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梧桐》目录
推荐序一 愿公义、和平与喜乐早日降临 林 财 丁
推荐序二 和平派、合一派与彩虹派 周 神 助
推荐序三 爱能穿透障碍 郝 龙 斌
推荐序四 在跨越与退缩之间 徐 荣 春
推荐序五 从数目到树木到人心 彭 怀 真
推荐序六 那些人物就在眼前 荣.司提反
推荐序七 爱台湾,但不嫌弃中国 简 春 安
推荐序八 孙越推荐 孙 越
自序之一 蓝加绿是什么颜色
自序之二 斐然
序 曲 国民党来了
第 一 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重庆之一─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朝天门广场/1999. 6
第 二 章 棒棒军的日暮盛宴
重庆之二/1999. 7
第 三 章 一拉一扯的人
川西高原/1999. 7
第 四 章 我介绍几只头羊给你们认识
渠江中游群狼山脚之一/2000. 8
第 五 章 一粒麦子
四川西南纵谷之一/2001. 5
第 六 章 山溪水不冷了
四川西南纵谷之二/2001. 5
第 七 章 江泽民为什么不下岗
渠江中游群狼山脚之二/2002. 7
第 八 章 共产党不相信眼泪
成都之一/1999. 7
第 九 章 哥尼流的神现在还在
重庆之三/2002. 8
第 十 章 我们有一只鸭子
长江上游沖积平原之一/2002. 12
第十一章 妹呀,你要再不说,他们就把你关在看守所,叫那帮流氓玩儿你
长江上游沖积平原之二/2004. 1
第十二章 暗夜蜀道上绽放的君子兰
泯江下游/2000. 9
第十三章 这就是伤口
沱江流域/2003. 2
第十四章 华孚轮上汉血马的秋日
南中国海/1949. 9
第十五章 耶稣是什么东西
重庆之四─市郊梧桐雾里/2000. 10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成都之二/2003. 3
第十七章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东海大学/2003. 11
第十八章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沈阳/2004. 9
第十九章 鸟都飞回来了
雾社与清境农场/2005. 3
第二十章 我就是生命的粮
香港中环/2005. 5
第廿一章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北京大学/2005. 8
后 记 这其中……
附 录 一 「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酉阳教案与重庆教案的说明
附 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四二六号《宗教事务条例》全文
附 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全文
附 录 四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之建构—跨国实证与两岸竞争力评析》部份节录
附 录 五 《札幌市民宪章》日文原文版
附 录 六 《札幌市民宪章》中文翻译版
附 录 七 台湾廉政的耻辱指标
附 录 八 法务部廉政署组织条例草案总说明
附 录 九 一所大学与一个国家合拍前进
附 录 十 天堂传来爽朗的笑声
附录十一 美国总统于白宫会见三位中国家庭教会基督徒
附录十二 中国被指责加紧迫害家庭教会成员
附录十三 中国家庭教会受打压
附录十四 福州教堂被拆/山东教友聚会被抓
附录十五 安徽残疾传道人因印刷基督教书籍获罪
附录十六 跳脱扁式悲情/期待台湾和解
附录十七 中国革命与基督教信仰
附录十八 张学良与本家晚辈的一次谈话
附录十九 〈华孚轮上汉血马的秋日〉「二○○二年东海文学奖」散文佳作得奖感言
附录二十 《雾里梧桐》部份节录「二○○三年东海文学奖」报导文学首奖得奖感言
推荐序
「在跨越与退缩之间」
要向大家推荐作者罗旭华先生的新书《雾里梧桐》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所认识的他。
人与人的相识,其实大多是偶然的,我与作者的初遇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五年一月、放寒假前的某一日,有一群热心、但未曾谋面的平地人驱车来到山上,赠送一批新颖的便当盒给小朋友们。当时,罗先生只是抽空陪伴他的朋友们上山,他自己倒是没有特别的目的。还记得桃山小小的校园,因为参与公益活动的人不少而稍显拥挤;大伙忙了个大半天的活动、我根本无暇招唿他哩。
然而,偌大一群人要离开校园前,他忽倏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小声问我想要为山上的学童多做些什么、又为什么;我十分讶异他的问题是如此的精准─要「多」做什么;只有半天的时间,他怎么知道我想「多」做什么。当时,我有些羞赧地看着作者踩在桃山小学操场绿茵上的布鞋,头也没抬地告诉他:如果有一间音乐教室,相信这里的小朋友能够更快乐、找到自信……。没想到,只有一面之缘的罗先生,在下山后的一个月里,便促成了桃山小学下课后音乐教室的诞生。
作者是一位经常倾听的人,他很少与我高谈阔论,相反地,他很喜欢听我说山上的童年往事,也很喜欢用相机捕捉部落老人与小孩的举手投足。不论工作有多么忙碌,他每日总会安排一小段安静的时间,用心倾听上帝的声音。当他递给我《雾里梧桐》这本多达四、五十万字的书本,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诧异,他耗费了八年多的时间,用笔倾听发自他内心的省察与思绪。
作者因为宣教或是工作的关系,时常四处旅行,尤其是只身到台湾高山部落关心原乡的原住民小朋友,以及前往中国四川偏远的地区宣教,他的视野与话语可谓与台湾文学的主流意识与众不同。
我要提醒读者,作者是一位很勇敢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人,他直言本书是有着浓厚的大中华情怀的。或许,读者没有时间、或者不够有耐心读完整本书,很容易便认为这是一本属性偏蓝、批评时政的书籍;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惜了。其实,作者书中写的尽都是小小人物;他明显地不耻目前的政治人物,用煽动的口吻将历史的错误激化为街巷之间的仇恨;也不能苟同当下的知识份子,用保守的鸵鸟心态,漠视政治假借转型正义的口号,凌迟源自祖先的文化与伦理。
我认为,作者在这本书中的核心关怀,在于人类生存在这世界上的权利是普世价值,不容许有一点折扣。他强调本书的主旨不在于讨论政治,但是依然用很坚定的语调,唿吁人们和解、尊重。借由书中人物的对话,可以感受到作者亟盼两岸人民有增进彼此理解的机会,以及进行选择的尊严:是要跨越人为筑起的高墙;或是要在彼此撕裂之后,再各自退缩至自己的洞穴。
作者的诉求,让我想起Harold R. Isaacs早在一九七五年即提到的二句话: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以上摘自Harold R. Isaacs《族群》,页4;译者,邓伯宸。台北新店:立绪文化,二○○四年)。二岸的关系、或是台湾内部,族群的多元与人类普世的基本价值,并没有因为经济与民主的发展而趋向和谐;反而因为人对于权力与利益的追噬,成为高不可攀的神主牌。
相对于Isaacs是学术界公认的先知,作者投身宣教与原乡部落人才培育是理论实践者的模范。《雾里梧桐》这本书,基本上是一部表达对父亲与这个大时代华人艰困的生活报导文学;但是作者八年多来,静静的观察、深度的访问,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成果,不失为一卷描绘二岸历史的田野记录。
我也是基督徒,亲身体会到外国籍神父离乡背景志愿待在原住民部落,四十余年无私地为部落的学童募集学费、为青年继续升学开一扇门……;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坚信所依靠上帝的爱是没有界限、不专属于某一人种的;上帝不会因为出生在中国大陆、或是台湾的族群而有爱的阶序,也不会因为政治色彩的选择是蓝或绿而有亲疏之分。
身为原住民的一分子,原本应该为原住民族群长期处于台湾社会边缘的待遇,近年来因为神圣的本土化追求运动,反而跃为台湾山海一家的形象代言者、抑或是受到主流社会视之为台湾瑰宝的品牌,内心要感到高兴才是;不过,我认为目前这样的情境其实是病入膏肓,台湾的族群斗争早已严重到令人忧心忡忡。静下心来仔细思量,倘若同属汉藏语系的外省、闽南与客家族群随时都在为谁是台湾人的命题,彼此处于割喉的状况,相对身为少数民族的我们,怎么可能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目前台湾原住民所受到的礼遇,难道不是政客们为了合理化权力的追逐,不得不讲究族群融合的表象与本土化的图腾而已?
作者在〈自序〉便问读者:「蓝加绿是什么颜色?」我以为,如果我们够谦卑的话,会理解色彩原来就不属于人类,我们无法掌握色彩随着光谱的律动呈现的虚幻与真相!究竟什么是蓝、绿?谁能代表蓝、绿?或是,百年以后的蓝、绿还能代表什么?
台湾在声嘶力竭、极端二元化的今日,作者「蓝加绿是什么颜色?」的提问真好。
徐荣春于桃山国民小学 /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生命韧性,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也依旧怀揣希望的力量。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一丝光明。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为之动容,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人物真实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艰辛,也能体会到那种即使跌倒,也要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它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能够触及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人以温暖和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深邃的墨色如同夜幕低垂,中央一株挺拔的梧桐,枝叶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故事。光影的处理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神秘又引人遐思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雾霭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景致。光从叶片的缝隙间洒落,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与整体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光影的运用,恰恰预示着故事中或许存在着冰冷现实与温暖希望的交织。梧桐的姿态,遒劲有力,却又带着一丝脆弱,如同经历过风雨的生命,在静默中积蓄着力量。它的根系在土壤中深深扎根,暗示着故事的厚重感和根植于现实的基调。而弥漫的雾气,则象征着未知、困惑,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掩盖,让人不禁猜测,作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状态,又或是描绘一个怎样的世界。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无疑是成功的,它精准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用视觉语言勾勒出了故事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踏入了一个由雾气和梧桐构筑的,充满未知的叙事空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的沉思。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个体命运的缩影。作者以一种旁观者却又充满同情心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在这变迁中,人们所经历的失落、迷茫与坚守。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人物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渺小却又充满力量。这种将个体置于宏大历史框架下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绘,虽然点到即止,却足够引人深思,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解读。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更加凸显了故事的力量,让它在读完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响,引发长久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耳目一新,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习惯。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多线叙事,穿插着不同的时间线索和视角,起初可能会让人感到些许的混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会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又充满张力的故事。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更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每一次的转折,每一次的线索汇聚,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构思之巧妙。它迫使我不断地去回顾、去思考,去将每一个信息碎片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投入。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之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如同秋日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落,带着凉意,却又有着一丝暖意。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那么真实,那么触动人心。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听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压抑的叹息。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功力深厚,不急不缓,一点点地剥开层层叠叠的情感外壳,露出那些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这种细腻的描摹,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与书中人物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理解他们的困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那些描绘环境的段落,那种静谧而又带着一丝萧瑟的氛围,与人物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以及将这些细节转化为动人笔触的才华,这种将现实的琐碎升华为艺术的魅力,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