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的探照灯──带领您感受台湾文学多元面貌的丰富之旅!
国立台湾文学馆主办 第七季 週末文学对谈
第七季邀请到20位学者与作家:王璞.张腾蛟.徐锦成.几米.尉天骢.李瑞腾.张晓风.亮轩.林黛嫚、宇文正.霍斯陆曼.伐伐.浦忠成.郑文堂.王亚维.钟铁民.林生祥.
傅博.林佛儿.方耀干.林央敏
王璞不眠不休制作的「作家录影传记」是什么,怎能让他一做就是十年?几米如何走过生命的低潮,转化为绘本创作的无尽活力?尉天骢如何借办杂志集结同好,而且依然要鼓励年轻人勇于办刊物?
另外,张晓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女性空间,甚至造就「女性文学」?林黛嫚如何为「小说族」抱不平,又怎么面对文学出版的变迁?霍斯陆曼‧伐伐的文学创作,肩负着什么样的沉重历史使命?由拍摄反对运动启蒙的郑文堂,对于新世纪的台湾纪录片有什么看法?
还有,钟铁民坚持的客家母语文学,如何在林生祥的客家音乐创作中实践?林佛儿办推理杂志有什么困难,傅博如何大力引进日本推理小说?林央敏怎样在从事台语文运动的同时也创作不辍,寻求台语的美学?
出版者简介
国立台湾文学馆
国立台湾文学馆馆舍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定古蹟,落成于一九一六年,前身为日治时期台南州厅、空军供应司令部、台南市政府旧址。本馆建筑许多构造因战争或年久失修而毁损,自一九九七年开始进行修复整建工程,于二○○三年修筑完成,为台湾近年来「古蹟再利用」优秀典范。国立台湾文学馆于二○○三年十月十七日开馆,为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的文学博物馆,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透过展览、活动、推广教育等方式,使文学亲近民众,带动文化发展。
我被这本书的题目深深吸引,尤其是“系念”二字,它包含着一种牵挂、一种思念,也暗示着一种对根源的追寻。而“土地”二字,则将这份情感具体化,落在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更深层的,是那些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情感和记忆。台湾,这片美丽的岛屿,孕育了多少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潮?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我很好奇,书中所提到的“十场艺文风潮”究竟涵盖了哪些时期和哪些领域?是战后的现代艺术萌芽,还是八十年代的社会批判思潮?是音乐的革新,还是文学的蓬勃?每一场风潮背后,都一定有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我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曾经塑造了台湾当代艺术面貌的事件和人物,去感受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闪耀的思想火花。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场精心准备的盛宴,用艺术的语言,讲述土地的故事,慰藉我们对故土的深情。
评分这本《土地的系念》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很贴近生活,很有人情味。“系念”这两个字,带着一种温和却又深刻的牵挂,仿佛是长辈对晚辈的叮咛,又像是离乡游子对故土的思念。而“土地”,更是最根本的存在,是承载一切情感与故事的基石。这本书的副标题“十场台湾艺文风潮的心灵飨宴”,则为这场关于土地的“系念”注入了艺术的活力。我设想,书中可能描写了从某个年代开始,台湾如何在艺术的各个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风潮”。或许是音乐上的校园民歌,或许是文学上的乡土书写,又或许是视觉艺术上的某个突破。这些“风潮”,就像是土地上绽放出的绚烂花朵,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些风潮是如何从台湾的土地上生长出来,又是如何影响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艺术中找到共鸣,找到力量,找到对这片土地更深的爱与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加上飘渺的笔触,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又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忍不住翻开,想一探究竟。书名“土地的系念”本身就充满诗意,让人联想到那些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而“十场台湾艺文风潮的心灵飨宴”则直接点明了书的内容,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台湾丰富文化脉络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化,最能反映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情感与思考,而艺术无疑是承载这些最直接、最动人的载体。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我们穿越时空的河流,去感受那些曾经激荡过台湾社会的艺术浪潮,去品味那些在风潮中孕育出的独特精神。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风潮”的梳理,它们是如何兴起,又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那些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心灵飨宴”这个词更是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场触动灵魂的旅程,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共鸣,最终获得一些新的感悟和启迪。
评分光是听到“土地的系念”这几个字,就觉得一股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土地,更是承载了无数情感、记忆和故事的土地。而“十场台湾艺文风潮”这个说法,更是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在台湾艺文界掀起波澜的时代印记。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们去探索台湾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我很好奇,这些“风潮”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各自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它们是否反映了台湾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人民思想的演进?“心灵飨宴”这个词,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知识,更能触动我的情感,让我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些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
评分从书名的“土地的系念”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台湾艺术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凝视。而“十场台湾艺文风潮的心灵飨宴”,则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台湾的艺术发展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想了解那些能够被称为“风潮”的艺术运动,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汇聚起巨大的能量,改变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考方式。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这些风潮的绝佳视角。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每一场风潮的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主要的艺术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从中能够读到那些风潮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它们是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又如何塑造了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这种“心灵飨宴”的说法,更是让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情感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