到内心宁静的智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比较冷门的逸闻,这些往往是我们在一般的文学史料中难以寻觅到的,它们为我们了解诗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比如,书中提到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并非只是为了歌颂爱情,更是为了影射当时的政治现实,这让我对这首诗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每一站都有惊喜,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这本《唐诗宋词逸事》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生涩,像是隔着一层薄纱。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隔阂。它没有直接堆砌诗词原文,而是巧妙地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讲到李白如何创作《静夜思》,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独的游子,在异乡的月夜,思念着遥远的故乡,笔下的情感是如此真挚,令人动容。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创作的环境,却因此让《静夜思》不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承载着深深乡愁的灵魂呐喊。还有那些关于苏轼的趣事,比如他如何幽默地应对政治上的打击,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这些逸闻不仅让我看到了诗人的另一面,更让我体会到,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非凡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穿越时空,与古人们对话,感受他们真实的情感,理解他们创作的背景,从而对唐诗宋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唐诗宋词逸事》在细节的挖掘上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而是深入到诗词创作的微观层面,仿佛拿着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例如,书中对杜甫《春望》的解读,并非止步于“国破山河在”,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长安城的破败景象,以及诗人看到这一切时的内心挣扎。作者甚至考证了当时战乱的具体情况,使得“烽火连三月”的意象更加鲜活,更具冲击力。读到这些,我才明白,杜甫的诗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他用血泪写下的时代缩影。此外,书中对词的解读也颇具匠心。它没有简单地将辛弃疾的词归类为豪放派,而是通过讲述他戎马倥偬的经历,分析他为何在沙场之外,还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丽篇章。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词的理解更加立体和饱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