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岩麝退香──论1946-1948年间平津地区「新写作」文学思潮

投岩麝退香──论1946-1948年间平津地区「新写作」文学思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平津文学
  • 新写作
  • 文学思潮
  • 文化研究
  • 民国文学
  • 文学批评
  • 历史文化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0年的沈从文在回答旧时的学生林蒲有关动乱年代的生活方式时,曾淡然回答:「投岩麝退香」。传说中,麝被猎人追到极处,会自行撕裂香囊,投岩而亡。1940年代后期的沈从文对自己历史命运似乎也有某种预知:「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自省,大约也是「麝退香」式的生命补偿吧。

  本书以史料?基础,论析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围绕着沈从文、朱光?形成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在左翼文化进程之外,对文学自由主义的自觉探索,揭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由多元发展趋向一元生存的转折中遮蔽多年的文学探索。本书将这一文学思潮概括?「新写作」文学思潮,描述了「新写作」文学思潮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程,剖析了其生成的历史渊源、政治意识、文学立场和主张。

作者简介

段美乔

  1974年出生,四川绵阳人。

  1993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年毕业,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学术论文见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

历史的断裂与回响: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记忆的重构 《历史的断裂与回响: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记忆的重构》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叶(约1940年代至196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迁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文学艺术思潮以及社会文化景观所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该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国共内战的爆发、新中国的成立以及随后的社会改造运动。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文化认同。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力求以扎实的史料和审慎的分析,勾勒出这一时期文化图景的复杂肌理,而非对单一文学现象进行聚焦。 第一部分:战火中的精神谱系——流亡与坚守 本部分着眼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在地域和政治权力更迭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选择。我们考察了在沦陷区、国统区以及解放区(或即将纳入解放区)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思想资源是如何被战争的现实所撕裂与重塑的。 重点研究对象包括: 1. 知识分子的地域性迁徙与知识生产: 分析大量学者和作家在重庆、上海、昆明等地进行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实践。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知识体系在面对国家存亡危机时的自我调适。我们关注特定地域的学术共同体(如西南联大的文化遗产、上海的“孤岛”文化清算)如何为后来的文化重建提供了基础或障碍。 2. 传统叙事的重估与批判: 探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哲学、古典文学、民间艺术)的重新发掘与意识形态化。这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认同建构,也隐含着对现代性道路的焦虑。我们考察了特定学派如何通过对传统文本的“再诠释”来应对当下的政治需求。 3. 早期“文学的革命”的尾声: 审视五四以来的激进主义在战时环境下发生的变异。关注那些试图在文学形式上进行突破,同时又必须回应时代主题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探索如何被后来的主流话语所覆盖或简化。 第二部分:权力转向与思想的再定位——1949年前后的文化筛选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1949年前后,随着政治力量的转换,文化领域内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这并非一个瞬间的断裂,而是一个涉及个体抉择、集体动员和制度重塑的复杂过程。 重点考察: 1. “站队”与知识分子的再教育: 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摇摆、冲突与最终的归属。分析“思想改造”运动的初期形态,如何通过学习、批判和自我检讨等方式,试图统一知识界的价值坐标。我们不预设任何单一的“正确”路线,而是侧重于呈现个体在巨大历史压力下的内在逻辑。 2. 旧有文化机构的解体与新生: 考察旧有学术机构、出版社、报刊杂志的命运。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建立的文化组织(如中央研究院等)在权力更迭中的人员流动、资产转移与学术传统的继承问题。同时,新政权下文化机构的建立,其运作模式与意识形态目标。 3. 翻译文学的“阶级化”筛选: 探讨西方及其他地区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如何服务于新的政治叙事。哪些西方作家被引入,他们的作品的哪些面向被强调,哪些被刻意淡化或屏蔽,以此构建新的“世界文学”图景。 第三部分:国家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张力——文学的“新变” 本书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创作如何被引导并最终融入国家主流叙事体系的过程,同时也关注了在官方叙事之外,日常生活经验如何以隐秘或变异的方式存续。 核心议题包括: 1. “英雄形象”的塑造与审美规范的定型: 分析“工农兵”主题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考察了早期报告文学、小说和电影中,对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范式。这包括对人物性格的“提纯”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情感表达模式来固化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2. “十七年文学”的地域差异与主题聚焦: 虽然整体上服务于时代主旋律,但不同地区的文学创作仍存在细微差别。例如,对工业建设、农业合作化、边疆开垦等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考察特定区域的作家群(如西南、东北的作家群体)在完成政治任务的同时,如何进行有限的艺术探索。 3. 民间叙事与口头传统的意外复苏: 在官方高压的文学生产之外,关注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群众文艺等底层文化载体的生命力。分析官方如何吸纳、改造或压制这些非主流的叙事方式,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偶尔“浮出水面”的时刻。 第四部分:艺术边界的调试——学科与体制的交叉影响 本部分将视角从文学本体转向与文学紧密相关的艺术领域,探讨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艺术学科(如美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组织的。 重点分析: 1.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土化进程: 考察苏联美学理论(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改造的艰难过程。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调和传统道家、儒家美学观与新的唯物史观。 2. 历史学与文学史的相互渗透: 分析文学史的编写是如何与国家历史的解释权紧密挂钩的。考察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如何被“定性”为进步或反动,这种定性如何影响了后世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和研究方法。 3. 跨媒介的话语建构: 研究电影、戏剧(如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在普及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关键作用。分析文学语言如何转化为舞台语言和银幕语言,以及这种转化过程中的能与不能。 第五部分:沉默中的遗产与后世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此阶段文化生产留下的复杂遗产,以及它们对后续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核心论点包括: 1. 被遮蔽的“第三种人”: 关注那些在特定时期(如1957年、1959年)被边缘化或被划入特殊类别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往往是最难被主流话语所吸收和消化的,却是理解当时思想光谱的关键。 2. 记忆的考古学: 探讨研究者如何通过档案、私人信件、未发表的手稿等“非官方”材料,来重建被宏大叙事所覆盖的个体经验和文化细节。 3. 现代性困境的延续: 总结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化实践,如何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经验,即在追求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造的宏大目标下,个体创造力与艺术自主性所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成果。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与断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框架。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个充满张力与悖论的历史现场,探寻文化记忆的复杂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新写作」文学思潮在平津文坛的形成
第一节 抗战结束后中国文坛的新格局
第二节 战后平津文坛的复兴
第三节 副刊.杂志.「新写作」文学思潮的形成

第二章 「文学救国」:从「现代化文学」到「现代国家」
第一节 「打开一条生路」:从新的「文学运动」开始
第二节  民主文化:「现代化的文学」与「现代化的国家」间的桥梁
第三节 「文学救国」:在文学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之间

第三章 新综合传统」:「民主文化」的文学形态
第一节 「新综合传统」的内涵 
第二节  「新综合传统」的普遍意义

第四章 「新写作」的文学资源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文学探索
第二节  自觉的现代主义追求

第五章 新表达方式的出现
第一节  文体综合的深化
第二节 「非个人化」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节  现实的「内在化」

尾声   「新写作」文学思潮的消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投岩麝退香──论1946-1948年间平津地区「新写作」文学思潮》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与偶然性的螺旋上升过程。作者在分析“新写作”时,展现了一种非常辩证的思维方式,既看到了它作为时代变革的产物,又挖掘了其内在的局限性与张力。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位关键人物思想的梳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融合,共同塑造了那个时期文学的复杂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个体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虽然是学术研究,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探讨“新写作”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细节和文学轶事,使得原本严肃的论述变得鲜活有趣。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当时平津地区几个文学沙龙的描写,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都让我感到热血沸腾。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作家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寻找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本书也让我对“新写作”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种思想解放的体现。它为我们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描写1946-1948年间平津地区的文学氛围时,运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仿佛能够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油墨香和咖啡香,听到作家们在茶馆里的激辩声。那些关于“新写作”的讨论,不再是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命运、社会变革的深切关怀。书中对于一些具体作品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与书中提到的那些作家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笔尖下的温度,他们思想的深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历史,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文学的深层思考,提醒我们,文学的根永远与时代土壤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投岩麝退香──论1946-1948年间平津地区「新写作」文学思潮》简直是开启了我一段尘封的历史回忆。作为一个曾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读者,书中所描绘的平津地区,尤其是1946-1948年这段特殊时期,那些涌动着的文学思潮,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思辨的年代。作者对“新写作”的定义和梳理,触及了许多我当年不曾清晰认识到的细微之处。我记得当时,报刊杂志上充斥着各种新旧思潮的碰撞,文学界更是热闹非凡,涌现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印象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图谱,让我看到了当时作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探索与创新。特别是书中对几个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剖析,我都觉得非常到位,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的灵魂。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平津地区”这一具体的地理空间,以及“新写作”这一具体的文学现象,这种“微观”的切入方式,反而让整个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通过对当时当地出版物、文学社团、作家活动等细节的梳理,作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学生态系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新写作”的定义和界定,它不是简单地将某个时期的文学一概而论,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驱动力、表现形式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微妙关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当时的文学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生硬地套用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史料紧密结合,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研究那个时期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和坚实的史料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