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失败者》作者最真挚动人的绘本诗集,
菲利普.格拉斯费时6年为本书谱曲,
全书中英对照,内含同名音乐会歌词!
向大师致敬,邀集艺文名家倾心合译:
李三沖、林蔚昀、周月英、卧斧、张照堂、张世伦、郭品洁、杨泽、詹宏志、詹伟雄、廖月娟、黎焕雄、钟永丰、鸿鸿、尉迟秀。(依姓氏笔划排列)
《渴望之书》的情感是跨越国界的。这些诗是李欧纳.柯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的禅修中心,在洛杉矶、蒙特娄,在孟买写的,距他上一本诗集的出版已经超过二十个年头。这本灿烂动人的诗集同时收录了诗人顽皮挑衅的画作,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无始无终却又隐隐透露着晦暗幽默的诗作相映成趣。
极限音乐巨匠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摇滚乐界的拜伦」、加拿大籍诗人歌手李欧纳.柯恩(Leonard Cohen),两位当代最重量级的艺术家酝酿多年,首次以柯恩2006年发表的诗画集《渴望之书》为名,掀起跨界合作的话题。格拉斯以六年的时间,为柯恩的22首诗谱曲,运用四位歌者与小型乐团的编制,融合柯恩过去20年来的插画投影,成为一场文学、视觉与音乐相互交合的盛宴。本书完整收录台湾艺术节《渴望之书》亚洲首演,中英歌词对照收藏之用。
作者简介
李欧纳.柯恩(Leonard Cohen)
1934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娄。
诗人。他于22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让我们比拟神话》(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2007年,加拿大的Ecco出版社发行「复刻本」纪念这本诗集问世50年。
小说家。1966年发表《美丽失败者》,书评家盛赞:「乔伊斯还在人间,他以柯恩之名在蒙特娄生活,他以亨利.米勒的角度书写。」
歌手∕词曲创作者。他写的歌被各界歌手翻唱,至今已有300张以上的音乐专辑收录,仅以翻唱〈哈雷路亚〉一曲的专辑为例,销量已超过500万张CD。
柯恩自70年代开始修禅。1994年起,他隐居在伯地山禅修中心,1996年剃度出家成为禅宗和尚,法号「自闲」。1999年还俗下山。
2008年初夏,74岁的柯恩重回舞台,在欧洲巡回演唱,偶尔低吟他的诗句。他说:「我上次在这里,是14年前,那时我60岁,只是个怀抱疯狂梦想的孩子。」2009年,他流浪的脚步已经踏上澳洲。
李欧纳.柯恩至今出版9本诗集、2本小说、17张音乐专辑。他的作品,在世即为经典。
《渴望之书》不是一本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导你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渴望”的辩证理解。它不是单纯的贪婪或欲望,也不是简单的憧憬或向往,而是更加复杂、更加微妙的存在。书中那些关于“失去”的章节,让我对“渴望”有了新的认知。有时候,正是因为失去了某样东西,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它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而由此产生的“渴望”,也因此变得更加纯粹和强大。这种从失去中提炼出渴望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常常因为拥有而变得麻木,反而是在失去后,才真正懂得珍惜和追寻?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行动指南,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渴望”的视角,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平和的视角。它让我学会去理解,去接纳,甚至去拥抱那些深藏在我心底的渴望,并思考如何让这份渴望,成为生命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意义的推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渴望之书》,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一种深入骨髓的、原始的冲动。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其实是带着一种谨慎的期待,毕竟“渴望”这个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绪,有积极的追寻,也有可能指向迷失和痛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构和呈现这种人类共有的、却又因人而异的情感的。我最开始联想到的是那些关于人生目标、梦想实现的励志读物,但“渴望”又似乎比“梦想”更来得直接、更贴近肉体和灵魂的本能。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对爱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对力量的渴望,甚至是对虚无的渴望。这些渴望,它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在书中交织,又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望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理解自己、如何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想要”的线索。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
评分读《渴望之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沉静的自我对话。它不像那种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如同潮水般,缓缓渗透进心底的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让书中的文字在脑海中回荡,那些关于追逐、关于失落、关于满足、关于永不满足的描绘,都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难以名状的情感,并将它们具象化,用文字的温度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许多痛苦,或许并非源于外部的阻碍,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被完全填满的“渴望”。这种渴望,既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是我们沉沦的陷阱。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那些我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存在,那些我为之奋斗,或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其驱使的目标。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甚至是被遗忘的渴望,并思考它们究竟指向何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华丽,也不刻意雕琢,却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最敏感的地带。我常常觉得,作者似乎能够读懂我心中那些连我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情绪。那些关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论述,让我感同身受。我们总是在追求着那些我们所缺失的,一旦得到,便又会发现新的空虚,新的渴望。这种循环,似乎是人类永恒的宿命。然而,《渴望之书》并没有止步于对这种普遍困境的描绘,它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渴望的本质,以及我们该如何与其共处。我开始思考,是否所有的渴望都值得我们奋不顾身地去追逐?又或者,我们是否能学会欣赏当下,从拥有的事物中汲取力量,而非永远沉溺于对未来的幻想?这本书让我明白,渴望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推动我们不断成长的火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一种更成熟、更清醒的态度去驾驭这份火焰,让它照亮前行的路,而非将其烧毁一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渴望”的无形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隐秘而关键的角色。我以前总觉得,生活就是一场场的抗争,是与外部世界的博弈,但《渴望之书》让我意识到,最深刻的战争,其实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对成功、对认可、对爱情、对某种生活状态的“渴望”,就像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选择,甚至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作者对这种内心驱动力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执着,都源于他们内心深处那份难以抑制的渴望。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生命中的许多选择,究竟是因为我真正需要,还是仅仅因为我“想要”,而这份“想要”又是否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这种对内在动机的深刻剖析,让我感到既不安又清醒,仿佛被剥开了层层伪装,直面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