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词学由剥而复的关键期。词体得以由音乐文学蜕变为纯文学,由艳科小道晋身为正统文学,而复振于清代,有明词学之理论建设,实功不可没。沈谦(1620-1670)横跨明、清两代,源出云间词派,厕身「西泠十子」。所着词韵—《沈氏词韵》,始创词韵轮廓;词论—《填词杂说》,简要精当;词作—《东江别集》,瑕瑜互见,虽非填词大家,然于清词之复振,深有功焉。本书探讨沈谦之词学与词韵,除就《沈氏词韵》、《填词杂说》、《东江别集》详考奥蕴得失,亦溯及其所属之词学流派、当时之词学风尚及其友朋之词学见解,并阐明词韵之流衍、钩勒词韵发展史,不仅溯源竟委,揭示沈谦于当代词坛及词学发展史之地位与影响,也补足若干词史的空白。
作者简介
郭娟玉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所撰论文与词学相关的有《温庭筠辨疑》及〈沈谦沈氏词韵考述〉、〈试析调笑词之艺术特色〉、〈李贺诗韵与词韵〉、〈从婉曲修辞浅论婉约词之艺术技巧〉、〈南歌子词调试析〉等。
自序
绪论
壹、研究动机
贰、研究方法
参、研究目的
上篇 沈谦词学研究
第壹章 沈谦与当代词坛
第一节 明末清初之词坛
壹、词派流衍
贰、词学风气
第二节 沈谦之家世
壹、山川形胜 翰墨缘深
贰、仰承先武 嗣响清音
第三节 沈谦之生平
壹、明末诸生
贰、清初隐士
第四节 沈谦之学行
壹、孝友天成 骨高气挺
贰、多才博学 尤擅倚声
第贰章 沈谦之词论——《填词杂说》
第一节 移情说
壹、以情论词
贰、以词移情
第二节 本色论
壹、以「自然」「浑成」为本色
贰、以「后主」「易安」为当行
第三节 《填词杂说》之特色与成就
壹、论词特色
贰、词学成就
第参章 沈谦之词作——《东江别集》
第一节 版本源流
壹、版本与体例
贰、选本与辑佚
第二节 选声择调
壹、度新腔
贰、择旧调
第三节 词篇内容
壹、最无情处最牵情——闺情艳思之作
贰、烟鬟斜亸蝤蛴嫩——咏物写人之作
参、生离死别谁经惯——悼亡惜别之作
肆、唱遍新词空洒泪——感慨抒怀之作
第四节 艺术特色
壹、短调长篇 兼赅众体
贰、荡往缠绵 穷纤极隐
参、度曲审音 声情俱妙
下篇 《沈氏词韵》研究
第壹章 词韵史略
第一节 词韵之创始
壹、朱敦儒初拟应制词韵
贰、沈谦始创词韵轮廓
第二节 词韵之发展
壹、求合于古调
贰、求合于今音
第三节 词韵之总结
第贰章 《沈氏词韵》之成书
第一节 版本源流
壹、《韵学通指》本
贰、词选附录本
参、词话着录本
第二节 内容体例
壹、韵部与部目
贰、韵目与韵字
参、按语与韵例
第三节 编撰目的
壹、以正韵学之谬
贰、以供吟咏之需
第四节 拟韵方法
壹、据宋词韵例归纳 从严分部
贰、按诗韵韵目删并 从宽通协
第参章 《沈氏词韵》韵部之探讨
第一节 《沈氏词韵》韵部考释
壹、韵目考释
贰、韵部考释
第二节 《东江别集》用韵考略
壹、词韵谱
贰、特殊押韵
第肆章 《沈氏词韵》与《词林正韵》之比较
第一节 韵书体式比较
壹、部目比较
贰、韵目比较
参、韵字比较
第二节 韵部分合评议
壹、阴声韵部
贰、阳声韵部
参、入声韵部
第伍章 《沈氏词韵》之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推进清词之复兴
壹、词韵律化之先导
贰、填词用韵之指南
第二节 开启韵学之门径
壹、创立词韵体制
贰、拟定词韵韵部
参、启发韵学方法
第三节 宋代音系之参考
壹、研究宋音之参考
贰、研究宋词之参考
结论
附录一 沈谦传略
附录二 《东江别集》佚词
附录三 《沈氏词韵》与《词林正韵》韵目对照表
重要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沈谦这位被历史洪流所掩埋的词学大家。作者在书中对沈谦词学思想的挖掘,并非拾人牙慧,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对于《沈氏词韵》的深入研究,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对《沈氏词韵》的细致分析,不仅展现了沈谦在词韵学上的独到之处,也揭示了其词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和例证,使得其论述更加丰富和具有说服力。书中对《沈氏词韵》的解读,仿佛在为我们破译一部古老的密码,让我们得以窥见沈谦的思想世界。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不断获得新的启迪。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沈谦词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理解明清词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在文学史上留下印记,却又未曾被过度解读的学者抱有浓厚的兴趣。沈谦恰好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了解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作者在书中对沈谦词学思想的梳理,可谓是细致入微。从他对词的本体论的认识,到他对词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旨趣的论述,再到他对词史发展的独特见解,都被一一展现。而《沈氏词韵》作为沈谦词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更是被作者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作者在对《沈氏词韵》的分析中,不仅揭示了其作为词学研究工具的价值,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声韵学知识和词法原则。我尤其对其在声韵学上的考量感到好奇,这部分内容似乎打开了我对词的读法和听感的新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沈谦的词学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宏大脉络紧密相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沈谦这位明清时期的词坛巨匠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沈谦的词学思想勾勒得栩栩如生。在解读《沈氏词韵》时,我被其中蕴含的严谨的学术体系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沈氏词韵》的内容,而是将其置于明清词学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以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书中对《沈氏词韵》的每个词条的分析,都显得异常扎实,既有对词义的精准把握,也有对声韵特点的细致描摹。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反复查阅古籍,不断比对,力求还原沈谦词学思想的本来面目。这种治学态度,让我深深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读者与伟大的思想。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我本人并非专攻词学研究的学者,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功底和严谨态度,足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心生敬意。书中对于沈谦词学思想的梳理,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清词学研究的窗户。作者在对沈谦的词学思想进行阐释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加入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沈氏词韵》的探讨,作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审视和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的学术方法和扎实的文献功底,着实令人赞叹。这本书不仅能够让词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受益匪浅,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它让我对沈谦这位被低估的词学大家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魅力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对待学术的赤诚之心。作者在论述沈谦词学思想时,字斟句酌,丝毫不敢懈怠。那种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自身观点的审慎表达,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良知。书中对于《沈氏词韵》的每一个条目、每一个释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准确无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不回避争议,不回避难题,而是选择直面它们,并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这种迎难而上的学术勇气,是任何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都不可或缺的品质。虽然我对词学研究的了解有限,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驾驭如此庞杂的学术材料时所展现出的从容和自信。这本书并非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作品,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仔细体会,方能领略其精髓。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洗礼和对智慧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